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北船」合併,我國又一個巨無霸誕生

2020-12-24 中華網新聞

原標題:「南船」「北船」合併,又一個央企巨無霸誕生

消息大家都已知曉:「南船」中船集團、「北船」中船重工要合併了。

兩家船業巨頭,8家上市公司,38家科研院所,超過8000億元的資產規模,在分離20年之後,終於「重修舊好」。

好事既成,不少業內人士歡欣鼓舞:二者合併之日,便是'中國神船'誕生之時。

業外人士則不免迷惑:企業合併而已,何來「神船」之說?

要弄清楚這件事,還得從一段陳年舊事說起。

「南船」「北船」合併,我國又一個巨無霸誕生

緣起

別看南北船現在各自為政,20年前他們可是一家。

1999年7月,成立於1982年的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分成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船重工)。

分拆後的二十年間,中船集團、中船重工並行發展,雙雙成為行業龍頭。主營業務有所重合,細分領域卻有不同。「北船」中船重工,偏軍工生產,側重船舶設計與配套;「南船」中船集團,民品居多,側重船舶製造。

即便如此,多年來,二者在業務重合領域,仍有諸多競爭。

比如,「北船」旗下的中國重工與「南船」旗下的中國船舶,同為軍用艦船與民用船舶總裝上市平臺,各條產品線上難免磕碰。

又如,「北船」旗下的中國海防與「南船」旗下的中船科技,同為船舶配套設備上市平臺,在水聲探測領域也「狹路相逢」了不少次。

從如是意義上講,合併後的優勢就十分明顯:正如多位軍工領域分析師所說,南北兩船的合併,能使雙方在研發、製造和配套上優勢互補,還能避免低效的同業競爭、造成產能浪費,一舉兩得。

仍不能想像協同發展的力量有多大?

「南船」「北船」合併,我國又一個巨無霸誕生

嗯,從科研和資產規模上說,北船擁有5家上市公司、28家科研院所,2018年總資產5037億元/總營收3050億元,位居全球船舶企業首位。

南船呢,3家上市公司、10家科研院所妥妥在手,兼及總資產3013億元/總營收1144億元的「2018成績單」——此番合併,不可不謂巨人並肩。

而在製造環節,南船可設計、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級社規範、滿足國際通用技術標準、適航於任一海區的現代船舶。

北船作為我國海軍裝備科研生產的主體力量,承擔著航母、核潛艇、水面艦艇、水中兵器等海軍武器裝備的科研、設計、生產、試驗、保障任務——刷新了世界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的「蛟龍號」,就是其手中經典。

一經聯合,難怪有人道,一艘在全球船舶產業佔據重要角色的中國船業「航母」,要正式起航。

「南船」「北船」合併,我國又一個巨無霸誕生

籌謀

其實這些年來,南北船內部整合、資本運作頻繁,兩船重組早已漸行漸近。

復盤重組歷程,兩船似已在人事調配、資產重置、資本運作方面,歷經長達三年的醞釀。

2015年3月,一個細節被市場人士敏銳察覺——南北船高管對調,這被解讀為醞釀合併的最初跡象之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重組整合一批」成為一大看點;2016年,南北車正式合體成為中國中車,有了前人打樣,南北船重組的消息也越傳越密。

國資委在2017年回應南北船是否會合併時,時任主任肖亞慶說,「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而到了2019年上半年,南北船都不約而同地加快了各自體系內的資本運作。

一方面,南船體系按照業務板塊,通過資產置換和重組的方式,重整了旗下兩個上市公司的資產:一是將船用動力業務,歸集到旗下公司中船防務;二是把造船資產,歸集到旗下公司中國船舶。

另一方面,北船體系也加速推進旗下上市平臺的資本運作。這邊廂,將中船重工(青島)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注入到上市公司,意在吸納優質資產;那邊廂,通過破產清算,剝離掉旗下的不良資產。一吐一納,資產質量得到了優化。

重重運作,既有主動出擊、喜笑顏開;自然也有應勢而謀,憂患使然。

在行業分析師看來,2008年以後,全球航運需求下滑,船舶製造業的新接訂單量發生了大幅收縮,船舶工業已然進入「寒冬」——此後的10多年,為求推陳出新,船舶工業領域才大動作不斷,開始去產能、兼併重組、破產轉型。

更有甚者,在2016年,全球船舶市場被指「供大於求」。

內有同業競爭,外有市場需求萎靡,如是背景之下,國內造船產業方突圍不斷、集中度持續提高。

2017年和2018年,全國前10家企業造船完工量佔全國58.3%、69.8%,分別較前值提高1.4和11.5個百分點,新接訂單量佔全國73.4%、76.8%,優勢企業集中趨勢愈加明顯。

但業界分析也指出,國內前三大船企中船工業集團、中船重工集團與中遠海運集團的國內市佔率約60%,相比韓國的90%,仍有提升空間。

「南船」「北船」合併,我國又一個巨無霸誕生

展望

2019年兩會期間,時任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談到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時表示,要積極穩妥推進裝備製造、造船領域的戰略性重組,持續推動海工設備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不斷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戰略視野在何?

