我所見到的日本垃圾分類

2020-12-13 中國青年報

2017年3月,我趁著休年假,和母親採取自由行的方式去日本旅遊,先後到了名古屋、東京、京都幾個城市。由於我們每到一處都選擇住在社區民宿,與當地居民近距離接觸,對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有深度了解,所見所聞,點點滴滴,至今仍歷歷在目。

那天,我們在名古屋機場下飛機後,一走進機場大廳就發現一排擺放整齊、顏色標識不一樣的垃圾箱,每個垃圾箱上都印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韓文,分別寫著:紙杯、可燃物、塑料類。母親提醒我,在日本扔垃圾是要分類的。我口裡雖然應允著,但心裡卻不以為然。

從名古屋機場出來後,我們乘坐新幹線火車到東京,在東京地鐵站也看到一排擺放整齊、顏色標識各異的垃圾箱。我心想,日本真是一個管理細緻的國家,連垃圾箱都擺放整齊劃一。正想著,忽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看到一個老婦人從地鐵車廂裡走出來,手裡拎著一個白色塑膠袋,走到垃圾箱邊,將塑膠袋裡的垃圾分別扔進不同的垃圾箱裡,然後再把塑膠袋疊好,放進隨身的包裡。這一幕出乎我的意料,讓我大為感慨,我扭頭對母親說,看來在日本真的是分類扔垃圾的,咱們可不能亂扔了!

走出地鐵站,我們拉著行李箱,沿著社區街道步行,找到在網上通過中介預訂的民宿入住。在民宿房間裡,沒有見到房東,但房東留在桌子上的的一張字條讓我們如見本人、印象深刻。那張字條是用中、英、日文寫的,提示租客入住後,要注意垃圾分類的處置方法,具體分為五類,處置後要分門別類放到民宿陽臺的垃圾桶中。字條最後特別強調,由於分類方法很複雜,如果看不懂或沒學會,就請把垃圾留在屋內,不要處置,由房東幫忙分類處理,否則的話,房東會因垃圾分類處置不當而被罰款。

入住東京民宿後,我們入鄉隨俗,先在附近便利店買了一個塑膠袋,以備出門遊玩裝旅遊垃圾用,然後就每天早出晚歸,除了觀光旅遊景點,就是走街串巷逛路邊店、進菜市場、吃社區早點、買超市用品等。幾天下來,我們耳聞目睹並切身感受到了在日本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民眾的自覺行為,與吃飯、睡覺一樣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主要特徵有三:

一是垃圾分類細緻嚴苛。按照民宿房東留的字條提示,日本日常生活垃圾分為資源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和有害垃圾五類,每類垃圾之下又細分為若干具體小項。其中,資源垃圾包括報紙、雜誌、紙箱、飲料瓶、牛奶盒、舊衣服、布類等;可燃性垃圾包括廚房垃圾、塑料產品、橡膠產品等;不可燃性垃圾包括金屬製品、小型電器、碎玻璃、易拉罐等;大型垃圾包括電視、空調等家電和桌椅等舊家具;有害垃圾包括電池、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最讓人頭疼的是具體分類操作中還有一些近乎苛刻的規定,如,一個香菸盒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紙,裡面鋁箔是金屬,要拆分三類丟棄;一個飲料瓶標籤是塑料垃圾,瓶蓋是不可燃垃圾,瓶子本身是資源垃圾,也要拆分三類丟棄。我感覺,在日本垃圾分類真是一件很燒腦的事情,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門技術。

