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養殖技術|蜂群首次自然分蜂后新群的特點及管理方法

2020-12-18 毛氏部落

在春末夏初,外界候平均氣溫15℃以上,蜜粉源尚可,蜜蜂群勢達到當地強群時,蜂群容易發生分蜂行為,在分蜂準備階段,蜂群內呈現出不同的分蜂熱徵兆,以築造雄蜂房、培育雄蜂兒作為分蜂初期徵兆,以築臺、培育分蜂蜂王作為分蜂中期徵兆,以分蜂王臺封蓋作為分蜂后期徵兆,同時伴有群勢快速增長,哺育力過剩,休閒蜂增多等熱症。

中蜂王臺從完全封蓋到羽化出臺大約需要6.5天時間,一般,在王臺封蓋後的第2~5天,蜂群發生分蜂行為,在天氣不適宜、或人為幹擾、刺激時,分蜂可能提前或推遲。蜂群發生分蜂后,老王及遷飛蜜蜂在新址形成新群,王臺、蜂兒及剩餘蜜蜂在原址形成原群。新群與原群由不同的蜜蜂組成,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和行為趨向,應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應對。

一、蜂群首次分蜂新群的特徵

1、蜂量

在分蜂群中,由於蜂王具有多雄交配及交配雄蜂精液量隨機,因此,蜂群都是由數個同母異父的亞家庭組成,導致新群中老蜂王和原群中王臺與蜂群中蜜蜂個體親緣關係指數不同(僅討論雌性蜜蜂),如果從春繁開始沒有換王的情況下,老蜂王與蜂群中所有的已經羽化的蜜蜂及未羽化的蜂兒之間親緣關係指數均為0.5(母女關係),而蜂群中的王臺與蜂群中的蜜蜂及蜂兒之間的親緣關係指數為0.75(全同胞姐妹,同父母)或0.42(半同胞姐妹,同母異父)。

根據蜜蜂親緣關係指數越高,工蜂親屬優惠行為(更多的照顧、飼餵、跟隨)越多的原則,在發生分蜂時,跟隨老王遷飛新群的蜂量遠大於分蜂時原群的蜂量,同時巢內尚有沒有認巢的幼蜂,因採集錯過分蜂的成年蜂以及部分老蜂,因此,在分蜂后新群與原群的蜂量大約為4:1。新群蜂量佔到分蜂時蜂量的75%(專家rangel和 Seeley於2012年研究結果)。

毛氏部落在本月23日收捕一箱中蜂群,蜂量近5框(蜂脾相稱),以當地普通中蜂品種分蜂時蜂量7框左右計算,與上述新群蜂量基本吻合。

2、蜂王及工蜂

首次分蜂新群中的蜂王為產卵老王,行為穩重,在新址安靜後,1~2天便開始產卵。新群中的工蜂齡期覆蓋分蜂前的除剛羽化不能飛行的蜜蜂外的各齡蜜蜂,在蜂群穩定後的當天或第二天工蜂認巢飛行,開始正常的採集、撫育活動。

3、工作積極

造脾積極。不論是中蜂還是意蜂,在蜂群有分蜂徵兆開始,蜜蜂個體就為分蜂做各種準備工作,其中包括「隱藏」泌蠟能力,因此,分蜂后的新群泌蠟能力有機會被釋放。

貯蜜積極。蜂群在衝出巢門分蜂前,飽食蜂蜜,一方面為分蜂過程中飛行提供能量支持,另一方面應對新址環境及提供造脾原料。在新收捕的蜂群中,安靜幾個小時後,蜜蜂沒有採集,但是巢脾上可以看見蜜珠。

採集、撫育積極。分蜂新群在認巢後,巢門前經常看到進出繁忙的景象,採集積極。新群到達新址前兩天少見進粉,3天後大量進粉,且粉粒飽滿,蜂王開始產卵,工蜂撫育積極。

4、易發生二次分蜂

中蜂群有1.05kg以上(約11000隻,意蜂1.5kg)蜜蜂,具有最佳的應對外界變化能力。新分群佔有分蜂前蜂群的大部分蜂量,並且有產卵老王,採集、撫育積極,在培育一代子後就能達到分蜂前的群勢。因此,在外界蜜粉源有利的情況下,自然分蜂新群,容易在到達新址1個月後再次發生分蜂。

二、蜂群首次自然分蜂新群的管理方法

1、布巢

新群在新址安靜後,工蜂卸下攜帶的蜂蜜,有蜜蜂的巢脾都零散分布蜜珠,蜂王開始產卵時,需要爬行尋找產房,產卵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收捕的新群入巢時,適當加入巢礎或半成品巢脾,便於集中收集蜜蜂攜帶的蜂蜜,也有利於釋放分蜂群中的造脾積極性。在蜂群穩定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加入優質產卵用脾或調整已造好的新脾,滿足蜂王產卵需求。

