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因為節期位於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又俗稱『七月半』。
但實際上,這三種稱呼在最開始的時候並不相通,或者說,這根本就是三個節日。
一、七月半
『七月半』的產生最早始於上古時代,那時的人們崇拜神靈,由於每年的七月中旬正是秋收時節,於是便慢慢演化出了祭拜大地與先祖的習俗。
感謝大地的恩賜,同時向去世的先祖報告一年來的豐收。
二、中元節
而『中元節』的說法則是起源於東漢時期,當時的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意思大致為: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掌管天官的紫薇大帝將向人間賜福;七月十五,掌管地官的清虛大帝會普渡孤魂野鬼;而到了十月十五,掌管水官的洞陰大帝則會消災解難,免除厄運。
於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三元說』就演化成了我們現如今的三個節日:上元節(又稱元宵節)、中元節、下元節。
三、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則是佛教中的節日。
相傳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尊者在得道之後,為了報答母親之恩,便用道眼觀察,卻發現去世的母親正在餓鬼道中受苦,被餓得不似人形,於是目犍連尊者便想方設法送飯給她,但每次飯到她母親嘴邊時,卻都化成了灰燼。
於是他去求佛祖,佛祖對他說:你的母親罪孽深重,單靠你的力量還無法救他,只有等到七月十五,十方僧眾坐禪結束之時,將美食盛在巨大的盂蘭盆中供養他們,以此來匯聚他們的神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目犍連尊者依照此法去做,果然救出了母親。
所以,盂蘭盆節傳遞的是追念親人的含義,這與中國『重孝』的傳統思想頗為契合。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發現,在早期,盂蘭盆節、中元節、七月半其實是三個根本不同的節日,只是到了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提出了『三教同源說』之後,這三個節日才開始相融。
梁武帝蕭衍(沒錯就是《琅琊榜》裡大梁皇帝的原型)
再加上節期都相同,這才慢慢成為了一個節日,至此再難被分開。
以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轉發,評論,點讚,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