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牛,且長久地牛,關鍵就是當自強,不管是人,還是企業,都一樣!——坤鵬論
企業如人,人如企業。
要想真牛,且長久地牛,關鍵就是當自強。
如果再有雄厚的根基資產,更是如虎添翼。
就像真正的有錢人,都是家底(淨資產)厚,賺錢能力強,比如:巴菲特。
同樣,看公司強不強也一樣,一個是看底蘊,一個是看能力。
一、家底厚不厚——留存收益
底蘊最直接的數據就是留存收益,它不是一年的數據,而是資產負債表中的累計數據。
在資產負債表中並沒有留存收益這一科目,它需要相加得出:
留存收益=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
巴菲特認為,所有能幫投資者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指標中,「留存收益」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道理極簡單,跟人一樣,那些越來越有錢,優質資產越來越多,只要經過了時間考驗,都是非常優秀的人。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不能保持「留存收益」一直在增加,它的淨資產也不會增長。
如果淨資產不能增長,長遠看,企業財富也不會增長。
企業財富不能增長,股東的收益也不會增長。
伯克希爾取得巨大成功的超級秘訣之一,就是巴菲特在取得該公司控股權後,就停止了派發分紅,將公司全部年度淨利潤增加到留存收益儲備中。
當遇到好的投資機會時,他就將公司的留存收益投資那些收益率更高的公司,由此賺得的利潤又全部匯入到公司的留存收益,然後再投資更能賺錢的公司,如此循環。
隨著時間推移,伯克希爾不斷增長的留存收益儲備使其盈利能力也不斷增長,賺取的利潤也越來越多。
這也是個人想要富有的最好選擇——錢不要亂花,把錢當成投資的生產資料,錢生錢;然後用金錢幫助自己享受更多美好時光,這就是最佳的幸福之道!
再簡單點講,就是留存收益→創造價值→提升市值。
如果這一過程不能達到滿意的結果,企業將收益留存而不分給股東,就是在價值毀滅。
我們還要注意到,有些企業的性質需要它必須留存收益。
因為它們需要不斷投入用來維護或更新生產設備,否則企業就無法生產經營或跟上市場變化,更無法保持目前的狀態。
這類企業挺隱蔽,甚至不少人還覺得它們怪不錯,是中國企業的楷模。
它們需要把每年或幾年賺來的錢不斷投入到更新設備和技術中,要大搞研發,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主要原因則是所做的事情沒有進入門檻,每天都可能遇到新的競爭者,必須沒完沒了地研發和設備更新。
有了第一代的同時,就得趕緊張羅第二代,第二代還沒上市,第三代就開始擔心了……
這種收益的留存和消耗,不是為了擴張和成長提升競爭力,僅僅為了維持運行就需要巨大的不斷再投資。
而這部分利潤就屬於限制性盈餘,不屬於自由可分配的利潤。
這種企業利潤和經營現金流都不錯,但企業的長期資本支出太高,實際沒有多少自由現金流借企業創造新增回報或給股東分紅。
這樣企業的ROE往往是長期低迷,巴菲特曾特別表示過,要遠離這類企業。
國內不少企業屬於此類,坤鵬論曾給過他們定義:「高收入的窮光蛋」。
二、看能力——自我維持增長能力
底蘊之外,更關鍵的就是成長力,特別是自我維持增長的能力。
優秀的企業都應該是持續成長的,這也就是巴菲特的「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
如果企業沒有一定水平的內部盈利,公司在未來就不得不對外融資。
坤鵬論之前講過,企業經營從運行邏輯上說白了非常簡單,主要有三項:
收集資金、進行投資、提高利潤。
而公司的三張表則負責進行記錄。
資產負債表記錄著企業收集資金和進行投資這兩項經營活動;
利潤表展示的是提高多少利潤;
現金流量表用來表示現金在這三項活動中如何運用的表格。
企業收集資金的方法主要有三個:
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負債;
請出資人提撥資金——股東權益;
公司自己賺取的資金——盈餘公積。
因為外部籌資比內部籌資的成本高很多,比如:以發行股票籌集資金,交易成本可能光是權益成本就會增加好幾個百分點。
所以,公司通常會儘量用內部創造的資金——留存收益。
那麼該如何評價公司在不增加外部權益時最大的增長能力?
