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賽事是冬奧會的核心內容,更是冬奧會成功舉辦的重要標誌。今天是北京申冬奧成功5周年紀念日,申冬奧成功5年來,中方完成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體育單項組織的高度認可。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部長佟立新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如今可謂行百裡者半九十,我們會繼續努力按照冬奧會標準,將體育賽事籌備工作做到最好。
記者:北京申冬奧成功5年來,從體育專業角度來看,北京冬奧組委都完成了哪些工作?
佟立新:冬奧組委體育部是一個和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交流的平臺,申辦成功以後,做了大量的千頭萬緒的工作,其中場地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一些場地還需要最終選址,包括首鋼大跳臺、延慶雪車雪橇中心和高山滑雪中心,看看有沒有更適合比賽的具體地點,涉及方位、風向、坡度等等多方面,要把所有單項都能融進去。其實,就是從申辦之初相對粗線條的框架,到具體內容的精細化。同樣,設項也很重要。我們和國際奧委會商議並最終確定,北京冬奧會大項不變,然後經過各方商討,綜合了各個單項體育組織,以及舉辦國的意見,最終確定新增7個小項。項目出臺,意味著隨後就是賽程的制定。我們和所有利益相關方互相溝通並協調競賽日程,也考慮到氣候等多種因素,最終V6版單元競賽日程得到了各方的確認,每個競賽單元都有具體項目,並且明確了各種細節,99%的競賽日程已經得到最終確定。不過,競賽日程是一個變數,特別是冬季項目,並非一成不變,根據天氣等情況會發生變化。總體而言,我們有了一個各方認可的版本。
記者:我們不是世界冰雪強國,如何藉助國際經驗服務北京冬奧會?
佟立新:在冬奧會籌辦方面,我們缺乏足夠的經驗,尤其在場地建設、競賽組織、項目設置、照明使用、製冷造雪、山地運行等多方面,因此我們聘請了許多世界各地的專家。體育部一直和國際奧委會、各個單項體育組織密切溝通,他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這也體現出我們開放辦奧的思路。根據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體育服務政策,主要是保證工作的同時,更要節儉。
記者:冰雪體育器材方面的情況如何?
佟立新:之前,我們大型體育器材的缺口比較大,尤其是纜車、造雪機、壓雪機等等,國內沒有世界頂尖水準的供應商,這些都得依賴進口。我們列舉的體育器材清單包羅萬象,得到各方確認,如今大型器材都到位了。
記者:那麼,我們體育專業人才儲備如何?
佟立新:人才缺口不小,因為我們有1/3冰雪項目沒有參加過,這些項目需要裁判員、技術官員、雪地救援人員、山地運行人員等等各種專業人才。大家對山地運行人員不太熟悉,他們能開壓雪機,操控造雪機,以及高山巡邏。我們儲備了幾千人的專業人才,但是還不夠,質量上還需提高。
記者:延慶的場館建設,您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佟立新:高山滑雪中心、雪車雪橇中心,這兩大場館建設難度都非常大,充滿了挑戰。比如雪車雪橇中心填補了我國場館工藝上的空白,國內從來沒有這樣的場館,精妙的落差,精細到毫米級的坡面,施工單位克服種種困難,付出很大的努力,從無到有,一張藍圖即將實現。這個國際雪車雪橇中心需要國際雪車聯合會和雪橇聯合會的現場認證,場地專家、技術代表都會前來參與認證,國內高、中、低水平的運動員實地滑行,確定這個場地還有哪些需要整改,整改之後才能批准這裡可以舉辦國際比賽,這不是世錦賽、冬奧會這樣級別的賽事。當然,最終場館會達到舉辦冬奧會的水準。至於冬奧會測試賽,還要看疫情情況而定,我們也會和體育單項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溝通。
記者:還有什麼挑戰,我們需要面對?
佟立新:冬奧會氣象服務,我們也是從無到有。城區和山區完全不同,國家氣象局提供了很大的力量。這是我們第一次舉辦冬奧會,在這樣一個開放的賽場上,冬季特點是低溫、大風,有時少雪,這對競賽影響很大。天氣的情況不容樂觀,要有應急措施。
記者:冬奧會勢必會給延慶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如果用體育眼光來看,您如何解讀?
佟立新:延慶擁有世界一流的場館,這兩座場館不是普遍意義的場館,雪車雪橇賽道將是全世界第17座雪車雪橇賽道,高山滑雪場地也很有挑戰性。延慶政府和人民有義務把場地經營好,借鑑國外經驗,做好可持續發展,關鍵是保證體育性質不變,保證冬奧會的場館質量。冬奧會之後,場館要經歷多年經營才能達到很高的服務水平,要想真正完善,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後期長期努力。再有一點,就是讓人們深入理解並參與冰雪運動,體會冒險精神,敢於創新。延慶獨特的高精尖場地,未來可以更好地發展。它不僅是建築,真正的標誌是奧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參與精神和體育氣質。
圖片由北京冬奧組委提供
來源 京報體育|記者 孔寧
編輯:孔寧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