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兆泉:這樣磨耳朵白磨了!親子英語的「費時低效」你中槍沒?-附大神講座預告

2021-02-19 尖叫童年

已有18萬+父母訂閱了尖叫童年

相比輸贏,我們更在乎孩子童年是否快樂!

ID: jjtongnian

文/蓋兆泉,外研社資深編輯,北外碩士英語八級,曾主編、翻譯過百餘本英語教學圖書,也是一位實踐中的媽媽。她基於多年英語教學領域的編寫出版和育子實踐經驗,為國內3-12歲的孩子規劃了一條英語直線學習路徑。著暢銷英語教育科普書《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本文獲蓋老師授權,有部分刪節。

近幾年在家搞親子英語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如果我們把英語學習分成「道」和「術」兩個範疇,那麼,保證自己不偏離基本的「道」(也就是路線)還是很重要的,至於「術」(也就是具體方法),可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實際上,到達羅馬的路有遠近、苦樂之分,還有人根本到不了羅馬。

我認為,評判怎麼做最高效,不能聽某個機構的一家之言,而應看科研結論。在語言學家、英語教學界有確定研究成果和結論的領域,我們無需自己摸索蹚路。

中國的課內英語教學,常被批評為「費時低效」。而親子英語的各種操作方法中,如果我們從學術的角度來看,也存在著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問題。

 兩歲以下的孩子看視頻、聽音頻無效
而且看電視有害。

語言學家得出這個結論,基於很多實驗。我給大家介紹兩個有代表性的實驗。

2003年美國的語言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一些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分成兩組,一組讓一個講漢語的母語人士和他們互動說話,一組是對照組只講英語。經過12次以後,講漢語的那一組真的扭轉了知覺窄化,嬰兒們能夠辨別漢語裡的發音了,而對照組則不能。接下來在第二期的實驗中,他們讓一組嬰兒看漢語的錄像,一組嬰兒聽漢語錄音。實驗結果是視頻和音頻這兩種方式都沒用,嬰兒辨別漢語發音的能力跟對照組沒有區別。

2014年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語言學家把一兩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看一個真人通過skype跟他們交談;一組播放錄像。兩組幼兒都嘗試和屏幕上的人溝通,當然只有那組實時對話的成年人能夠對孩子們的問題、表情等做出正確的反應。錄像裡的人雖然擺出和孩子們溝通的樣子,但是由於是事前錄好的,並不能有及時反應和調整。事後語言學家檢驗兩組孩子是否學到了該成年人所用的一個詞彙。結果是只有實時對話的那組學會了。

這樣的實驗還有很多,結論互相印證。從而我們知道了:兩歲以下的兒童只能和大活人在互動中學語言。音頻和視頻對孩子的語言學習起不了作用,孩子學不到任何語音、詞彙和語法。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給兩歲以下兒童磨耳朵,是白磨,孩子不會從背景音樂式的音頻裡學到語音和詞彙,外語是啟蒙不了的,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哈,也許音樂啟蒙了呢。研究表明,幼兒看電視的時間越長,說話越晚,語言能力發展越慢。這主要是因為看電視減少了兒童與成人的互動時間,而兒童和大人的互動才是他們學語言的方式。。

這意味著,兩歲以前如果想啟蒙,您只能自己上了。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最適合啟蒙的是雙語家庭,爸爸和媽媽各說一種母語的那種。如果您的口音不標準,最好還是不要教,因為這個年齡段啟蒙最大的優勢是語音,如果語音不好則沒有價值了。等到三歲可以有音頻視頻的輸入方式了,再開始不遲。據我觀察,3-5歲啟蒙的中國孩子英語語音都相當地道,並沒有損失什麼。

