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滑板車,遇到的麻煩比共享單車還多

2020-12-17 虎嗅APP

根據騰訊科技近期報導,繼摩拜以 27 億美元「賣身」美團後,共享單車另一巨頭 ofo 已經身陷僵局難以支撐,包括海外業務在逐步撤出或暫停,供應商欠款問題遲遲未得解決等,資本市場對其估值持續下跌。


共享單車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目前它是沒通過市場的驗證,越來越多人對其唱衰。


而在大洋彼岸的矽谷,我們注意到共享電動滑板車已經成為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風口和媒體討論的熱點。


比如獨角獸 Bird 在今年六月的 C 輪融資拿到三億美元,且有 18 家一二線 VC 爭相加入;而另一獨角獸 LimeBike 直接改名 Lime,開始重點推廣共享滑板車。此外,Uber 和 Lyft 也開始進軍該領域,且有 Spin、Scoot 和 Skip 等一眾創業公司崛起。



看起來一派盛世繁花的景象,堪比當年共享單車「彩虹大戰」的盛況。



然而,共享滑板車能做到共享單車未完成的任務,證明自己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嗎?非也。在我們看來,共享滑板車尚未真正起飛,就遇到了比共享單車更多的麻煩。


影響交通市容,危險指數有增無減


之前共享單車大規模投放時,招致了大量「影響市容市貌」的批評,此外大量的共享單車堆積也會堵塞交通,比如佔據了地鐵出入口有限的空地;給城市管理帶來額外負擔,近期北京通惠河中就發現大量被丟棄的共享單車,可能有上千輛之多。


遺憾的是,以上麻煩同樣出現在共享滑板車的投放過程中。比如舊金山居民就抱怨,「它們已經淹沒了大街小巷」。


共享滑板車首選人口稠密的一二線都市作為突破口,這樣才可能獲得高頻率使用次數,降低閒置率。但這些城市往往交通擁擠公共空間稀缺,滑板車卻在「擠佔」本就空間有限的人行道和路邊空地,惹來不滿在所難免。



此外,滑板車所面臨的另一項指責是:它的危險性比自行車更大,因為它能夠瞬間加速,行駛速度更快,騎行者對滑板車的掌控力度不如自行車。


九月份,一名 20 歲的年輕男子在首都華盛頓騎行共享滑板車時,被一輛汽車撞倒拖行,傷重不治。同月份,達拉斯一名男青年從共享滑板車上摔倒後呼叫了 Lyft 來接他,司機到達後發現該男子已經身亡,滑板車則在不遠處成了碎片,期間發生了什麼不得而知。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和滑板車有關的急診事故發生率,近期飆升了 161%。



那麼,共享滑板車影響市容阻礙交通以及危險性高的現狀,有沒有可能解決呢?


有可能,而且各地政府和科技公司都在努力。


比如洛杉磯就推出了一個為期一年的計劃,允許共享滑板車公司申請該計劃,通過後能獲得在該市投放共享滑板車的許可。但是該計劃有好幾項要求,包括:投放總量不得超過 10500 輛;滑板車速度不得超過 24 公裡每小時;一旦有共享滑板車妨礙交通,公司必須在兩小時內移走等等。另外,公司必須要能監控每輛共享滑板車的實時位置,以幫助當局收集數據制定新的政策。


而聖地牙哥正在嘗試與共享滑板車公司進行合作,通過科技解決麻煩。比如說,只要能實時監測到每輛滑板車的位置,那麼在其進入有速度限制的區域時,就能向用戶發出提醒;甚至更激進一點,在滑板車進入人行道並且撞到東西時,會自動鎖定車輛不能繼續行駛。


