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章瑩穎案透視美國法律體制

2021-01-08 央廣網

  當地時間2017年7月1日,在美國伊利諾州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失蹤地附近拍攝的尋人海報。

  新華社發

  當地時間2017年7月3日,伊利諾州厄巴納,美國聯邦法院首次對涉嫌綁架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的嫌疑人布倫特·克裡斯滕森舉行法院聽證,當地華人在法院外集會呼籲伸張正義,嚴懲兇手。

  人民視覺

  當地時間1月19日,美國聯邦檢察官辦公室公布,美國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批准了對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在美被綁架致死案的犯罪嫌疑人克裡斯滕森尋求死刑判決。這起案件雖然發生在美國,但受害者是中國公民,因此國人格外關注。儘管案件審理取得重大進展,但是章瑩穎至今仍下落不明。

  我們印象中的那個美國難道是假的?這個案子,讓我們深入了解美國法律制度和社會文化環境,也讓我們對美國有了重新認識。

  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司法的宗旨和原則截然不同:是追求程序的正確,還是查明事實真相;是追求受害者的權利保護,還是保護被告人的各項權利。公平正義,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桿秤」。儘管此案還有漫長的法律程序要走,但人們希望正義終將得到伸張。

  程序的公正,對受害人的公正,哪個更重要?

  10年前,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拍攝了一部名為《魔鬼代言人》的影片,影射美國社會現實,透視人性。好萊塢著名影星基努·裡維斯在片中飾演一名年輕有為的律師,其中一段描寫他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在明知被告有罪後仍為其辯護,甚至不惜隱瞞證據,為了追求利益而打贏官司的劇情曾引發了熱烈討論。

  導演通過影片對美國一貫奉行的司法辯護制度提出了質疑。美國律師,尤其辯護成功率高的大律師,一向是有錢人的工具。面對金錢和虛榮的誘惑,有多少律師能夠主持正義?

  儘管影片最後把現實轉換為帶有宗教色彩的魔幻世界,觀眾還是能得出結論,並把矛頭指向利用美國司法制度的醜惡人物,甚至是美國司法制度本身。這是一個人人都存疑,但人人都無法擺脫和戰勝的制度。這種司法制度似乎很公平,但也為罪犯提供了脫身的可能。

  美國律師協會會員、華裔知名刑事案件辯護律師、泰和泰華盛頓律師事務所主任程紹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章瑩穎案為例,即使嫌犯克裡斯滕森向自己的辯護律師坦白自己謀殺了章瑩穎、也知道被害人遺體的位置,但是依照美國各律師協會的章程,律師對客戶提供的犯罪行為信息有保密的義務,因此嫌犯的辯護律師不會將事件的真相告訴公訴方,更不會公之於眾。

  此外,在嫌犯接受公訴方任何一次問詢時,其律師必須到場,還會幫助嫌犯進行類似反偵察的工作,比如提醒嫌犯拒不承認所有指控等,這使得通過訊問獲得案情重要突破的可能性變得非常小。另外,美國法律還規定,即便嫌犯的配偶知悉其罪行及犯罪細節,但配偶對嫌犯的犯罪行為同樣有保密的義務,嫌犯可以申請禁止其配偶出庭作證,這是美國法律必須保障的嫌犯享有的權利。

  「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麼你所說的一切都能夠作為你的呈堂證供。你有權在受審時請一位律師。如果你付不起律師費的話,我們可以給你請一位。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的上述權利?」米蘭達警告——這句耳熟能詳的美國電影經典臺詞就起源於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的規定,任何人在刑事案件中,都不得被迫成為不利於自己的證人,也就是任何人「不得被強迫自證其罪」。

  到底是程序的公正重要,還是對受害人的公正重要?在正義和真相面前,美國的司法制度和法律條文對案件走向產生的影響難免讓人產生困惑。程紹銘認為,中國司法制度相對優越的是,對重大的刑事犯罪,從調查取證上可以調動一些行政上的資源,從而增加破案的可能性。「這就是中美法系的顯著區別之一,中國法系保護的是受害人的利益,而英美法系保護的是被告人的利益。」