在中國以外,主要船業國度的合併已經先一步發生:比如韓國兩大造船企業大宇和現代實施了整合;更早之前,日本造船企業也完成了整合。

中國兩大造船企業這回的複合,從內部來說是完善自身、形成合力,從外部來說也是市場競爭帶來的必然選擇——通過重組整合,實力增強,以更好「身手」出現在「國際賽場」。

具體來看,南北船合併利好國內民船、軍船兩領域發展。

一方面,南北船重組會減少民船領域國內不必要的競爭以及重複建設問題,從而解除南北船互相搶單壓價、對國際競爭力提升造成的制約;同時,在軍船方面,由於南北船在軍船研製上一直存在著密切合作,合併後將更加利於我國海軍裝備實力的整體提升。

「南船」「北船」合併,我國又一個巨無霸誕生

合併之後,還有望達到什麼效果?券商分析師認為,擁有28家科研院所、集中了我國船舶系統設計核心能力的北船,將與建造能力更為突出且在民品方面耕耘更深的南船,形成上遊設計、中遊製造總裝、下遊核心配套方面的優勢互補。

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專門為解決行業內債務問題以及產能過剩問題的海工裝備資產平臺,今年4月也已低調完成註冊。

關注國企改革的財經媒體人李錦認為,這與國資委「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管控模式改革,進一步打造市場化運作專業平臺,在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和布局結構優化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工作思路不謀而合。

當然了,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合併,還將為電力、有色金屬、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其它行業的重組提供經驗與樣本。

