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將於2019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引起了廣泛熱議。有的網友戲稱垃圾分類難度太高,一想到50元-200元的罰款就奶茶不敢隨便喝,外賣也不敢隨便吃了。
說到垃圾分類,就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十分嚴格且相對成熟的國家。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公司家庭,都需要進行垃圾分類。
把垃圾分類做到極致的日本,到底是怎樣做的呢?
日本大阪大學校園內的分類垃圾桶(作者拍攝)
Part.1不同縣市區,垃圾分類規則不一樣
日本以《廢棄物處理及清掃相關法律》的形式,規定各個縣市區必須有計劃地對垃圾進行分類和收集處理。
也就是說,國家雖然要求對垃圾進行分類,但是分類的具體規則,在國家層面沒有統一的標準,由各個縣市區自己確定。因此,各地居民在丟棄垃圾之前,必須要按照當地縣市區的規定對垃圾進行分類。
同時,日本是一個高度強調公民個人責任感的國家,因此各個縣市區普遍實行嚴格的家庭垃圾分類制度,將垃圾分類的責任落實到各個家庭,力圖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分類的問題。
準備在日本長住的留學生來日後去市役所進行住民登記時,往往都要接受工作人員對該地區垃圾分類規則的介紹並拿到相關的說明資料。相關說明資料一般採用圖片搭配文字的直觀形式,並有英語、中文等日語以外語種的版本,以便大家快速準確地了解垃圾分類的規則。
日本橫濱市的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圖片來源:橫濱市政官網)
如前所述,各個縣市區垃圾分類規則存在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各個縣市區人口數量、垃圾處理廠數量以及垃圾處理能力不同。有些垃圾處理能力高的縣市區,垃圾分類規則往往沒有垃圾處理能力低的縣市區細緻,比如不將塑料餐盒等單獨分類而作為可燃垃圾一併處理。
這是因為在這些垃圾處理能力高的地區,採用了可以進行高溫處理的最新式垃圾焚燒設備,不產生有害氣體,甚至還可以將燃燒產生的熱量用於發電,因此沒有更加細緻分類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