  「有錢能使鬼推磨」成為訴訟界的默契

  「美國的司法系統在建國初確立時,目的就是服務於有錢的白人,儘管在後來的200多年進行了各種完善,但在這個司法體系中,你擁有的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越多,你就會受到更多的法律保護。」程紹銘舉例稱,在美國,低收入人群想請好律師打贏官司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無力承擔律師費的情況下,只能聘請州政府資助的公共辯護律師。但是,美國各州政府預算不斷削減,訴訟案件卻有增無減,公共辯護律師平均每年每人要處理數千件訴訟案件,直接導致對每個案件分配的精力大大減少,勝訴的可能性相對變小。而且這種免費公共辯護律師,絕大多數都是剛畢業缺乏經驗的新人或是即將退休的老年人,使這種免費法律服務的質量大打折扣。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有兩套平行的法律系統,一套是州的法律,一套是聯邦的法律。和中國的法律體系最大的差異是,聯邦法院的司法管轄權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美國會出現一名罪犯在聯邦法院被判刑後,到州法院會再次被判刑。

  程紹銘回憶起自己在求學時和美國同學在刑法課堂上的爭論,指出「美國的司法理念是,要在法律程序上沒有瑕疵。因此,在美國一個刑事案件成立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沒有任何的疑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會有很多冤案錯案,原因包括指認錯誤等。某種程度上說,美國的司法公正主要體現在程序上,結果的公正並無可靠保障,司法制度也會被濫用。

  「一個窮人可能因為偷了幾瓶可樂就身陷囹圄,而另一些涉案金額大、犯罪情節和社會危害性嚴重的案件,嫌犯反而能通過聘請律師、利用法律漏洞逃脫法律制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所說的白領犯罪。」程紹銘介紹說,近期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前維吉尼亞州州長麥克唐納受賄案,其被指控接受了一名商人提供的16.5萬多美元的禮品、免費度假和貸款等好處,並幫助這名商人推廣他的營養品以作回報。2014年麥克唐納被聯邦法院判定犯有多項受賄罪,但因為其所聘律師不斷走司法程序,利用各種法律漏洞,通過兩年多時間,前後花費超過260萬美元,於2016年推翻了美國最高法院對他的受賄裁決。

  在美國,「有錢能使鬼推磨」在訴訟界是大家心知肚明的默契。曾為美國前橄欖球明星辛普森辯護的美國知名律師德肖維茨在《金錢可以買到無罪判決嗎》一文中也承認「沒有富人被判處死刑,這確實是真的,死刑基本上是為窮人準備的」。這背後正是靠一群律師費高昂的「夢幻律師團隊」來掌控案件的發展方向。而且這些律師從來不嫌事大,因為事情越大律師從中賺取的佣金越多。當時跟蹤此案和其他公職人員腐敗案例的分析人士對媒體表示,這一裁決的判例可能增加此類案件今後的辦案難度。也就是說,遇到類似的案件,就有人能夠依照此判例「光明正大」地逃脫應有的法律制裁,再次讓美國社會及其法律的公正性蒙羞。

  如何看待美國法律體系下的辦案效率?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成立於1908年,是美國司法部的主要執法及調查單位,也是美國聯邦政府最大的反間諜機構。FBI現有的司法調查權已經超過200種聯邦罪行。關於FBI的辦案範圍,其官網上的表述包括恐怖主義行動、間諜活動、網絡犯罪、公共腐敗、公民權利、集團犯罪、白領犯罪、暴力犯罪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據程紹銘介紹,章瑩穎失蹤案不只是簡單的綁架案,而是被FBI列為其九大辦案範圍中「暴力犯罪」一項。FBI的介入,也足以證明案件性質的嚴重性。此間FBI唯一的職責就是採集證據,然後提交給聯邦法院的檢察官,由聯邦檢察官提起訴訟。

  程紹銘認為,FBI掌握的社會資源非常豐富,作為律師他並不擔心FBI的執行力和辦案效率。在FBI官網上,也列舉了一系列由其偵破的著名案件,如「9·11」事件、洛克比空難、水門事件、黑色大麗花案、瓊斯鎮案、東京玫瑰案以及林德伯格綁架案等。類似章瑩穎失蹤案的案情在美國並不少見,人口失蹤問題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不安定因素。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下屬全美犯罪信息中心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美國共有88040人在失蹤立案調查後案情沒有任何進展。2016年當年,美國共有647435人被登記為在案的失蹤人口,同比增加了約2%。

