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媽媽」的育兒之殤:一邊溺愛,一邊控制,出路在何方?

2020-09-22 媽媽深呼吸

導讀:

上周日幼兒園組織拍畢業照,班裡一個調皮的男孩子超級不配合,基本每拍一張合影兒,都是其餘孩子準備妥當,等著一個男孩兒。

整個過程中,男孩的媽媽手裡始終拿著一張餅,孩子在旁邊玩兒,媽媽就忙不迭的往他嘴裡塞一口,不知不覺間,一個餅就這麼塞進去了。

天氣越來越熱,等待的小朋友和家長漸漸變得不耐煩,此時開始無人機拍攝,大家都躺在草坪上,男孩始終不肯過來,媽媽說道:「兒子,你如果好好配合拍完,媽媽給你買個無人機」。

這時候,媽媽又從背包裡拿出一瓶水打開給孩子喝了兩口,拍攝才勉強繼續進行下去......

照片拍到中午,我們回到家裡又累又渴,一進門婆婆趕緊接過我們手裡的包,然後給Ada拿出家居服,孩子洗完手,立馬動手幫忙換衣服。然後,又倒了兩杯水,分別遞給了我和孩子爸爸

看吧,不管是6歲的孩子,還是36歲的大人,背後都有一樣的媽

今年過年的賀歲電影《囧媽》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活靈活現的「中國媽」,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跟我媽太像了!

做媽媽不易,做中國的媽媽更難,因為肩上的擔子太重,需要事業家庭兩不誤,然而擔子越重,責任越大,如果孩子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各種帽子就會被亂扣到媽媽頭上,比如溺愛、獨斷、控制等等。

在科學育兒的理念下,很多媽媽也想改變,想要做得更好,現實卻往往身不由己。

比如拿吼孩子這件事兒來說,很少有哪個媽媽沒有吼過孩子,偶爾遇到沒吼過的,簡直讓人稱奇。絕大部分媽媽吼完孩子就開始後悔,然後自責,下一次控制不住再吼,循環往復,似乎陷入了一個死結。

主要是吼叫對孩子來講幾乎沒有意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效果也越來越差。

那麼如何才能跳出這個怪圈,解開死結呢?答案只有一個,即「覺察」,這是個人成長最寶貴的能力,時時帶著覺知,才有可能發生改變。

1、每個溺愛的媽媽,心裡都住著一個缺愛的小孩兒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親愛的,這個世界的外面什麼都沒有,只有你自己。

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內心的外在投射,一個人心裡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

當媽媽過分的溺愛孩子,忍不住的心疼孩子,想要給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時,不妨反觀一下自己:是否自己小時候從未被滿足?比如,做夢都想要一條公主裙,可是媽媽始終不給買,於是有了孩子之後,就發誓,絕對不會虧待孩子,不讓孩子留有遺憾。

當滿足孩子的時候,靜下心來想想,是不是同時滿足了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

內心的匱乏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時,其實自己內在的小孩並未得到滿足,只有看到這個小孩,接納並擁抱他,才能放下執念,才會有接下來的改變

2、媽媽對孩子的依賴,遠勝於孩子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過得好,但是卻總是束縛孩子的手腳。

很多媽媽潛意識裡想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比如我們熟悉的朱雨辰媽媽、孫楊媽媽,都是典型的「離不開兒子」型的媽媽。

如果你對一個媽媽說:你無法克服分離焦慮,潛意識裡不想讓孩子獨立,想要自私的把孩子留在身邊。恐怕誰都會矢口否認,大多數時候人的潛意識和意識是相反的,這個理解起來並不難。

凡是進入潛意識層面的,往往是我們牴觸抗拒的,內心不想面對或者是無法面對的東西,所以內心就建立防禦機制,消極對抗,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意識,跟潛意識完全不同。

植根於思想深處的潛意識,才是我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應,所以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潛意識,那麼就能看到自己對孩子深深的依賴,不想被傷害。

凡是無法對孩子放手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分離焦慮,他們無法面對孩子有一天長大成人,離自己遠去,所以就採用溺愛、控制等各種方式,掌控孩子的精神,企圖讓孩子在心理上離不開自己,獲得一絲絲慰藉。

3、控制孩子,你會獲得什麼?