雖然政策還在摸索,技術還在研發中,我們可以期待前文所述困難能得到改善和解決。


但是說到政策,每個城市的情況都不一樣,這給共享滑板車進入新的城市帶來了風險和障礙,一如共享單車在很多城市受到的「冷遇」。


城市新政帶來的風險


和上文的洛杉磯一樣,舊金山也推出了一個為期一年的「試點計劃」,對申請且通過計劃的共享滑板車公司發放運營許可。


眾多共享滑板車公司大本營就在舊金山。這座城市人口稠密,而且喜歡接受新事物,自然是主要投放點之一,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一共 12 家公司申請了這個試點計劃。


但舊金山市交通局評選的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只有兩家根本不在 「第一方陣」 的小創業公司 Scoot 和 Skip 拿到許可,包括 Bird、Lime、Spin、Lyft 乃至 Uber 在內的其它十家公司,統統落選!


交通局給出的說法是Scoot 和 Skip 提交的申請報告最為強有力,但媒體發現這兩家公司和其它申請者的主要區別是,投放滑板車之前就和城市監管機構進行了積極合作——Uber 和 Lyft 早在做共享租車服務時就「不打招呼」,在監管機構那裡留下了「汙點」;而 Bird 和 Lime 等獨角獸公司也未經允許就投放車輛,引來了當局不滿。


在其它城市,不同政策也給這些公司帶來了巨大的阻力。比如加州 Santa Monica 給數家公司發了許可,偏偏拒絕了 Bird。《連線》雜誌評論說,是因為「Bird 不打招呼就在新的城市部署車輛的做法,已然臭名昭著」。



目前算得上「好消息」的是,在美國,大部分城市尚未制定監管政策,而是處於「相互觀望」狀態。一方面他們苦惱於如何管理這個新東西;另一方面也在觀察,共享滑板車是否真的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交通,甚至取代一部分騎車出行。這種「放任」的態度,給了共享滑板車公司攻城略地的寶貴時機。


但是接下來,隨著舊金山洛杉磯等城市試點項目結束,有了統計數據和結果評估做參考,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監管機構採取行動,對共享滑板車的投放和運營進行管理。誰被擠掉誰又會獲得投放許可,都會給市場競爭格局帶來新變化。


而那些已經被發了「禁入令」的公司要怎麼辦呢?Bird 近期宣布,將設計研發了一款「虛擬管理面板」,可以幫助城市觀察和管理共享滑板車帶來的衝擊。而 Lime 的做法更激進,於九月下旬對舊金山的這個試點計劃提出了申訴,言辭激烈地宣稱「交通局的重大偏見,排除了中立的決策過程」以及「標準是在沒有參考公眾意見的情況下制定的,因此不是公平透明的競爭過程」。


目前此事還沒有進一步結果。



不同城市的不同監管政策,給競爭格局尚不明確的共享滑板車領域帶來很大的變數——既有可能幫一家公司排除競爭對手,也有可能阻斷了它們的布局計劃。除了對監管機構進行公關,剩下的也只能「先落地再說」。


更大的危機是供應不足和成本高昂?


對於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的公司而言,供應鏈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產品供應不足會極大地影響發展速度,甚至因此錯失先機。


共享滑板車正面臨著供應不足這個嚴峻挑戰。首先是因為共享滑板車領域的爆發式增長——根據 Scootermap 的報導,目前全美共享滑板車投放總量超過 6 萬,每天總騎行次數可能在 24 萬次左右。並且該領域公司處於快速擴張的階段,所以接下來會有更多共享滑板車要被投向街頭巷尾。


但與共享滑板車公司百花爭鳴相對比,製造共享滑板車的主要供應商只有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 Segway-Ninebot,由 Ninebot 於 2015 年收購了美國電動車公司 Segway 而來。


該公司為幾乎所有的共享滑板車公司生產滑板車,同時也做 2C 業務,在平衡和加速等細節方面的設計和技術優勢,使其生產的電動滑板車性能優於大部分競爭對手,當然也有後來者在追趕。