二是垃圾回收嚴守規則。在我們入住民宿的牆上,房東貼有一張分類垃圾回收時間表,上面標明每天回收垃圾的種類各不相同,要求居民在當天早晨8點前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不能錯過時間,否則就要等到下周。我注意到,那些我們看來可以賣錢的書報、紙箱、礦泉水瓶子等可回收資源垃圾,在日本沒有拾荒者撿拾,也沒有廢品收購站收購,只有政府專門機構負責收回處置。所以,每到資源垃圾投放日,我們清晨走出民宿,總能看到街道路旁的居民住宅門口,堆放著捆好的書本、報紙、紙箱和裝滿礦泉水瓶子的塑膠袋,等著政府配置的專門垃圾車拉走。而那些電視、冰箱、洗衣機和自行車等大件物品,在處置時必須先打電話給大型垃圾中心或者進行網上申請,預約回收日期,接著去便利店購買大件垃圾的處理券,在回收日當天把處理券貼到大件垃圾上,放在指定地點。對此,母親曾幾次感慨說,這裡沒有收廢品的,要在咱們那兒早就被撿破爛兒的收走了。

三是垃圾利用科學有方。日本的垃圾處理站叫做資源循環站,在那裡有專人對回收的分類垃圾進行再篩選。他們將馬上能再循環利用的二手書、二手電器、二手衣服等挑出來,分送到專門的二手物品流通渠道;然後將可以被大規模回收利用的物品進行分類處置,譬如,將報紙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將飲料容器分別送到相關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將廢棄電器送到專門公司分解處理;將可燃垃圾送到發電廠發電,燃燒後的垃圾渣作為肥料;將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後用作填海造田的原料。我和母親去東京最大的水產市場——築地市場,那裡人流和物流非常大,但管理井然有序,地面沒有汙水,沒有垃圾,就連免費公廁都非常整潔,這在我們國內的水產市場是做不到的。更讓我驚奇的一個細節是,這裡公廁提供的免費衛生紙上,列印著一行小字:「這些衛生紙都是利用回收的車票做成的。」讓人不得不感嘆日本的垃圾回收利用真是細緻入微。

我問日本的房東:為什麼垃圾分類在我們看來如此「變態」,日本人卻樂此不疲呢?他告訴我,其實日本人對近乎偏執的垃圾分類做法,最初也是苦不堪言,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有著他們獨到的法律環境和社會背景,特別是他們注重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就有專門的垃圾分類遊戲、垃圾分類體驗教育,教小孩如何識別各種垃圾的種類,告訴他們應如何丟棄,培養他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上小學後又開設專門的社會學科,有關教育活動分布在生活、科學、道德等課程中,並組織學生參觀垃圾工廠的分類回收,讓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意識從小就在心裡紮根,幾十年下來,已經根深蒂固,成為常態。聽了房東的一番話,我恍然大悟,日本垃圾分類之所以能成為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自覺行為,依賴的不僅是先進的技術和發達的科技,更是全民從小養成的對環境和資源的敬畏、真摯的情感和高度的自覺自律性。

