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著名的滇西北劍川石室山可以說,每次都是流連忘返。這回冒雨登臨更是興致勃勃,雖然腳下路爛泥潸。但是眼望空濛山色,遠近山巒和莽莽松林都變得迷離縹緲,若隱若現,宛若置身一幅天然山水長卷之中,饒有風趣當晚,借宿石鐘寺。
寺院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上接懸崖,下臨深壑,林木掩映,空氣清新,萬籟俱靜。久居喧鬧的城市幕然來到這樣幽靜的環境小憩,使人產生一種如入「仙境」之感。藝術的長廊生活的畫卷·石鐘山是石室山的一條支脈,據說因「有石如鍾」而得名,然而當地老百姓還是喜歡叫它石室山,我也覺得叫這名字更為貼切,原因是山中有遐邇聞名的石窟藝術;這就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劍川石鐘山石窟。如果說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因高大雄偉見奇,石鐘山石窟則以小巧玲瓏取勝。
它分布於沙登等、石鐘山、獅子關三個片區的16個石窟,除石鐘寺區第6、7窟稍大,分別寬11.63 米和12米以外,其餘都只有2米以下見方。在這樣一塊塊小小的空間裡,卻創造出眾多石刻人物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場面,其藝術造詣之精湛完全可以同三大名 窟同媲美。石室山石窟是一條獨具一格、珠璣閃光、琳琅滿目的石窟藝術長廊。石鐘寺區第7窟有一尊觀音像,群眾叫她「甘露觀音」。你看她盤膝端坐蓮臺,左手持缽置於膝上,雖然右手已毀,但從左旁侍女雙手執瓶,瓶身前傾,欲將清水倒入缽內細節推斷,觀音右手應是輕拂柳枝灑布「甘露」她端莊大方,面帶微笑,體態豐腴,形象俊逸秀美,表情恬靜嫻雅,心地慈祥善良。
既具神的莊嚴,又富人間氣息;既具婦女優美的共性,又富當地白族婦女的特徵,可以說,把外來的神佛中國化、地方化、民族化了,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藝術形象。石鐘寺區第2窟,有一組著名的「閣邏鳳議政圖」。此篇僅有面積2.219平方米,卻塑造了16個人物,再現出南詔王閣邏鳳在富麗堂星的王宮裡坐朝議政的宏偉場面。在這個小小的場景中,有刻工精細的雕梁畫棟、高捲的帷幔、威嚴的儀仗,無不惟妙惟肖。同王袖手端坐正中,兩側稍前對坐二清平官,側後有羽儀長、侍者、武士。文臣聰潁睿智、文質彬彬;武將威嚴雄壯,望之生畏。
國王頭頂巍峨高峙的皇冠南詔特有的「頭囊」,精工細雕,充分再現出其金銀鐫鏤的質地。國王龍椅的靠背兩角,是兩條活靈活現的龍,嘴銜下垂長穗,細如髮絲。國王衣著綾羅,薄裹身軀,似透肌膚,顯示出絲綢織物的輕柔質感,衣褶線條準確流暢,雕琢之精堪稱絕響。石鐘寺區第7窟的一尊男性「愁面觀音」也是一絕。他臉型清瘦、雙眉深蹙、滿面愁容,一種承受生活重壓而又有苦難言的內心情感,溢於儀表。這尊雕像,與其稱之為菩薩,不如說它是藝術家對於沉淪於苦海的勞苦大眾的一個典型的概括,一個活人的雕像,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濃鬱的生活氣息。昌盛的佛教繁榮的通道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盛行。
史料記載那時此地「無山不寺,無寺不僧」,不但民間信佛的人很多,家家設有佛壇,而且不少王儲都皈依佛門,當了和尚。「議政圖」中出現的閣陂和尚,就是這一歷史事實的寫照。據說這位閣陂和尚乃是南詔王閣邏鳳的弟弟,他坐在兄長的右側,光頭、身披袈裟,手拎念珠,是一個很虔誠的佛徒形象。侍者在身旁專門為他打著曲柄紅繳,據傳這傘還是吐蕃王贈送的禮品。閣陂和尚能夠參與議政,而且排列位置靠近國王,其地位還在清平官之上,可見這位和尚的顯赫與權威,更反映出當時佛教勢力已然伸展到統治階級的最高階層。
在「愁面觀音」身側還有一尊塑像,雕琢極為細膩,他左足高翹置於右膝,穿著一雙熱帶地方常見的拖鞋,足趾裸露,腳背上的血管高高隆起,自是一付「行腳僧」的寫真。雖然上半身已毀,但尚可推斷其左手高捧經書,繪聲繪色講經說法的神態,估計這是一個印度僧人的形象。在獅子關區第3窟,還有一尊題名為「波斯國人」的造像。在石室石窟中出現的這些外國人的雕塑形象,說明南詔大理國時期與東南亞、甚至西亞的交往已然相當頻繁,並且間接地在文化藝術領域中有所反映。
這些事實也證實了自漢代以來即已開闢的 蜀身毒道從我國四川路經大理到達鄰邦緬甸,然後再印度的國際路線,在當時往來暢通。一段文字的 啟示在沙登箐區第1窟佛像底座正面有一塊題榜:「沙退附尚邑三賧甸張傍龍,男龍慶、龍君、龍興、龍安、龍千等,有善因緣,敬造彌勒仏(佛),阿彌陀 仏(佛)、圀(國)王,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天啟是南詔王勸豐佑的年號,十一年為唐武宗會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據今已有1140多年了,它確鑿地記載了這一石窟的成窟年代。
然而,這塊題榜中有兩個怪字,一是「仏」,即佛字:二是「例」,即國字,這是武則天創造的28個字中的兩個。武則天發明的新字在這裡流傳和應用,說明了南詔王朝與當時中原文化關係之密切,儘管武氏逝後這些新字在中原即已廢除,但仍為邊疆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所保留,沿用下來。「三賧甸」又是什麼地方呢?據《元史·地理志》通安州載:「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賧,僕繲蠻所居。
其後麼西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亦隸大理。」元代所設通安州,在今麗江縣中部,南詔時稱「三賧」,即三探覽、桑川、神川,與劍川石室山相毗鄰。張傍龍為何許人?據納西族東巴經記載,納西族歷史上曾有母女名和父子連名的情況。張傍龍的兒子名龍慶、龍君等,顯系父子連名,是否可以推斷張氏父子為納西族先民?張傍龍題榜所記造像彌勒佛,至今尚未發現,不知是早已毀去還是仍然封藏在這雲霧繚繞的石室山中?從一些歷史記載和傳說來看,石室山石窟的數目尚多於目前的16窟,是否真是如此,只好留待今後的有志者去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