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騰訊科技近期報導,繼摩拜以 27 億美元「賣身」美團後,共享單車另一巨頭 ofo 已經身陷僵局難以支撐,包括海外業務在逐步撤出或暫停,供應商欠款問題遲遲未得解決等,資本市場對其估值持續下跌。
共享單車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目前它是沒通過市場的驗證,越來越多人對其唱衰。
而在大洋彼岸的矽谷,我們注意到共享電動滑板車已經成為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風口和媒體討論的熱點。
比如獨角獸 Bird 在今年六月的 C 輪融資拿到三億美元,且有 18 家一二線 VC 爭相加入;而另一獨角獸 LimeBike 直接改名 Lime,開始重點推廣共享滑板車。此外,Uber 和 Lyft 也開始進軍該領域,且有 Spin、Scoot 和 Skip 等一眾創業公司崛起。
看起來一派盛世繁花的景象,堪比當年共享單車「彩虹大戰」的盛況。
然而,共享滑板車能做到共享單車未完成的任務,證明自己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嗎?非也。在我們看來,共享滑板車尚未真正起飛,就遇到了比共享單車更多的麻煩。
影響交通市容,危險指數有增無減
之前共享單車大規模投放時,招致了大量「影響市容市貌」的批評,此外大量的共享單車堆積也會堵塞交通,比如佔據了地鐵出入口有限的空地;給城市管理帶來額外負擔,近期北京通惠河中就發現大量被丟棄的共享單車,可能有上千輛之多。
遺憾的是,以上麻煩同樣出現在共享滑板車的投放過程中。比如舊金山居民就抱怨,「它們已經淹沒了大街小巷」。
共享滑板車首選人口稠密的一二線都市作為突破口,這樣才可能獲得高頻率使用次數,降低閒置率。但這些城市往往交通擁擠公共空間稀缺,滑板車卻在「擠佔」本就空間有限的人行道和路邊空地,惹來不滿在所難免。
此外,滑板車所面臨的另一項指責是:它的危險性比自行車更大,因為它能夠瞬間加速,行駛速度更快,騎行者對滑板車的掌控力度不如自行車。
九月份,一名 20 歲的年輕男子在首都華盛頓騎行共享滑板車時,被一輛汽車撞倒拖行,傷重不治。同月份,達拉斯一名男青年從共享滑板車上摔倒後呼叫了 Lyft 來接他,司機到達後發現該男子已經身亡,滑板車則在不遠處成了碎片,期間發生了什麼不得而知。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和滑板車有關的急診事故發生率,近期飆升了 161%。
那麼,共享滑板車影響市容阻礙交通以及危險性高的現狀,有沒有可能解決呢?
有可能,而且各地政府和科技公司都在努力。
比如洛杉磯就推出了一個為期一年的計劃,允許共享滑板車公司申請該計劃,通過後能獲得在該市投放共享滑板車的許可。但是該計劃有好幾項要求,包括:投放總量不得超過 10500 輛;滑板車速度不得超過 24 公裡每小時;一旦有共享滑板車妨礙交通,公司必須在兩小時內移走等等。另外,公司必須要能監控每輛共享滑板車的實時位置,以幫助當局收集數據制定新的政策。
而聖地牙哥正在嘗試與共享滑板車公司進行合作,通過科技解決麻煩。比如說,只要能實時監測到每輛滑板車的位置,那麼在其進入有速度限制的區域時,就能向用戶發出提醒;甚至更激進一點,在滑板車進入人行道並且撞到東西時,會自動鎖定車輛不能繼續行駛。
雖然政策還在摸索,技術還在研發中,我們可以期待前文所述困難能得到改善和解決。
但是說到政策,每個城市的情況都不一樣,這給共享滑板車進入新的城市帶來了風險和障礙,一如共享單車在很多城市受到的「冷遇」。
城市新政帶來的風險
和上文的洛杉磯一樣,舊金山也推出了一個為期一年的「試點計劃」,對申請且通過計劃的共享滑板車公司發放運營許可。
眾多共享滑板車公司大本營就在舊金山。這座城市人口稠密,而且喜歡接受新事物,自然是主要投放點之一,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一共 12 家公司申請了這個試點計劃。
但舊金山市交通局評選的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只有兩家根本不在 「第一方陣」 的小創業公司 Scoot 和 Skip 拿到許可,包括 Bird、Lime、Spin、Lyft 乃至 Uber 在內的其它十家公司,統統落選!