  不過,在此案中,FBI的辦案效率還是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認為其收集證據的時間過長,或導致錯過了營救章瑩穎的最佳時機。章瑩穎失蹤案家屬援助律師王志東稱,英美法系遵循「無罪推定」,強調舉證的重要性。「公訴方必定希望收集到的證據更有利於制裁嫌犯,如果急於起訴,而沒有收集到完整的證據鏈,或者沒能遵守美國的刑事訴訟法,那麼在審理過程中,很多證據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不被法官採納。」

  程紹銘說,辛普森殺妻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洛杉磯市警方當時在偵破案件、搜集罪證、遵循正當程序等方面漏洞百出,且控方急於結案,沒能採集到足夠重要的事實證據,造成終審時證據不足,最終成為辛普森被無罪釋放的重要原因。

  然而關於辛普森殺妻案,美國民眾至今仍有巨大疑惑和對立。當年在刑事審判中無罪釋放後,辛普森在民事審判中被判有罪,需要向受害者家屬支付3300萬美元賠償金。

  20年後,辛普森的辯護律師羅伯特·夏皮羅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訪談時表示,圍繞辛普森有兩場審判,一場是法律上的審判,一場是道德上的審判。在道德審判方面,他從未向任何人討論過這個話題。在法律審判方面,「我們不希望無辜的人被定罪。為此我們付出的代價是:有時候有罪的人能夠而且確實逃脫了法律制裁。」

  德肖維茨在接受美國公共電視臺採訪時坦承,辛普森能被無罪釋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擁有龐大的資源,而檢察官和警察的能力在辯護律師團面前不堪一擊。「金錢能給你買來獲得(法律意義上的)公正的機會。如果貧窮,你肯定得不到公正。」

