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 文雅 的朗讀音頻
文 | 群若
閨蜜最近被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快氣炸了。
兩夫妻做國際貿易,去美國七天,期間孩子作業基本胡亂潦草交差,完全不肯用心做,更是丟三落四,總是弄錯要帶的課本。
老人在旁一催,小朋友雲淡風輕地說:「以前作業都是爸爸媽媽陪同做的,書包這些都是他們整理的,我一個人怎麼做呀?」
隔著遙遠的電話線,閨蜜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
欲哭無淚間反省,才意識到這些年對孩子過度溺愛,每次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禁不住一再地妥協:
作業陪著做,有時候來不及幫著抄;
每天,孩子的書包,媽媽代替收拾;
老師需要孩子完成的事,媽媽全替孩子操勞著。
直接包辦代勞的後果是導致孩子的意識產生了偏差,把作業學習這些直接和大人綁在了一塊。
其實這種殊途同歸的事件新聞上也到處可見:
開學初期,半數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面對著蝦卻傻眼了,有人拿起來聞一聞,有人拿起來舔一舔,然後忍痛割愛,望蝦興嘆。
老師問清原因後才仰天長嘆:原來是不!會!剝!蝦!
還有之前一盤番茄炒雞蛋攪的火熱,留學生凌晨四點還要為了一盤最基礎的炒菜撥打雙親的電話,導致「眼淚與質疑齊飛」的討論刷屏。
也有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孩子一個暑假班花了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捨得買。
自己甘願為孩子付出所有,只能寫文控訴悲情:《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其實熱氣騰騰的好日子,從來不是光靠付出來獲得的。
這些看著溫情款款的故事,廉價的感動後都是冰冷的現實:無限付出的父母,無限索取的孩子。
父母過度的溺愛包辦最終可能會導向一場不得善終的親子困局:
這是對孩子成長中自我功能的剝奪,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在日漸習慣中疏忽了自己的責任。
總之,每一個依賴性過重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溺愛型的父母。
全民熱議談笑間,父母更應該反省的是要如何糾正溺愛,改變為奴般的教養模式。
有次幼兒園春遊,其實就是在附近的公園,老師規定家長只要送到門口即可自行離去。
可是有位媽媽和婆婆一起就是在門邊停留很久,一個手裡拿著牛奶和麵包,一口一口餵著孩子吃;一個提著大包小包,掏出紙巾,幫他擦去唇邊的殘漬。
期間,孩子的鞋帶鬆了,一句吆喝,媽媽趕緊俯下身幫他繫上。
進場時間到了,其他家長都陸續返回了,這位媽媽還是很不放心,最後和婆婆悄悄商量,由婆婆進去護駕遊園。老師在一旁也是很無奈。
中國的家庭時常是這樣幾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小太上皇轉動,這種典型畫面,屢見不鮮。
吃飯孩子自己不會吃麼?紙巾自己不會擦嘴嗎?鞋帶自己不會系嗎?
被眾星拱月般環繞著長大的太上皇們,長大了有可能會如何呢?
隔壁小林的媽媽,這麼多年來一直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兒子身上,傾齊所有地付出。雖然家境不富,但他媽媽還是把多年的收入全部用來給小林學習開支花銷。
就是我們時常看到的熟悉場景:
上班再辛苦,回到家也是各種忙碌,給孩子做可口的飯菜,幫孩子整理各種雜物,孩子懶散,一切隨他意,他不鬧就好。
哪怕經濟不寬裕,自己勤儉節約常年素衣素菜,孩子各種需求總是無條件的滿足:各種玩具,零食,學習培訓,夏令營等等,他開心就好。
砸鍋賣鐵出錢出力找關係,也領著孩子擠進好點的學校,他肯去就好。
小林太小的時候,她擔心孩子無法完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於是幫他做了很多孩子本應該做的事情。
想著等到幼兒園會好點,後來幻想著小學會好點,然後一拖又拖,光陰飛逝,孩子已成大人,獨立的能力卻始終停留在孩童時代。
如今小林已經畢業兩年,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家打遊戲,完全沒自理能力,也從不擔心工作,問他今後怎麼辦,他就意興闌珊地來句:在家嘍。
看到他的一些同學工作蓬勃發展,生活態度熱情向上,他媽媽對比著小林頹廢不堪的樣子擔憂不已。
自己在日漸老去,以後可如何辦?明明無法養他一生,卻為什麼從小做孩子的奴僕嬌慣他多年?