  不理解的輸入,是無效輸入


我們孩子媽都愛看韓劇,如果想體會一下孩子的無效輸入,那麼很容易,把字幕關了,看能不能通過看一部韓劇學會點韓語。我想大家都會同意,沒字幕看不懂不理解的話,聽多少遍也學不會。同樣,聽韓語歌如果不看翻譯不理解,也學不會韓語。不理解的聲音就是噪音,大腦無法吸收無意義的東西。因此,不理解的輸入,是無效輸入。

關於理解和語言學習的關係,讓我們看看三個重要的理論。

▷ 第一個是二語習得論裡的可理解性輸入。請大家看這張圖:


▲ 字母I代表學習者現有的水平,現在所處的位置。學習發生在什麼地方呢?發生在I 加上一個1的地方。

也就是說,在學習者原有的水平上,只加上一點點的新知,而且,這一點新知還得是可理解的。

▷ 第二個理論是心理學的最近發展區。


▲ 我們看這張圖,有三個圓。最裡面的圓代表學習者現在已有的知識。中間的圓,代表在師長的幫助下能學到的知識。最外圈的圓代表太難的東西,學習者還暫時學不會。

學習發生在什麼地方?——發生在「最近發展區」,也就是中間那個圓。學習者要通過在最近發展區的、有外力幫助的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內圓,來取得進步。

▷ 第三個理論是教育學裡的「搭腳手架」。




這個理論是說,教師要動用一切手段,為學生提供幫助理解的講解,在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和要學習的新知之間的距離處,搭腳手架供學生攀爬。

我們不難看出,無論語言學、心理學還是教育學,這三個通行理論都講了差不多的意思。我們家長能從中學到什麼呢?


首先是不理解的磨耳朵白磨。其次,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您的解釋和幫助是必須的。

如果動畫片的語言太難,那麼,大多數的語言是屬於最近發展區之外的,孩子無法掌握。而在最近發展區內,家長又不提供必要的幫助的話,讓孩子自己猜、琢磨、悟,最近發展區這個圓就擴大得很慢,是低效的。

有的家長認為,有的動畫片一開始孩子只能看懂20%,不要緊,多看幾遍。看10遍就能懂40%了,看20遍就能懂80%了。首先,這樣做能不能真正的懂80%還要打問號,其次,即使這種觀點成立,看那麼多遍,費那麼多時間,也是十分低效的。為什麼不讓孩子看難度合適的動畫片,一次就看懂,然後循序漸進呢?

有的家長認為,兒童動畫片裡情境多,孩子會通過把情境和語言相對應來習得語言——即「情境對應」。然而,這樣理想的、有大量情境的動畫片是不多的。在很多情況下,情境不足以讓孩子知道語言的準確意思。舉個例子,假比方說孩子看到動畫片裡的貓攔住了老鼠,威風凜凜地說了一句話。那孩子如何能知道,貓說的到底是「站住!」還是「往哪兒跑!」還是「你服不服?」孩子能夠看到動作,體會到說話人的情緒,甚至能藉助畫面裡大致明白整個故事,但具體到每句話,還是糊裡糊塗,沒有甚解。

如果孩子習慣於囫圇吞棗式的看動畫片,滿足於差不離就行,那麼他的知識內圓就是充滿漏洞的,在不牢固的基礎上擴大出的最近發展區也是不牢靠的,虛假繁榮。論壇上有家長說初中孩子能讀哈利波特了,可是考試成績還不如同學,應試不行。這種能力的偏差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究其原因,也許是這種不求甚解造成的。

  

▷ 兒童在習得語言時,和成年人相比,有什麼特點和優勢呢?