供應商的情況給美國創業公司增加了難度。製造行業從美國外流,讓需要或依賴大量硬體的美國創業公司處境惡化,畢竟他們需要飛往中國,克服語言和背景障礙,努力尋找更划算的訂單。據外媒報導,Bird 和 Lime 都曾經嘗試與納恩伯籤訂獨家供應合同,但是沒有成功。


另一方面,納恩伯公司已然開足馬力運轉——僅僅上個月,它們在常州工廠就生產了 20 萬輛電動滑板車。該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公司正在建設新的產品線以滿足大量的訂單需求,同時積極尋求和其它生產商的合作機會。


除了生產力不足,電動滑板車的成本高昂,且磨損速度也出乎意料之外。根據 The Information 的數據,每輛滑板車的價格在 300 美元到 400 美元,而最近的中美貿易戰更是讓企業「雪上加霜」——每輛車或要在成本基礎上增加 25% 的關稅,大量增加了企業支出。


電動滑板車的誕生,本不是設計用於高強度大頻率的使用場景。而用於「共享」出行後,使用次數增加會令其快速磨損,很多滑板車使用壽命往往就幾個月,然後就得換新。此外,被偷被破壞或者零部件磨損,都給供應商帶來了巨大壓力,甚至讓人質疑其商業模式的合理性。


剛獲得舊金山交通局一年許可的 Skip,其CEO Sanjay Dastoor 表示,該行業的發展前景將取決於共享滑板車能否持續使用數千上萬公裡以上。此外,供應商也應該專門設計能滿足共享滑板車。



不過,供應不足雖然是個棘手的難題,但並非不能克服和解決。有些公司嘗試在當地建立自己的生產車間;新的供應商也在出現,加入生產共享滑板車的行列,比如韓國的 Minmotors。


但是如何降低每輛共享滑板車的成本,和如何設計出更耐磨更不容易壞的電動滑板車?正處在搶奪市場階段資金來源於風投機構的公司們,暫時還沒有把這兩個問題提上議程,隨著滑板車的總投放量越來越大,維護成本越來越高,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最後,看了這些共享滑板車面臨的挑戰,以及克服困難的可行性分析,大家覺得,這個行業是否能成長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它能避免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嗎?