媽媽對孩子的控制有兩種,一種硬一種軟。

媽媽經常會對孩子提出建議或者是進行教育,當孩子「不聽話」時,你是暴跳如雷還是苦口婆心勸說,抑或是波瀾不驚?

強硬的媽媽會通過吼叫或者威脅的方式,利用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權威,來逼迫孩子妥協,而軟控制的媽媽則會訴說自己的不易,打著愛的名義,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良苦用心。

其實這種軟控制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有的孩子做什麼事情,總會擔心對不起父母,被媽媽牢牢控制住精神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或許一生都將負重前行

對孩子真正的愛,一定包含著自由,著名的蒙臺梭利教育的精髓就是:愛、自由和規則。

想要擁有掌控感是人類的本能,但是正常的掌控感應該是自我掌控,而不是去控制別人來滿足自己,尤其是將其建立在弱勢的孩子身上

【包 麻麻總結】

親子、育兒和教育在任何時候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縱然我們努力學習了很多知識,但是似乎總有無窮盡的問題。畢竟孩子不是機器,我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只有時時保持驚醒覺察之心,才能在育兒路上,越走越寬闊。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邊溺愛,邊控制:心理學深度剖析「中國式媽媽」,改變路在何方?
    但是就在負責追趕的女孩剛放開了腳步奔跑時,她媽媽突然跑了出來,在短短的一分鐘內,她連續說了幾遍:「別跑了!慢點!別跑了!喝水!」,我注意到,那個奔跑的女孩在她的催促下,跑步的步子本能的慢了下來,但她仍然在試圖追趕她的小夥伴。年輕媽媽衝了上去,直接攔在了小女孩身前,她嘴裡一邊說道:「別跑了,這麼熱的天,快喝點水」。
  • 「中國式媽媽」的事無巨細,是養育「毒藥」,活該你娃難成才
    「中國式媽媽」的事無巨細,恰恰是摧毀孩子的「毒藥」· 中國式媽媽體現在兩方面控制型的教養方式(control parenting)一方面強調嚴格控制孩子和無條件服從,同時,又在情感上對他們冷漠以待,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意願。
  • 《坡道上的家》,深度解讀日本媽媽的育兒之殤
    一邊是與日俱增的精神壓力,一邊是不斷哭鬧的孩子和發育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如同不斷勒緊的繩索一般,折磨著安藤,令她窒息。與此同時,由於生活節奏被打亂,安藤的生活也失去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平衡:女兒的無理取鬧,讓裡沙子身心俱疲,加上婆婆對女兒的溺愛,更是讓她感受到失控,她開始忍不住對女兒發脾氣。
  • 中國式溺愛:一邊為奴,一邊求解
    欲哭無淚間反省,才意識到這些年對孩子過度溺愛,每次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禁不住一再地妥協: 作業陪著做,有時候來不及幫著抄; 每天,孩子的書包,媽媽代替收拾; 老師需要孩子完成的事,媽媽全替孩子操勞著。 父母過度的溺愛包辦最終可能會導向一場不得善終的親子困局: 這是對孩子成長中自我功能的剝奪,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在日漸習慣中疏忽了自己的責任。 總之,每一個依賴性過重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溺愛型的父母。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媽媽擰巴:一邊希望你好,一邊瘋狂否定你
