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上周日幼兒園組織拍畢業照,班裡一個調皮的男孩子超級不配合,基本每拍一張合影兒,都是其餘孩子準備妥當,等著一個男孩兒。
整個過程中,男孩的媽媽手裡始終拿著一張餅,孩子在旁邊玩兒,媽媽就忙不迭的往他嘴裡塞一口,不知不覺間,一個餅就這麼塞進去了。
天氣越來越熱,等待的小朋友和家長漸漸變得不耐煩,此時開始無人機拍攝,大家都躺在草坪上,男孩始終不肯過來,媽媽說道:「兒子,你如果好好配合拍完,媽媽給你買個無人機」。
這時候,媽媽又從背包裡拿出一瓶水打開給孩子喝了兩口,拍攝才勉強繼續進行下去......
照片拍到中午,我們回到家裡又累又渴,一進門婆婆趕緊接過我們手裡的包,然後給Ada拿出家居服,孩子洗完手,立馬動手幫忙換衣服。然後,又倒了兩杯水,分別遞給了我和孩子爸爸。
看吧,不管是6歲的孩子,還是36歲的大人,背後都有一樣的媽!
今年過年的賀歲電影《囧媽》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活靈活現的「中國媽」,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跟我媽太像了!
做媽媽不易,做中國的媽媽更難,因為肩上的擔子太重,需要事業家庭兩不誤,然而擔子越重,責任越大,如果孩子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各種帽子就會被亂扣到媽媽頭上,比如溺愛、獨斷、控制等等。
在科學育兒的理念下,很多媽媽也想改變,想要做得更好,現實卻往往身不由己。
比如拿吼孩子這件事兒來說,很少有哪個媽媽沒有吼過孩子,偶爾遇到沒吼過的,簡直讓人稱奇。絕大部分媽媽吼完孩子就開始後悔,然後自責,下一次控制不住再吼,循環往復,似乎陷入了一個死結。
主要是吼叫對孩子來講幾乎沒有意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效果也越來越差。
那麼如何才能跳出這個怪圈,解開死結呢?答案只有一個,即「覺察」,這是個人成長最寶貴的能力,時時帶著覺知,才有可能發生改變。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親愛的,這個世界的外面什麼都沒有,只有你自己。
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內心的外在投射,一個人心裡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
當媽媽過分的溺愛孩子,忍不住的心疼孩子,想要給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時,不妨反觀一下自己:是否自己小時候從未被滿足?比如,做夢都想要一條公主裙,可是媽媽始終不給買,於是有了孩子之後,就發誓,絕對不會虧待孩子,不讓孩子留有遺憾。
當滿足孩子的時候,靜下心來想想,是不是同時滿足了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
內心的匱乏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時,其實自己內在的小孩並未得到滿足,只有看到這個小孩,接納並擁抱他,才能放下執念,才會有接下來的改變。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過得好,但是卻總是束縛孩子的手腳。
很多媽媽潛意識裡想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比如我們熟悉的朱雨辰媽媽、孫楊媽媽,都是典型的「離不開兒子」型的媽媽。
如果你對一個媽媽說:你無法克服分離焦慮,潛意識裡不想讓孩子獨立,想要自私的把孩子留在身邊。恐怕誰都會矢口否認,大多數時候人的潛意識和意識是相反的,這個理解起來並不難。
凡是進入潛意識層面的,往往是我們牴觸抗拒的,內心不想面對或者是無法面對的東西,所以內心就建立防禦機制,消極對抗,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意識,跟潛意識完全不同。
而植根於思想深處的潛意識,才是我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應,所以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潛意識,那麼就能看到自己對孩子深深的依賴,不想被傷害。
凡是無法對孩子放手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分離焦慮,他們無法面對孩子有一天長大成人,離自己遠去,所以就採用溺愛、控制等各種方式,掌控孩子的精神,企圖讓孩子在心理上離不開自己,獲得一絲絲慰藉。
媽媽對孩子的控制有兩種,一種硬一種軟。
媽媽經常會對孩子提出建議或者是進行教育,當孩子「不聽話」時,你是暴跳如雷還是苦口婆心勸說,抑或是波瀾不驚?
強硬的媽媽會通過吼叫或者威脅的方式,利用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權威,來逼迫孩子妥協,而軟控制的媽媽則會訴說自己的不易,打著愛的名義,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良苦用心。
其實這種軟控制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有的孩子做什麼事情,總會擔心對不起父母,被媽媽牢牢控制住精神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或許一生都將負重前行。
對孩子真正的愛,一定包含著自由,著名的蒙臺梭利教育的精髓就是:愛、自由和規則。
想要擁有掌控感是人類的本能,但是正常的掌控感應該是自我掌控,而不是去控制別人來滿足自己,尤其是將其建立在弱勢的孩子身上。
【包 麻麻總結】
親子、育兒和教育在任何時候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縱然我們努力學習了很多知識,但是似乎總有無窮盡的問題。畢竟孩子不是機器,我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只有時時保持驚醒覺察之心,才能在育兒路上,越走越寬闊。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