第一,兒童每次只處理很少的信息。他們只關心自己眼前的那點小事,吃喝拉撒睡還有玩。其餘的語言都自動屏蔽,覺得都無關緊要,他們不care。正因為這個特點——只關注當前有關的很少的語言,不受幹擾,兒童的學習很有效率,學了就會。慢慢積累就持續進步。語言學家管這種方法叫「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第二、和兒童說話的大人都會自動調整語速、語言難度、發音清晰度,以方便兒童理解,並隨時準備解釋,很有耐心。語言學家管這種人叫「有同情心的對話人」(sympathetic speaker)。成年人就很難找到這麼好的對話人,所以兒童學得快。

第三、兒童有很多機會和對話人「商討語言的意思」(negotiate meaning)。對於一個小孩來說,問「是什麼」、「為什麼」,試探性地使用語言並獲得反饋太正常了,大人也很鼓勵。成年人就沒那麼多機會,也不好意思,怕丟人。所以小孩理解得好學得快。

總結一下,對於兒童來說,學習的臺階越小越高效,越大越低效。成人幫助下的可理解性輸入縮小了臺階,使兒童取得了進步。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從這些兒童學習特點能獲得什麼啟發呢?我認為,就是要永遠追求99%的理解率。我們知道,在分級閱讀中有「五個手指法則」—— 一頁書中如果有五個詞不會讀,豎起了5個手指,那麼這本書就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不合適,換另一本。如果沒有不認識的詞,也不好,太容易,沒臺階,孩子不會進步。這是獨立閱讀、自主閱讀裡的法則。

當孩子獨立看視頻、聽音頻的時候,如果有99%的理解率,即100個詞中只有1個詞不會,那麼孩子可以從上下文的情節中推論出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大人都做過英語的閱讀理解題,我們知道,已知的東西越多,背景知識越強大,就越能準確地推論出不會的個別詞的意思。所以,當孩子獨立面對英語時,我們要追求儘量高的可理解率。

如果達不到95%以上的理解率,家長就要參與了,解釋詞彙,回答問題,討論故事,幫助孩子理解。事實上,越是啟蒙初期,孩子越需要幫助。孩子最需要家長扶上一把的有兩個時期:一是聽力啟蒙初期,即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獲得幾百詞到一千詞的聽力詞彙量;二是閱讀啟蒙初期,學自然拼讀的時候,家長要聆聽孩子朗讀自然拼讀專項訓練讀物。

這兩個時期,需要家長扶上馬走一程,但很快,孩子就會絕塵而去,聽或讀都用不著家長管了,家長只需做資源的提供者。這時,如果您能循序漸進地提供資源,保證孩子的可理解率,那麼,孩子可以自學詞彙和表達式,他們的進步是會讓您驚嘆的。

▷ 如果我們給英語啟蒙方式按有效性排個序的話,那麼第一名就是交流互動 (communication & interaction)。即「你一句,我一句」的對話。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家庭英語啟蒙中,所有的輸入方式都要向交流互動努力

1、家長能說英語的,就在生活的真實語境下說

2、在看視頻時,要陪看要解釋,看後要評論、表演、應用

3、在親子閱讀時,要解釋、要交流、要評論、讀後要把能記住的單詞和句型在生活中應用一下,不要只當人肉複讀機

4、聽歌曲時,要解釋,要和孩子一起唱一起跳、一起遊戲

根據一個研究,對於0-4歲兒童的語言習得,家長和孩子對話的作用,是家長幹讀繪本作用的6倍。我們一定要和孩子互動起來。

▷ 要互動、要對話,在什麼情況下是互動和對話是最高效的呢?

第一、語言在類似情境下重複率越高越有效。只有一種輸入方式、一種情境是低效的。比方說,您家的啟蒙只有親子閱讀這一種方式。這樣的家庭還挺多的呢!比如說我有一大學同學,自己就是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畢業的,但她只給孩子讀繪本,問我的問題都是「買哪套書好啊?」除此之外她好像沒有別的著了。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多管齊下,讓孩子在多種多樣的輸入中實現沉浸。一個單詞,從媽媽的朗讀裡聽到了,從動畫片裡聽到了,從歌曲裡聽到了,最好的是,在生活的實際場景中,聽到媽媽說了。

