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滇西北劍川石室山

2020-12-20 禾野歷史觀

引言

著名的滇西北劍川石室山可以說,每次都是流連忘返。這回冒雨登臨更是興致勃勃,雖然腳下路爛泥潸。但是眼望空濛山色,遠近山巒和莽莽松林都變得迷離縹緲,若隱若現,宛若置身一幅天然山水長卷之中,饒有風趣當晚,借宿石鐘寺。

寺院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上接懸崖,下臨深壑,林木掩映,空氣清新,萬籟俱靜。久居喧鬧的城市幕然來到這樣幽靜的環境小憩,使人產生一種如入「仙境」之感。藝術的長廊生活的畫卷·石鐘山是石室山的一條支脈,據說因「有石如鍾」而得名,然而當地老百姓還是喜歡叫它石室山,我也覺得叫這名字更為貼切,原因是山中有遐邇聞名的石窟藝術;這就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劍川石鐘山石窟。如果說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因高大雄偉見奇,石鐘山石窟則以小巧玲瓏取勝。

它分布於沙登等、石鐘山、獅子關三個片區的16個石窟,除石鐘寺區第6、7窟稍大,分別寬11.63 米和12米以外,其餘都只有2米以下見方。在這樣一塊塊小小的空間裡,卻創造出眾多石刻人物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場面,其藝術造詣之精湛完全可以同三大名 窟同媲美。石室山石窟是一條獨具一格、珠璣閃光、琳琅滿目的石窟藝術長廊。石鐘寺區第7窟有一尊觀音像,群眾叫她「甘露觀音」。你看她盤膝端坐蓮臺,左手持缽置於膝上,雖然右手已毀,但從左旁侍女雙手執瓶,瓶身前傾,欲將清水倒入缽內細節推斷,觀音右手應是輕拂柳枝灑布「甘露」她端莊大方,面帶微笑,體態豐腴,形象俊逸秀美,表情恬靜嫻雅,心地慈祥善良。

既具神的莊嚴,又富人間氣息;既具婦女優美的共性,又富當地白族婦女的特徵,可以說,把外來的神佛中國化、地方化、民族化了,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藝術形象。石鐘寺區第2窟,有一組著名的「閣邏鳳議政圖」。此篇僅有面積2.219平方米,卻塑造了16個人物,再現出南詔王閣邏鳳在富麗堂星的王宮裡坐朝議政的宏偉場面。在這個小小的場景中,有刻工精細的雕梁畫棟、高捲的帷幔、威嚴的儀仗,無不惟妙惟肖。同王袖手端坐正中,兩側稍前對坐二清平官,側後有羽儀長、侍者、武士。文臣聰潁睿智、文質彬彬;武將威嚴雄壯,望之生畏。

國王頭頂巍峨高峙的皇冠南詔特有的「頭囊」,精工細雕,充分再現出其金銀鐫鏤的質地。國王龍椅的靠背兩角,是兩條活靈活現的龍,嘴銜下垂長穗,細如髮絲。國王衣著綾羅,薄裹身軀,似透肌膚,顯示出絲綢織物的輕柔質感,衣褶線條準確流暢,雕琢之精堪稱絕響。石鐘寺區第7窟的一尊男性「愁面觀音」也是一絕。他臉型清瘦、雙眉深蹙、滿面愁容,一種承受生活重壓而又有苦難言的內心情感,溢於儀表。這尊雕像,與其稱之為菩薩,不如說它是藝術家對於沉淪於苦海的勞苦大眾的一個典型的概括,一個活人的雕像,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濃鬱的生活氣息。昌盛的佛教繁榮的通道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盛行。

史料記載那時此地「無山不寺,無寺不僧」,不但民間信佛的人很多,家家設有佛壇,而且不少王儲都皈依佛門,當了和尚。「議政圖」中出現的閣陂和尚,就是這一歷史事實的寫照。據說這位閣陂和尚乃是南詔王閣邏鳳的弟弟,他坐在兄長的右側,光頭、身披袈裟,手拎念珠,是一個很虔誠的佛徒形象。侍者在身旁專門為他打著曲柄紅繳,據傳這傘還是吐蕃王贈送的禮品。閣陂和尚能夠參與議政,而且排列位置靠近國王,其地位還在清平官之上,可見這位和尚的顯赫與權威,更反映出當時佛教勢力已然伸展到統治階級的最高階層。