自我維持增長率正是衡量這種能力的指標,它也叫企業內生收益增長率,或是所有者權益增長率。
這個指標表示,公司在不發行新股票,不改變營業政策(不改變營業利潤率和資本周轉率)和籌資政策(不改變負債權益比和股利支付率)時,其收益的最大增長率。
舉個例子講解一下。
假設以A公司2018年末的情況為例。
2018年初A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值是7000萬元。
它在當年創造了1020萬元的稅後利潤。
公司留存利潤700萬元,320萬元給股東分紅。
所有者權益從7000萬元增加到了7700萬,增加10%。
如果希望下一個年度所有者權益增加相同的比例——10%,並保持負債權益比不變。
那A公司的負債值也必須以10%的比例增長。
這樣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都增加10%,其總和就是公司投入資本也以10%增加。
如果公司資本周轉率(銷售收入÷投入資本)不變,那它的銷售額增長率也應該是10%。
這個10%的銷售增長率就是等於A公司的自我維持增長率。
它同樣等於公司權益的增長率10%。
同時,它也是公司在不改變資本結構和營業方針,也不通過發行股票增加權益的情況下,獲得的最高的銷售增長率。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適用於各類企業的計算自我維持增長率的通用公式:
第一步:留存收益率公式。
留存收益率=留存收益÷稅後利潤=1-股利支付率
第二步:因為自我維持增長率=所有者權益增長率,因此可以寫成:
自我維持增長率=留存收益÷所有者權益=留存收益率×(EAT÷所有者權益)
自我維持增長率=留存收益率×權益回報率(ROE)
自我維持增長率=(1-股利支付率)×權益回報率(ROE)
最後一個眼熟嗎?
這就是坤鵬論在《ROE=投資回報率!巴菲特和芒格是在忽悠我們嗎?》提到的企業內生收益增長率公式。
那時候的理解還不夠深刻,這次圓滿了。
第三步:因為權益回報率(ROE)可以表示成息稅前營業利潤率、資本周轉率、財務成本比率、財務結構比率、稅收效應比率的乘積,所以公司的自我維持增長率也可以寫成:
自我維持增長率=留存收益率×營業利潤率×資本周轉率×財務槓桿乘數×(1-實際稅率)
這個等式特別清晰地告訴我們,公司在不增加權益的情況下決定其發展能力的五大因素。
營業利潤率、資本周轉率反映了公司的營業方針;
留存收益率、財務槓桿乘數反映了公司的籌資政策;
最後的(1-實際稅率)是稅前利潤納稅的實際稅率。
如果這五個因素都保持不變,公司除非發行新股票,否則無法以超過維持增長留存率的比率增加銷售收入。
讓我們繼續用A公司作為實例計算一下,加強一下理解!
從上面的表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結論:
第一,如果銷售增長率總是小於自我維持增長率,公司就會創造現金餘額,也會面臨投資的問題,因為,創造的現金超過了投資需求;
相反,如果前者總是大於後者,最終會造成公司現金赤字,並面臨籌資問題。
第二,如果銷售增長率超過公司的自我維持增長率,管理者該怎麼面對難以支持的銷售增長水平呢?
答案是,必須得採取營業或籌資決策來促使其自我維持增長率增加。
否則,公司必須會持續消耗現金,最終面臨著償債和資產流動性的危機。
回顧一下「自我維持增長率=留存收益率×營業利潤率×資本周轉率×財務槓桿乘數×(1-實際稅率)」。
這就是從公式找本質、找辦法,管理者可以通過這五個因素去想辦法,比如:
減少分紅,甚至不分紅。
這也是為什麼發展好的企業,最好少分紅不分紅。
因為,如果不分紅,留存利潤率就是1,此時自我維持增長率=權益回報率(ROE)。
提升營業獲利能力,也就是資本回報率(ROIC)。
公司該怎麼做呢?
我們先看看權益回報率(ROE)。
因為自我持續增長率=留存率×權益回報率。
那麼權益回報率(ROE)=自我持續增長率÷留存率。
假設留存率0.8,也就是股利支付率20%,獲得15%的自我持續增長率:
ROE=15%÷0.8=18.75%
也就是必須達到權益回報率18.75%。
如果要達到18.75%的ROE,財務槓桿和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要達到什麼水平呢?
溫故一下:
ROIC=ROE÷財務槓桿乘數×(1-實際稅率)
假設財務槓桿乘數1.5,40%的實際稅率,1-實際稅率=60%:
ROIC=18.75%÷(1.5×60%)=20.83%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獲得15%的自我持續增長率,就得有18.75%的權益回報率(ROE),營業利潤提升到20.83%。
該怎麼做才能讓下一年的投入資本回報率達到20.83%?
通過公式證明,只能通過提高營業利潤和加速資本周轉來實現。
假設預期下年度的營業利潤率為6%,要達到目的的資本周轉率就是:
資本周轉率=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營業利潤率=20.83%÷6%=3.47
現在,我們知道了,如果要獲得15%的自我持續增長率,就得把下年度資本周轉率提高到3.47。
如何實現?