這樣,經過多次類似情境下的反覆輸入,孩子牢牢地理解了意思,掌握了單詞。從重複這個角度來說,每天都會重複的日常活動(routine)是最適合輸入的時候。比如,吃飯、睡覺、刷牙等等。對於3歲以後開始的啟蒙,家長一定要在家興致勃勃地說英語。不用擔心自己語音不好,只要保證音視頻的輸入大於您的輸入,孩子就不會受您口音的影響。而且,在為孩子打下最初的幾百詞之後,您就可以歇歇了,有了幾百詞,能理解的音視頻的量還是很大的。家長也不用擔心自己會說的句子太少,在最初階段,蹦單詞就可以。蹦單詞您總會吧?先把人人都會的Good night,thank you在情境裡教了,再教能指著說的名詞,家裡的電視呀、桌子呀、沙發呀、水果呀,想起來就指著東西說說單詞。

別小看這些單詞,省了您的大錢了。您知道嗎?大多數的幼兒英語培訓班一學期只能教100個詞彙,一堂課只能教三四個。

第二、這裡、此時,也就是here & now的輸入最有效。小孩只關心此時此刻發生在眼前手裡的事情。根據這一特點,家長可以對孩子所進行的事情進行實況轉播式的評論(ongoing commentary)。比如說,孩子在玩積木,你就可以說:「You are putting a red block on a blue block. It looks great! Red, blue. Are you building a bridge? 你在搭橋嗎?Ah, you are, you are building a bridge.」 在孩子玩的時候,不斷報導他正在幹什麼,指著實物教一些顏色詞、名詞。這種here and now情境下的輸入,孩子立刻就明白了,效果非常好。

 

第三、過程越愉快越無壓力,輸入越有效。在二語習得論中,有情感過濾器假說。即焦慮等不良情感會阻礙輸入。兒童無憂無慮,這是他們習得語言快的原因之一。那麼在英語啟蒙中,我們要記得創造無壓力的環境,不要逼孩子輸出,不逼他看不喜歡的東西,不逼他複述、跟讀、背誦,更不要讓他讀完書就做題,多鼓勵多表揚,讓孩子高高興興地習得語言。

第四、材料越滿足兒童的興趣與求知慾越有效。兒童習得語言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覺得自己在學語言。他們全部的注意力都在他們所幹的事情上。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語言。低齡啟蒙的優勢是兒童的語言與認知同步發展,視聽讀材料滿足了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使他們興致勃勃。

大童的難辦之處就在於語言與認知不匹配了,語言簡單的,大童嫌幼稚,難的,又看不懂。

▷ 給啟蒙方式按有效性排序

 

最低效的最後一名是:不理解的背景音樂式「薰陶」。前面講了,0-3歲背景音樂式兒歌童謠啟蒙是低效的,孩子不會學到詞彙,不會培養出「語感」,也不會培養出「聽力辯音」能力。當然,如果家長親自教就不同了。兒歌童謠發揮作用的時期應該在學自然拼讀之前和之中,也就是3歲以上,五六歲的時候最好。兒歌在語言學習中是「錦上添花」、是「甜點」而不是「主菜」。3-6歲的兒童適合學押韻的兒歌,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音素意識,為自然拼讀的學習做準備。

親子閱讀和動畫片相比,哪個更有效呢?如果您不陪看,不提供任何幫助與互動,只讓孩子自己看的話,那親子閱讀的有效性大於動畫。主要因為親子閱讀過程中更有可能實現互動。所以,看動畫片如果要追求有效性,就要追求最大程度的可理解性輸入。下面我介紹一下啟蒙階段看動畫片的方法。

首先,在看動畫片之前,先在生活中、親子閱讀中教會孩子200-1000聽力詞彙作為總的準備工作

啟蒙初期做法:

1. 家長事先看一遍,了解故事大意,看前先對孩子做中文簡介,事先教幾個關鍵詞

2. 家長陪看,隨時提供幫助

3. 看完跟孩子討論一遍,引導孩子和你一起複述劇情,為孩子查缺補漏、答疑解惑

4. 再看一遍

5. 看兩三遍後,做分角色扮演遊戲,和孩子一起表演劇情,可隨機發揮,家長不斷重複自己能記住的劇中詞彙與句子

6. 記得在生活中,想起來就運用你能記住的詞彙與句子


▪  蓋兆泉老師的文章比較長,這裡只先節選了一部分。覺得意猶未盡?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04月26日(周二),尖叫童年將邀約現居美國的蓋老師給我們做講座分享。

講座流程:
1)蓋兆泉老師語音+圖文分享,約40分鐘
2)尖叫群友提問和專家互動,約30分鐘。講座時間:04月26日12:00(周二中午)
分享地點:尖叫童年親子英語啟蒙群(群號:524356947)

聽講座方式:搜索QQ群號 524356947,敲門磚:蓋老師講座

歡迎大家加群及提前準備問題,我們會發送給主講老師哦!

相關焦點

  • 【資料下載】蓋兆泉老師說,魔鬼藏在細節裡:解讀《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2)
    魔鬼細節2審視親子英語領域廣泛流傳的四個問題概念:語感、磨耳朵、聽力辨音和韻律節奏。 語感:中國人發明的詞語,玄幻而無法解釋;磨耳朵:聽上去跟折磨孩子似的,而且低效;聽力辨音:聽力屬於英語教學範疇,辨音只有自然拼讀時才用,完全是兩個不搭邊的詞;韻律節奏:聽力啟蒙必須從單詞和對話開始,而非兒歌童謠。如果順序顛倒,就是違反常識的做法。
  • 蓋兆泉老師的英語啟蒙路線
    總結一下蓋兆泉英語啟蒙路線的四字訣:聽說讀寫!啟蒙線路 :一 、0-3歲磨耳朵:聽英語兒歌,看動畫片磨耳朵,少量分級讀物。二、啟蒙階段3~5歲,先聽說:分級讀物+音頻視頻磨耳朵+少量輸出,5歲時引入外教口語課;三、掃盲階段6歲,自然拼讀:在原來分級讀物+音頻視頻磨耳朵基礎上,積累差不多3000聽力詞彙量,開始自然拼讀;四、全面發展階段:7~9歲,閱讀、拼寫、語法和寫作
  • 作為家長的你清楚孩子英語啟蒙時的「磨耳朵」究竟是在磨什麼嗎?
    現在很多家長都知道英語啟蒙的概念,但是要說到怎麼做就為難了。小方熊貓歸納出以下6件事,簡單已操作,英語啟蒙從家庭開始。這6件事分別是:磨耳朵、看動畫、讀繪本、自然拼讀、親子遊戲、親子對話。今天我們著重說說「磨耳朵」!自從「磨耳朵」一詞出現以來,受到了很多家長的追捧,但任然後人對「磨耳朵」有誤解,以為就是打開音頻或視頻給孩子放英語就夠了,所以在實操過程中出現了磨耳朵的效果不佳,甚至沒有效果的結果。那么正確的磨耳朵是怎樣做的?英語啟蒙只是「磨耳朵」的一個大目的,但具體是想要達成怎樣的效果呢?本文我們先來明確給孩子「磨耳朵」的目的。
  • 磨耳朵就是讓孩子反覆聽音頻?沒做到這件事,耳朵都白磨啦
    還是說,磨耳朵根本對娃的英語學習根本沒啥用?一、沒有理解就磨耳朵,當然沒效果!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了磨耳朵的前提,也肯定磨耳朵是有用的,那麼問題一定出在我們「磨」的方法上。怎樣磨耳朵對孩子來說才是可理解的、有效輸入呢?爸爸媽媽在孩子磨耳朵時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幫助,才能讓孩子的耳朵不白磨,時間不白費,電費不白花?
  • 磨耳朵,你磨對了嗎?
    聽得多了,整天哼哼唧唧,時不時蹦個句子,連做夢都在說英語?!現在,哥哥時不時還即興講個英文小故事。看來,磨耳朵都走火入魔了!那麼,磨耳朵需要注意什麼?1、內容要可理解的2、親子要交流互動磨耳朵,磨什麼,怎麼操作?
