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創業成功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運氣,所以我只相信命。」雷軍曾經在徐小平真格基金的小範圍研討會上,講過這樣一句話。
不管外界如何去解讀,雷軍後來對這句話是有一番解釋的:因為有運氣的存在,所以對於成功者來說,還是要保持持續地努力;對於失敗者來說的話,其實也不用怨天尤人,因為有些東西真的是上天註定。
在創業這件「苦差事」上,機遇恐怕真的並不平等,當然了,前提首先是每個創業者都要玩命付出。這個過程並不亞於「西天取經」,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整合多方資源,與天鬥與人鬥,最後再加上那無法預知的一絲運氣,方能獲得成功。
然而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並不這麼認為。或許其中很多人篤定,成功是可以複製的。他們一旦看到哪個行業,哪種業務發展迅猛且前景廣闊,就會試圖將模式和思路「學習」一番,稍加創新,再復刻一份「成功」。
這種思路和行為,便是盲目跟風。盲目的原因是,大家都似乎看到了「風口」,並且都認為風口下面的成功機會大(比如已經一地雞毛的共享單車市場);同時還有人認為資本都在風口周圍等著,撞上風口就是擁抱資本(比如幾乎都獲得過融資的共享項目)。
這種心態,就是在賭運氣:賭上了一步升天,賭不上就重新再來。
我們不知道這種思路下已經有多少失敗案例發生,只是感覺其中一定有一些規律可循。在與眾多企業和團隊的創始人交流之後,懂懂筆記匯總了過去一年五大偽「風口」案例,希望這些故事能為更多人帶來一些啟示。
O2O:巨頭的 「鬥獸場」,創業者的「屠宰場」
O2O概念自從被大規模引入到國內網際網路創業圈,便成為大量創業者「顛覆」傳統商業的首選模式。在網際網路創業興起的那幾年,O2O模式從餐飲、美容、家政、生鮮滲透到了教育、醫療、交通、地產等更多領域。
O2O模式理解起來雖不難,進入門檻也並不高,但卻未必適合每一個傳統商業領域。在經歷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後,無數O2O創業項目被淘汰出局,只留下一地雞毛。也有新的O2O項目嘗試在垂直領域裡打開局面,行業熱度依舊高漲。
「對於我來說,現在就只有期盼著有人來收購我們的項目了。」O2O平臺「簡送」創始人吳泊利告訴懂懂筆記,他是在三年前和朋友一同組建了這個便利商品快送平臺,用戶只要在APP或微信上下單,附近劃片「巡邏」的騎手就會在距離用戶最近的便利店購買商品,並送貨上門,「那時候,外賣O2O還沒有過多涉及便利商超,這是一個獨特的垂直領域。」
每到冬天,他這個由「懶惰」催生的O2O項目生意就異常火爆,即便是在沒有極端寒冷天氣的深圳,每天訂單量也都輕鬆過萬。每單配送費3元,平臺與負責跑腿的兼職騎手之間實行三七分帳。
「用戶量、日活數都很可觀,加上契合了熱門的O2O模式,所以我們很快就拿到了融資。」為了將模式成功復刻到其他城市,泊利開始投入資金在周邊地市開展業務,大肆發紅包、大量圈用戶。免配送費、現金紅包統統都用上了,「用戶量每個季度都成倍增長,大家對於項目都信心大增。」
