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網易汽車7月1日報導 一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1956年7月,中國自己生產的第一輛汽車——解放牌卡車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投產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造汽車的歷史,開始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新紀元。作為中國汽車長子的一汽解放卡車見證了新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輝煌歷史。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徵程,一汽解放經歷風光無限的榮耀,也有止步不前的陣痛,最終走向了自主創新的道路,特別是在改革開放30年來,它堅守民族品牌,開放合作,自主發展,產品設計、製造和營銷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商用車發展道路。使中國卡車傲世全雄,在全球市場大放光彩。今天,解放品牌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產品,累計生產了400多萬輛各型產品,並出口到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回顧一汽解放的發展歷程,對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歷史畫卷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毛主席前往蘇聯訪問,在參觀史達林汽車廠時,毛主席對隨行的同志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工廠。為了改變汽車工業的落後面貌,適應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黨和政府決定建立中國自己的汽車工業。1950年初,毛主席和周總理在莫斯科同蘇聯籤訂的協議中,把建設汽車廠作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首批重點項目;同年4月,重工業部成立了汽車工業籌備組,開始了緊張的籌建工作;1951年3月19日,中央政府確定由蘇聯援建的汽車製造廠廠址在長春。1952年7月,中央正式決定成立汽車工業工廠,代號為652廠。同年末,中央任命饒斌為廠長,郭力、孟少農為副廠長。也正是這一年,國家也批准了一汽年產3萬輛4噸卡車的設計書。1953年6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籤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並為一汽奠基題詞:「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 十一個大字。1953年7月15日破土動工起,在長春市郊一片荒蕪的土地上,舉行了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奠基典禮,毛主席親自為一汽奠基題詞。在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共和國汽車工業的第一代創業者們,在艱苦的條件下,邊幹邊學,邊建設邊生產,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宏偉的汽車城。 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誕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毛澤東為一汽生產的汽車命名為「解放」。 從這個時候起,「解放」開始了中國汽車工業一個嶄新的時代。
「解放」的歷史,幾乎就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
提到中國汽車工業,我們不能忘記「解放」這個品牌。它是開國領袖毛澤東親自命名的中國第一個汽車品牌。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牌中型卡車的誕生,改變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今天走過了近54年的發展歷程這個中國卡車第一品牌解放已經形成了輕、中、重三大系列,產品從一噸到四十噸級,囊括了普通載貨車、自卸車、牽引車、半掛車、攪拌車、郵政車等600多個品種。從第一代的CA10到第六代的解放J6,在解放汽車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每一次更新換代,都在商用車領域掀起了巨大的波瀾,都在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都在向中國人的夢想邁進。
一代CA10老解放卡車:新中國國產第一輛汽車
1956年7月13日,依靠蘇聯援建的中國第一輛解放卡車CA10型4噸載貨汽車駛下生產線的一刻,標誌著中國汽車工業踏實了第一個腳印,從而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解放卡車CA10型,被稱之為老解放,這輛誕生於第一汽車廠的4噸載貨車不僅見證了新中國發展的歷史,它的誕生結束了我國不能自己製造汽車的歷史,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也從1956年7月14日開始記錄。而由「解放」創造的歷史,也是至今所被稱道的,當時奔馳在馬路上的汽車,每兩輛就有一輛是解放牌。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是計劃經濟的時代,所以不是由市場需求來生產的,一直按照國家的生產計劃進行生產,導致一汽解放不能自主決定生產輛與車型,所以從CA10系列到CA15系列,「老解放」整整生產了30年,直至1986年停產,解放創造了1281502輛產量的歷史,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全國汽車產量的一半。
