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人感慨家鄉發展速度快 想讓孩子說漢語(圖)

2020-12-15 中國僑網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的印度尼西亞,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早在唐代,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就有人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亞謀生,而清朝末期更是迎來下南洋高峰。當地僑領告訴記者,印尼華人已有2000萬左右。

  連日來,羊城晚報走進「一帶一路」全媒體海外行採訪團隊,廣泛接觸各階層的華人,發現他們已是海外華人二代、三代乃至四代,很多人的文化認同仍然屬於中華文化。「這是我們的根,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也很願意做『一帶一路』建設的橋梁。」

  鄉情 「爸爸帶你去看我們的故鄉」

  47歲的譚凱議,已是印尼華人第三代。他跟姐姐都出生在印度尼西亞一個小城市,距離首都雅加達60公裡左右。雖然沒有出生在中國大陸,但問起他的家鄉是哪,譚凱議首先說的是江門新會雙水。「我爺爺是江門新會雙水,我外公也是新會雙水。」

  1994年,他24歲那年,他的父親帶他第一次回中國大陸,回新會雙水探親。「爸爸跟我說,帶我去看一看故鄉。」其實,譚凱議的父親也不是在中國大陸出生,而是在印尼出生。「不過從小,父親就一遍又一遍告訴我,我們的家鄉在新會。」

  「爺爺18歲的時候下南洋,那時候剛結婚3個月,帶著奶奶一起過來。爺爺在世的時候告訴我說,那時候真的很苦,坐船坐了5個月才到印尼。」譚凱議的父親今年已經81歲高齡,如果出去旅遊,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中國大陸。

  跟當時很多下南洋的新會人一樣,譚凱議的爺爺也是做木匠,譚凱議的父親也是做木匠。後來,譚凱議自己也開過家具廠,如今是開了一間300多平方米的店,賣的還是家具。憑著勤奮、吃苦,經過一代代發展,華人家庭環境持續好轉,不變的是「根在五邑」的鄉情。

  跟譚凱議一樣,李智明同樣祖籍江門新會。他說,1942年,父親帶著一家人來到印尼發展。儘管他在印尼長大,但受父母言傳身教,成長過程中一直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每逢清明節,父親都會抽空回鄉祭祖。端午、中秋、春節等中華傳統節日,家裡就如國內一樣過節沒有差別。

  父親過世後安葬在印尼,但清明節祭祖的習慣還是沒有改變。每年清明,李智明在印尼拜祭父親後,都會回到江門拜祭祖先。「我的根在廣東江門,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他稱,每個海外華人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自己的祖先。

  自豪 「家鄉變化太快了、太好了」

  76歲的譚柏葉,是印尼廣東社團聯合總會總主席,是知名僑領。上個世紀30年代,他的爺爺背井離鄉,從江門到印尼謀生,安定之後才把妻子、兒子接到印尼。「我父親10多歲才到印尼,後來17歲又回國結婚,我有一個大姐還是國內出生的,但我和弟弟妹妹都是在印尼出生。」

  1972年,譚柏葉31歲時,第一次回中國大陸,到江門新會探親。「那時候,中國大陸跟印尼沒法比,印尼更加發達,沒想到短短幾十年,就完全變了。如今,中國大陸的發展,已經完全超過印尼了。這讓我們海外華人特別自豪和驕傲。」

  譚柏葉告訴記者,印尼華人年輕一代,對中國大陸很陌生,也缺乏了解。所以,他經常組織考察團,讓年輕一代有機會回去看看故鄉。「我去年就帶了7個孫子孫女回新會鄉下,讓他們看看家鄉。年輕人只要回去看一看,回來就會改觀,為家鄉驕傲和自豪。」

  1994年第一次回國時,譚凱議的印象也不太好。他從廣州回新會鄉下,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記得過河,還要坐輪渡。」但十年後的2004年,他再次回中國,感覺就很不一樣了。「以前,鄉親騎的都是自行車,後來是摩託車,現在都是開小汽車了。」

  記者接觸的華人年輕一代,多數都感嘆家鄉的變化速度。李智明就說,每次到江門市都感覺到明顯的變化,小鄉道變成了寬暢大道,路邊的瓦房變成高樓大廈,市裡公園林立。不是有親戚帶路,完全不認識路了。「發展速度太驚人了。」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印尼採訪年輕一代華人。