    很多中國父母,尤其喜歡否定、打擊、冷嘲熱諷孩子,以此來控制孩子。《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就是典型的「高控制型」媽媽。一個德智體美樣樣拿得出手的女兒,在她眼裡卻「一文不值」,裡裡外外被自己打擊得「體無完膚」。很多網友紛紛舉手:這不就是我和我媽嗎?
  • 3歲寶寶偶遇外國黑人小孩,一邊哭一邊向媽媽求救,萌翻網友
    只見媽媽帶他出門玩的時候,他掙脫了媽媽的手,自己到前面的一塊空地上又蹦又跳的。但沒有想到隨後這個3歲的男寶寶卻被一個3歲的黑人寶寶嚇得哇哇大哭了起來。只見這個男寶寶在空地上蹦蹦跳跳的時候,遠處走來了一個黑乎乎的小姑娘,看起來也是3歲的樣子,頭上扎了很多小辮子。
  • 為人父母,誰不是一邊付出,一邊遭嫌棄?
    父母一邊付出一邊遭嫌棄的主要原因是:兩代人持家、帶孩子的觀念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同,很容易引發爭執。但所有的觀念又都沒有對錯,認同的人覺得是對的,否認的人覺得是錯的,就看各自的認知了。可小貝對什麼都很感興趣,看到什麼都想摸一摸、看一看,小貝媽媽倒沒覺得有什麼不好,覺得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也很正常。小貝媽媽說:孩子有好奇心,對語言發育是一種訓練:孩子在玩耍時,不時對著玩具念念有詞,不要小看這種溝通模式,它給予孩子運用語言去表達的機會。
  • 《以家人之名》:一邊呼籲不要刻板印象,一邊卻大叫「男媽媽」
    眼看暑假就要結束,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的收視率在經歷了整個上半年的低靡後,終於靠著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有了起色,甚至大有收回城池的勢頭。《以家人之名》這部電視劇,集結了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三位青年演員,以及塗巖松、張晞臨兩位中年實力派演員,組成了一個由兩個爸爸帶著三個姓氏的孩子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描繪了這個家庭裡發生的一系列溫暖故事。
  • 寶寶一邊吃母乳,一邊用手推媽媽,專家:寶寶有比吃奶更多的需要
    有時候寶寶的動作讓人難以捉摸,媽媽們心存疑惑,特別想知道答案,生怕對寶寶照顧不周。 有一位粉絲朋友,她家寶寶3個月,純母乳餵養,最近一個動作讓她感到奇怪。原來寶寶在吃母乳的時候,一邊吃一邊用手推媽媽,不知道寶寶先表達什麼?
  • 溺愛之殤——《高老頭》
    他寫信用自殺威脅貧窮的母親和兩個妹妹,讓她們寄錢給他,以便他實現目前唯一的一條出路。歐也納得到家牙縫裡寄出來的那點錢,把自己打扮到華麗高貴,優雅的登堂入室了。然而歐也納終於混入上流社會卻入不敷出,到處舉債,過起了賭博混亂的日子。貧窮的高裡奧先生居然跟高貴的特雷斯多伯爵夫人認識!這不能夠啊!
  • 良心之問一一《出路》在何方?
    中國人,處在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中,一個人的出路在何方?寒門如何出貴子?答案在哪? 鄭瓊拍攝紀錄片《出路》,嘗試著尋找答案,也是中國紀錄片的良心之作。 《出路 出路在何方?似乎沒有出路。或者說徐佳的出路是最好的出路一一讀書改變命運! 有些人的起點是別人永遠達不到的終點,馬百娟和袁唅寒就是一個例證,這也是當下中國的一個現實寫照。 我很喜歡徐佳在紀錄片說的那句話:我這一代可能趕不上袁晗寒,但是我的下一代會努力趕上是袁晗寒。
  • 為何孕肚兩邊不對稱,看起來一邊大一邊小?準媽媽要知道原因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懷孕後,看著孕肚一天大過一天,想像著裡面的小寶寶一日比一日更健康更完善,心情是很微妙的。孕媽媽們總會忍不住關注肚子,感受胎動。這樣一直到孕晚期,有一天,孕媽媽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肚子常常鼓出一個小包,有時還會一邊大一邊小。
  • 新生兒出生時眼睛一邊開,一邊閉,護士卻說是正常的