融來的錢雖然很快就「燒」完了,但泊利卻一點也不擔心。在他看來,平臺已經擁有如此龐大的用戶基數,想要實現項目的整體盈利,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只要有懶人,平臺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生意。」但讓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是,許多大型外賣平臺也悄然上線了便利商超的商品快送服務,外賣+便利商品在同一個APP內就能完成便捷下單,因此有不少用戶卸載了這類單一APP,為手機儲存節省空間。這其中,就包括了泊利的「簡送」,「從那些平臺上線商超配送功能後,我們每天的訂單數就從六位數掉到了三位數。」
泊利告訴懂懂筆記,這些網際網路巨頭扶持的外賣平臺,本身就已經佔據了龐大的用戶流量;加上企業資本雄厚,在新業務的推廣上也肯下「重本」,通過大量紅包鋪天蓋地拉新。而像「簡送」這樣的創業公司,自然就不是巨頭的一合之將。
「只要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無論是便利送、社區生鮮、美食配送還是家政服務、教育培訓等等O2O小平臺,都只能被迫出局。」看著自己所創立的項目如今只能艱難維持,泊利很是感慨。業務內容高度重合,讓O2O很快成為巨頭們的「角鬥場」,看似再有創意的項目,最終也只能成為「猛獸」們廝殺的獵物罷了。
VR硬體:創業者跟風締造的「虛假繁榮」
曾經,只要在商超綜合體裡開一家VR(虛擬實境)體驗館,再代理一兩套VR娛樂設備,經營者就可以躺著賺錢了。然而隨著VR行業的競爭加劇,同質化產品泛濫,眾多經營VR設備的商家也漸漸陷入了經營困境,從事VR設備製造及內容開發的廠商大多風光不再。
「硬體沒市場,內容沒載體,商家沒動力。」南山某科技園區內,VR軟體創企負責人徐猛告訴懂懂筆記,他和團隊從事VR內容的研發已經有三年半的時間。作為涉足VR領域較早的創業團隊,他算是見證了國內市場的跌宕起伏,「最好的時候我買房買車,最差的現在我砸鍋賣鐵。」
曾認為站在VR風口上的他,帶領團隊創下過年營收超千萬元的記錄,華南市場許多VR硬體設備所搭載的遊戲娛樂內容,均是出自他們之手。內容題材涵蓋了幼兒益智、競技賽車、角色扮演等等,也吸引了眾多硬體廠商上門洽談合作。
「但這個爆發期不足半年,VR行業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徐猛表示,由於VR專業頭顯價格昂貴,導致其難以走進普通家庭。而商用VR設備的銷售情況剛好相反,由於體驗館、遊樂廳涉及VR應用的前景廣闊,因此很多商家都紛紛斥資採購相關VR硬體,供顧客有償體驗。但這種火爆也導致了商用VR娛樂設備的泛濫,加速用戶新鮮感的消退。
「選擇太多了,所以部分體驗店之間也只好打起了價格戰。」在福田某大型商業中心經營VR體驗館的張小姐告訴懂懂筆記,這兩年商圈的人流一直在增加,但進店光顧體驗設備的用戶卻在不斷減少,近半年的經營狀況更是可以用「慘澹」來形容。為了減少開支維持經營,她每天都只開兩臺小型設備,除非周末或節假日,才會全部開啟。
缺乏具有粘性的應用場景,內容的同質化嚴重,導致商家收益不如預期,於是在設備的維護和內容升級上,便開始減少投入,就更別提增添新VR設備的計劃了。VR硬體設備製造商因此備受打擊,隨著廠商的業務受挫,體驗店整體不景氣,內容研發團隊的業務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和我們同期起步的VR內容團隊有不少,但大都都沒能熬過VR的寒冬。」徐猛透露,2017年這一年,身邊能叫得出名字的VR創業公司就倒了不下二十家,涵蓋了硬體開發、內容開發和渠道代理等方面。更有部分支撐不住的創企選擇「半路」轉型,「而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撐過2018年。」
那麼,來勢兇猛的VR,為何會在短短的兩年內就迅速「退燒」呢?除了家庭娛樂之外,VR技術就不能應用在其他領域嗎?