  傳承 「想讓孩子回大陸上大學」

  李智明說,自從父親過世後,哥哥姐姐信奉西方文化,他堅持東方文化,雙方曾在處理某些問題上出現衝突。現在,他學習父親的方法,把孩子送到華語學校學漢語,一周只上一堂英語課、一堂印尼課,平時讓孩子跟著自己學習文化習俗,希望孩子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很多華人的後代都不認識漢字,是個風險信號。」李智明告訴記者,歷史上,印尼一度禁止華校、華社、華媒,導致現在第四、第五代能夠說漢語的實在太少了,中華文化面臨斷層的問題,所以華人社團都在想各種辦法,讓更多華人有機會學習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譚凱議就會說中文,但不會看。「我的中文不好,說得不好,因為我上學那時候,沒有華文學校。」他的中文,都是在家裡跟媽媽學的。事實上,譚凱議的同齡人,很多都不太會說華語。不過,譚凱議的3個小孩,現在都在三語學校讀書。

  他告訴記者,現在的政策好了,小孩可以學華語。「不過時間太少了,一個禮拜才一天華語課。所以孩子會一點點華語,但還是不太好。」去年,他領著10個小朋友,回江門參加廣肇總會與五邑大學合作的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他的13歲女兒是其中一員。

  「就像我父親帶我回故鄉一樣,我也要帶我的孩子回故鄉看看。」譚凱議說,「孩子去了一趟江門,感覺很高興、很興奮。一共10天的時間,體驗了很多傳統文化,像武術、舞龍、舞獅。」如今,他大女兒已經讀初中了,他希望她能學好中文,以後有機會回中國大陸讀大學。

海外華人青年表演舞龍舞獅。(受訪者供圖)

  發展 「一帶一路」讓聯繫更緊密

  2013年,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在印度尼西亞首倡。2015年年中,印度尼西亞開始對中國公民實施免籤證,中國與印尼之間的往來越來越密切。在雅加達開酒店的廣東籍華人張錦泉,就明顯感覺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客人越來越多,有時酒店住的基本都是中國大陸去的,夾雜著各地口音,讓人覺得仿佛身在中國大陸。

  而最近幾年,印尼華人回中國大陸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印尼華人譚凱議就告訴記者,他以前可能隔幾年才回一趟大陸,但最近三年,每年至少回大陸一趟。「去年就回了兩趟,每次都待了10多天。」

  能講一口流利漢語的李智明說,最近三年,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去兩三趟。他說,要感謝父親的遠見,父親從小就把他送到新加坡華夏學校學漢語,回到家中也講漢語和江門話。到大學畢業後,他到華南師範大學進修漢語,「讓我與大陸客商交流毫無障礙。」

  從事金融行業的廣東籍印尼華人甄俊任告訴記者,「現在往來中國大陸,飛機很方便,不像以前還需要坐船。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們印尼華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是一個福音,讓我們與故鄉聯繫更緊密了。」

  印尼多位廣東籍華社領袖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特別好的做法,對中國和印尼都是雙贏。譚柏葉就告訴記者:「我們非常希望能做『一帶一路』的橋梁,與大陸的企業合作,讓中國好產品在印尼開拓市場,把印尼好的資源推介到中國大陸。」

  像去年9月,譚柏葉所領導的廣肇總會,就與江門市合作,在雅加達舉行了以「暢聚雅加達,共享『一帶一路』新機遇」為主題的第五屆世界江門青年大會,吸引1800多人參加。這是江門市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舉辦的一次規模大、規格高、影響廣、成效好的外訪活動,也是江門市有史以來組團赴海外開展對外交流和經貿合作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一次大型活動。(文/圖 金羊網記者 陳強 全良波 唐波 發自印尼雅加達)