相關焦點

  • 不要學習日本的垃圾分類
    垃圾收集有嚴格的時間限定,錯過了指定日期,只能將垃圾儲存,等下一個收集日再投放。因此,日本家庭通常有個小空間,專門用來收儲存放垃圾。媒體報導,日本橫濱的垃圾分類手冊多達27頁,518項條款。規定之細緻,讓外國人匪夷所思。不要說留學生,就連日本住家主婦也要經常對照,以免弄錯。像學習禮貌用語一樣,垃圾分類已經深入小學教育。
  • 垃圾分類 | 他山之石——日本垃圾分類
    想做好垃圾分類就先看看垃圾分類大國——日本是如何開展垃圾分類的。 日本垃圾分類的垃圾桶日本垃圾分類的特點:一分類垃圾被專人回收後,報紙被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紙」為榮;飲料容器被分別送到相關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廢棄電器被送到專門公司分解處理;可燃垃圾燃燒後可作為肥料;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後可作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裝盒上就已註明了其屬於哪類垃圾,牛奶盒上甚至還有這樣的提示:要洗淨、拆開、晾乾、折迭以後再扔。
  • 被垃圾分類逼瘋的魔都人,看看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怎麼做的
    其實垃圾分類本來是件好事,隔壁日本堪稱是全球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在日本生活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要遵從市政府分發給各家的垃圾分類指南來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雖然這種垃圾分類模式很變態,但不得不承認在日本的垃圾堆裡面,你聞不到一丁點異味。比如丟棄的報紙會綑紮得整整齊齊,誰想要的話可以直接提著就走;扔掉可使用的自行車上會貼一張小紙條:「我是不要的」;
  • 日本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幼兒園小朋友排隊扔垃圾
    二是像一般的簡單粗放的街頭垃圾箱,很難符合日本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這也是很少見到垃圾箱最為重要的原因。從20世紀60、70年代起,日本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隨著資源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發展,垃圾分類也越發細化和複雜。
  • 被垃圾分類逼瘋?那麼隔壁日本是怎麼分類的
    說到垃圾分類,就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十分嚴格且相對成熟的國家。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公司家庭,都需要進行垃圾分類。  把垃圾分類做到極致的日本,到底是怎樣做的呢?日本大阪大學校園內的分類垃圾桶(作者拍攝)Part.1不同縣市區,垃圾分類規則不一樣  日本以《廢棄物處理及清掃相關法律》的形式,規定各個縣市區必須有計劃地對垃圾進行分類和收集處理
  • 上海人民被垃圾分類逼瘋?其實日本的垃圾分類更變態……
    網上有個形容垃圾分類的段子很火:「這個夏天,我的心情就像是《哈利·波特》裡的分院帽,每次扔垃圾的時候,我凝視著手中的垃圾,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到底應該分在哪裡呢?」畢竟垃圾分類四個選項,你都找不到一個對的。而就在國內還是滿屏的吐槽和調侃的時候,微博一條#日本垃圾分類#被推上了熱搜,微博用戶@林萍在日本視頻拍攝垃圾分類現場:短時間內,上億閱讀。作為世界上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很多人在看過視頻才開始感慨:原來,在垃圾分類這個領域,比起上海,我們的鄰居日本,才更是「變態」到極致。
  • 關於垃圾分類,日本人是認真的
    所以在日本入住宿舍時收到的厚厚一摞「說明書」中,《垃圾分類手冊》應該是其中最要緊一冊。我入住京都大學修學院時收到的《京都市垃圾分類手冊》(注意:不是京都府)只有日文和英文兩種版本(據說後來增加了包括中文在內的其他語種版本),日文看不懂,只好硬著頭皮看英文,一邊用電子詞典查單詞,一邊摘錄「你是什麼垃圾」(我的學習筆記見附錄)。
  • 韓國日本重罰亂扔垃圾的居民 在鄭外國人介紹本國垃圾分類經驗
    [韓國]對廚餘垃圾按量收費7月3日中午,記者見到了鄭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韓國留學生李在榮,他告訴記者,在鄭州生活的這3年,他已經明顯感受到市民對垃圾分類越來越重視了。2016年底,李在榮從韓國大邱來到鄭州學習生活。
  • 域外視點·垃圾分類 | 我們在日本古都京都體驗垃圾分類
    在日本,由於實施地方自治,各地所實施的垃圾分類規則不盡相同。這裡主要以筆者所居住的京都市為例進行簡要介紹。京都市位於日本的關西地區,是日本文化之都,下轄11個行政區,包括我們所居住的右京區。右京區位於京都市西部桂川河畔,靠近嵐山。
  •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一種生活方式
    對垃圾分類,有人贊同,有人質疑。上海,仍在適應和磨合的節奏之中。而在鄰國日本,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四十多年,以詳細的分類,苛刻的投放時間聞名世界,讓很多到日本旅遊和短暫生活的人都難以適應。但日本的民眾已經將垃圾分類內化成了生活方式。經過民眾和政府的通力合作,四十年間,日本的垃圾處理和回收取得了不少成就。
  • 垃圾再生|日本垃圾分類的「一少一多」
