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共享電動滑板車」大戰,這些初創公司值得被看好嗎?

2021-01-09 36kr

據 TechCrunch 報導,共享電動滑板車大戰愈演愈烈,6 月初,「Limebike」完成由Google Venture領投的 2.5 億美元融資,另一家公司「Bird」的最新估值則已經到了 20 億。

市場開拓方面,這些初創公司已經開始走向海外市場。Lime 近日在巴黎投放了 200 輛電動滑板車,蘇黎世也同期開始投放、測試。Bird 也密切關注著歐洲市場(但一些國家限制無牌照個人電動出行設備上路,比如英國)。

但在急速擴張之下,這些共享滑板車公司,也給進入的城市帶來了監管壓力,同時由他們引發的交通擁堵以及車輛損毀等問題也開始形成爭議。

早期歐洲基金達芙妮(Daphni)的投資人威利•布勞恩(Willy Braun)也表示了自己對這一類創業項目的不看好,「我覺得(這樣的出行方式)並沒有節省時間,在狹窄的人行道上總是有很多人,而且它也很貴。(每次1美元,每分鐘0.15美元)。」

不過,投資機構Index Venture的Martin Mignot則表示體驗很好。雖然他提到Lime此次投放的電動滑板車質量不及小米的產品,但他依然看好這些企業的成長空間。

這樣的判斷主要基於兩點:使用場景,以及使用頻次。

城市交通是一個整合體系,其中最後1-5公裡的解決方案是相對剛需、高頻的,畢竟人們越來越懶,而電動代步工具比較省力且便於操作。至於使用頻次,據此前的公開信息,「Lime」每量車的日均使用頻率達8-12次。

Mignot表示,「如果你看看人們使用Uber或Lyft或Taxify的頻率,這將比使用電動滑板車的人少得多。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它是如此有趣的資產。」

此外,他還指出,電動滑板車的造價比電動自行車更便宜、費用相對更低,而且佔用空間更小,這些都是它的優勢。

最後我們從數據維度推測一下盈利情況。和中國的共享單車比,這筆生意是否划算?

據此前摩拜公開數據,摩拜的營收情況大概如下:

單次付費金額0.75元 x 每輛車日均使用頻次2.5次 x 投放量700萬輛 = 日流水1300多萬元

Lime公開數據,其費用在1美元+0.1美元/公裡,日常使用範圍為1-3公裡,但投放量未公開,我們用其5月累計騎行記錄的100萬次來算:

單次付費金額1.2美元 x 月使用頻次100萬 = 月流水120萬美元

成本上,據公開數據,摩拜二代車型的成本在550元,Lime電動滑板車的成本未公開,根據市場行情至少在1000元左右。

也就是說,而這對比,電動滑板車除了成本翻倍,在盈利模型中,能撬動流水的最大變量是「使用頻次」、「投放量」。實際情況是,單從投放量上來看,這些電動滑板車就很受阻礙了——目前舊金山允許滑板車申請的投放許可份額總計只有1250輛,英國的法規則不允許其上路。

此外,和共享單車比,還得考慮到充電成本,及相應的等候、電池壽命、充電運維等問題。

這樣一筆帳算下來,你還看好共享電動滑板車嗎?

相關閱讀:

創投觀察 | 美國共享電動滑板車的風口上,中國學徒可能也在路上了

共享電動滑板車「Bird」將完成紅杉領投C輪預計1.5億美元,電動滑板車能否不走自行車「老路」?

註:我是36氪茉小莉,交流可加微信 Spontaneous-Literary,勞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相關焦點

