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來唱勸和歌,全家老少得安寧。 有事擺開說明白,莫把煩惱記在心。 家庭之間要合好,家裡合好萬事興。 …… 這是一首流傳在黔東南州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的「勸和歌」。
以歌勸和宣傳圖
華寨村轄3個自然寨4個村民小組,有229戶917人。2004年以前,這裡社會治安差,家庭內部及鄰裡之間時常發生口角之爭,偷雞摸狗之事時有發生,髒亂差現象及矛盾糾紛較為突出。 如何破解農村社會治理難題?錦屏縣公安局隆裡派出所與華寨村支兩委共同籌謀,學習借鑑「楓橋經驗」,創新推出「華寨警務」模式,依託「合約治理、以歌勸和」,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我們將村中能說會道、能唱當地民歌的村民集合起來組成『勸和組』。在村支兩委和警務室的指導下,『勸和組』負責『合約』執行,誰家有矛盾糾紛,勸和組人員就到誰家去吃『和氣飯』,唱『和氣歌』,掛『和氣匾』。」隆裡派出所所長楊興智說。
華寨村群眾與民警合影
2010年,華寨村村民董某鵬與妻子羅某菊因為家庭瑣事發生矛盾,勸和組了解情況後,組織隊員上門掛「和氣匾」、唱「和氣歌」、吃「和氣飯」,為董某鵬家化解了矛盾。 讓人沒想到的是,董某鵬當即申請加入勸和組。後來因為表現突出,得到村民認可,還當上了華寨村勸和組隊長,同時通過村民選舉成為村委會主任。 如今,「以歌勸和」「合約管理」的合約柱還屹立在華寨村寨門前。通過「鄉村警民聯誼」和「五老警民聯動」工作機制,該村成功調解23起家庭矛盾、38起山林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
派出所民警合影
2013年,在產業發展和華寨新區建設中,共需流轉土地50餘畝,搬遷墳墓20餘座,涉及華寨及周邊村寨100餘農戶。 在一批老村幹、老黨員帶動下,從會議動員部署到農戶籤字同意,僅用一個多月就順利完成,創造了令人驚喜的「華寨速度」。而今,華寨新區已經建成錦屏縣第一個生態療休服務中心,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療養遊客。 通過村民自治管理,村民遵規守約成為自覺行為,自2004年以來,華寨村連續16年無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無吸毒人員和邪教人員,無火警、火災和其他安全事故。村民人均收入從2004年不到300元,上升到了2019年的9200多元。
堅守「戰疫」一線,派出所民警向黨旗宣誓
在「華寨模式」引領下,隆裡派出所依靠當地黨委政府,積極探索創新實踐新時代「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實現平安不出事。 先後組建「華寨勸和組」、「古城義巡隊」、「龍裡司議事組」、「榜上先鋒隊」等治安類社會公益組織;依託村支兩委,組建成集人民調解員、治安信息員、法制宣傳員、交通安全員、義務防消員、搶險救災員「六員」為一體的多功能巡防調處治保工作組織,湧現出「古城大叔」「五老勸和」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平安類社會組織。
調解矛盾糾紛
與此同時,該所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維護社會治安的積極性,依靠群眾搜集轄區社情民意,獲取情報信息,組織群眾開展聯戶聯防、聯村聯防、鄰裡守望等多種形式的「平安守護」行動,有效構建警民共治格局。 今年疫情期間,這四個治安類社會公益組織分別在四個村成立了勸導隊,在各個村開展疫情防控和宣傳,充分發揮基層社會自治力量優勢,晝夜奮戰在抗疫一線,堅守陣地。
向轄區群眾徵求建議
加強平安建設,隆裡派出所積極推進「天網工程」、「雪亮工程」和人臉識別系統,深化拓展集人像比對、號牌識別、高清監控等為一體的「物聯網+社區農村警務」,提升智慧安全防範水平。並通過對重點人員摸排列管、強化大數據監測預警、加強人力情報信息搜集等方式落實對揚言報復社會、刑滿釋放、非正常上訪、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涉槍涉爆等重點人員的有效管控。 為了面對面服務好群眾,隆裡派出所把警務室建到村民家門口,針對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多等偏遠村寨,通過預約、代辦、上門等方式延伸服務觸角,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作為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隆裡派出所轄區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楓橋經驗」創新發展之路。
核發:劉公孚
審核:賴如富
編輯:張 雲
來源:天眼新聞
【來源:黔東南公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