相關焦點

  • 走不遠的共享滑板車!
    當初的盛景有多熱鬧,年前排隊退押金的場景就有多無奈。都說共享經濟的湧現是技術和時代的進步,但從小藍酷騎倒閉,到小黃車墜落,我們不禁發問「共享這條路又能走多遠」?近日,在美國很是火了一段的共享滑板車前景也遭到了質疑。
  • Uber競購美國最大共享單車公司Motivate
    據外媒最新消息,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正在競購該國最大的共享單車公司Motivate。  Motivate是美國覆蓋面最大的共享單車公司,在紐約、舊金山等城市使用不同品牌提供服務,市場份額領先。  之前外媒曾報導,美國第二大網約車公司Lyft已經向Motivate提出了收購方案,報價為2.5億美元。
  • Alphabet 重金直投共享滑板車 Lime,布局未來共享交通
    無獨有偶,美國網約車兩大巨頭 Uber 和 Lyft 也在上個月提交了在舊金山試點投放電動滑板車的申請。不要忘了,Google 也是 Uber 和 Lyft 的投資者之一。共享滑板車正當風口,競爭激烈且前景未知,而 Alphabet 還是擁抱了這股熱潮,可見其布局共享交通體系的決心。
  • 共享滑板車是10億美元風口還是新的城市垃圾製造者?
    以 Bird、Lime 為代表的共享滑板車熱卷矽谷,而這種趨勢隨著頂級投資機構的加入更顯火熱。這股浪潮有多熱?這麼說吧,多輪投資、估值不斷上漲的共享滑板車創業公司 Bird,現在成了從創立到加入「10億美元估值」獨角獸俱樂部用時最短的公司之一。
  • 2018共享滑板車大戰:競爭、監管與生產困局,兼併或成唯一出路
    之後跟進的是Spin,這家公司本來是一家共享單車企業。今年2月,Spin宣布計劃進入電動單車共享領域,6月份它們有宣布將會放棄共享單車業務,專注於滑板車市場。
  • 過去一年,全球城市發生了這些⑥|美國共享電動滑板車淘金熱
    共享電動滑板車會是又一個泡沫嗎? 澎湃新聞 龔唯 製圖在國內,持續兩年多的共享單車熱最終退燒,先是多城面對棘手的「單車墳場」,ofo在12月遭遇用戶「擠兌」押金,又在今年初被爆解散海外部門。但在過去一年,美國各個城市的街頭出現了另一種無樁的共享交通工具:電動滑板車(scooter)。和小黃車以及摩拜單車類似,它們配備了GPS和實心輪胎,使用手機解鎖,用完後可以直接留在人行道上。以Lime為例,一臺滑板車一美元起租,每使用一分鐘收費15美分。
  • Alphabet 重金直投共享滑板車 Lime,布局未來共享交通 | Global 24/7
    無獨有偶,美國網約車兩大巨頭 Uber 和 Lyft 也在上個月提交了在舊金山試點投放電動滑板車的申請。不要忘了,Google 也是 Uber 和 Lyft 的投資者之一。共享滑板車正當風口,競爭激烈且前景未知,而 Alphabet 還是擁抱了這股熱潮,可見其布局共享交通體系的決心。除了直投 Lime,Alphabet 的共享交通版圖上也早已有了其他鋪墊。
  • 太熱而不願走路 新加坡民眾或選擇共享電子滑板車
    有一些當地公司認為電子共享滑板車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用戶只需下載一個應用軟體,掃描滑板車上的二維碼,然後就可以騎走滑板車了。據英國廣播公司8月29日報導稱,新加坡有三家電子滑板車廠商願意下賭注,向市民推廣共享概念。這些廠商認為,很多人寧願花錢租一個共享滑板車,也不願走路走到渾身溼透。
  • 共享電動滑板車泛濫導致投訴不斷,電動滑板車上路,你看好嗎?
    在中國城市,共享單車十分流行,而在美國的一些城市,近來掀起了共享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共享滑板車」)的熱潮,據外媒最新消息,兩大網約車巨頭之一的Lyft,也準備進入共享滑板車領域。共享滑板車其實就是一輛體積十分小巧的電動自行車,用戶需要全程站立,行駛速度超過了自行車。
  • Lyft公司收購美國單車租賃龍頭Motivate 要發力共享單車?
    【TechWeb報導】6月3日消息,共享單車業務在國內發展的非常迅速,不過由於共享單車企業普遍不掙錢,主要依靠燒錢模式發展,所以現在剩下的企業已經不多了,大批的公司死亡垮掉,剩下的只有摩拜和ofo表現相對較好。
  • 共享又添奇葩物種:電動滑板車上路,你看好嗎?
    於是懂懂馬上聯繫了雲造科技創始人、CEO邱懿武,邱懿武告訴懂懂,這是他們新業務:共享電動滑板車,初期投放在杭州北部軟體園區內做嘗試。共享單車火了,並且得到政府的鼓勵與支持,於是來了共享汽車、共享電動自行車。但是前不久,因為共享汽車、共享電動自行車涉及牌照和車速等問題,被部分地方政府叫停。汽車、電動自行車共享遇阻的當下,雲造科技為什麼又要搞出一個共享電動滑板車呢?
  • Lyft收購共享單車創企Motivate 開闢第二戰場