  • 共享電動滑板車泛濫導致投訴不斷,電動滑板車上路,你看好嗎?
    在中國城市,共享單車十分流行,而在美國的一些城市,近來掀起了共享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共享滑板車」)的熱潮,據外媒最新消息,兩大網約車巨頭之一的Lyft,也準備進入共享滑板車領域。共享滑板車其實就是一輛體積十分小巧的電動自行車,用戶需要全程站立,行駛速度超過了自行車。
  • 美國共享電動滑板車大戰:80%的車源自這家中國公司
    12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8年共享電動滑板車風靡美國,成為了風投的新寵兒。而在諸多初創企業背後,都離不開中國製造企業的身影。今年大熱的電動滑板車共享公司Lime最近向用戶傳達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信息:其部分設備存在起火的隱患。在10月30日發布警告信息後,這家初創公司召回了大約2000輛電動滑板車,不到其總量的1%。
  • 2020年初共享電動滑板車熱潮退去 新冠疫情為初創公司敲響喪鐘
    新冠肺炎疫情令業務前景不明朗的共享電動滑板車雪上加霜。因為疫情在全球的爆發,沒有主要支持者的初創公司不得不以破產收場,即便是財力雄厚的公司,業務規模也會縮減至最低水平。 2018年,眾多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初創公司湧入全球各大城市,承諾用廉價、清潔的交通工具和數十億美元的風險資本來支持一場出行方式革命。
  • 過去一年,全球城市發生了這些⑥|美國共享電動滑板車淘金熱
    共享電動滑板車會是又一個泡沫嗎? 澎湃新聞 龔唯 製圖在國內,持續兩年多的共享單車熱最終退燒,先是多城面對棘手的「單車墳場」,ofo在12月遭遇用戶「擠兌」押金,又在今年初被爆解散海外部門。這在美國引起了又一輪淘金熱,Lime、Bird、Spin、Scoot等十數家初創公司參與其中,甚至吸引了Uber和Lyft兩大網約車和福特公司接力。根據行業網站Scootermap,目前全美境內共享電動滑板車的投放總量超過了六萬臺。
  • 電動滑板車初創公司Bird收購競爭對手Scoot
    來源:金融界網站出租電動滑板車的初創公司Bird Rides Inc.已經達成了收購Scoot Networks Inc.的協議,後者也運營著一個共享電動自行車和立式滑板車的車隊。知情人士稱,收購Scoot的價格遠低於該公司在2017年上一輪融資中獲得的約7,000萬美元的估值。這些知情人士表示,交易價格更接近2,500萬美元。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稱,這是一筆現金加股票的交易。PitchBook Data Inc.的數據顯示,總部位於舊金山的Scoot自2011年創辦以來共計融資4,700萬美元。
  • 2018共享滑板車大戰:競爭、監管與生產困局,兼併或成唯一出路
    然而,與國內相反,海外卻颳起了一股共享滑板車之風,2018成了「共享滑板車之年」。   在Uber和Lyft兩個出行巨頭進入這個市場之後,已經沒有人再懷疑電動滑板車的熱度。許多共享滑板車企業都完成了大規模的融資,這些企業的估值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 共享又添奇葩物種:電動滑板車上路,你看好嗎?
    懂懂認識,這是杭州雲造科技公司,之前因為關注短途交通工具、電助力自行車等話題,採訪過這家企業。於是懂懂馬上聯繫了雲造科技創始人、CEO邱懿武,邱懿武告訴懂懂,這是他們新業務:共享電動滑板車,初期投放在杭州北部軟體園區內做嘗試。共享單車火了,並且得到政府的鼓勵與支持,於是來了共享汽車、共享電動自行車。
  • 電動滑板車初創公司Unicorn宣告失敗:錢都投廣告了 沒錢向用戶退款
    曾推出追蹤配件Tile的廠商Unicorn轉戰電動滑板車宣告失敗。近日該初創公司發布公告稱,幾乎將所有的運營資金投在Facebook和Google的廣告宣傳上之後,卻只收到了350筆交易訂單,公司被迫無奈只好選擇停止運營。
  • Uber 要收購共享電動滑板車公司,是出於什麼商業邏輯?
    編者按:Uber要收購一家共享電動滑板車公司。這件事背後,到底體現出了什麼樣的商業邏輯?著名分析師 Ben Thompson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從聚合理論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有效的客戶細分市場,不依賴於人口統計或地點等容易衡量的屬性,而是更深入地理解消費者想要實現的目標。基於這樣的分析,給Uber收購共享電動滑板車公司提供了合理性。
  • 電動滑板車大軍正佔領美國大街小巷
    電動滑板車後來居上電動滑板車和過去幾年在中國如火如荼的共享單車一樣,都是試圖用輕量級的出行方案連接城市,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事實上,不少電動滑板車玩家就是從共享單車公司發展而來,有些企業則同時提供電動滑板車和共享單車。
