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個問題,問為什麼有人不信高曉松的說辭。
很多的答主都挑出了高曉松的學識漏洞,我就不挑了,因為要是挑漏洞,那簡直太多了。我想通過這個話題,聊聊三個問題。
其一,高曉松講的究竟是什麼?
其二,娛樂圈的學霸人設為什麼容易崩?
其三,高曉松能夠給我們帶來哪些正面價值?
言歸正傳,正文開始。
張岱說:「天下學問,惟夜航船最難對付?」
何謂夜航船?張岱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
一位士子和一位老僧,一起夜航船。士子在船上高談闊論,滔滔不絕。老僧嘴笨,插不上腔,只得蜷縮在一邊。老僧聽著聽著,覺得士子語言中有很多破綻,就問了他兩個問題。
老僧問:「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士子回答:「兩個人。」
老僧又問:「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士子回答:「一個人。」
老僧聽完之後哈哈大笑,說:「既然你是這種水平,那就容老僧伸一伸腿腳。」
張岱有感於此,便寫了一本書,名叫《夜航船》,書裡內容都小條目,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文學,政治經濟,花草樹木,三教九流等等。張岱寫這本的目的,讓大家在「夜航船」的時候,能夠有一點談資,侃大山的時候別露馬腳,不能讓老僧這樣的人抓著漏洞,給了他伸腿腳的機會。
這種「夜航船」場面,你是否也很熟悉?
當你在坐計程車時,特別是在北京。你隨便接一句話,司機師傅就開始滔滔不絕起來。聊著聊著,你會發現這哥們什麼都懂,上到世界局勢,下到家長裡短,沒他不能說的。如此「大才」,只是一個司機,簡直是白瞎了這個人了。
當你參加朋友聚會時,總會發現有一個人特能聊,此類人中年土豪居多,最愛聊的是自己的苦難發家史,還順道傳授人生經驗。如果此時餐桌上有個漂亮年輕的小妹妹,投來一點崇拜的目光,那麼這位老兄肯定聊得更歡了。
這種場面就叫「夜航船」,往通俗點說,就是侃大山,吹牛逼。他們說話有漏洞嗎?肯定會漏洞。你用你最擅長最了解的話題去問他,幾句問下來,就會發現他全是胡說八道。但我相信,很少人會在這種場合去揭短挑刺。因為大家都是聽聽故事,耍耍嘴皮子,消磨消磨時間。
同理,我聽高曉松時的心態,就是為了聽故事,圖快樂,消磨時間。因為他在我眼裡,就是一個典型的「夜航船」。
審視一個人的學識水平,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見聞,第二是想法,第三是學術。
司機師傅整天跑東跑西,自然會聽過很多故事。餐桌上中年土豪朋友,人家一輩子經歷了很多,自然有很多經驗和你分享,這都屬於見聞。高曉松由於家庭環境好,能夠接觸過很多人,去過很多地方,使他們的見聞要比常人更加豐富。
見聞是別人的,想法是自己的。聊想法的時候,就能拼一拼自己小才華了。像《曉松奇談》、《老梁說事》,這都叫聊想法。同理,我們在知乎上巴拉巴拉高談闊論,除了極少部分是聊自己專業以外,大部分也都是在聊想法,俗稱「民科」。
生有涯而學無涯,我一直堅信,人這一輩不可能什麼都懂。你做紅酒的去講啤酒,做川菜的去教魯菜,都會出現問題,何況無窮無盡的學問?當你發現一個人什麼都懂時,那麼他的漏洞肯定也會隨之增多。如何減少漏洞呢?那就是少聊,精聊,嚴謹地聊,系統地聊,有邏輯地聊,這就涉及到第三個層次——學術了。
想法和學術的區別是啥?想法只是碎片化的知識,學術需要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獲取碎片知識幾秒鐘就可以,探索整理一個完整知識體系,可能需要花費人一輩子的時間與精力。
舉個例子,沈從文先生年輕時,就靠《邊城》享譽文壇,但他的學術專著,是他晚年閉家十年所寫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梁思成先生,算是中國建築學的祖師爺了,因為人家一輩子就研究建築,這是人家的學術,你讓他跨專業去聊哲學、科學、醫學,那也肯定會有很多漏洞。
什麼是見聞?赤壁之戰打的可猛了,諸葛亮一陣風,周瑜一把火就把曹操給燒跑了。
什麼是想法?史書上沒有記載借東風,而且曹操一方遇到了瘟疫,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什麼是學術?《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全書從社會階級、封建制度、宗教、民族、人口、官制、南北文化差異等全方面論述了由魏到隋的數百年大變局。
誰是真學問,誰是侃大山,一目了然。
以上是拿大師舉個例子,在此不是說沒達到大師學術水平,咱就不能分享想法了。重點在於,我們想法的來源,究竟是碎片化知識,還是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就關係著你專業與否,水平高低的問題了。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回到高曉松身上,他分享的都是見聞和想法,而且還都是碎片化的隨意想法,自然是會漏洞百出。而且據我觀察,高曉松老師這輩子估計沒有打算往學術層次發展了。
那高曉松老師有沒有往學術發展的潛力呢?有,很有。
首先,高曉松的家世很好,以他的家庭環境與成長經歷,如果安心踏實下來做學問,完全可以取得比現在更好的學術成就,但他沒有。其次,高曉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良好地學習環境是滋生學術的有效土壤,但他也沒有。最後,高曉松是有天賦的,雖然我也經常挑他的漏洞,但我從不黑高曉松的音樂,那是人家的天賦。只憑一首《同桌的你》,就足夠讓高曉松在中國民謠史上留名了。但高曉松似乎也沒有想把音樂搞成學術的想法。
人各有志,我們不能強制要求人家的人生規劃。人家現在有錢有名,生活滋潤,這絕對算是成功人士了。但綜上所述,高曉松的確也沒有想走學術路線的想法,他只是想當一位分享見聞與想法的娛樂明星。既然這樣,那就不要怪大家挑你的毛病了。因為你幹的就是一件讓大家挑你毛病的事。
聊完高曉松,我們再聊聊娛樂圈的學霸人設為什麼總會崩?
