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實施創新教育就是要從培養創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創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雖然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在於後天的培養和教育。
現代教育體系是18世紀在普魯士(德國)率先實施的,他們創造性地發明了沿用至今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這樣的教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有害無益。追求標準答案最終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線人才。但是,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整個人類都逐漸進入了個性化的時代。未來,沒有創新終將寸步難行,對個人是如此,對國家亦復如是。
從工業革命到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迎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科學技術的變革正在推動教育往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對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進創新教育,成為政府、學界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一、高中生為什麼要創新
1. 基於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2. 多年自主招生和三位一體簡章要求,剛剛出臺的「三基」新要求。自主招生政策解讀招收的主要對象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提出三個層面的要求,其中高中階段參加全國(或國際)科技創新、發明創造、實踐活動類競賽獲獎放在第一個要求。有些高校三位一體得全國三等獎及以上,或者獲得省級三等獎可抵學考二個A或三個A。
3. 提高未來核心競爭力
4.幫助進行人生規劃等。學生綜合素質信息表除了學習成績之外,還有品德表現、運動健康、藝術素養、創新實踐這四塊內容,每學期都有一個ABC的等第。綜合素質評價是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的重要舉措。我們要注意,第一、綜合素質評價是注重過程的,平時的點滴構成了評價的依據,第四塊,創新實踐是記錄同學們在研究性學習、實踐互動,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情況,包括理化生課程中的實驗、軍訓、社區服務、志願者活動等中形成的作品或獎項。
二、怎樣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希望個個有小課題,人人會創新!積極參加各項創新比賽,在比賽中培育創新能力。讓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撰寫報告,進一步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形成自己的創新經歷和成果;並藉此積極開拓自主招生等進入優質高校的途徑。去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共有32項教育部承認的創新比賽,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合理安排可以請老師指導,小組合作參加比賽。
未來教育要從創新教育轉型發展,要在突破學習方式局限、重構校園學習空間等方面發力。樂於自主探究才是教育的追求。
朱永新教育家說過:創新教育才能創造未來。中國呼喚創新教育。未來時代是創新的時代,未來教育是創新的教育。錢學森科學家的一句話:「所謂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沒有創新,死記硬背,考試成績再好也不是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