  • 走不遠的共享滑板車!
    >我不看好他們的發展前景!你可還記得,壽命是滑板車經濟的關鍵因素。對於共享滑板車公司而言,每輛車可以行駛的次數和裡程數越多越好,這些公司必須在開始賺錢之前負擔每輛車的成本。10 月,The Information 的報導中說,Bird 的每輛滑板車的成本為 551 美元,他們的目標是將該成本降至 360 美元。
  • 共享滑板車,遇到的麻煩比共享單車還多
    然而,共享滑板車能做到共享單車未完成的任務,證明自己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嗎?非也。在我們看來,共享滑板車尚未真正起飛,就遇到了比共享單車更多的麻煩。該公司為幾乎所有的共享滑板車公司生產滑板車,同時也做 2C 業務,在平衡和加速等細節方面的設計和技術優勢,使其生產的電動滑板車性能優於大部分競爭對手,當然也有後來者在追趕。
  • 共享公司Bird將出售電動滑板車
    芯科技消息(文/Allis),電動滑板車在全世界掀起風潮,但各家廠商尚未找到可以大獲全勝的方式,而在這個時間點,電動滑板車共享公司Bird宣布了即將出售新型滑板車的消息,售價為1300美元。然而,對於這個策略是否能夠成功,外媒《Fortune》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 最新研究|德國大力推行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事與願違」
    電動滑板車具有巨大的未來潛力,與公共運輸工具一樣,它們是「汽車的真正替代選擇。在擁堵城市生活的居民可以使用電動滑板車輕鬆的從有軌電車(S-Bahn)或公交站到達家或公司。為了更加準確的表達行人的感受,德媒製作了一張行人「審批盔甲」,而德國聯邦交通部長安德烈亞斯舒爾駕駛電動滑板車「風馳電掣」的圖片。
  • 搞共享電動滑板車的Bird估值20億美元,美國人是怎麼想的?
    編者按:中國的共享單車風靡了全國。不過在美國似乎不慍不火,相反,那裡冒出了一種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的新型交通工具:電動滑板車。其領先的初創企業Bird在不到18個月內估值就達到了20億美元。這東西怎麼會值這麼多的錢?它會不會像中國的共享單車市場一樣會面臨眾多競爭對手?它的機制是怎樣的?它如何賺錢?為什麼要騎這個而不是騎自行車?
  • 電動滑板車Dott正開發電動單車,明年落地倫敦
    據外媒近日報導顯示,電動滑板車服務提供商Dott目前正在開發電動單車,並打算於2021年3月在倫敦和巴黎推出共享單車服務。這也是該公司業務進入的第16座城市。目前,Dott旗下業務包括電單車(電動自行車)租賃業務以及新一代電動滑板車租賃業務。
  • 電動滑板車都能「自動駕駛」了,還會自己跑回充電站充電
    總部位於加州的初創公司Tortoise就正在研發一種可以應用在自行車和電動滑板車上的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據說這種技術可以讓滑板車自己開到充電站以及其他需要它們的地方,比如自主從郊區開到客流量大的市區。
  • 信隆健康2019年上半年盈利1801萬電動滑板車訂單增加
    挖貝網8月13日,信隆健康(002105)2019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15億元,同比增長20.81%;淨利潤1800.99萬元,同比增長368.53%;扣非後淨利潤1335.萬元,同比下滑500.71%。據了解,在特定日子的加州薩克拉門託核心地區,使用Uber電動滑板車的人比使用汽車的人還多。電動滑板車已經在洛杉磯、舊金山和華盛頓等多個城市興起。
  • 電動滑板車出現在加拿大,會成為未來新型代步工具嗎?
    然而完整的事實或許並非如此,共享單車的風口雖已破滅,但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早已興起了另一種潮流,也就是LimeBike和Bird這兩家創業公司所引領的共享電動滑板車。McKinsey的另一份關於「共享微出行」(Shared Mircromobility)的研報中,引用了共享電動滑板車和電動自行車的使用場景,指出中國、歐洲和美國的市場規模可在2030年之前達到3千至5千億美元,其中美國的市場就有2-3千億美元。
  • Spin計劃為共享滑板車加裝傳感器 遏制用戶不當停車等行為
    本文轉自【cnBeta.COM】;福特旗下電動滑板車公司 Spin 近日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解決方案,用於解決人行道上的雜物和亂停放的共享滑板車等等。該公司正在和一家名為 Drover AI 的物聯網初創公司合作,為所有滑板車加裝攝像頭、傳感器陣列和車載電腦,希望能夠遏制客戶的不當停車和騎行行為。 Spin 已經和位於洛杉磯的 Drover AI 建立了 "獨家合作關係",將在 Spin 的下一代 Insight 監控平臺中使用這家初創公司的 PathPilot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