  • 英語啟蒙磨耳朵,磨什麼?三種手段,打通英語耳朵,磨出好語感
    提到兒童英語啟蒙教育,「聽英語、磨耳朵」的說法,相信很多家長並不陌生,但是「磨什麼、怎麼磨」卻常常令家長感到困惑。萌萌習語趣味啟蒙英語,就來跟家長們詳細的聊一聊英語啟蒙的「磨耳朵」。孩子在幼兒階段聽英語、磨耳朵主要是要達到三個目的:第一、通過聽,熟悉英語特有的語音語調和韻律額節奏,增強語感。
  • 英語啟蒙磨耳朵,磨什麼?三種手段,打通英語耳朵,磨出好語感
    提到兒童英語啟蒙教育,「聽英語、磨耳朵」的說法,相信很多家長並不陌生,但是「磨什麼、怎麼磨」卻常常令家長感到困惑。萌萌習語趣味啟蒙英語,就來跟家長們詳細的聊一聊英語啟蒙的「磨耳朵」。既然磨耳朵有這麼多的好處,那麼應該如何磨耳朵呢?
  • 如何磨耳朵才有效?英文「磨耳朵」忽視這兩點等於白忙活!
    近些年,英語磨耳朵一詞風靡育兒界。家長常常會給孩子準備一大堆英語聽力資料,作為背景音樂反覆播放,為的是幫助孩子在英文環境中磨鍊耳朵,增強英語語感,積累英語詞彙。然而,真正的磨耳朵遠非字面意思這麼簡單,磨不對就是白忙活,那麼該如何磨耳朵才有效呢?
  • 孩子聽不懂英語 該如何磨耳朵?
    ——楊怡爸爸專家解讀:孩子聽不懂英語,平時磨磨耳朵很重要。兒歌、童謠、動畫、繪本音頻都屬於磨耳朵的素材。但磨耳朵並非像有些人理解的,就是隨便找來個資源心不在焉地聽。磨耳朵是一件很系統的事情,並且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做法。今天就來講一講孩子英語磨耳朵的方法。困惑:磨耳朵是要讓孩子聽懂為止嗎?
  • 全網斷貨的蓋兆泉新書講了啥?這八篇經典的兒童英語啟蒙文章可讓你...
    2015年,蓋老師基於自己的150多篇中國兒童英語學習系列博客文章和170多篇她兒子的聽讀記錄,出了《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中國兒童英語習得全路線圖》。主要講解了:「心中有目標,腦中有理論,手中有資源,腳下有線路。」
  • 嬰幼兒的英語語文學習:啥叫磨耳朵?怎麼磨?
    大凡家裡有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或多或少都聽說過要給孩子「磨耳朵」這個術語?那麼,啥叫磨耳朵?怎麼磨?具體什麼操作流程呢?,自己逐漸意識到詞語和具體場景的聯繫,才慢慢學會說話;其實英語也一樣,讓孩子大量的聽,了解詞語在現實中的意義,然後通過大量的聽和實際場景輸入,慢慢的孩子也就學會了;這跟我們80後上學時學習英文的步驟完全不一樣——我家是三線以下小城市,我是念到初中學校才開的英語課,最開始學字母和音標,然後背單詞,所以,呵呵,許多80後的英語學得跟我差不多吧
  • 英語啟蒙的「磨耳朵」,你真的磨對了嗎?
    磨耳朵簡單來講,指的是在寶寶的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有意播放英文的音頻,讓孩子積極的去感受和理解,培養語感,進而不斷積累詞彙,促進英語的學習。從學習來講,特別是在學習英語階段,需要通過聽一些音頻培養語感,都稱之為磨耳朵。於是有許多家長,開始給孩子找各種磨耳朵的app,讓孩子直接看動畫,聽兒歌,聽故事甚至還有電影等等。
  • 英語啟蒙的「磨耳朵」,你真的磨對了嗎?
