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曾經是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如今在不少地方已經成為「視覺汙染」,甚至出現了共享單車「墳場」,它野蠻擴張、亂停亂放、搶道佔道,不僅沒有給街坊帶來方便,反而給出行帶來麻煩。
記者在中大地鐵站旁發現,這裡的摩拜單車都是最近從其他地方運過來的, 可以看到車身上面有很多灰塵,還有些是零件缺失的。記者仔細觀察發現,該區域的摩拜單車,大部分還是可以使用的,只有少數部分存在損壞,但性能和外觀卻讓人望之卻步。
共享單車不流動,與廢鐵何異?
文/耀琪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共享單車也是這樣,它要實現其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就必須增加周轉率,高度的流動性是必不可少的。共享單車不流動,硬邦邦地杵在原地沒人騎,其與廢鐵何異?遑論它還佔地盤、擋行人。遭人唾棄,想來也是必然的。
這個道理,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天生就懂:如果大量單車長期「虯結」於某個角落,幾天都沒有人把它們騎走,運營就失效了。
基於這些認識,企業想當然地把大批車輛集結在地鐵站、園區、景區附近,因為這裡每天有較大的人流量,一般而言,自然會加速共享單車的流動。
這樣的投放,算不算精準摸對用戶的需求?實踐證明,並非全對。須知,大的人流量並一定都能轉化為大的用戶量。我們常見到一些熱門地點的單車嚴重過剩,車上蒙塵已久,顯示多天沒人動過。但似乎企業對此現象視而不見,偏偏愈加瘋狂地繼續往這個地方投放車輛,活活造成了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倍給它叫它多餘;沒有的,連它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最終撐爆了這個地方的最大容量,於是老問題再現:共享單車堆疊成山,嚴重淤積,再加之無人梳理,有礙觀瞻,阻人交通。
而真正存在大量用車需求的社區、小區門口,卻鮮見共享單車的身影。筆者每天從小區走出來上班,都要為找車而發愁。企業調配單車投放的運輸車幾乎從未觸及小區周邊找車難的「痛點」。
老有人說,投放廣州的共享單車總量過多。但依筆者看,多乎哉,不多也!分配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企業只著眼於投放,不太關心資源分配,不去疏解一些熱點地區單車的「堵點」,損有餘補不足,消除小區用戶需求的「痛點」,結果共享單車在某些地方竟然成為「公害」:行人無路可走,機動車通行遇到阻礙。而另一些地方,卻變成共享單車的「廣寒宮」。
因此,消費者呼籲,希望共享單車企業利用大數據,在投放和調配上更加精準有效,結束「苦樂不均」的現狀。
@科技日報:共享單車亂象,歸根到底是由於多而濫。共享單車若想擺脫亂象思變,運營商就不能做甩手掌柜,把一片混亂拋給政府和社會。共享單車運營企業之間過分且不正當的市場競爭、因害怕用戶流失而不敢動手治理,這些因素都讓企業不能採取強有力的管理措施。
@serch22092:到處都是共享單車!企業不能不能只投放、不管理!
@釋尊4670:不要說什麼共享,共享的本質就是租賃,誰見過租賃物品不需要負責的嗎?你租了一件衣服或者一臺電腦,你需要保證它不能丟失或者損壞吧?但是共享單車這種東西就不需要,沒有人對它負責!所以,它的下場就是註定的了。
@豆漿油條: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想用的時候一輛沒有,不想用的時候在你面前堆成山,還擋道!
@小盆兒友Cocco:去年的ofo小黃車排隊退款事情距離現在已經快一年時間了,你退款成功了嗎?
@南有喬木:新顏色一茬又一茬,天天下班選單車,跟選秀一樣。
@漢江水:一些市民素質確實低下,隨停隨下隨走隨丟,其實稍微順一下就能規範停放。可就是圖方便,一點公德意識都沒有!還有上私鎖的,求求你做個人吧!
統籌 | 林圳
本期主持 | 孫磊
責編|孫磊
來源 | 羊城派
審籤 | 樊美玲
實習生 | 區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