首先,娛樂圈環境浮躁,這種環境本來就不是滋生學霸的場地。真正搞學術的人,那是要三更燈火五更雞,踏踏實實地去做學問的,明星們都忙著出名賺錢呢,哪有時間搞這些?到頭來,你把心靈雞湯當文化,把怪力亂神當哲學,把碎片知識當學術,把地攤文學當經典,還總說自己是學霸,不崩你崩誰呀。
其實任何人立學霸人設都容易崩,娛樂明星暴露在聚光燈前,有一點點漏洞就會被無限放大,所以只要有一點露怯,就會崩得徹徹底底。
不知道知網的人有很多,但你是翟天臨,你不知道就會被抓成典型,人人批鬥。可能有很多都以為諾貝爾是有數學獎的,但你是靳東,說自己最近在看諾貝爾數學獎獲得者的書,那就會被大家當做笑料。可能很多人都沒讀過《第一爐香》,但你是馬思純,非要在微博發一些莫名其妙的讀後感,這不是把自己立成活靶子,讓大家來噴嘛。
說到這裡,我倒是覺得楊洋很聰明,記者讓他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他推薦了自己的寫真集。可能楊洋老師是真的除了自己寫真集,就沒讀過其他書。但這樣鐵憨憨的推薦,不會出漏洞,還會顯得很可愛。
演員明星真的就和「學霸」無緣嗎?不。我覺得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任何行業任何職業,都有屬於自己行業的「學霸」。你是演員,就踏踏實實把聲音、臺詞、形體、表演練好,別動不動就摳圖,找替身,認認真真地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同樣是受人尊敬的藝術家。比如江一燕女士,明明是個演員,非要給自己立建築大師的人設,還跑去國外領獎,這人恐怕腦子不好使吧。
第三個問題,聊聊高曉松、梁宏達這樣的人,究竟能夠我們帶來哪些正面價值?
我舉一個自身的例子,高曉松的《曉松奇談》《曉說》我都看過。我不太懂音樂,所以聽他講古典音樂、民謠、搖滾時,我聽得津津有味,覺得這人太厲害。但他一旦涉及到中國的文學和歷史,每一期我就能給他挑出來毛病了,還有幾期他講了三國,那基本上每句話都能挑出毛病了。
後來我總結出來,凡是我覺得他說的好的地方,都是我不懂的。凡是我覺得他說的爛的地方,都是我擅長的。這就好比打擂臺,你不懂的地方,人家說啥就是啥,你只能任人宰割。你稍微懂一點,就能辯思,就能反擊了。那麼這樣的一個人,我們就能把他當做一個標尺來衡量自己的水平。你越覺得他說啥都對,那證明你真的沒啥水平。你越能挑出來他的毛病,那證明你在一點點的進步。
高曉松、梁宏達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是他們表達的能力,就是他們的演講才能和主持才能。很多人肚裡有貨,但就是表達不出來。別說面對鏡頭了,公眾場合講句話就心虛。而這兩位面對鏡頭與觀眾,那能侃侃而談,台風穩健。這是我最想學習他們的地方。
聽高曉松和梁宏達,當做故事聽一聽可以,但千萬別把他們當做知識。想獲取知識只有一種途徑,從小老師都告訴我們,那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文章最後我們再回到張岱的那一艘小船。
「天下學問,惟夜航船最難對付?」——我覺得「對付」兩個字用得最妙。縱然你一生治學,但遇到一個什麼都敢說的二把刀,你也對付不了。「對付」本來就是個調侃的詞語,字裡行間我看到了張岱深深地自嘲。
張岱何許人也?狀元之孫,當世才子,肩負著重振家聲的使命,但正好趕上明清鼎革之際,山河巨變,國破家亡,一腔抱負,付與東流。原本的理想是想在廟堂之上,經綸天下,最終卻淪落在一艘小船上,教人爭那兩三寸的落腳之地。這不正是自嘲嗎?
一卷《夜航船》讀罷,我看到了七個字——勸君莫學夜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