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2 18: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農曆是中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然而,網絡上卻有人宣稱,「中國農曆由西方人制訂」「中國農曆的奠基人是西方傳教士」「當代農曆是『山寨』西歐」,還將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參與修訂曆法作為依據,讓不少網友信以為真。其實,這種認識表面言之鑿鑿,實則一孔之見。可以肯定地說,農曆絕對是「中國智造」,毋庸置疑!至於網傳觀點的荒謬之處,且聽我們一一道來。
壹
參與≠奠基中國農曆指的是我國的傳統曆法。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曆法至少可以上溯至殷商時期(約公元前1600—1046),當時就已經確定了陰陽合曆的基本規則,設置二十四節氣、閏月等。這些規則在後世的曆法修訂中不斷完善,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所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曆。可見,「中國農曆是由西方人制訂的」「中國農曆的奠基人是西方傳教士」這樣的說法不成立。
至於網絡傳言中湯若望等歐洲傳教士,是在明末清初才來到中國。在此之前,我們已經使用了三千多年的農曆,修訂的曆法也有了一百多部,如周代《周曆》、漢代《太初曆》《三統曆》,隋唐《太衍歷》《皇極曆》,元代《授時曆》《大統歷》等。
那麼,湯若望等人與農曆到底有何淵源?真實的歷史是:明末,隨著《大統歷》頒行已久,在天象預報上已經出現誤差,曆法修訂被提上日程。受當時禮部尚書徐光啟的推薦,龐迪我、熊三拔等西方傳教士參與到曆法修訂工作中,這就是《崇禎新曆》。之後因戰亂,曆法修訂中斷。清初,湯若望等傳教士在清廷的支持下,對《崇禎新曆》進行刪減完善,就有了《時憲歷》。可見,《時憲歷》是在傳統農曆基礎上進行完善修訂,湯若望等傳教士是「參與者」而非「奠基人」。
貳
借鑑≠山寨有人說,當代農曆是在《時憲歷》的基礎上完善而來,《時憲歷》又融入了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現代天文學知識,因此,當代農曆是西方舶來品,是「山寨西方」。這樣的推理顯然過於簡單。
實際上,《時憲歷》延續了中國傳統曆法陰陽合曆的基本規則。所謂「陰陽合曆」是綜合考慮地球、月亮、太陽的運轉周期來制訂曆法。如,以一次月亮圓缺來定「月」,設「閏月」來確保全年天數和太陽運轉周期一致。又以「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太陽的運行周期等。
而歐洲通行的《格列高利歷》則是採用純正「太陽曆」,即以太陽公轉周期來定「年」,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定「月」。西歐的曆法只能反映太陽的運行周期,而不能反映月亮的運行周期,這與中國傳統曆法有本質上的區別。
可見,《時憲歷》就是中國傳統曆法,「山寨西方」一說,無從談起。
叄
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中國農曆的發展歷程是文化融會貫通的過程,是中華文明巨大包容性的體現。在中國農曆數千年的修訂史上,有幾次重大修訂與外來文化直接相關。
其一,隋唐修訂《大衍曆》借鑑了印度天文曆法知識。
其二,元修訂《授時曆》借鑑了伊斯蘭、阿拉伯等天文曆法知識。
其三,明修訂《大統歷》借鑑了西域天文曆法知識;明末修訂《崇禎新曆》借鑑了西歐天文曆法知識。
正是不斷借鑑先進的科技手段、天文學知識,中國農曆的精準度不斷提升,更好的服務於農業生產,也讓曆法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枚閃亮的瑰寶。
本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導
微信編輯:李布言
本文來源:「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微信公眾號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原標題:《大蒜能治鼻炎,能檢測地溝油?細數與大蒜有關的4個謠言》)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