曾經嘗試推動VR技術進入工業製造領域的創業企業負責人李有慄表示,美國波音公司就曾經利用虛擬實境技術,提升了工人在組裝飛機網線上的效率,並節省了25%的安裝時間。這就是VR在製造產業上的典型應用。
「然而,國內製造業對於這項技術的接受程度很低,尤其是在密集型製造企業。」他告訴懂懂筆記,隨著《中國製造2025》和多項國家戰略的興起,VR+工業的概念的確在不斷升溫,但大面積普及言之尚早。
傳統製造企業不會主動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改造設備提升效率,「很多VR的行業協會都在推(工業應用),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短期國內VR最普遍的應用,還只能是2CD的娛樂市場。」
生意慘澹的體驗館,忙著去庫存的硬體廠商,還有接踵倒下創業者。一窩蜂導致了VR行業泡沫橫生,也造就了VR市場的虛假繁榮。但VR娛樂畢竟不是消費剛需,因此也不難理解VR產業在與風口期失之交臂後,為何會重歸理性。
資本逐利,而VR在2C市場的投資回報狀況恰恰未能達到其預期。隨著資本的大規模撤離,VR軟硬體領域的創業者自然一片哀鴻。最慘的莫過於那些像徐猛一樣,在風口上All in VR的創業者,當行業泡沫被現實戳破時,發現已難回頭。
網紅店:想復刻「排隊」營銷,卻搬起石頭砸了腳
細心地讀者可能會發現,一年前很多所謂「網紅店」門口,動輒就有幾十上百人排隊,有時用戶為了購買一杯飲料或一份小食,都需要等上一兩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或許有人不禁要問,這些「網紅店」出品的奶茶和糕點,真的值得那麼多顧客用「生命去等候」嗎?
為此,懂懂筆記也曾前往多網紅糕點店「某雪」、「某師傅」做了體驗,在排了將近一個小時的隊後,終於買到了奶茶、麵包或是點心。品嘗時發現奶茶的口感尚可,但並沒有網傳的那麼驚豔,而口感一般的麵包和點心,吃一兩次還行,再多就感覺乏味了。
那麼,這些網紅店到底是靠什麼支撐起一條條長龍的呢?
靠的就是社交媒體的「加持」。懂懂筆記曾在撰寫《我開了家網紅店,然後就......黃了》一文時,接觸過這樣一位創業者。年輕的創業者大龍,因為受到「某雪」的影響,萌生了要打造一家地道美食網紅店的想法。
有了想法和計劃之後,他並沒有急於開店。而是和幾位夥伴利用網際網路媒體和平臺,在線上「搞事情」。他們創造了諸多思鄉與美食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走心」軟文,形成了極大共鳴,更有不少網友因為內容「扎心」而轉發,引發很多打工遊子的思鄉之情。
看到話題發酵,他和朋友隨後把話題內容往新開的美食小店引流。為了讓店面看起來熱鬧,大龍花了三萬塊錢僱水軍點讚好評,並撤去店內部分桌椅讓顧客排隊「罰站」,並花錢僱傭了專業排隊機構後,店門口順利地排起了長龍,隨著朋友圈和自媒體的曝光增加,他的這家小吃店終於成了一家「網紅店」。
然而,不滿於現狀的大龍,在盲目的擴張中,卻沒有把控好出品的品質。某美食點評上出現的一位美食大V的負面評價,成了大龍的「網紅店」危機的開端。
「完全稱不上正宗,應該說是很難吃,沙茶太鹹,無米果的皮都是酸的。」這條評論,直指大龍和團隊只顧營銷和炒作,卻忽略了食品與口感的問題。更有顧客表示,排了很久的隊,結果吃到的東西卻完全不正宗,往日受了「恩惠」而「好評」的水軍也悄悄「踢爆」了他的炒作伎倆。
自以為聰明的大龍,最後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除了大龍之外,在國內餐飲圈有不少跟風而起的網紅店,都在轟轟烈烈中誕生,然後在短時間內迅速衰敗。
網紅店的「紅」,並不一定代表其出品品質就一定上乘。隨大流湊熱鬧的人,既包括盲從的用戶,也包括盲目的創業者。社交營銷加上「排隊」的策略,或許能夠加速「蚊店」從小做大,但是這種加速也讓更多網紅店很快人去樓空。
如今昔日排長龍買杯飲料的場景依然還存在,而這其中是否有成功的經驗和模式,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共享經濟:大量入局的創業項目只是為了添堵?