在「愁面觀音」身側還有一尊塑像,雕琢極為細膩,他左足高翹置於右膝,穿著一雙熱帶地方常見的拖鞋,足趾裸露,腳背上的血管高高隆起,自是一付「行腳僧」的寫真。雖然上半身已毀,但尚可推斷其左手高捧經書,繪聲繪色講經說法的神態,估計這是一個印度僧人的形象。在獅子關區第3窟,還有一尊題名為「波斯國人」的造像。在石室石窟中出現的這些外國人的雕塑形象,說明南詔大理國時期與東南亞、甚至西亞的交往已然相當頻繁,並且間接地在文化藝術領域中有所反映。

這些事實也證實了自漢代以來即已開闢的 蜀身毒道從我國四川路經大理到達鄰邦緬甸,然後再印度的國際路線,在當時往來暢通。一段文字的 啟示在沙登箐區第1窟佛像底座正面有一塊題榜:「沙退附尚邑三賧甸張傍龍,男龍慶、龍君、龍興、龍安、龍千等,有善因緣,敬造彌勒仏(佛),阿彌陀 仏(佛)、圀(國)王,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天啟是南詔王勸豐佑的年號,十一年為唐武宗會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據今已有1140多年了,它確鑿地記載了這一石窟的成窟年代。

然而,這塊題榜中有兩個怪字,一是「仏」,即佛字:二是「例」,即國字,這是武則天創造的28個字中的兩個。武則天發明的新字在這裡流傳和應用,說明了南詔王朝與當時中原文化關係之密切,儘管武氏逝後這些新字在中原即已廢除,但仍為邊疆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所保留,沿用下來。「三賧甸」又是什麼地方呢?據《元史·地理志》通安州載:「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賧,僕繲蠻所居。

其後麼西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亦隸大理。」元代所設通安州,在今麗江縣中部,南詔時稱「三賧」,即三探覽、桑川、神川,與劍川石室山相毗鄰。張傍龍為何許人?據納西族東巴經記載,納西族歷史上曾有母女名和父子連名的情況。張傍龍的兒子名龍慶、龍君等,顯系父子連名,是否可以推斷張氏父子為納西族先民?張傍龍題榜所記造像彌勒佛,至今尚未發現,不知是早已毀去還是仍然封藏在這雲霧繚繞的石室山中?從一些歷史記載和傳說來看,石室山石窟的數目尚多於目前的16窟,是否真是如此,只好留待今後的有志者去探索了。