收捕蜂群,從蜂箱一側開始布巢,依次為空巢脾、空巢脾、 ------、 巢礎(或半成品巢脾)、隔板。

收捕2~3天後,從蜂箱一側開始,依次為蜜脾、產卵用脾,蜜粉脾、貯蜜脾、--- ---、貯蜜脾。

2、散熱

雖然新群蜂量大,有足夠調節巢內溫度的能力,此時外界溫度偏暖,成年蜂釋放的熱量多,應開大巢門、開啟蜂箱通風窗,減少蜂群調溫的勞動強度,延長蜜蜂的壽命。

3、飼餵

分蜂過程中,新群中蜜蜂本身攜帶蜂蜜,不需要貯蜜飼喂,蜜蜂採集、撫育積極也不需要獎勵飼喂。如果要飼餵應在蜂王產卵一段時間後,最早不宜超過巢內出現封蓋子。

4、調入卵蟲脾

如果蜂場群勢不均衡,可以從弱群或中等群中調出卵、小幼蟲脾,插入分蜂新群中,充分利用其撫育積極性,待封蓋子老熟後歸還調出群。

5、出現王臺時

當分蜂新群出現王臺時,應參照蜂群分蜂中後期管理措施,根據當地蜜源流蜜期及養殖目的,採取恰當的管理方法。

結束語:分蜂是蜂群繁殖的一種方式,在蜂群發生分蜂后,應根據分蜂新群呈現出的特點,採取恰當的管理措施,維持強群,積極組織採集,提高蜂產品產量,或促進分蜂,實現群數增加,或兩者結合,達到雙收。