能把「租賃」做成漫天的共享經濟,此番景象堪稱是中華大地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嬰兒車、共享充電寶……自打共享經濟颳起颶風,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件似乎都不用買了。出門開共享汽車,出地鐵騎共享單車,下雨了用共享雨傘,進球場租個球、手機沒電了租個充電寶……正因為奇葩也有市場,大量創業項目趨之若鶩湧進「共享」的大門。
「單車、汽車都有巨頭介入,而細分領域也有創業者卡位了,市面上但凡能共享的都做絕了。」想做「共享」項目,但卻苦於沒有好思路的胡濤,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在深圳水貝做珠寶的老徐。
兩人對於「共享大勢」一拍即合,決定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打造「共享珠寶」項目。
胡濤告訴懂懂筆記,珠寶價值昂貴而且低頻次消費品,許多女性朋友雖然會購買珠寶,但數量有限,款式也比較固定。他認為,出席社交場合較多的女性對於共享珠寶一定會有需求。
「我們定製了好幾個像自動販賣機一樣的密閉展示設備,將各式新款的珠寶裝進去,用戶只要通過微信或支付寶操作,就能租借一款共享珠寶。」胡濤表示,當用戶使用完珠寶之後,將其重新放入機器中。若遠程人工通過視頻採集設備檢查發現產品沒有損壞,就會在三個工作日內,完成扣款和結算,「因為有些珠寶比較貴,所以一定要視頻檢測,不能像共享單車那樣亂丟。」
價值1000元的共享珠寶,每24小時收費50元;價值2000元的共享珠寶,每24小時收費100元,費用以此類推。胡濤透露,在項目投放初期,團隊曾推出過價值上萬元的共享珠寶,但最終卻因為磨損而作罷。
「押金收多了,沒人敢租用,押金收少了,損失划不來。」共享珠寶的損壞問題,已經成了團隊最頭痛的問題。
他告訴懂懂筆記,如果芝麻信用分不足或使用微信操作的用戶,需要交300元押金,然而他們所推出的珠寶裡,大部分都超過了市價500元,而損壞卻是常事。
甚至還有用戶借了不還,佔為己有。團隊也曾嘗試投放便宜的珠寶首飾,但由於看起來品相廉價,壓根就沒人想借,「按照這個損失率,押金根本沒法用於理財增值。」
雖然共享珠寶有潛在的市場需求,但是運營和損壞成本居高不下,開始讓團隊有點招架不住了。即便是珠寶商出身、資金雄厚的老徐,也開始覺得這樣的投入是個無底洞,「除了設備成本以外,每個月還要掏四五十萬,支付團隊工資、產品損失,還有許多場地租金。」
經過幾次溝通之後,他和胡濤終於達成了共識,在支付團隊遣散費之後,徹底叫停了共享珠寶項目。而大量「存取」設備和珠寶產品,也只能低價處理以求挽回損失。
「共享不是偽命題,但部分國民的素質的確堪憂。」共享經濟雖便利了大眾生活,但在商業模式上,卻並不是很成熟。
許多共享項目是通過蓄存大量押金進行投資增值,從而獲得項目收益。一旦押金用於投資遭遇危機,項目也將很快分崩離析。另外國民素質參差不齊,對於公共用具的愛護程度較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類似共享運營機構的負擔。
即便市場如此「慘烈」,目前依舊有大量的創業者認為,共享經濟擁有無限的前景。只要有個好想法,有些資源,就要削尖腦袋往裡衝。最後,大量失敗項目所遺留下的「共享殘骸」(專撿「共享殘骸」的一條龍:今年都能過個肥年!),是會便民呢,還是給百姓添堵?
