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社區為包義平一家寫的求助信,能看見他一臉愁容。
「粘多糖」,看到這三個字,很多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粘粘的麥芽糖,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患這種病的孩子被稱為「粘寶寶」,面容扭曲、關節僵硬、身材矮小……他們將承受極大的痛苦。蕪湖人包義平一家,就遭遇了這種殘酷命運。前陣子,他帶著女兒來合肥治療。雖然女兒已獲得了移植骨髓的機會,一家人卻為巨額醫藥費所困。
小女兒突染怪病
2012 年4 月,包義平的小女兒媛媛出生,給這個家庭帶去許多歡樂。但媛媛三個月大開始,經常出現拉肚子、感冒等不適症狀,去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又過了幾個月,媛媛的身體越來越差,而且眼睛越來越模糊,發育明顯緩慢,出生第17 個月才能走路,且雙腿伸不直、呈外八字狀,後背脊椎骨上還出現了一個鼓起的小包。最終在上海的一家醫院,媛媛被診斷為「粘多糖貯積症Ⅰ型」。
醫生說,目前最佳的治療方法是移植造血幹細胞,才有希望延長孩子的生命。
希望社會伸援手
前段時間,上海那家醫院告訴包義平,他們已經為媛媛找到了合適的骨髓移植供體。但讓包義平頭疼的是,對於僅靠他打工支撐的家庭,至少50 萬的醫藥費顯然是個難以承受的天文數字。一家人在蕪湖的房子,還欠銀行十幾萬貸款,為了給媛媛治病,他們已經賣了房子,但即便如此,仍有30 萬缺口。
終日的操勞和憂心,讓包義平的妻子早早長出了白頭髮。大女兒雖然剛剛上小學,卻也懂事了,知道妹妹患有重病,經常幫著媽媽帶妹妹,有一次寫作文,她寫的是:希望能變成一個天使,給妹妹變出一個健康的身體。
「希望能有好心人幫幫我們,幫我們留住才三歲的女兒!」包義平說。
□延伸閱讀
粘多糖病:發病率約十萬分之一
粘多糖病,是一種罕見的代謝性遺傳疾病,發病率大概只有十萬分之一,是因蛋白聚糖降解酶先天性缺陷所引起的蛋白聚糖分解代謝障礙。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多見於近親結婚者的後代,多有家族史。由於病症侵蝕,身材矮小、面容粗陋、骨骼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等症狀會伴隨在他們有限的生命裡。粘多糖症無相應的特效藥物,特異的治療是骨髓移植。
本報記者 王俊/文 陳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