相關焦點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春繁的方法與選擇
    養蜂需要遵循自然規律,正確處理蜂群、蜜源和蜂群之間的關係,根據蜜蜂的習性和養蜂目的,引導蜜蜂活動,以獲取蜂產品為目的的蜜蜂養殖,應使蜂群壯年蜂出現的高峰與主要流蜜期相吻合,實現蜂產品優質、高產。春季是蜂群群勢最弱的時期,也是蜂群周年管理的開始,春繁是指蜂群從越冬結束、蜂王開始產卵,直到當地主要蜜源流蜜為止。不同養殖區域及養殖方法,留給春繁的時間長短不一樣,人工養殖蜜蜂的春繁方法自然也就不同。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春繁前的5項準備工作及原則
    春繁是蜂群周年活動的開始,春繁前的準備工作是人工飼養蜂群管理的開始,不論蜂群採取模仿自然蜂群繁殖法還是精養繁殖方法,都應在蜂群的春繁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任何時候對蜂群的管理都應根據外界溫度、蜜粉源條件、蜂種、病蟲害規律、蜂群內部的特點,遵循蜜蜂生活習性,引導蜂群實現養殖目標。一、春繁前蜂群內外部特點1、外部特點。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群分蜂性特點、缺點及合理利用
    蜂群在春繁後期進入分蜂階段,俗稱自然分蜂,簡稱分蜂,即當蜂群的蜜蜂數量增長到一定階段,群內培育雄蜂、蜂王,隨後蜂群中約一半的蜜蜂連同老王一起,脫離原巢另覓新居的行為。一、中蜂群分蜂性特點1、分蜂性是蜜蜂的本能蜜蜂是營社會性群居生活的昆蟲,以群體為生存單位,只能以分蜂的方式增加自然界單位數量。也是適應自然環境的一種本能表現。
  • 蜜蜂養殖技術|初花期蜜源特點及對蜂群的影響
    初花期,一般也是流蜜期的初始階段,也稱流蜜初期,此時,蜂群內部的變化隨外界蜜源呈規律性變化,因此,了解蜜源植物初花期的特點,有利於蜂群的管理,為大流蜜期做好準備。二、初花期蜜源對蜂群的影響1、撫育粉和蜂蜜一樣,都是蜜蜂的食物,但是蜂蜜是長期貯備食物,而花粉貯存時間明顯要短於蜂蜜,蜂群的日常生活及撫育離不開花粉。一般,將巢門口蜜蜂採粉、進粉量作為箱外觀察蜂群撫育與否及撫育數量的依據。中蜂。
  • 蜜蜂養殖技術|人工分群與自然分蜂蜜蜂工作積極性的分析及應用
    在春末夏初,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蜂群容易發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不僅能增加自然界蜜蜂種群數量,對養蜂者而言,分蜂時間合理,也能增加蜂產品產量,提高蜜蜂養殖經濟效益,但是,自然分蜂對於蜜蜂規模化養殖來說,會導致蜂場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不止一群發生分蜂時,使蜂養蜂者手忙腳亂,因此,在養蜂實踐中
  • 蜜蜂養殖技術|蜜蜂春繁期飼養管理(上)
    對蜜蜂來說,早春剛開繁就獎飼是個誤區,外界沒有蜜粉源,獎飼蜜蜂會刺激工蜂白天出巢空飛,縮短壽命,削弱蜂勢,還容易引起盜蜂。春季蜜蜂應分階段做好管理。一、越冬蜂更替階段越冬蜂更替大約需要在30~40d期間,主要技術要點是飼料優足,每日換水,適度保溫,適時加脾,又好又快又多地培育出第一批替換越冬蜂的健壯新蜂。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越冬期箱內外特徵及管理應用
    從秋末冬初蜂群斷子開始,直到來年春天蜂群散團、排洩飛翔並開始繁殖,這段時間稱為蜂群的越冬期。越冬期的蜂群,在不同養殖區域持續時間長短不同,但是蜂群在相似環境下的狀態趨同。2、異常蜂群箱外狀態及管理辦法一般隨著外界溫度的降低,蜂群蟄伏的狀態逐漸加深,而在暖冬,午後巢門口常有蜜蜂出入,蜂群缺蜜、缺水,貯蜜結晶時(具體判斷應結合開箱檢查確認),巢門不分時段常有蜜蜂出入,甚至蜂箱周圍有蜜蜂屍體。
  • 蜜蜂養殖技術|分蜂熱對蜜蜂採蜜量影響原因分析及避免方法
    強群是蜂群分蜂與不分蜂的臨界群勢,一年中的流蜜期尤其是大流蜜期對養蜂人來說時間非常寶貴,正常情況下,蜜蜂養殖都儘量使蜂群的群勢相對較強的時間與大流蜜期相吻合,以提高蜂產品的產量。一、分蜂熱對採蜜量影響的原因1、蜜蜂外出採集活動減少在春季,當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巢內哺育蜂數量多於被哺育蜜蜂的比例時,這些無法消耗的過剩營養,在哺育蜂體內滋養,使哺育蜂卵巢發育,推動蜂群由繁殖向分蜂過渡。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原群發生二次自然分蜂對新分群的管理措施
    蜂群在發生首次分蜂后,原群(原址處女王群)巢內分蜂熱依然嚴重,有多個王臺以及工蜂積極護臺的情況下,極易發生二次自然分蜂,二次分蜂后新分群的蜂量大約為二次分蜂時巢內蜂量的一半,較首次分蜂群的蜂量少了很多,且蜂群的蜂齡普遍年輕。
  • 蜜蜂養殖技術|流蜜期中蜂群熱症的特點及處理原則
    在流蜜期中蜂群發生分蜂熱比較普遍,而且發生分蜂熱後對蜂蜜的生產不利影響,應在流蜜期千方百計的預防和早消除蜂群中的熱症。一、流蜜期中蜂群熱症特點1、熱症普遍。中蜂屬於半野生蜂種,分蜂是蜂群自身繁衍和增加自然界蜂群數量的方式,中蜂群本身具有好分蜂的習性,正常蜂群在一年中都會發生分蜂,甚至發生多次分蜂,因蜂種、環境等分蜂性(分蜂發生的容易程度)有所差異。2、熱症時間。分蜂一般發生在溫暖及高溫時期,外界蜜蜂源較為豐富時,時間在春夏之交及秋季,前者更多些。
