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學生暑期支教團的增多,引來一些質疑的聲音,如:原本已放暑假在家做農活的學生需要返回學校配合支教團隊;還有一些人認為支教活動並不能真正為山區貧困學生的升學帶來幫助。
大學生支教有沒有意義?有多大的意義?記者對南京曉莊學院「貴州遵義天山小學支教團」20天的支教經歷進行了深入的了解。
四裡八鄉的孩子都來了
據即將升入大四的支教團團長陳大禹介紹,同學們參與支教的積極性很高。團隊原本只有10個名額,因為報名的人太多,最終向學校申請,才增加到14名學生。
支教團為當地學生設置了三周的課程。其中除文化課外,還設置了特色課程,如兒童劇課上,由支教團員帶領當地學生一同創作劇本,激發學生創作的樂趣;更有音樂舞蹈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與欣賞。
不僅天山小學的學生們參加了支教團所安排的暑期課程,周邊學校的孩子們也非常希望參加學習。「每天都有四裡八鄉的孩子來報名,從不夠學齡的五歲孩童到初二的青澀少年都來了,原來只有100出頭學生的小學最後竟然收了200多人。」陳大禹說。
在綏陽,支教是一張名片
20天的支教,讓當地的村民認識了這批異鄉人。綏陽的村民看到支教的大學生,總是充滿了熱情和關心,支教的辦公室裡總會有不知誰家的李子,小小的廚房裡也經常會出現一把豆角加幾根玉米。
「如果要進城就打我電話,隨叫隨到。」一位開麵包車的綏陽大哥告訴他們,不好意思免費用他的車,同學們就商量乘公交車,可是總能遇到好心的司機將他們免費帶往城裡。
最後的匯報演出,小小的舞臺前擠滿了人,孩子們都刻意打扮了一番,穿上平日裡捨不得穿的漂亮衣服。村民們來看孩子的演出,11個節目輪番上陣,村民們看到了平日裡不一樣的孩子。
支教對大學生的意義?
付出辛勞,收穫真情
天山小學條件簡陋,水電供應也不能完全滿足支教團隊需求。連續六天,校園裡的水龍頭都滴不出一滴水,望著那枯乾的龍頭,想想還要做十幾個人的飯菜,絕望的心情可想而知。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縣城才能買到肉,想開頓葷實在不容易,原來很好買的蔬菜卻因乾旱的天氣「一菜難尋」,為了一頓午餐,帶隊輔導員王老師跑了五家農戶,才買到六個茄子,十三個青椒和一把豆角,十幾個人的菜只有靠土豆了,很多人都害上了土豆恐懼症。苦與累,但沒有人抱怨。
在奔赴貴州的火車上,支教團隊偶遇幸福的一家三口,得知支教的事情,夫妻兩人深受感動,拿出500元錢,一定要支教團隊將心意轉達給山區的孩子。「你們的支教行為讓我們一家很感動,我們真不知道能為山區小孩做點什麼,這錢你們就拿去給他們買點學習用品吧。」他們的話語打動了支教團隊的每一個人。
怎樣做有幫助的支教?
開闊視野更重要
針對支教是幫忙還是添亂的質疑,帶隊輔導員王老師認為,支教行動最好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緊密結合,在支教前,大學生需要做好能力上的準備。
王老師認為,與其懷疑暑期支教是否影響學生的假期安排,是否無益於學生升學,不如切實思考支教的方向,開設有別於山區學生平日學校教學的多樣化課程,通過新穎的授課形式和內容為山區學生服務。
天山小學的學生平日僅有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暑假生活十分單調。學校共有近130名學生,包括校長在內卻只有6名老師。平時不僅很少開設藝術類課程,文化課的設置也非常簡單。
另外,支教志願者們認為,他們起到的幫助主要在於:一種行為觀念的指導模範作用,一種來自城市的新視野,一種對於更廣闊天地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