「神船」鑄就之時,更多行業的「航母」或也呼之欲出。

相關焦點

  • 南北船合併呼聲再起 北船「換血」止損
    南北船合併呼聲再起 北船「換血」止損   時代周報記者 吳平 發自廣州   隨著國企改革步伐加快,中船集團(南船)和中船重工(北船)合併的猜測再次引起關注。   4月18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第四批混改試點企業備選名單已經形成,並且已經上報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審定同意之後就將啟動實施。
  • 巨無霸誕生 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宣布合併
    巨無霸誕生 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宣布合併 2014-12-31 07:44:58作者:責任編輯:於戀洋   12月30日晚間,來自中國的全球兩大軌道交通製造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合併方案前正式推出
  • 中船重工集團董事長:「南北船」合併,我們一切聽從中央安排
    南北船合併的預期近期也不斷升溫。在軍工+混改的「雙風口」背景下,中船重工集團的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船重工將繼續加快軍工資產證券化步伐,按照集團的專業化思路打造產業平臺。
  • 「南北船」重組獲批 中船重工旗下中國海防迎新發展空間
    備受關注的「南北船合併」有了重大進展。經報國務院批准,同意中船集團與中船重工實施聯合重組,新設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由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整體劃入中國船舶集團。10月25日晚間,中國船舶、中船科技、中國海防等多家南北船旗下的上市公司均公告披露了這一事項。在戰略性重組的背景下,「兩船」都在積極梳理集團旗下資產,體系內的平臺整合節奏明顯加快。南船旗下的中國船舶成為船海業務整合平臺,中船防務成為動力業務整合平臺,而北船旗下的中國重工成為船海業務整合平臺,中國動力成為動力業務整合平臺。
  • 國金研究:船舶行業戰略性重組臨近 重點關注南北船資產整合
    4.2南北船資產:部分重疊、各有側重,戰略性重組可期我們認為,南北船戰略性重組可期:1)同根通源:南北船是在國企改革背景下分拆而來;2)軍品延續分拆前的分工:北船側重船舶設計與配套、南船製造(南船),協同關係居多;3)民品不因合併形成壟斷:兩船合併在手訂單約佔國內30%,並未形成壟斷問題
  • 「南船北馬」襄陽城,過盡千帆迎「東風」
    謝勇攝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完顏文豪)1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南船北馬」襄陽城,過盡千帆迎「東風」》的報導。「一生鍾愛一座城,一城送別一個人。」2018年10月30日,漢水蕭蕭,秋夜斑駁的城牆上,點點燭光搖曳,一座城,正在為一個逝去的人點亮。
  • 中船重工集團亮出核動力巨無霸 惹人矚目 戰鬥力將不可估量
    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中船重工集團展臺出現了幾款惹人矚目的「巨無霸」。它們大多作為「民用核動力平臺」。(圖為「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模型。注意展臺下的「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字樣。)(圖為「核動力綜合保障船」。)和其它民用產品不同,該船直接表明了自身的軍用色彩。
  • 中船重工集團:旗下多家公司參與首艘國產航母建造
    5月13日清晨,我國首艘國產航母離開碼頭,開始海試。首艘國產航母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簡稱「中船重工集團」)設計建造。中船重工集團資產部負責人李嘉華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中船重工集團是我國唯一具備自主設計與建造國產航母的企業集團,擁有眾多研發建造實力雄厚的子企業。
  • 中國自主建造「雪龍」號兄弟船 兩船將結伴科考(圖)
    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近日,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以下簡稱「新船」)在江南造船廠切割車間完成第一塊鋼材點火切割,拉開了新船工程開工建造的序幕。  我國已有「雪龍」號破冰船,為何還要建新船?新船「牛」在哪兒?能為科考帶來哪些改變?
  • 可搭觀光船欣賞高雄港的美景,欣賞高雄港大船,入港的震撼
    作品強調「愛與包容」精神,把人在世界裡,從誕生、成長、榮耀、到毀滅,而後重生的輪迴過程用一幅圖娓娓道來。高雄85大樓又稱東帝士85國際廣場、東帝士建臺大樓、TC Tower,位於臺灣高雄市苓雅區,緊鄰高雄港和新光碼頭,是南臺灣知名的摩天大樓。大樓高度約347米,地上85層、地下5層,地下2樓至地上7樓為百貨公司,8樓至12樓為魔幻天地,74和75樓則是開放式的觀景樓層。
  • 南北船資產整合提速:中船重工整合中高速柴油機業務
    「北船」旗下的中國動力擬組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發動機有限公司,開展中高速柴油機業務整合;而「南船」加速對內部上市資產進行專業化整合,旗下上市公司中國船舶及中船防務日前雙雙披露調整後的重組方案,前者擬置入江南造船等造船總裝資產,後者將置入船舶動力資產。
  • 中國南車北車確認合併,行業巨無霸引發壟斷爭議
    中國南車北車確認合併,行業巨無霸引發壟斷爭議 澎湃新聞記者 王道軍 實習生 張璐 2014-10-29 11:40 來源
  • 晉「置典船校尉,又有溫麻船屯州兵」「福鼎隸溫麻校尉」...
    東吳孫權在江南有三大造船基地,分別是浙江的橫嶼船屯、福寧的溫麻船屯、嶺南的番禺船屯。這三個海區造船業也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左思《吳都賦》說篙工楫師,選自閩禺。閩為福建,禹即番禺,是很吻合歷史事實的。橫嶼船屯位於飛雲江的南橫嶼山麓,大致為今平陽東門山腳至宋埠鎮仙口村一帶,東臨大海,負山面水,其規模大,範圍廣,位居三大造船之北。
  • 中國南車北車合併方案出爐:巨無霸「中國中車」浮出
    中國南車、中國北車擬合併為新公司「中國中車」。 東方IC 資料       來自中國的全球兩大軌道交通製造中國南車(601766.SH,01766.HK)、中國北車(601299 .SH,06199.HK)合併方案在2015年新年前正式推出。
  • 新船公司ZEAMARINE成立,將擁有100艘船,由美、德公司合併而來
    年底將超過100艘船舶這家航運公司由以下三家業界知名的船公司合併整合而成:美國Intermarine德國Zeaborn德國Rickmers-Line據悉該公司致力於成為大宗項目貨、散貨和重型貨物運輸領域的全球新領軍企業。這家新的合資公司已經擁有超過85艘船舶,預計到年底將超過100艘船舶!
  • 我國首艘萬噸級海事巡邏船今天出塢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9月29日,我國規模最大、裝備先進、綜合能力強、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萬噸級海事巡邏船「海巡09」輪,在廣州黃埔文衝船廠出塢,開始進入後續舾裝階段。該船總長165米,型寬20.6米、型深9.5米,設計吃水6.606米,設計排水量10700噸,滿載排水量達13000噸,是我國首艘萬噸級的海事巡邏船,正式列編後將成為我國噸位最大、裝備優良的海上執法公務船。
  • 我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大學,西南大學,一所特別的「巨無霸」大學!
    我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大學,西南大學,一所特別的「巨無霸」大學!我們都知道大學算半個社會的存在,很多大學都是十幾個或者幾十個校區的組合,所以一般的大學都是比高中要大得多,比如有的大學很大從宿舍到教學樓上課都要幾十分鐘,但是如果把組合的校區分開,一個一個校區來看,覺得看起來也並不是很大,在中國就有這樣一個大學,光從單個校區佔地面積來看可以比一整個大學還大,相當於一個小縣城,這個我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大學就是西南大學,沒有之一,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看看
  • 這種船僅兩個國家能造,甲板容納兩個足球場,輕鬆運輸航母艦艇
    雖然「新中華」號下水服役僅有很少數人知道,不過大家都知道一句老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據專家稱,這艘大型巨艦下水的含義要遠遠超過航母,因為這標誌我國的工業實力已經更上一層樓了,達到了另一個新的高度,這艘巨艦是被稱為現代船隻工業明珠的半潛船,之前只有荷蘭一個國家能夠建造這種大型半潛船,而現在我國成為了繼荷蘭第二個能造半潛船的國家。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記者 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我國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交船
    新華社上海5月30日電(記者賈遠琨)5月30日,我國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船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交船。這是我國自主創新研發和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科學考察實習船,是國內首艘、世界第4艘獲得船舶水下輻射噪聲最高等級-靜音科考級(Silent-R)證書的科考船,是世界上獲得這一等級證書的排水量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