相關焦點

  • 劍川:滬滇情濃共演「山海之戀」
    在滬滇幫扶中,以浦東新區為主的上海「親家」,在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劍川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幫扶,有效助力劍川脫貧摘帽。  精準幫扶 助力增收  不久前,西南片區最大的奶牛養殖場——雲端牧場在劍川縣羊岑鄉投入運營。
  • 雪山森林、草甸牧場、溼地湖泊,滇西北並不是只有人山人海!
    一直以來,滇西北都是雲南旅遊最熱門的地方,大理、麗江、香格裡拉的名氣那可都是如雷貫耳。但是伴隨著這些地方的巨大「流量」,去到那邊給人的感覺就是人山人海。其實這些地方都是只是滇西北的一部分而已,滇西北很大,還有很多人少景美的地方,只是因為名氣的原因,知道的人並不多。如果你害怕去人多的景點,那麼這些地方將是最好的選擇。
  • 劍川七日深度遊:滇西北最不能錯過古鎮,原汁原味文化和民俗民風
    雲南省劍川縣隸屬於大理州,位於滇西北大理與麗江之間,這裡平均海拔2000多米,主要是白族聚居區。劍川歷史悠久,白族風情濃鬱,既保存著古老的民俗,也有依然生活的古鎮、古城人們,是當下最好的民俗之地。對於喜歡傳統文化、喜歡白族風俗、喜歡高原風情的人來說,這裡是最理想之地,但由於當地宣傳不多,交通相對閉塞,來這裡旅行的人並不多。
  • 劍川木雕千年技藝雕刻時光
    劍川西門街明代白族古建築群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劍川沙溪寺登街入選「101個世界紀念建築遺產名錄」……每一座歷經滄桑的古老建築,都蘊藏著劍川木匠的聰明智慧,是劍川木雕留存於世的活的文化記憶。
  • 滇西北馬先蒿——大路貨「臺式管花馬先蒿」有了真名
    這個「大路貨」其實是從未被描述和發表的新種,所以我們將其命名為滇西北馬先蒿。」初見「臺式管花馬先蒿」——滇西北草甸大路貨我出生於江西丘陵地區,爬過最高的山是贛西的武功山(江西馬先蒿Pedicularis kiangsiensis P.C.Tsoong &
  • 周末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東北有雨 出行需帶雨具
    昨天(9日)滇東北、滇西、滇西南出現小雨局部中雨,其它地區多雲間晴。滇中清晨有霧。預計今天及明天滇西北、滇西、滇西南多雲間陰有陣雨局部中雨,滇東北陰有小雨,其它地區多雲局部有陣雨,局地可能伴有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 走進劍川的秋天
    桑嶺古木早晨推開窗戶,一陣陣涼爽的風吹來,全身就會感覺到清爽而舒適,這時就意味著劍川炎熱的夏天已經離我們而去,那帶有詩意而多彩的秋天已經向我們走來。沙溪田園劍川的秋天是金色的季節、收穫的季節、多姿多彩的季節,走進劍川的秋天仿佛是走進了夢幻般的天堂。田野裡到處是一片片金黃色的豐收的景象。
  • 【滇西北藏語地名之奧秘】文獻中的「茶畦隴」在西藏察隅與雲南...
    丙中洛是中國香格裡拉生態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圖  雲南網特約專稿 吳光範  滇西北藏族聚居區充滿神奇、壯美、誘人覽勝的魅力,是雲南打造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的重要窗口  藏語地名是「活化石」,凝聚著古往今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大地滄桑的密碼,承載了滇西北藏族、納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各族人民開發邊疆、保衛邊防、生存繁衍、創造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的信息,積蓄了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的奧秘。  研究藏語地名,可以糾正以往文獻記載的訛誤。
  • 魅力滇灘山與水,騰衝文化拼盤上的精彩靚點
    據史料記載,唐代南詔王徵茶山時曾在滇灘設隘卡防守,明宣德五年(1430)設滇灘關,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設滇灘隘,清道光二年(1822)設練屯兵。滇灘是騰衝市的三個口岸鄉鎮之一,是騰衝對外開放的前沿,貫穿滇灘南北的騰板路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黃金分支。滇灘有四條出境通道通往緬甸,火炭洞通道、板瓦埡口、站哨坡通道、姊妹山隘口等邊境古通道隘口千載流芳,鐫鑄著集貿交易的鼎盛和軍事歷史上的輝煌。
  • 滇國往事丨農作·食丨雲南最值得購買的10大特產,你了解多少?