相關焦點

  • 章瑩穎案:該歸法律的歸法律
    刨除人們對北大女碩士章瑩穎失蹤的牽掛和其家人至今沒有愛女下落的同情,理性地說,章瑩穎案給國人生動地上了一堂美國的法制課,讓那些言必稱美國的高知或者一切都認為美國好的人們,在事實面前少了更多空洞地說教。先是章瑩穎失蹤二十多天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才在監聽到克裡斯滕森的有關通話後,採取行動將犯罪嫌疑人抓獲,並宣布「相信章瑩穎已經遇害」。
  • 王冠:章瑩穎案,陪審團是否捍衛了實質正義?
    美國的法律體系講究「程序正義」,尤其體現在對被告權益的保護上。章瑩穎案的調查階段,克裡斯滕森享有的「沉默權」使他不必自證其罪。審判期間,他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進入庭審現場,而不必穿囚服。在最終宣判的時候,12名陪審員中有2人反對死刑,其中一人認為克裡斯滕森作案前服用的抗抑鬱症藥物對其行為產生了影響。因此,兇手被判終身監禁,免於一死。章瑩穎案的每個環節似乎都彰顯了「正當程序」的力量。
  • 章瑩穎案審判拉開帷幕 律師王志東談美國陪審團制度
    中新網6月4日電 美國時間2019年6月3日,對章瑩穎被綁架致死案嫌犯克裡斯滕森的審判拉開帷幕。章瑩穎家屬代理律師王志東向中新網記者介紹稱,開審第一天的內容是遴選陪審員。目前,章瑩穎案的陪審員候選人共有470多人,最終要選出18人,其中6人為替補,這個過程估計一到兩個星期。
  • 章瑩穎案嫌犯畫像:開放式婚姻 酷愛殺人類書籍
    這幾天,備受關注的章瑩穎案在美國開庭,更多案情細節曝出,嫌犯克裡斯滕森之冷血殘暴,令人震驚。承認自己強暴、殺害、斬首章瑩穎卻還堅持做無罪辯護,殺人之後帶著女友冷靜地出現在章瑩穎平安祈禱會現場,還向女友吹噓自己「比肩泰德·邦迪(Ted Bundy,上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的連環殺人狂魔)」。
  • 屢破大案無所不能的FBI,為什麼被章瑩穎失蹤案難倒了?
    章瑩穎失蹤40多天了,儘管涉嫌綁架章瑩穎的嫌犯克裡斯滕森(Brendt Christensen)已經被逮捕並起訴,但是章瑩穎仍是下落不明。這不禁讓人懷疑FBI的辦案效率。章瑩穎案為何難倒FBI?反觀章瑩穎綁架案,FBI獲得的證據遠遠無法跟上述案件相比。從案發至今已經一個多月之久(2017年6月9日章瑩穎失蹤),FBI用以起訴嫌犯的,無非是監控錄像和電話監聽中嫌犯的自我供述。這與我們熟悉的美國偵探大片情節大相逕庭。在已經找到嫌犯的情況之下,堂堂FBI卻無法獲得案情的來龍去脈,別說找到章瑩穎,甚至連她的生死也沒有定論。不少網民認為,FBI破案不盡力。
  • 章瑩穎案開審或會推後:量刑懸未決,公道在人心
    目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尚未公布案件調查進展,但章家人表示已有新證據。在案情懸而未決的情況下,找到章瑩穎,仍是當務之急。資料圖: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失聯當天事發前,被監控攝像頭拍到。【訴求:找人! 家人宣讀向川普請願信】章瑩穎的五位家人在香檳伊大校園內舉行記者說明會,表達了家人的主要訴求,即盡最大的力量,儘快找到章瑩穎。
  • 「章瑩穎遇害案」開審 首日先遴選陪審團
    當地時間2019年6月3日,「章瑩穎遇害案」在伊州皮奧裡亞市聯邦法庭開審。圖為章瑩穎家人走進法庭。 供圖/視覺中國    備受關注的「章瑩穎遇害案」於美國時間6月3日開審。北京時間昨日早上,北京青年報記者從章瑩穎家人的代理律師王志東處獲悉,開審第一天的內容是遴選陪審團,「遴選陪審團的過程預計需要一到兩個星期」。王志東律師介紹,在美國司法體系裡,「陪審團通常由6至12個人組成,可以決定嫌犯是否有罪,如果涉及死刑,則必須由陪審團決定是否適用死刑,亦須保持全體意見一致」。
  • 章瑩穎案被告拒絕作證 律師團欲助其逃脫死刑
    據美聯社報導,當地時間周五(21日),章瑩穎案被告克裡斯滕森在法庭上向法官表示,他知道自己有作證的權利,但他還是選擇保持沉默。而克裡斯滕森的律師團向陪審團承認被告在2017年殺害了章瑩穎。但是律師團希望說服陪審團,讓克裡斯滕森逃脫死刑。據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報導,克裡斯滕森的辯護律師還對陪審團表示,克裡斯滕森正在「為其生命受審」,暗示了他將聚焦於無罪辯護,以免除被告死刑判決。
  • 中外網友就章瑩穎失聯討論「中國為何比美國安全」
    26歲的北大女碩士章瑩穎在美失聯已經超過15天,案件仍無太大進展。與此同時,事件引發的輿論效應仍在國內外發酵。在社交網絡上,不少網友感嘆美國治安差,更有美國網友發起討論「中國為何比美國安全」。根據NBC Chicago等當地媒體消息,美國警方已將章瑩穎失蹤案列為全美「最優先級」處理案件。
  • 章瑩穎案嫌犯被判有罪,章父:這是伸張正義的第一步
    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失蹤整整2年後,被告克裡斯滕森方在6月12日的庭審中,終於承認了這一殺人事實。據美國伊利諾州《新聞公報》(the news-gazette)報導,由於辯方律師在開案陳詞中承認克裡斯滕森殺害了章瑩穎,預計大眾陪審團會判定克裡斯滕森有罪。若是判定有罪,大眾陪審團還需要判定克裡斯滕森是否應該被判處死刑。量刑階段庭審預計將持續兩周。