相關焦點

  • 華裔印尼青年:新一代印尼華人不會說漢語,原因很複雜
    印尼很多第三代華人已經不會說漢語,麗蓮對此解釋說,「新一代印尼華人不會說漢語,原因很複雜」。以下是麗蓮的談話實錄。   而且,大多數會說漢語方言或普通話的父母也不再教孩子們自己的語言。
  • 印尼華人華僑捐款捐物助戰「疫」(圖)
    圖為廈門航空班機正在雅加達裝運華人華僑捐贈的抗擊疫情應急醫療物資。 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廣東省駐印尼經貿代表處首席代表熊德龍在雅加達相關物資趨於缺乏和漲價的情況下,採購了10萬個醫用口罩、10萬副醫用手套,以及體溫計、洗手液等急需物資。將於2月1日通過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發往廣州,交付廣東省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圖為中國南方航空班機正在雅加達裝運華人華僑捐贈的抗擊疫情應急醫療物資。
  • 這位南安僑親是印尼蘇北華人主心骨,對華文教育盡心盡力
    難忘桑梓多次回國支持家鄉發展近日,記者來到洪瀨鎮集新村。集新村村民黃印表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黃印華第一次回到故鄉洪瀨。從那以後,他每年都有回國省親,關心家鄉的變化與發展。作為印尼華僑社團領袖,黃印華對洪瀨有著濃厚的感情,他曾一次次回到洪瀨捐助家鄉修建橋梁、鋪設道路,並發動僑親捐資家鄉公益事業等。
  • 我在印尼巴淡島當對外漢語教師的一年
    由於當時的情況,學校裡只有一位華人老師,我們這兩個漢語老師就分擔起從幼兒4歲到高三18歲的漢語教學任務。任務很重,分工不同。  教材:這裡的學生是由馬來人和當地華人後裔組成。馬來人說馬來語和英語。而華人除了這些語言外,還可以說中文。巴淡島離新加坡很近,隔海相望。所以這裡的教材是新加坡版本,新加坡小學華文和新加坡華文。
  • 印尼華人為什麼比印尼當地人富裕?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的印度尼西亞,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早在唐代,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就有人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亞謀生,而清朝末期更是迎來下南洋高峰。據悉,印尼華人已有2000萬左右。看看印度尼西亞最富有的十個華人,你會發現它們都有共同點:他們幾乎都是中國商人的後代,他們都是移民到印度尼西亞的。
  • 孩子學啥都快偏偏學不會中文?來看看別的華人家長咋教的
    「我的孩子什麼都會,可是偏偏不會中文。這卻是我覺得最寶貴,最想給他的東西。」加拿大華人李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平時還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馬術、法語、鋼琴、舞蹈......其它的東西孩子學的都挺好,可是偏偏在學漢語上犯了難。
  • 印尼媒體:印尼華人疫情下秋季祭祖
    黃印華 供圖9日,印尼第三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細雨濛濛。十數名印尼黃氏宗親代表來到該市市郊「江夏堂」和江夏義亭祭祖。「往年秋祭,都有1500人至2000人參加,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遵守政府防疫規定,將人數控制在10多人」,印尼棉蘭江夏公所榮譽主席黃印華說。
  • 印尼華人華僑愛心接力共御疫情
    連日來,中國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海外華人華僑的心。在印尼,不少華人華僑以身作則,出錢出力,籌集防疫物資,為國內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疫情牽動著華人華僑的心最近的國內外媒體報導中,印尼的華人華僑看到了新型肺炎疫情肆虐祖國神州大地,大家都揪著心,處處打聽家鄉親人的情況。當了解到醫療物資嚴重匱乏時,李吉陽、熊秀翠、徐梅等華人華僑坐不住了,他們紛紛表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更何況是我們自己的祖國在蒙受著巨大災難,同胞骨肉在病魔中苦苦煎熬,我們一定要愛心接力,出手相助」。
  • 淺談印尼華人的經商思維
    根據筆者本人的觀察和實踐,我總結出來一些印尼華人的經商思維。 首先,受到群體性的影響,很多印尼華人從小就沒有想過以後自己會去打工,「工字不出頭」這個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與其說是印尼華人的思想,不如說是從潮州、福清那邊帶過來了,從母國帶來的觀念,在海外可以傳承一代又一代。
  • 全球戰疫:印尼孔子學院「雲端」漢語教學忙