    滇國往事八:雲南珠寶雲南珠寶以玉石和翡翠為最,因靠近緬甸,所以最先的原石都是經過雲南流通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滇國往事九:劍川木雕劍川位於雲南大理,有著「白族文化聚寶盆」之稱,同時也孕育了具有濃鬱地方民族特色的
  • 港中旅入滇 連續敲定兩個露營地旅遊項目
    此前,也曾先後多次赴大理劍川等地、玉溪江川、澄江實地考察文化旅遊資源、營地項目選址等。多次考察且一連與雲南籤訂兩個露營地旅遊項目,或表明港中旅將在雲南布局開發露營地旅遊項目。此番,項目的籤約並非港中旅的首次入滇。據了解,在2009年,港中旅與大理州銀都水鄉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籤署維景國際酒店的託管,就已入滇。在去年7月,港中旅到大理劍川、賓川等地考察文旅資源;同年8月至今年4月,先後兩次赴玉溪的江川、澄江考察,擬開發旅遊營地項目。而今大理、玉溪的營地旅遊項目終有眉目。
  • 為現代劍川而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扶貧藝話】    我對雲南以及劍川的印象,最初是小時候從連環畫和電影中獲得的。《捕象記》和《五朵金花》不知看過多少遍,人物的形象和情節都印象深刻,幾乎連臺詞都記著。而我與劍川的情緣始於父輩,他們曾在那裡工作調研過。
  • 支教朱德紅小 傳承紅色基因——滇西北支教團隊支教四川儀隴縣朱德紅軍小學總校
    為推動「以支教為主,助力山區教育均衡發展」的支教扶貧新模式,9月7日,滇西北支教團儀隴組在三軍總司令、紅軍之父朱德曾孫朱辰帶領下每節課後滇西北支教團與該校教師針對課堂教學現狀都會刻畫入微,輕鬆愉快的互相交流學習。課外活動時,朱辰帶領支教團老師與紅小老師進行了籃球比賽,你來我往,現場十分激烈,以高比分結束比賽活動,將活動推向高潮..在支教的總結會上,各位老師做了交流發言,分享了他們這幾天以來的教學感受和心得。
  • 大理劍川:把詩情畫意刻在木頭上
    劍川木雕藝術小鎮一景。(9月15日攝)。「雕得金龍騰空舞,刻出雄雞報五更……」一首傳統的大理白族歌曲,唱出了白族人對劍川木雕技藝的讚美。走進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小鎮,隨處可見木雕這項技藝在當地的創新與傳承。
  • 山有所呼 海有所應 紀錄片《山海之戀》還原滬滇幫扶情
    紀錄片《山海之戀》通過「滬滇幫扶歷史沿革」「援滇幹部視他鄉為故鄉」「以消費扶貧為主的產業幫扶」「醫療教育合作以及志願者幫扶」四方面敘事,全景式展現上海助力雲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點點滴滴。  昨晚,四集紀錄片《山海之戀》在雲南衛視播出。電視畫面裡,雲山村如今已是一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景象。幫助當地拉祜族群眾實現山鄉巨變的,是來自上海的援手。  事實上,雲山村只是滬滇對口幫扶的一道縮影。1996年,黨中央確定上海市對口幫扶雲南省,「山」與「海」正式牽手。
  • 伯曼旅行麗江大理劍川滑翔傘飛行注意事項以及動作要領、安全指南
    伯曼旅行旗下麗江樂飛行,劍川滑翔傘熱氣球運營中心位於麗江與大理高速中間位置,全程75公裡,沿途經過拉市海景區,石寶山景區等。起飛場與降落場落差430米,起飛場可以俯瞰玉華水庫,有山有水,並且場地有玻璃房可供休息等候拍照,還有山頂鞦韆可以體驗。
  • 劍川木雕小鎮9月對外開放!是你期待的樣子嗎?
    劍川木雕小鎮 從獨具特色的木雕牌坊步入劍川木雕藝術小鎮,寬闊的湖面上一座九孔石橋連接兩岸,木雕藝術博物館、風水塔、戲臺、白族院落……一座以劍川白族木雕風格為主,兼具多種特色的獨特小鎮徐徐展現眼前。
  • 滬滇扶貧協作紀錄片《山海之戀》16日播出
    供圖 人民網昆明7月14日電 (朱紅霞)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在此關鍵年份,由雲南廣播電視臺製作的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將於7月16日在雲南衛視播出,謹以此片全面回顧梳理
  • 名勝古蹟:劍川景風閣古建築群
    你知道劍川古城嗎?你知道劍川的景風公園嗎?它是劍川著名的旅遊風景區,裡面有一片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今天小編大家一起去景風公園去看看,看看它是否像別人說的那麼吸引人。景風閣矗立在劍川縣城西門外的景風公園內。景風公園是劍川著名的風景區,它西依金華山,北傍永豐河,四周古柏參天,環境極為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