    一說起日本的垃圾分類,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路上垃圾桶少」和「分類手續多」這兩個事實。的確,這一「少」和一「多」,基本概括了日本在處理生活垃圾上最主要的兩個原則。日本的垃圾處理制度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而在新的時代也面臨更多挑戰。了解日本垃圾處理的過去和現在,也許能為更多城市的垃圾處理提供新的思路。
  • 垃圾分類之世界觀 | 日本:垃圾分類「模範生」還在努力,改良焚燒...
    租房合同與分類教程一起交給新住戶由於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初到日本生活的外國人面臨的第一個大挑戰,可能就是垃圾分類問題了。不少人都為「不知道什麼垃圾應該扔到什麼地方」「日本垃圾分類的規定太繁瑣了」等問題而苦惱。與一些國家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和「普通垃圾」兩大類的分類方式不同,日本將垃圾大致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件垃圾」等四大類。
  • 日本的垃圾分類,比想像中更「變態」
    家裡應該是整齊明亮的,所有東西都該有它的位置,所以日本的百元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收納物品。 而垃圾的分類收納在日本人看來關係到生活質量,所以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裡,小孩子都會被父母教育怎么正確地分類丟垃圾。 日本街頭,也因此幾乎纖塵不染。
  • 講述:我在日本與垃圾「作戰」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我沒有想到,剛來日本,遭遇的最大挑戰不是語言不通,也不是在異國他鄉的寂寞孤獨,而是曠日持久的「垃圾處理」戰。已經在日本生活兩年的朋友,把密密麻麻寫滿垃圾處理 「秘籍」的一張紙交給我學習,筆者自認為學習足夠認真,但是依然有許多關於垃圾分類以及處理的盲區和誤區,發生了很多糗事。京都垃圾分類手冊內容多達36 頁。
  • 垃圾分類分不清、難度高?看看日本怎麼分類垃圾的_遊俠網 Ali213.net
    說到垃圾分類,就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十分嚴格且相對成熟的國家。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公司家庭,都需要進行垃圾分類。  把垃圾分類做到極致的日本,到底是怎樣做的呢?  日本大阪大學校園內的分類垃圾桶(作者拍攝)
  •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如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
    而在鄰國日本,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四十多年,以詳細的分類,苛刻的投放時間聞名世界,讓很多到日本旅遊和短暫生活的人都難以適應。但日本的民眾已經將垃圾分類內化成了生活方式。經過民眾和政府的通力合作,四十年間,日本的垃圾處理和回收取得了不少成就。
  • 【駐外隨筆】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生存技能」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一件「大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人們搬家之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便是垃圾如何分類、何時丟棄。東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垃圾分類,最早只分為可燃垃圾和金屬、玻璃、塑料等再生資源,後來分類越來越細。舉例來說,礦泉水瓶雖然作為再生資源回收,但是一個礦泉水瓶要分成瓶蓋、瓶體和包裝膜三部分來丟棄。
  • 環保秘籍 我在日本與垃圾「作戰」|廚餘|生活垃圾|垃圾袋|垃圾回收...
    京都垃圾分類手冊內容多達36頁。比如生活垃圾包括廚餘、玻璃、碎燈泡、玩具、舊牙刷等;資源垃圾裡飲料瓶、罐頭瓶和玻璃瓶類歸一袋,其他塑料包裝、洗髮水瓶之類的另放一袋;但炸制食物用過的油要放到區役所統一的回收處;報紙等紙張是珍貴的可再生資源,不能丟進可燃垃圾裡,要作為雜紙垃圾等待每月一次的上門回收;電視、洗衣機這樣的舊家電要聯繫當初銷售的商店來回收等等。生活中的物件多種多樣,垃圾也五花八門,沒一年半載,不可能熟練掌握垃圾分類。
  • 垃圾分類——日本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圖為2010年5月26日,在日本東京都港區資源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在按著顏色對回收的玻璃瓶進行分類。(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新華社東京7月4日電(記者華義)在號稱垃圾分類標準「最嚴格」的日本,垃圾分類回收實行多年,已成為人們的基本「生存技能」。
  • 我們分析了日本垃圾分類為什麼做得這麼好
    有的網友戲稱垃圾分類難度太高,一想到50元-200元的罰款就奶茶不敢隨便喝,外賣也不敢隨便吃了。說到垃圾分類,就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十分嚴格且相對成熟的國家。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公司家庭,都需要進行垃圾分類。把垃圾分類做到極致的日本,到底是怎樣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