這是誰惹的禍?
表面上,媽媽付出很多,愛有多溫暖,可是就是這種過度地無限滿足的愛,其實也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對於未來的選擇權。
延緩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導致成年後還無法承擔起自己這個階段的人生責任,完全想著依賴父母。
這個向著家人肆無忌彈索取啃老的果,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有跡可循的因。
它的根源在於父母從小的溺愛,在於父母心甘情願為奴的教養方式。
繪本劇《一直愛你,永遠愛你》講訴了長尾巴和小尾巴的故事。
長尾巴知道自己的寶貝總有一天會長大,會離開,它總是不斷地在行動上給小尾巴鼓勵、引導和希望,給他愛也給他成長的啟迪。
當小尾巴每次有挫敗感說自己追不上媽媽的時候,長尾巴總是說:
「不會永遠這樣的呢,總有一天,你也會跑得比媽媽還快。」
長尾巴總是在實際行動上鼓勵小尾巴繼續,然後兩隻老鼠快樂地比賽,草地上,田野間,樹林裡都留下了它們歡快的腳步。
可是,有些媽媽是怎麼做的呢?
朋友吐槽自己一年級的女兒甚至刷牙的時候自己都不肯擠牙膏,因為小時候當孩子嘗試擠牙膏好奇好玩的時候,朋友總是擔心擠出來,直接幫孩子擠好了。
當孩子曾經幫忙掃地的時候,朋友說:你別幫倒忙了,把家裡弄得更亂了。
當孩子挑戰小區的運動建材的時候,朋友總在一旁焦慮地大呼小叫:小心,摔倒就危險了,別玩了。
擔憂孩子過度,又怕惹出麻煩,三三兩兩就幫孩子弄好了。
以致現在孩子在家裡儼然太上皇性格肆意勇猛,到了學校卻柔順如小綿羊,帶著年紀不符合的懦弱,很多事都不敢嘗試不敢開口。
如今朋友只有重新開始求助學習矯正。
上個階段本該完成的任務在這個階段耗盡心力彌補,雖然難度加大,但是好在,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那麼在意識到溺愛的嚴重後果後,她應該怎麼糾正呢?
1.設定不可讓步的底線。
家長要尊重孩子,以平和的方式和孩子解釋清楚原因,然後制定合理的規則。
譬如作業,整理,按時睡覺,吃飯不挑食,玩具不亂買,有些想要的不能依靠哭鬧輕易滿足等,都是孩子個體的任務,家長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不能包辦妥協。
初期以為正面強化為主,讓孩子逐步適應。當規則被內化成自然的時候,驚喜會陸續發生。
2.重建親密關係
被溺愛過度的孩子通常有些已經養成了在家叛逆的個性特徵,一味的指責與失望只會造成進一步的惡性循環。
家長需要意識到自己的溺愛是一種變相的控制,更要從自我成長做起,改進自己,也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內在感受,重新修復彼此的關係。
當情感得以順暢流動的時候,教育就輕鬆自如。
3. 重視孩子的獨立需求
日常生活中停止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在安全的前提下,聆聽孩子的獨立需求,家長學會放手。
引導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少一點擔憂,多一點鼓勵,讓孩子慢慢體驗到被接納的積極反饋,相信孩子可以從小事情開始逐步地找回信心。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獨立的時候,勇氣會伴隨而來。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為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最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我們早知,總有一天,我們終要要目送著他們離開我們的視線,不必追,也無法追,陪得了一時,也伴不了一生。
想擁有孩子,也更想孩子擁有全世界。
那麼早點學會放手,學會得體的退出,讓他們學會獨立,投身現實的洪流裡成長,去擁抱這個遼闊世界的殘酷與溫柔。
當我們垂垂老去,也惟有在愛而不溺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懂得不辜負這世間來自父母的浩瀚深情。
作者:群若,富書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世間寂寥,我們一起陪伴。簡書@群若,今日頭條@群若。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主播:文雅,一個喜歡閱讀、熱愛播音、認真生活、努力工作的女小強。閱讀美文、優雅生活,靠近我的聲音、溫暖你的心靈。
你見過最酷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背景樂:夜色鋼琴曲
編輯: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