    一出生就睜開了大多數新生兒的眼睛在胎兒期就已經可以睜開了,只是我們看不到,甚至在23周左右做四維大排畸時有些媽媽還可以看到胎兒在玩眨眼遊戲,而且玩得開心。所以孩子的眼睛在胎兒期就可以睜開了。出生時一邊開一邊沒開孩子一般都有大小眼,可能有時候會因為出生眼睛有點水腫或者是眼睛有分泌物沒有睜開,所以可能會出現一邊開了一邊沒開的情況,一般來說大概三五天另一邊也是睜開的。
  • 母乳餵養導致胸部下垂,還會一邊大一邊小?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哺乳會讓乳房變形」的謠言開始困擾著媽媽們,為此,不少新媽媽選擇了放棄母乳餵養。母乳媽媽都有同一個心塞事,就是哺乳後發現自己的乳房變形了,有的下垂嚴重,有的變小許多,而有的則是一邊大一邊小,這些變化真的都是哺乳引起的嗎?事實並非如此,產後造成乳房變形的原因有多個,主要原因是身體荷爾蒙水平改變,也可能是媽媽文胸沒穿對,餵奶姿勢不正確等。
  • 12歲女孩一邊上學,一邊當「媽媽」
    小芮成了這個家裡的「一家之主」,每天一到家,就幫弟弟們張羅飯菜,還會帶著弟弟做家務、掃地、洗衣服,晚飯後帶頭喊弟弟們一起寫作業。媽媽說,她每天早上八點上班到晚上九點多才到家,沒有時間精力督促小虎的功課,小虎常常一個人做完作業便去睡覺了,眼看要到初三了,小虎的狀態讓媽媽很擔心。但是小虎有自己的考慮,他對媽媽說他不想讀了,想初三畢業跟哥哥一樣也去打工,讓媽媽不要那麼辛苦。但這也是媽媽和哥哥不願看到的。
  • 萌娃一邊吃飯一邊哭,竟是媽媽做的飯菜太難吃
    離家之後,我們總是會感慨有種味道是媽媽的味道,但是最近有一個萌萌娃被媽媽的味道的嚇哭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據了解這位萌娃一邊被媽媽們逼著吃飯,一邊大哭,原來是媽媽的做的飯菜太難吃了。  網上看見這個新聞,媽媽正做好的飯菜拿給萌娃吃,萌娃吃了一口就不想要吃了,但是媽媽非要讓孩子吃,還說媽媽給兒子做飯,兒子要感恩,怎麼還不吃了,在媽媽的逼迫之下孩子一邊吃著飯餐一邊哭著,爸爸問孩子怎麼呢,萌娃說媽媽做的飯餐太難吃了,不想吃媽媽做的飯菜,想要吃姥姥做的。平時這位媽媽是不怎麼做飯的,這幾天姥姥不在,所以自己只好動手做起來了,沒想到還被孩子嫌棄了。
  • 萌娃一邊哭一邊表揚媽媽:你是第一個來接我的
    近日,一位媽媽分享的一段接萌娃放學的視頻萌翻眾多網友。據悉,這是萌娃上幼兒園的第四天,看到媽媽後,萌娃臉上就露出了委屈的表情但還是強忍著沒有哭。等到被媽媽抱在懷裡後萌娃才開始哭,一邊哭還一邊表揚媽媽是第一個來接自己的。
  • 孕婦肚子為啥突然一邊硬一邊軟?是胎兒缺氧嗎?可能是胎兒在淘氣
    媽媽們在懷孕後會特別注意觀察肚子的變化,細心的媽媽會發現,肚子兩邊不對稱,有一邊大有一邊小。有時候還會發現肚子一半硬,一半軟。但是胎動的位置並不一定,有的在硬的那一邊動,有的則在軟的那一邊動。真搞不懂到底胎寶寶到底到哪邊去了。
  • 萌娃打針,一邊哭一邊「謝謝」護士,病友: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
    但是更好笑的還在後面,在護士粘好繃帶後,浩浩的爸爸一邊拍著他的肩膀安慰他,一邊告訴他要和護士姐姐說謝謝,然後浩浩就忍著疼痛,一邊流眼淚一邊說謝謝,浩浩難過的樣子不知情的人甚至聽不清他在說什麼。這樣的性格習慣也可以很好的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尊重父母的養育之恩。教育孩子這件事確實是家長們一輩子的事情,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要給孩子教育,其實浩浩爸爸這種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更能深入人心。
  • 新生兒一邊臉大一邊臉小怎麼糾正?
    最近有媽媽發現,自家新生兒有一邊臉大一邊臉小的情況,這讓媽媽感到非常疑惑,不知道造成自家新生兒出現大小臉的原因是什麼,也不知道新生兒一邊臉大一邊臉小怎麼糾正? 其實每個人的臉部兩邊都不是絕對完全對稱的,因此如果新生兒只有輕微的一邊臉大一邊臉小的情況,是不需要特殊處理的,但如果新生兒兩邊臉部大小不對稱比較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