  • 蜜蜂養殖技術|胡蜂對蜂群的危害及防範
    與蜜蜂的作息相似。胡蜂具雜食性,採食花粉、花蜜及各種昆蟲。當外界蜜粉源豐富的時候,胡蜂採食花粉和花蜜,對蜜蜂群的侵犯比較少,但是在夏末秋初外界蜜粉源缺乏的,胡蜂已經大量繁殖,且食量大,對蜂群的侵犯最多,危害也最大。
  • 蜜蜂養殖技術|蜂王狀態對蜂群採蜜量的影響及分析
    蜂巢中的封蓋子脾能為蜂群補充蜂源,也能引導蜂群積極貯蜜,而未封蓋子脾能吸引蜜蜂脫離野外工作,蜂群根據自身群勢及周圍環境狀況,自行調節繁殖與採蜜的關係。一、不同日齡蜂王對蜂群採蜜量的影響實驗。選兩組群勢、蜂兒數、巢內飼料等基本相等的蜂群,對照群維持蜂群原有的狀況不變,實驗群取出蜂王,該組所有蜂群成為失王群。結果。失王群較對照群的蜜蜂外出飛行平均減少77.4%,蜜囊裝載量減少37.5%,花粉團重量減少50.4%,蜂群的增重減少81.3%。可見,無王群中蜜蜂的外出活動和採蜜量基本停止,僅維持蜂群的日常生活需要。
  • 蜜蜂養殖技術|分區飼養後引導蜂群集中貯蜜的3個方法
    一般,在蜜蜂養殖過程中為了實現子蜜分離,都會採用分區飼養的方式,要麼採用立式繼箱飼養法,要麼採用臥式分區法,這樣做的好處能使蜂兒與貯蜜分離,具有貯蜜效率高,取蜜時不傷蜂兒,易於管理等優點,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並非理想。
  • 蜜蜂養殖技術|我的養蜂思路
    更多的養殖者認為養蜂不在多,而在精,更在於「娃打娃模式「,就是通過基礎群,採蜜賺錢,用賺的錢再投入擴大規模。這種方法好處在於用較小的投入,用時間換取回報。而我並沒有採取這種方式發展的我的蜂場。我認為養蜂要有效益,應該在蜜源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快速擴大到合理養殖規模。為什麼說是合理規模,除了與蜜源相適應,更要計算人工成本,據拜訪和了解,在中蜂養殖中,人均管理200群是利潤平衡點,200群年產蜜量約2000斤,約10萬元,除去人工工資及養殖消耗品,基本持平,所以,在養殖過程中,要提高人均產出效益,就需要提高人均管理蜂群數量、蜂群的產量、蜂產品的質量。
  • 天氣冷了蜜蜂怎樣管理?蜂群如何安然越冬
    天氣冷了蜜蜂怎樣管理?隨著冬天氣溫越來越低,早晚溫差也比較大,對於養蜂人來說如何保證蜜蜂安全越冬,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管理得好則能保證春繁時的生產效益,反之則有可能使蜂群變成弱群,不利於春繁時的增產,那麼天氣冷了蜜蜂怎樣管理呢?
  • 蜜蜂養殖技術 培育最佳蜂王的方法
    一、蜂王的特點 蜂王是蜂群內唯一雌性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蜜蜂, 其專職任務就是產卵。 一般情況下,一個蜂群只有一隻蜂王,好的蜂王會存在母女交替現象,姊妹王共存現象及其少見,但是在前段時間我有一群蜂,出現姊妹共存(自然而非人為幹預),據說可以通過生物誘導和環境誘導組織多王群(各蜂王可以見面),本人未曾做過嘗試,不能發表意見,之前看過一篇報導說中蜂王分單王種與多王種。目前出現的姊妹王同巢正在觀察中,後續有情況再聊。
  • 在養殖蜜蜂的過程中把蜂王的翅膀剪了好嗎?會對蜂群有什麼影響?
    在養殖蜜蜂的過程中把蜂王的翅膀剪了好嗎?會對蜂群有什麼影響?在蜜蜂養殖中,我們很多朋友為了避免蜂王飛走,往往會將蜂王的翅膀剪掉來預防蜂王逃跑,依據是剪掉翅膀後的蜂王,如果不發生自然分蜂,中蜂是不會離開巢房的,對於蜂群的穩定有巨大作用。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究竟剪掉蜂王的翅膀後對蜂群有哪些影響,到底剪掉蜂王翅膀的好處有哪些,壞處又有哪些,蜂王的翅膀該不該剪掉很多朋友都搞不清除。
  • 養殖蜜蜂,蜂王是關鍵,養殖技術要知道
    養殖蜜蜂,蜂王是關鍵,蜂王是通過蜂群進行遺傳的,然後由於遺傳的因素,交配了之後把它傳到了子孫上,蜂群的眼力還有其他性能也就跟著遺傳了。養蜂的朋友們,有沒有對蜜蜂的知識進行探討呢?想要蜂王養殖,我們來學習相關的技術吧。
  • 養蜂人要改變蜂群管理技術,來應對季節變化,才能養好蜜蜂
    這就是蜜蜂起起落落的一年四季,養蜂人應該遵循這樣的自然規律,適時改變蜂群的管理技術。冬末早春,蜂群管理技術的改變嚴寒漸漸退去,白天的溫度已經達到蜜蜂外出採集的最低限度,此時,外界已經有零星的粉蜜源陸續開放。這就是養蜂人,蜂群管理技術改變的關鍵時刻。
  • 蜜蜂分蜂后,工蜂棄王回原巢怎麼辦?3種方法解決
    只要是人工分蜂,一般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所以在我們人工分蜂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蜜蜂反巢的預防和處理工作,否則很可能造成新蜂蜂群過弱,還要根據新蜂蜂群的特點給予適當的管理,這樣我們分出來的蜜蜂才能快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