解放卡車CA10型以蘇聯生產的吉斯150型汽車為範本,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改進部分結構後設計和製造出來的。這種汽車裝備90匹馬力六缸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71KW,最高時速可達到65公裡,可拖帶4.5噸重掛車,載重量為4噸,每百公裡耗油29升。解放CA10不僅適合當時中國的道路和橋梁的負荷條件,而且還能根據需要改裝成適合各種特殊用途的變型汽車。如公共汽車、加油汽車、運水汽車、傾卸汽車、起重汽車、工程汽車、冷藏汽車和閉式車廂載重汽車等。以後一汽又生產改進的CA15型,包括CA15K,CA15J等,外形與CA10相似,載重量為5噸,發動機功率85千瓦,最高車速80千米/小時。
從1956年開工生產到1978年末,是一汽的成長和發展時期。也是一汽曲折探索的時期。 這個階段,儘管遇到許多幹擾和挫折,但各方面的工作仍有一定的發展。在汽車品種上從一個基本型增加到三個。在生產能力上,從3萬輛設計能力,提高到6萬輛的水平。在這個時期裡,一汽出汽車,出人才,為全國汽車工業和機械工業的發展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幹部和技術骨幹;完成了包建二汽的任務;還承擔了一些援外項目。從1979年到1988年末,是一汽「解放」汽車的換型改造時期,在這個時期中,一汽自1980年末到1983年7月,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解放」第二代產品CAl41汽車的設計、試製、實驗和定型。從1983年7月開始生產準備,又用了三年時間,在這三年裡,更新工藝裝備近2.2萬多種,新增設備7600多臺,新建生產線69條,改造老生產線81條,完成生產用建築面積13.6萬多平方米。
二代產品:解放CA141卡車初具國際化水準
1986年7月15日,具有80年代國際水平的解放第二代CA141五噸車實現了垂直轉產,標誌解放完成了第二次創業,解放CA141的生產不盡改變了一汽解放「30年不變」的歷史,也將中國汽車工業帶入了全新的階段。解放CA141採用了許多新結構、新材料和新工藝,其中大部分都是國內首先應用的,例如風扇離合器、加強型氣缸墊、膜片彈簧式單片離合器、軟化方向盤、全景弧面玻璃前風窗、上下前後均可調整的司機座椅和具有聲光報警裝置的電器儀表等。 解放CA141曾經在出口到朝鮮、美國、泰國、玻利維亞等國家。曾為CA141進行試驗的日本日野汽車公司主動向一汽解放提出把日野柴油機裝在CA141車上,利用日野的銷售網絡向第三方國家進行出口,可見一汽解放當時的產品轉型是多麼的成功。
三代J3產品:結束了長達40年只生產長頭車的歷史
1995年5月,面對市場柴油化和平頭化的需求有著劃時代意義的解放第三代產品J3——解放柴油平頭車全面推向市場,這意味意謂這一汽解放結束了長達40年只生產長頭車的歷史。 一汽解放的第三代產品注重的特點是平頭化和柴油化,這也是根據國外發展趨勢對產品所做出的重大調整。
四代產品J4:中重型卡車時代
為適應用戶對運煤車和工程車輛可靠性和承載性的要求,「解放」先後推出以長頭拉煤王和加強型工程自卸車為主導車型的第四代產品。1997年7月14日,解放第四代產品J4平頭柴油車系列進行了批量投產,先後推出了九平柴(9噸平頭柴油車)和十六平柴(16噸平頭柴油車)卡車系列產品。 其中較早生產的九平柴系列車型是引進日本三菱的駕駛室技術設計生產的,產品有5噸提升至9噸,這也為一汽解放打入重卡市場夯實了基礎。隨著十六平柴的推出,一汽解放產品形成了輕、中、重三類產品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五代產品J5奧威進入準重型卡車時代
2001年7月15日,解放第五代產品J5奧威重卡下線,解放J5是一汽解放與德國奔馳談判決裂後自主研發的車型,這也算是一汽解放從中型、準重型卡車為主導產品,轉向重型卡車製造。在解放奧威投放市場以後,2004年以後,為了適應國內重卡市場的迅速發展,「解放」加快了產品向重型車轉變的結構調整,陸續推出了解放J5平臺自主產品奧威、悍威、大威重型車,以及駿威中型車、解放三賽等經濟型車。解放奧威、悍威、大威、駿威的推出,完成了解放第五代產品的開發和結構調整,從產品中已經形成了低端、中端、高端三個卡車產品平臺,適應了國內卡車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解放J5系列整車技術較上一代產品都有這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成為了一汽解放重型載貨車中銷量最多的車型。
六代產品J6奧威:攻克重型卡車難關
2007年7月15日,完全由一汽自主研發、歷經6年精心打造的具有當代世界級水平的解放第六代重型卡車解放J6正式下線投放市場。解放J6是一汽解放自主研發的一款與世界接軌重卡,主要定位於國內高端市場,並且全面推向進口市場。這是一汽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和裡程碑意義的產品,它標誌一汽卡車產品結構調整的基本完成,由中型、準重型走向重型化的新時代。
編後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放」寄託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希望。一汽解放從開始蘇聯援建載重僅有4噸的CA10,到現在具有國際高端水平的J6,經歷了54的歷練。在這54年的歷練中,一汽解放已經基本覆蓋卡車市場的各個領域,不管是輕、中、重卡,還是低、中、高端都可以看到一汽解放的身影。在經過了汽車業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人對民族汽車品牌的夢想更加摯烈,他們不希望每天看到的和自己使用的永遠都是外國的品牌。我們相信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一汽解放作為自主品牌的傑出代表未來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好、更強的產品,也一定能夠成為全球知名的商用汽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