    在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時候,最常見的一個詞就是「磨耳朵」了!磨耳朵簡單來講,指的是在寶寶的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有意播放英文的音頻,讓孩子積極的去感受和理解,培養語感,進而不斷積累詞彙,促進英語的學習。從學習來講,特別是在學習英語階段,需要通過聽一些音頻培養語感,都稱之為磨耳朵。
  • 給娃磨耳朵沒做好這件事,耳朵磨穿了也白搭
    昨天看到寶媽群裡有人說,很重視娃的英語啟蒙:出生起就讓娃聽著英語兒歌磨耳朵,餵奶磨,睡覺磨,玩樂高也得配個英語背景音。因為專家說,語言只要有足夠的輸入,就能像母語一樣自然習得,不必呼哧呼哧背單詞背語法。
  • 大孩子該怎麼進行磨耳朵英語啟蒙
    【天使爸語】一直還有家長留言和不斷詢問,是否還可以參加新一期的磨耳朵活動,時間關係不能一一回復,統一回復下:由於參與人數已滿,各位家長只能等下一期了,實在抱歉!每次與俱樂部的家長交流,內心總是充滿了感動和喜悅,感動的是有這麼一批用心的家長一起交流和成長,喜悅的不僅僅是我們孩子一點點的進步,同時還有我們家長們的一步步成長。感謝你們信任與我們一路同行!每次在磨耳朵活動過程中有一類啟蒙晚的大孩子家長心態會比較急,比較焦慮,我們能夠理解,也希望更夠給到更多的幫助。
  • 如何給孩子磨「英文耳朵」?做到四點少走很多彎路
    所以,最近在給孩子制定了初步的英語啟蒙計劃後,我實施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磨耳朵」,在早晨和睡前給孩子們聽英語兒童歌曲。,來讓孩子沉浸在一定的英語氛圍裡,細水長流,自然而然學會英語。但在看過蓋兆泉老師寫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有可能陷入了一個誤區:以為只要給孩子播放了英語音頻資料,就能薰陶出一口流利的英文來。真是想得太美!
  • 你在英語啟蒙中給孩子的「磨耳朵」,為什麼沒效果?
    「磨耳朵」為什麼會流行起來?這大概和過去十幾年中,英語啟蒙一些最新理念和實踐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關係。很多家長朋友們都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了解到了有關輸入的重要性,認為給孩子大量的「聽」,是幫助孩子最終實現「說」的前提——這個理念確實是對的,但是使用的「磨耳朵」的方法是不對的。我們先來說說有關輸入。
  • 英語啟蒙之磨耳朵,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其實在孩子英語啟蒙的路上有很多種方法,但是沒有一種方法能夠省略孩子大量的語言輸入,即大量地聽。英語啟蒙一定要讓孩子多聽,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磨耳朵」。為什麼啟蒙要磨耳朵?養成每天聽英語的習慣。爸爸媽媽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閒散時間,給孩子磨耳朵。比如:可以聽喜歡的歌曲、動畫片、英語對話以及任何形式的英語音頻等。
  • 磨耳朵的正確姿勢——快給自己的孩子磨耳朵吧!
    我每次的回答都是,儘可能地給寶貝提供英語語言環境,讓孩子大量的進行語言的輸入,在濃厚的語言環境浸染下,讓孩子養成較好的語言學習習慣,為後續的學習奠定基礎。簡單地說,就是要「日日聽英語,時時磨耳朵」1、為什麼要磨耳朵?磨耳朵:是指一切有關於英語聽力上的輸入活動,輸入內容可以是兒歌、動畫片也可以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