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口吃不成胖子。任何一個事情的完成,其背後都是需要做出準備的,而不是一蹴而成。正如臺積電赴美建廠此事,其也並非是毫無徵兆。雖然說臺積電也曾一度表態過不會赴美建廠,但是關於這件事的形成,其實也是早已有所徵兆。
據相關消息透露,臺積電預計將會斥巨資12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的計劃,並此消息稱,這次的建廠計劃,將會創造高達1600個工作崗位。然而與之其官宣相比讓小編覺得有趣的是,臺積電方面還曾對外透露說將會拒絕美國政府的邀請,目前為止並不存在有赴美建廠的計劃。然而現在時隔不久,就啪啪快速打臉,在這些喜劇化的轉變中,其實也並非是空穴來風的,臺積電赴美建廠其實也是早有兆頭的。
早前臺積電的領導人CEO——劉德音曾一度對媒體進行表態說:假如臺積電哪天在美國建設了晶圓廠, 那其原因必定是因為消費者的需要,而完全不可能會是因為美國政府的要求。與此同時,劉德音還對此曾提出了如果要在美國建廠的話,其條件應該達到以下三個:
1. 必須符合經濟效應、2.在經營成本上要有所優勢、3.在人員及供應鏈上要完備;並且其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曾明確表態過,5nm、3nm等先進工藝都會選擇留在臺灣本地。但也許是由於臺基電一直一來的生產,都不是由美國人來進行掌控,因此導致了美國政府一直以來都擔心其生產會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美國總統川普也一直希望臺積電可以在美國設廠。正是因為種種這種類似的原因,所以此前,關於臺積電會赴美建廠的消息就源源不斷有人傳出。
對於此次臺積電赴美國建廠一事,也許是因為這樣的話將有助於美國政府可以減少對亞洲,特別是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因此其變現才格外積極。
《紐約時報》針對於此事認為,臺積電 這一次在美國建廠的行為,對於美國總統川普來說不妨在某種意義程度上來說算是一次「勝利」,因為在這一方面不僅僅完美迎合了川普希望可以增強美國製造業的政治口號,與此同時還有利於他在國內競選的時候可以吹噓自己;並且從另一方面而言,還可以會被認為是「打擊」了中國一次。——中國在作為美國在科技和製造業領域方面的競爭對手,畢竟以華為為代表並且還有不少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也是臺積電的客戶,因此這就更加加大了美國政府希望臺積電可以選擇美國在美國建廠而不是在中國,這樣就可以減少自己處於完全被動狀態的風險。
說到臺積電,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臺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他曾人們被譽為是「半導體教父」,而且此前還有相關媒體,曾把張忠謀譽為是臺灣經濟的「救世主」。以及還有具有權威媒體聲稱其是:「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
說起他的光榮事跡,我們就不得提起他曾依靠蘋果,創造出了全球領域裡最掙錢的華人科技公司——在2017年的時候,臺積電實現了營業額為2087億人民幣的巨款,且其淨利潤接近高達800億人民幣。 其市值更是曾做到了壓英特爾, 因此也就是就此成為全球領域的半導體公司的一代傳奇企業。臺積電迅猛崛起,也因此促進了臺灣的高速發展。直到如今,IT產業都是臺灣經濟的支柱,並且半導體代工也就保持著是臺灣IT的支柱。讓人覺得有意思的是, 張忠謀與美國 其實也是早有淵源的。在他41歲那年,他就任職了「德儀」的副總裁一職,該職位統領3萬多員工和全球半導體業務,也是這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第三號人物 。那個時候的張忠謀,就曾多次主動的發起並贏得了科技戰爭的勝利。在那個時候,內存作為英特爾最強的業務,並且也已經做到了全球領域最大,但張忠謀卻決定,要打掉英特爾的威風!
那時候的他不但決定要致力於內存業務,還決心打斷英特爾在內存領域的世界第一。於是張忠謀痛下血本,開始對此展開研發,直接從4K產品開打,雖然說在當時遭到了反對,但4K新品出來不久之後,「德儀」就把英特爾打得落花流水,讓其成為了手下敗將。
而即使是現如今張忠謀已經辭任副總裁之職,但臺積電也依舊保持著全球晶片行業領導者的地位。根據IC Insights數據顯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時候,在排名前十的半導體公司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6%,其數據是全球半導體行業同比增長幅度(7%)的兩倍以上。並且排名前三的是: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
然而,現如今的臺積電已經實現了為全世界將近60%的晶片代工的階段,與此同時跟在後面的老二、老三加起來都還達不到它的1/3。
臺積電長時間的在電子產品周邊產業鏈的生產 以及在創新各方面上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的同時還推動了半導體與晶片生產行業在全球競爭領域中整體地位的提升。根據臺積電2020的財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可以得知,其營收為103.16億美元,相比較於上年,其漲幅為42.0%;淨利潤大概達到了38.8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高達90.6%。
除此之外,臺積電在2019年的時候,臺積電總共為了499個客戶生產出10761種不同種類的晶片,其應用範圍可以說是涵蓋了整個電子應用產業。
華為與臺積電的合作也已非常悠久,一直以來都是臺積電為華為晶片進行代工,從最初的28nm到現在7nm級,華為的麒麟系列晶片等等。在此之前,臺積電可以稱之為是華為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但是在之前川普採取在全球範圍內華為的晶片業務進行限制打擊的時候,就要求含有美國技術的公司不可以向華為出售晶片。因此赴美建廠後的臺積電作為含有美國的技術,並且是主要由美資控股的公司,就因此不得不單方面切斷了與華為之前的訂單了。然而或許華為也對此早有預料,因此也為自己備有後路。雖然美國因臺積電在美建廠這一事件,成功切斷對華為晶片的供應鏈,但這也未能成功阻礙華為前進。就在前不久,華為已經宣布將把麒麟晶片訂單交給了內地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完成。因此這樣一來,美國企圖依靠臺積電打壓華為一事,也就此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