    3日中午,剛剛上完當天上午網課的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肖祥忠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如是說。圖為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肖祥忠線上教學。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 供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印尼首都雅加達所有學校於3月中旬緊急停課。「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在接到通知當天就聯繫了分散在大雅加達地區各教學點負責人,協調啟動臨時應急網課事宜」。
  • 新中國成立以來 泉籍華僑華人熱情支持家鄉建設
    有著千年海外交通史的僑鄉泉州,目前共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950多萬人。海外泉州人在秉承「愛拼才會贏」精神成就自己精彩的同時,也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種貢獻隨著祖國發展的不同進程,呈現新的特點,實現新的升華。
  • 印尼華人"過年"拜祖先吃團圓飯
    《印尼商報》供圖 攝「家庭祭拜祖先、除夕夜吃團圓飯,晚上到寺廟張羅安排華人跨夜燒香禮佛事宜」。黃印華說,在中華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棉蘭地區,「過年」是華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圖為萬丹省一家年糕廠生產年糕。 《印尼商報》供圖 攝相同的「過年」習俗在首都雅加達二代華人郭居仁家堅持了數十年。
  • 田野調查手記|華人後代為何難以完全融入印尼社會
    峇峇娘惹峇峇娘惹這一特殊的族群介於印尼人與華人之間,與華人交往比較少,但又被印尼人當做異端。無論他們怎麼想變成印尼土著,但由於歷史上已被貼上華人的標籤,而且因為膚色、體形外貌的原因,印尼人均把他們視作華人,使他們逐漸偏向華人,最終融入華人族群。
  • 首屆印尼華人華僑「春晚」:牽掛著「國」惦念著「家」
    300多名在印尼工作、學習沒能回國過年的中國人歡聚雅加達,參加以「一帶一路築夢同行」為主題的首屆印尼華人華僑春節聯歡晚會。圖為演職人員向觀眾致意。 林永傳 攝  由中國人自發組織、自費、自編、自導、自演的該場晚會不僅得到同胞的熱烈反應,而且引來了許多印尼華人和非華裔印尼人的熱情參與,成為一場體現中印尼民間交流融合的文藝盛會。圖為全場觀眾不斷揮舞著國旗。
  • 印尼華人生存現狀調查:曾被天天索賄 年輕人更想「回廣州」
    「他們說,華人現在變成經濟動物,只懂得賺錢,其實華人也是沒辦法。」鄺耀章說。「蘇哈託來的時候,雖然我們覺得他不大好,但我們還可以做生意啊,得過且過。」陳明宗說。華人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又會引發社會的一種情緒,甚至傳出「華人控制了印尼經濟」的說法。
  • 馬來西亞華人堅持讓孩子上漢語學校,卻被馬來人斥為種族主義者
    馬來西亞華人堅持讓孩子上漢語學校,卻被馬來人斥為種族主義者!十年之前的數據,全世界華人華僑的數量已經突破了千萬。儘管華人華僑遍布於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分布卻極不均衡。並不是人口多的省海外華人就多,比如山東人口接近一億,但是海外華人才十萬人(其中五萬在韓國)。為什麼這麼少?因為山東人太愛國啦,深愛著腳下這片土地。別說海外有財富吸引著他們,就是有人拿刀逼著,也不願離開自己的家鄉半步。山東人是植物,從出生的那一刻就紮下了根的。這不是說山東人不愛冒險或者沒有海外生存能力,真的不是,就算是也不是小編說的。
  • 2014年印尼萬隆工作回憶錄
    有「千島之國」之稱的印尼共有34個省,佔地面積1919440km2,華人大概佔印尼人口的4%-6%,數目大概為一千萬到一千五百萬。可是會說漢語的華人,少之又少。更不要說,在萬隆,放眼過去,暗沉的皮膚滿口印尼口音的本地人了。除了在買東西時候指手畫腳外,我們一般很少與本地人交流。畢竟在出國前,不時地聽說印尼排華很嚴重。
  • 印尼華裔廖彩珍:願做中印尼文化的傳播者
    當時中國遭遇到3年的自然災害,家鄉地貧人瘦,家書不斷,家書在實質上是匯款的代名詞。我們僑居印尼的華人又要面臨放棄中國國籍加入印尼籍的抉擇,不久又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家鄉親人因海外關係被批鬥被迫害。1965年印尼政局突變,1966年華校華報華社被強勢標封。
  • 印尼華僑華人正月初一「燒香」記
    圖為蔡昌(右)偶遇了特意前來給華人拜年的雅加達特區省長阿尼斯(左),穿著「福」字大紅唐裝的阿尼斯微笑著和他握手問好寒暄。 林永傳 攝  中新社雅加達2月16日電 題:印尼華僑華人正月初一「燒香」記  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  「今天是正月初一,一起到廟裡『燒香』去」,特意穿上紅衣服的蔡昌夫婦一大早就交待著兒子和女兒。
  • 印尼華人「過年」拜祖先吃團圓飯:滿滿中華「古早味」
    《印尼商報》供圖 攝「家庭祭拜祖先、除夕夜吃團圓飯,晚上到寺廟張羅安排華人跨夜燒香禮佛事宜」。黃印華說,在中華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棉蘭地區,「過年」是華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圖為萬丹省一家年糕廠生產年糕。 《印尼商報》供圖 攝相同的「過年」習俗在首都雅加達二代華人郭居仁家堅持了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