    7月3日消息,據外媒報導,Lyft今天宣布,該公司已經收購了美國最大的共享單車初創企業之一Motivate。Motivate的部分業務將更名為Lyft Bikes。這筆交易涉及的具體財務條款還沒有披露,但估計價值為2.5億美元。
  • Uber勁敵Lyft收購美國最大共享單車公司Motivate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美國第二大網約車公司Lyft周一宣布收購運營紐約Citi Bike和舊金山福特GoBike的共享單車公司Motivate。Lyft在聲明中表示,按照行程計算,Motivate目前佔到美國共享單車市場約80%的份額。除去在紐約和舊金山開展業務之外,Motivate還已在芝加哥、華盛頓、波特蘭、波士頓、哥倫布和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開展業務。Lyft表示,該公司「將在其已投入運營的主要城市對共享單車業務進行投資,並將在Motivate當前開展業務的市場追求成長和創新。」
  • 海外「共享電動滑板車」大戰,這些初創公司值得被看好嗎?
    據 TechCrunch 報導,共享電動滑板車大戰愈演愈烈,6 月初,「Limebike」完成由Google Venture領投的 2.5 億美元融資,另一家公司「Bird」的最新估值則已經到了 20 億。市場開拓方面,這些初創公司已經開始走向海外市場。
  • 滴滴司機變殺手,共享單車進墳場,還記得共享的初心是什麼嗎?
    共享單車市場經歷著殘酷的資本戰爭,幾年前還是明星的摩拜、ofo早已墜入沉默。據統計,當下中國共享單車品牌高達30多家。融資一輪快過一輪,單車市場被資本推動著,不斷得擴大投放數量,每家都是致力於以多取勝。共享單車的投放之戰進入了白熱化,但被丟棄的單車卻堆疊成山。
  • 大城小議:共享單車多乎哉?不多也!癥結在「苦樂不均」
    共享單車曾經是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如今在不少地方已經成為「視覺汙染」,甚至出現了共享單車「墳場」,它野蠻擴張、亂停亂放、搶道佔道,不僅沒有給街坊帶來方便,反而給出行帶來麻煩。共享單車也是這樣,它要實現其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就必須增加周轉率,高度的流動性是必不可少的。共享單車不流動,硬邦邦地杵在原地沒人騎,其與廢鐵何異?遑論它還佔地盤、擋行人。遭人唾棄,想來也是必然的。這個道理,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天生就懂:如果大量單車長期「虯結」於某個角落,幾天都沒有人把它們騎走,運營就失效了。
  • 共享單車遇冷,單車找回員瀕臨失業,不少人轉崗幹回運維
    共享單車已經火了一年多了,不過現在終於進行洗牌期了,兩大巨大摩拜跟OFO的日子也不好過,一直在傳要合併,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而其它中小共享單車平臺就是更加不好過了,倒閉的倒閉,收購的收購,反正感覺這共享單車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西雅圖正在馴服「野蠻」的共享單車
    ofo的業務是無樁共享單車,即將在西雅圖開展在美國的業務。在日益擁擠的城市,無樁共享單車只是十幾種新的城市交通方式中的最新一種。打車服務、按需租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滑板車,甚至是自動駕駛的計程車,都在美國城市的街道上爭搶用戶。它們共同重塑了我們在城市環境中的交通方式,減少了私家車的使用,改善了交通和通勤時間,並減少了碳排放。
  • 卡卡共享單車的猜想:當地鐵卡遇上共享單車…
    朋友是共享單車的老司機了,有這樣的感慨,應該不是偶然,雖然筆者還未嘗試過任何一種共享單車,但從日常的觀察來看,確實發現在共享單車使用的過程中,這幾個還是比較讓人發毛的: 對於用戶: 二維碼找到了,天已經黑了,打開閃光燈,晃悠半天,識別不了。 二維碼找到了,已被破壞,掃不了。
  • 美國共享電動滑板車大戰:80%的車源自這家中國公司
    高祿峰將未來的短途交通市場劃分為五個不同的部分,從小型電動滑板車到航空旅行設備應有盡有。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所有這些領域都留下足跡。」然而有一個嚴重問題是,一年後是否還會有成千上萬的人用電動滑板車去上班。批評者認為,當前的電動滑板車熱潮只是曇花一現,會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其引發的不少交通事故已導致少數人死亡,還引發了一波腦震蕩、牙齒脫落和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