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朝陽區雙井,罕見病粘多糖患兒琪琪在家裡玩漏了氣的皮球,這個8歲男孩患病5年多,經常砸東西,父母為給他治病,光從國外買藥就花去300萬元。
5月8日,朝陽區雙橋,鄭芋展示手機裡女兒的照片,她的女兒顧若飛患粘多糖10年,現在還沒有找到能延緩病情的藥物。
昌平區某小區,粘多糖患兒聰聰拿著洋娃娃玩過家家。
去年年底,粘多糖患兒顧若飛登上《中國夢想秀》舞臺,表演沙畫,畫中一個女孩,有兩隻翅膀。
今天是國際粘多糖日。
身材矮小、面容粗陋、骨骼發育不良、智力低下……從嬰幼兒消磨到青少年,燈枯油盡。是「粘多糖貯積症」(以下簡稱粘多糖)的病症表現。
這種因缺陷基因引發的病症,慢慢侵蝕心臟、骨骼、關節、神經系統,患者往往在青少年時期死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至少有上千名「粘多糖」患兒。
目前,我國並沒有粘多糖的對症之藥。國外已生產出粘多糖部分症狀類型的特效藥,可緩解病情,延續生命。但此藥尚未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大陸地區患兒注射這種未經藥監部門審批的特效藥,是違規之舉。
這種特效藥年費用超百萬元,有的患兒家庭傾財求藥,更多家庭只能默默等待。
國外很多國家,粘多糖的治療已納入政府醫保系統;在我國,粘多糖等多種罕見病尚在醫保之外。
如何拯救這群無藥可救的孩子?
今年2月22日,國家藥監局頒布《關於深化藥品審評審批改革進一步鼓勵創新的意見》,意見稱,罕見病藥品要建立加速審批程序。專家透露,目前藥監部門在做審批程序方面的改革。
很多時候,14歲的顧若飛都生活在爺爺的背上。
上學時,從家裡的6樓到學校的4樓,一路上,爺爺背著她。
如果第二節是音樂課,爺爺要在校門口等上一節課,再把若飛背到音樂教室。
若飛患有粘多糖,一種從出生起,就過早宣判死亡的罕見病。
有一種藥,可以緩解病情、延續生命,可若飛的父母苦尋9年,仍無藥可救。
不治之症
醫生說若飛可能得了粘多糖時,鄭芋沒聽懂,以為是糖尿病。
「長不高、一般10多歲就沒了,以後給孩子吃好喝好吧。」醫生這話,相當於宣判鄭芋的女兒沒救了。
帶4歲的若飛看病時,孩子只不過身體有點佝僂,走路略顯異常,在舞蹈班跑步熱身總是最後一名。
從西安來到北京,輾轉七八家醫院,最終在協和醫院確診為粘多糖。
「這種病無藥可治。」2004年,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的話音落地,鄭芋與老公淚流滿面。
「媽媽,我為啥這麼矮,是不是不長了?」若飛八九歲時,身高比同齡人矮了半頭。
「你會長的,但是不會長很高。」鄭芋告訴女兒,個子小沒關係,以後生存不靠個子,靠腦子。
鄭芋辦理了離職手續,在家陪若飛。
他不知道女兒何時會離開,「就像一個蘋果,很漂亮,但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就從裡面一點點爛掉了,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爛掉、卻無能為力時……」鄭芋說。
這些年裡,鄭芋和老公總覺得沒有資格笑,「笑了就是對不起孩子。」看到若飛笑鬧,鄭芋偷偷落淚。
患兒群體
2005年底,鄭芋辭去工作,隻身來北京,「我就不信女兒只能等死」,她要尋找一線生機。
她在北京找了份工作,在各大醫院掛專家號諮詢。在這期間,她認識了孟巖。
孟巖,中國醫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關注粘多糖患兒20多年。她介紹,粘多糖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是因身體缺乏能分解粘多糖的酶,使粘多糖不斷累積,繼而影響心臟、骨骼、關節、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如同一個房間,堆得垃圾越來越多卻無法清理,最終無法入住。」
孟巖解釋,健康夫婦也可能生育「粘寶寶」,因為每個人3-5萬個基因中,平均帶5-10個隱性遺傳病的致病基因。粘多糖症患者多數面容粗陋,身材矮小,骨骼變形……
鄭芋得知,女兒患的是多種粘多糖症狀類型的一種,這種類型會讓孩子成為小矮人、雞胸,嚴重者會在十多歲死亡。
據孟巖了解,國內尚沒有對粘多糖特效藥的研究,國內沒有針。在國外,發達國家多採用骨髓移植的方法,但前提是患兒在病發前或病發初期就開始手術;在國內,患兒在確診時,大多錯過骨髓移植黃金治療期,且骨髓移植在一些醫院醫療技術上尚不成熟,存較大風險。
認識臺灣粘多糖協會會長蔡瓊瑋之後,2008年9月,鄭芋帶著若飛參加臺灣粘多糖協會大會。她才知道,中國的粘多糖患兒是個不小的群體。