交通局給出的說法是Scoot 和 Skip 提交的申請報告最為強有力,但媒體發現這兩家公司和其它申請者的主要區別是,投放滑板車之前就和城市監管機構進行了積極合作——Uber 和 Lyft 早在做共享租車服務時就「不打招呼」,在監管機構那裡留下了「汙點」;而 Bird 和 Lime 等獨角獸公司也未經允許就投放車輛,引來了當局不滿。
在其它城市,不同政策也給這些公司帶來了巨大的阻力。比如加州 Santa Monica 給數家公司發了許可,偏偏拒絕了 Bird。《連線》雜誌評論說,是因為「Bird 不打招呼就在新的城市部署車輛的做法,已然臭名昭著」。
目前算得上「好消息」的是,在美國,大部分城市尚未制定監管政策,而是處於「相互觀望」狀態。一方面他們苦惱於如何管理這個新東西;另一方面也在觀察,共享滑板車是否真的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交通,甚至取代一部分騎車出行。這種「放任」的態度,給了共享滑板車公司攻城略地的寶貴時機。
但是接下來,隨著舊金山洛杉磯等城市試點項目結束,有了統計數據和結果評估做參考,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監管機構採取行動,對共享滑板車的投放和運營進行管理。誰被擠掉誰又會獲得投放許可,都會給市場競爭格局帶來新變化。
而那些已經被發了「禁入令」的公司要怎麼辦呢?Bird 近期宣布,將設計研發了一款「虛擬管理面板」,可以幫助城市觀察和管理共享滑板車帶來的衝擊。而 Lime 的做法更激進,於九月下旬對舊金山的這個試點計劃提出了申訴,言辭激烈地宣稱「交通局的重大偏見,排除了中立的決策過程」以及「標準是在沒有參考公眾意見的情況下制定的,因此不是公平透明的競爭過程」。
目前此事還沒有進一步結果。
不同城市的不同監管政策,給競爭格局尚不明確的共享滑板車領域帶來很大的變數——既有可能幫一家公司排除競爭對手,也有可能阻斷了它們的布局計劃。除了對監管機構進行公關,剩下的也只能「先落地再說」。
更大的危機是供應不足和成本高昂?
對於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的公司而言,供應鏈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產品供應不足會極大地影響發展速度,甚至因此錯失先機。
而共享滑板車正面臨著供應不足這個嚴峻挑戰。首先是因為共享滑板車領域的爆發式增長——根據 Scootermap 的報導,目前全美共享滑板車投放總量超過 6 萬,每天總騎行次數可能在 24 萬次左右。並且該領域公司處於快速擴張的階段,所以接下來會有更多共享滑板車要被投向街頭巷尾。
但與共享滑板車公司百花爭鳴相對比,製造共享滑板車的主要供應商只有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 Segway-Ninebot,由 Ninebot 於 2015 年收購了美國電動車公司 Segway 而來。
該公司為幾乎所有的共享滑板車公司生產滑板車,同時也做 2C 業務,在平衡和加速等細節方面的設計和技術優勢,使其生產的電動滑板車性能優於大部分競爭對手,當然也有後來者在追趕。
供應商的情況給美國創業公司增加了難度。製造行業從美國外流,讓需要或依賴大量硬體的美國創業公司處境惡化,畢竟他們需要飛往中國,克服語言和背景障礙,努力尋找更划算的訂單。據外媒報導,Bird 和 Lime 都曾經嘗試與納恩伯籤訂獨家供應合同,但是沒有成功。
另一方面,納恩伯公司已然開足馬力運轉——僅僅上個月,它們在常州工廠就生產了 20 萬輛電動滑板車。該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公司正在建設新的產品線以滿足大量的訂單需求,同時積極尋求和其它生產商的合作機會。
除了生產力不足,電動滑板車的成本高昂,且磨損速度也出乎意料之外。根據 The Information 的數據,每輛滑板車的價格在 300 美元到 400 美元,而最近的中美貿易戰更是讓企業「雪上加霜」——每輛車或要在成本基礎上增加 25% 的關稅,大量增加了企業支出。
電動滑板車的誕生,本不是設計用於高強度大頻率的使用場景。而用於「共享」出行後,使用次數增加會令其快速磨損,很多滑板車使用壽命往往就幾個月,然後就得換新。此外,被偷被破壞或者零部件磨損,都給供應商帶來了巨大壓力,甚至讓人質疑其商業模式的合理性。
剛獲得舊金山交通局一年許可的 Skip,其CEO Sanjay Dastoor 表示,該行業的發展前景將取決於共享滑板車能否持續使用數千上萬公裡以上。此外,供應商也應該專門設計能滿足共享滑板車。
不過,供應不足雖然是個棘手的難題,但並非不能克服和解決。有些公司嘗試在當地建立自己的生產車間;新的供應商也在出現,加入生產共享滑板車的行列,比如韓國的 Minmotors。
但是如何降低每輛共享滑板車的成本,和如何設計出更耐磨更不容易壞的電動滑板車?正處在搶奪市場階段資金來源於風投機構的公司們,暫時還沒有把這兩個問題提上議程,隨著滑板車的總投放量越來越大,維護成本越來越高,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最後,看了這些共享滑板車面臨的挑戰,以及克服困難的可行性分析,大家覺得,這個行業是否能成長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它能避免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