  • 章瑩穎案滿一年或難有實質進展 留學安全仍不可忽視
    2017年7月,美國聯邦大陪審團正式以綁架案起訴綁架章瑩穎的嫌疑人布倫特·克裡斯滕森,2018年1月在聯邦司法部長塞申斯指令下,聯邦檢察官提交了尋求死刑意向書,並宣布將在本案中尋求死刑判決,但2月初,被告辯護方申請推遲法庭辯論至少16個月做辯護準備。未來一年內,章案難有實質性的進展。  另一引人矚目的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中國女留學生江玥案。
  • 章瑩穎失聯超半月 中外網友:中國為何比美國安全
    26歲的北大女碩士章瑩穎在美國失聯已有20天,案件仍無太大進展。在臉書和新浪微博平臺,一些網友忍不住表達對美國警方調查進展緩慢的不滿。  與此同時,這起事件引發的輿論效應不斷在國內外發酵——社交網絡上,不少網友感嘆美國治安差,一些在中國生活過的美國網友發起討論——「中國為何比美國安全?」
  • 章瑩穎案民事訴訟再遭駁回:法官稱伊利諾伊大學心理顧問無責
    據美國中文網27日報導,日前,美國伊利諾州一個巡迴法院的法官布魯斯就章瑩穎案民事案件作出裁決,駁回章瑩穎家屬對伊利諾伊大學兩名心理顧問的訴訟。章瑩穎家屬認為,兇手在殺害章瑩穎的三個月之前,就向他們透露對連環兇手著迷,還購買並退回了用於轉移和處理屍體的物品。但校方的兩名心理諮詢師沒有做好輔導工作,從而導致章瑩穎死亡。但法官鮑姆(Jason Bohm)稱,不能認為這兩名諮詢師「導致,或者從任何法律意義上講,促成了她的死亡。」法官認為,克裡斯藤森對諮詢師表露的關於謀殺的想法,並不構成「特定的威脅」。
  • 章瑩穎案陪審團對是否判兇手死刑未達一致!
    兩年前的6月9日,剛到美國兩個多月的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附近上了一輛黑色轎車,至今音訊全無。隨後,美國警方逮捕了嫌犯克裡斯滕森,並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調查和審判過程。陪審團的三種可能章瑩穎案律師王志東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從法律程序上來講,陪審團需要確定罪犯是經過計劃和準備,故意綁架殺害,造成章瑩穎的死亡,並在這個過程當中使用了極其殘忍的手段
  • 章瑩穎案嫌犯,被判處死刑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美國陪審團制度
    2017年6月9日,在美國伊利諾州的公交車站旁,一位26歲來自中國北大的訪美學者章瑩穎因為錯過公交車而顯得焦急,隨後一輛黑色汽車經過這裡,短暫溝通之後便隨著黑色汽車一起消失在視頻之外,這段影像也成為了這位中國女孩在人世間的最後影像。
  • 章瑩穎案最新進展:嫌犯或以交待章瑩穎下落換取輕判
    ,美國伊利諾伊地區聯邦法院當地時間7月3日上午10點對嫌犯進行了首次聆訊,整個過程持續僅10分鐘左右,嫌犯除了表示知曉其個人權利外,未做其他發言。此前,美國警方表示,基於調查過程中發現的事實認為,章瑩穎已遇害。但是章瑩穎的家屬不接受遇害說法,他們堅稱: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 章瑩穎案嫌犯辯護律師是美國香檳副市長 正準備無罪辯護
    章瑩穎失蹤已經接近一個月了,FBI依然未能在尋找章瑩穎下落上有任何進展。但是,嫌疑人克裡斯滕森(Brendt Christensen)那兒出現了新情況,嫌疑人的律師竟然準備進行無罪辯護(plead not guilty)。
  • 章瑩穎案中國畫像師​一戰成名!或將加入國際刑警組織
    7月4日,刑偵模擬畫像專家林宇輝告訴封面新聞(thecover.cn)他曾為美國警方提供了一張模擬畫像。這張模擬畫像根據章瑩穎失蹤當日(6月9日)的模糊視頻繪製而成,畫像主人公就是接章瑩穎上「土星車」的那位司機。之後,美國警察宣布這名司機就是犯罪嫌疑人勃蘭特·克裡斯滕森。
  • 從章瑩穎案,到辛普森案,看中美兩國的治安及訴訟差異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中國女學者章瑩穎失蹤案終於告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逮鎖定了重大嫌疑人克裡斯滕森並對其進行秘密監控,於29日監聽到他承認綁架章瑩穎的事實,遂對其進行逮捕。美國聯邦調查局在公布嫌犯身份的同時也指出,根據各種證據顯示,調查人員相信章瑩穎已經不幸遇難。
  • 章瑩穎案進展:定罪階段將展開 律師解讀三個要點
    中新網6月12日電 當地時間11日上午,美國伊利諾州皮奧裡亞聯邦法庭宣布,已挑選出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被綁架致死案的12名陪審員和6名候補陪審員。在嫌犯克裡斯滕森審判的定罪階段即將展開的關鍵節點,章瑩穎家屬代理律師王志東對美國刑事司法中的三個重要概念——無罪推定,舉證責任和證明標準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