蔡瓊瑋介紹,臺灣粘多糖協會有88個患兒。長期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的孟巖介紹,這10多年,光是協和醫院確診的粘多糖患者就超過400例。
臺灣粘多糖協會按發病機率計算,中國大陸地區的粘寶寶至少超過1000例。
蔡瓊瑋告訴鄭芋,臺灣地區已將粘多糖等罕見病納入「醫保」,所有費用政府埋單。現在國外一些藥廠已開發出特效藥,此藥雖不能根治粘多糖,但能緩解病情,延長生命。
鄭芋一聽,眼睛一亮。但隨後,目光又黯淡下來。
她得知,與女兒粘多糖症狀類型相匹配的特效藥,目前還沒上市。
特效藥的幾種針對類型,最低的年費用為20萬美元,最高的為37.5萬美元。即使對症藥上市了,鄭芋也買不起。
傾財求藥
鄭芋更羨慕李華全(化名)一家,至少那個家可以傾盡家財,讓兒子琪琪多活些時日。
8歲男孩琪琪出生在北京,兩歲半時被確診為粘多糖,他除了長不高,智力也受了影響。
5月9日下午,雙井地鐵站附近某小區,琪琪的喉管發出嘶啞的「哦哦」聲,他在家裡到處跑,路過電視機、沙發、冰箱,都會砸上一拳頭。
曾經,趁家人不備,他還去廚房拿起過刀子,四處劃,家具家電,到處是傷痕。
李華全把冰箱門、桌椅都用繩子綁牢,儘量降低孩子受傷的機率。
但他和妻子卻很受傷,兒子2歲時還會叫爸爸媽媽,現在誰也不認識,誰也不理。
今年4月底,李華全再次給美國的藥廠匯去56萬元人民幣,訂購了40支注射用藥,每支14000元。這是琪琪四個多月的用藥量。
李華全和愛人在北京做服裝批發生意,每年能賺100多萬元,在給淇淇用藥的一年半裡,已花了300萬。
每次買藥,都是給美國的藥廠匯款,藥廠人員將藥品轉運到香港,李華全再去香港經中間人取藥。
中國醫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主治醫師孟巖說,粘多糖特效藥尚未在我國註冊上市,也未經國家藥監部門批准,如果該類藥品帶入國內私自使用,會遇到很多麻煩,比如,沒有醫院敢冒險為孩子使用該藥劑並完成注射。
李華全知道,他的這種行為是違規用藥,每次都是偷偷地運回來,找熟悉的醫生給兒子注射。
用藥量是按照患兒體重比例使用的,兒子在長大,用藥量在增加。雖然李華全總覺得,開足馬力賺的錢,怎麼也追不上兒子的藥價,但他似乎看到了希望。
用藥前,淇淇肝臟脾臟腫大,現在醫院拍片已顯示正常;原來孩子膝蓋僵硬、不會彎曲,現在都活動開了;原來孩子睡覺有打呼嚕的聲音,現在輕了好多,證明呼吸狀況改善了……
「我和妻子商量好了,一旦沒錢了,就把房子賣了。」李華全說,他等著兒子再叫出爸爸的那一天。
醫保之路
「買不起藥,我們試藥行不行?」鄭芋想到這九死一生的冒險。
2010年2月,鄭芋帶著女兒去澳大利亞開會,會上,他聽說臺灣可能拿到藥的亞太區試藥地資格,並且藥品正是與女兒若飛匹配的類型。鄭芋不斷給臺灣試藥基地的醫生發郵件,希望女兒能成為試藥者。
幾經周折,鄭芋的希望落空,「藥廠不是慈善機構,這種藥在大陸地區沒有納入醫保,若飛無法獲得試藥資格。」臺灣試藥基地醫生回復。
為什麼粘多糖特效藥尚未在我國註冊上市?孟巖和臺灣粘多糖協會會長蔡瓊瑋的看法是,這與我國醫保不無關係。
兩人介紹,在歐美很多國家,粘多糖等罕見病納入「醫保」,使生產相關特效藥的工廠願意為該類人群提供藥品,費用由政府埋單。就大陸而言,罕見病粘多糖未納入醫保系統,沒幾個家庭能花得起藥錢,這是國外粘多糖特效藥廠未在國內註冊、上市的主因之一。
孟巖回憶,多年來,在很多罕見病或遺傳病會議上,醫學專家、學者都不遺餘力呼籲將粘多糖等罕見病納入醫保範疇,但截至目前,收效甚微。
對粘多糖等罕見病納入醫保,黃尚志做了可行性分析,他認為,依據現實國情,將罕見病群體納入醫保有一定難度。
黃尚志,衛生部產前診斷專家組組長、WTO遺傳病社區控制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他說,「國家相關部門多將財力投入在多發病、常見病,以及如非典、H7N9等對社會穩定有重大影響的疾病上。而諸如粘多糖等相對罕見的病症,關注度則不夠。」
黃尚志分析,從生產角度而言,與常見病相比,罕見病人群相對較小,而投入藥物生產研究過程耗費較高。藥廠回流的錢就會少。
但將罕見病納入醫保,不是沒有可能。黃尚志稱,2011年,上海已有12種罕見病不同程度取得了部分醫保報銷和基金互助,其中包括了粘多糖。
柳暗花明
5月10日,美國某粘多糖生產廠家實驗室一名工作人員稱,他們正考慮向藥監部門申請,在中國註冊銷售粘多糖特效藥。
目前,粘多糖症狀至少分七種類型,該家藥廠主要生產4型和6型對症藥,其中4型藥品正在試藥階段。