3D列印:輿論熱捧的背後是難言的尷尬
3D列印作為與大數據、人工智慧並駕齊驅的第三大風口行業,兩年前曾話題不斷,備受關注。然而這個看似充滿朝陽的未來產業,卻有不少創業者直呼:「不玩了」。
在《本想用3D列印「人生」,不想卻被「現實」打敗》一文中,懂懂筆記曾接觸到這一領域的創業者阿志,在3D列印炒得火熱的時候,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用多年積攢下來的積蓄開始了3D列印的創業路。
然而,當他的「3D列印體驗館」建立起來時,團隊卻不知道要列印什麼,甚至連正常的業務都沒有。於是,擔心項目就此落敗的阿志決定要「走出去」。憑藉著模式新項目新,阿志拿到相關創業扶持資金,並將體驗館搬到人流量密集的商圈綜合體裡,做起了2C的生意。
「當時VR火了之後,各大綜合體都開了許多VR體驗館,3D列印也不例外。」阿志告訴懂懂筆記,他在綜合體裡主要面向的目標群體,就是商場裡的海量人潮。以「快時尚」為主題,他們決定面向年輕時尚群體「列印」卡通動漫手辦。
但是由於早期列印出來的手辦都是純色,所以需要買家自行上色,導致顧客嫌麻煩。於是,腦子機靈的他,又轉型做起了無需「專業」技能的兒童玩具生意,順帶也做起了家長的手機殼生意。
然而,看似熱鬧的體驗館,卻並不賺錢。阿志表示,開業一年後由於行業競爭大,所以「體驗」項目也只能壓低費用在做。因此,刨除耗材以及房租水電,賺到的錢也僅僅足夠維持團隊每月的開銷。
再次認準3D列印未來絕非「民用」,而是會走向「工業級」應用的阿志,又在2016年底開始考慮起2B業態布局。
「包括充電寶外殼、手錶外殼、剃鬚刀外殼等等,我們嘗試接了很多商業打樣的單子,但最後都是因為精度不足而失敗。」在面向工業用戶的時候,阿志和團隊是毫無優勢的:一是桌面級設備難以滿足工業級模型的精度要求;二是工業級設備的價格太高,小團隊無力承擔,「一臺解析度60微米的工業級3D印表機,價格普遍在幾十萬元,部分進口設備甚至超過了百萬。」
既然折騰不了2B,那就老老實實2C吧。就在阿志看清行業現實時,卻發現用戶對於3D列印的新鮮感已漸漸褪去,許多廣州和深圳的3D列印體驗店就像遭遇暴風,刮過就沒了。許多3D列印體驗館開始轉型成咖啡廳、書吧,供用戶「嘗鮮」的3D列印體驗成了附屬品。
「不玩了,本身就不賺錢,現在還虧了錢。」對於這兩年的創業經歷,阿志感慨道。唯一值得阿志自豪的,或許是自己曾趕上過一次『風口』,而且活得也比同行久一些。
3D列印的兩難問題,一直困擾著無數跟風的「阿志們」。與其說他們是創業者,不如說他們更像是3D列印產業的蜂擁者,為了風口而「列印」,為了紅利而創新。
在這個創業氛圍最好的時代,每個年輕的創業者都是「追風少年」,他們耳聽六路、眼觀八方,一旦見到「風口」就毫不猶豫「湊」了上去,試圖在風力還不是很大的情況下,找到屬於「騰飛升空」的位置。
而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考慮到,風口的風,有時只是稍縱即逝的「颶風」,有的是動靜大卻難成氣候的「陣風」,即便是尋覓到靠譜的「季候風」,也容易在「吹」上天之後,摔下來「重傷」。
「一窩蜂」往往意味著「惡性競爭」的到來。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環境下,每個人的創業歷程都無法補課,更無法複製。因此,對於他人的成功經驗,創業者們還是要抓住其中的規律,想清楚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萬萬不可依葫蘆畫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