首先,集中精力處理企業的營運資本需求,儘快回收應收帳款和各項投入。
其次,提高固定資產周轉率。
三、調研:哪些最影響公司獲利能力?
美國曾有過一個著名的企業研究,通過對500家主要是北美和歐洲公司旗下的3000家分公司進行調查分析,試圖從中發現,影響ROIC的各種因素最終和營業獲利能力的關係如何。
數據時間從1973年到1990年,跨度夠長。
雖然最終ROIC的平均值是22%,但是離散程度很大,其中16%的公司是負值,而12%的ROIC卻又超過50%。
坤鵬論也對國內上市公司進行了數據採樣,結果如下:
我們可以對比看看,北美和歐洲的公司ROIC分布度比較平均,說明它們的企業成熟度高,市場競爭良性,但相當優質的公司也不少,像ROIC超過50%的竟然佔了12%。
我國大部分公司集中在「10%>ROIC>0%」,說明真是獲利能力一般,企業和市場都不成熟。
整體平均ROIC才5.7%,可憐可憐,正應了前面那句——收入高的窮光蛋。
收入連續創新高,但是真實的利潤,只有呵呵了!
我們還看到,各區塊的比例可以說是嚴重不均衡,越往高處,越是稀少,真真的高處不勝寒。
這表示國內企業貧富、發展、能力等不均現象比較嚴重。
這也再次印證,在目前階段,坤鵬論投資堅持抓行業第一、第二的策略,對於真正能夠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者,賺錢的概率相對大得多。
既然國外的調研和我們的實際情況差別如此巨大,看它們的數據有意義嗎?
坤鵬論認為,規律不管到哪裡都會一樣,企業發展規律也不會有么蛾子,只是階段不同罷了。
所以,歐美公司現在的狀態,基本就是我們的未來,但到底多長時間能夠實現,誰也不知道。
可是,只要方向知道了,朝著它前進,絕對不會跑偏。
研究發現,有30種因素綜合起來決定ROIC的80%,其中3種最突出:
第一,市場份額。
調研數據顯示,市場份額越高,公司的獲利能力越強。
因為市場份額越高,市場控制權就越大,從而可以獲得較高的毛利。
而且單位成本低,價格穩定。
原因並不能讓理解,比如:
企業可以用大規模的銷量分攤固定成本;
企業大批量採購原料,享受折扣和帳期;
企業可以阻止市場力量對其產品的降價壓力。
在我國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它也是造成上面統計出來的ROIC嚴重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產品或服務質量。
產品或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地位,因為質量可以通過顧客的感覺來衡量。
以前,坤鵬論曾說過,當我們用各種指標算來算去,比來比去,最終往往逃不出「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可能單個老百姓眼界有限,更容易被信息迷惑,被忽悠。
但是,對於能夠實實在在摸得著,切實感覺的產品和服務,誰都明白得很。
當選擇和使用的數量巨大後,人們最終的選擇結果往往是最正確的那個。
行業第一永遠不是靠財報造假造出來的。
但排在後面的,就不敢保證了。
而且,產品質量印象好的企業比產品質量印象不好的企業,在獲利能力上可以相差到兩倍之大。
獲利能力強還能夠做出很大的邊際貢獻。
因為優質產品有能力抵制競爭造成的價格下跌。
蘋果的諸多產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抽樣企業中,在產品質量方面,最好的和最差的在ROIC的差距是:39%和9%。
Word天!
另外,調研還顯示,高市場份額和優質產品印象對企業獲利能力的有利影響呈現累計效應。
所以,再牛的奇技淫巧也比不上長期堅持質量至上的實幹。
人也是一樣!
第三,資產和成本結構。
從ROIC公式中我們可以確定,資本周轉率對企業獲利能力有重要影響。
平均的投入資本回報率隨著資本周轉率的增加而增加。
實踐也表明:資本周轉率低的企業往往為實現一定銷售投入大量資本,以至於難以實現足夠的利潤來抵補。
比如:資本周轉率低的企業往往屬於資本密集型,固定成本較高。
當經濟環境不利時,它們為了維持較高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往往降價促銷。
這樣,就降低了利潤水平。
而且,因為營運資本很高,退出障礙就大。
這些企業通常試圖駕御不利的市場經濟形勢,期待好轉。
典型產業有:航運、冶煉、造紙、造船和基礎化工等。
坤鵬論對於ROE的學習重點,基本和大家匯報完了,通過這次系列學習,再次說明了學無止境。
同時,許多事情就怕較真,一旦較真,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不懂的太多了,或者是以前一直認為自己知道的,可能不全對,甚至是南轅北轍的錯。
所以,凡事多自問一下吧!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