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大學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一般都是由學生自己組織,並且有學校來提供部分經費支持,以供學生們參與實踐活動,開拓視野,提升閱歷。當然也有一些實踐隊是學校統一組織並統一策劃提供經費。
一般來說,實踐活動有去做公益活動,或是去企業實習調研,當然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短期支教。
短期支教項目,一般是有學校或者學院組織十幾個人的實踐隊,來到農村或是偏遠地區教育條件欠發達的地方進行支教活動,一般為期兩個禮拜。主要內容包括給孩子們普及一些當地老師無法教授的社會生活和科學文化知識,比如軍事知識,火車高鐵,天文學知識等等。
但是,近幾年,大學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動卻遭到了越來越多的反對。尤其是接受支持的地區,更是直呼拜託同學們今年不要來了,不要再給我們添亂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原本公益性的活動變得如此人人唾棄呢?
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暑期支教嚴重打擾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短期支教一般只有兩個禮拜。但兩個禮拜,卻常常在假期最中間的時候。一般是七月底八月初。這個時候,所有的中小學都在放暑假,孩子們本來應該享受快樂暑假,現在卻被迫回到學校去接受所謂的公益性支教。同時,當地還要負責學生們的吃和住。由此造成的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對於這些地方來說,都是不小的麻煩。更何況,短短兩個禮拜時間,能帶給孩子們多少有用的東西?
2.很多學生參與活動只是為了評優加分
暑假結束後,所有大學都要開始做獎學金評審等評優工作。而諸如社會實踐尤其是支教這種公益性的項目在評優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甚至有些學校明確要求申請獎學金或者助學金必須有社會實踐履歷,更有甚者,不參加社會實踐就沒法畢業。因此出於學業或者功利性考慮,很多學生參加了這些項目,而非出於真心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可想而知,支教效果會大打折扣。
3.一些大學生的態度令人憤怒
很多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其實是抱著玩玩的心態去的。因此就不免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就曾有新聞報導說,某大學生支教時,晚上大肆開party不僅影響到村民休息還差點引發火災。更有學生直言,若不是為了評優加分,我才不來這個鬼地方呢。
4.貧富差距,前後落差成了孩子們內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試想,如果你的舍友成天跟你炫耀她的化妝品多少多少錢,衣服鞋子多少多少錢,今天又去哪喝咖啡,明天又出入哪個高檔餐廳,而你只是一個月只有扣扣索索幾百塊錢生活費。你心裡肯定也不爽。
我們可以想想,那些動輒幾千塊錢衣服化妝品的精緻女大學生,在只能穿得起幾十塊錢的衣服的普通女孩子面前,會對她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一個,農村小男孩,也許一年都穿的普普通通,但是突然一個白白淨淨的穿著AJ的男生站在自己面前,拿出價值可能父母一年收入的手機時,他們內心會怎麼想。這樣巨大的貧富差距給孩子們心靈上帶來的自卑,很有可能是一輩子的陰影。
正如一句名言:如果不是偶爾遇見一絲絲光明,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可以看出,支教已經越來越變了味,那麼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真正讓這項活動公益性越來越強呢?
筆者的意見是,既然要搞支教,就不要搞短期支教。要搞就搞長期的,就搞一年。讓真心願意奉獻的學生在基層學校待上一年,一年後給他們更加豐厚的報酬,比如免學費,獎學金,保研等等。真正能夠讓農村孩子們感受到來自高等學校的關懷。
關於大學生支教,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評論區交流。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每天和你一起說說大學裡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