該人士稱,就粘多糖6型特效藥而言,美國在1999年開始動物實驗,經三期臨床,2005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目前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應用。歐美等國家2000多患者都使用該型號藥品,目前反響良好。
該人士稱,該類藥品對粘多糖已造成的傷害無法逆轉,但使用後病情將得到一定控制,進而延長生命。
該人士說,向中國藥監部門申請註冊到在中國上市,需要一系列流程,要做臨床試驗,參考中國藥監部門相關標準等,至少2年時間。「我們希望能與藥監部門有效溝通,得到相關政策支持,希望能讓藥品儘快出現在中國市場。」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2012年2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規劃「鼓勵罕見病藥品的開發」;今年2月22日,國家藥監局頒布了《關於深化藥品審評審批改革進一步鼓勵創新的意見》,意見稱,關於罕見病藥品要建立加速審批程序。有專家透露,目前藥監部門也在做關於審批程序方面的改革。
關於「粘多糖等罕見病是否能納入醫保」,此前,衛生部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今後將逐步提高「罕見病」患者的醫療救助水平。有關部門加強罕見性遺傳病診治等研究,並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和資助政策,對於罕見病診治的基礎研究,將制定傾斜資助措施。此外,在藥品註冊上,也將在一定條件下優先批准註冊。
據媒體報導,去年6月,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人士說,隨著醫療保險籌資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對新藥特藥的安全有效性的認可度提高,逐步將罕見病患者急需的特效藥納入醫療保險藥品目錄。
這些消息,對鄭芋來說無異於柳暗花明,她加入了一個由粘多糖家庭組建的QQ群,群裡有80多個家庭交流著孩子的狀況。
這些家長絕大多數沒有巨款去買藥,只能等待。
鄭芋說,群裡原來有100多個粘多糖患兒,每年都有三四個孩子在等待中離世。
鄭芋曾經沒有勇氣把真相告訴女兒若飛,後來有人問她,「為什麼不讓孩子在有限的歲月裡明白這一切?她應該有知情權。」
鄭芋後來把病情告訴了若飛。若飛聽了,只是點了點頭,她比想像中要堅強。
去年年底,若飛登上了《中國夢想秀》的舞臺,她用沙畫畫了一個女孩,給女孩身後加了一雙翅膀。若飛告訴主持人周立波,她有個夢想:陪爺爺奶奶一起到老。
(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親愛的媽媽:
你最近身體好嗎?
我經常問你,生了我你後悔嗎?你每次都堅定地回答:「當然不後悔,因為有你,我感到自豪!」
我從不說出我的感動,感謝你不嫌棄我。
我曾埋怨過你,你總是帶我給這個人送畫,給那個人送畫,說實話我不能理解,有時覺得很累。後來我知道,你是不放棄救我的最後一點希望。
媽媽,我知道你一直在為我找藥,我也曾說過,夢想是陪爺爺奶奶變老。
無論能不能實現夢想,我都記得你曾跟我說過的話:人的生命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厚度,抓住每一天,能讓每一天都精彩,就是最大的幸福。
想念你的女兒若飛
親愛的若飛:
看到你的來信,就像看到那張可愛的臉,心裡暖暖的。
請原諒媽媽在你6歲的時候就離開你去北京,當時你不理解,問我為什麼要去那麼遠的地方工作。那時媽媽不知該怎麼給你解釋。
看到你的信,媽媽感覺你長大了,懂事了。
你經常問媽媽「生我後悔嗎?」其實媽媽從未想過「後悔」二字,更多的是「虧欠」,因為沒能給你一個完好的身體。
媽媽總是讓你送畫給別人,有三層含義:首先希望你能常懷感恩之心,對每位幫助或關心我們的人,都用你的作品來回報。其次,在不斷的畫畫過程中提高自己。最重要的是,希望你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你為別人帶來的快樂。
媽媽希望你今後更勇敢,無論前路多崎嶇,全家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若飛加油,抬起頭,我們一起向前走!
深愛你的媽媽 鄭芋
(顧若飛在西安上學,媽媽鄭芋在北京求藥,此為母女書信來往,有刪節)
(新京報)
歡迎收聽「騰訊公益」官方微信: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或在微信上搜索「騰訊公益」(英文ID:txg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