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誰都不如,真實

2020-10-23 丸子媽媽說育兒

圓桌派》中,竇文濤曾拋出一個困擾中國孩子們多年的難題: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貶損自己的孩子?」

這個問題,真的發人深思。

有人說,中國人骨子裡都是比較謙虛的,所以當聽到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內心裡明明樂開了花,可是嘴上卻還是要說自己家孩子哪哪不好,誰都不如。

宋丹丹吐槽兒子毫不留情

這讓我想到了宋丹丹,她曾經說過:「兒子,是她最好的作品。」但其實在很多公眾場合、綜藝節目中,她的言行都很讓兒子下不了臺。

在《嚮往的生活》節目中,一開始都是一派和諧、其樂融融、充滿歡樂的樣子,可是沒過多久,節目就有一些不和諧的畫面,那就是宋丹丹一直在貶損自己的兒子巴圖

當大華為大家做早餐的時候,宋丹丹就當著大家的面,不滿地對巴圖說:「怎麼這麼笨,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但是廢物也得利用。」

聽到大華做好了早餐,連著贊他:「好乖啊,你怎麼這麼乖」,緊接著,又說了一句:「有換兒子的嗎?我能換一個嗎?」

當她喝到大華為她盛的小米粥時,她依然一本正經地說:「跟民政局說一下,我換兒子。」

隔著屏幕都感覺到了尷尬,畢竟是個綜藝節目,很多觀眾都會觀看。巴圖可能也覺得尷尬,一言不發地想要換一個話題,可是親媽不想放過他,持續吐槽,翻起了巴圖小時候的舊帳:「巴圖小的時候沒有一次能讓我特別笑著開心地開一次家長會。」

親媽的官方吐槽最致命。父母無意的一句表面的調侃,自己覺得無關緊要,是分享孩子的日常,但其實正是因為這些無意的吐槽,而經常刺痛孩子的內心。

中國父母和孩子直接最大問題就是,我想把孩子調教成我想要的人,而孩子是想我要擺脫父母的管教。

有的家長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卻一步步把孩子逼成了「敵人」。

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這兩天正好在看一個港劇《心理追兇》,劇如其名,說的就是心理學的問題。當今這個社會,任何人都會存在心理問題,只是有的比較嚴重,有的可以自我調節。

其中一個案件就是說,一位單親媽媽怎麼把孩子一步步的逼成罪犯,看的我真是毛骨悚然。

這個家庭原本是完整的,當爸爸一次意外去世,導致家庭發生了巨大變化,媽媽開始變得忙碌,重男輕女的她固執的認為是女兒害自己的老公去世的,因此非常討厭自己的女兒,對她哪裡都看不慣,女兒正值青春叛逆期,一氣之下就離開了家。

老公去世,女兒離家出走,這位媽媽把自己所有的「愛」都放在了自己兒子身上,但她的這種愛明顯已經畸形了,對兒子不是辱罵就是扭耳朵發洩,導致孩子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卻感覺還只是個孩子。

劇中,她們家是開餐館的,媽媽經常會當著顧客的面,罵自己的兒子是個廢物,生你不如生塊牛腩,看著你就生氣,怎麼會這麼笨呢?對於媽媽的辱罵,兒子從來不管反擊,一直是默默地承受。

慢慢的他開始受不了了,情緒無法正常發洩,他就把脾氣撒在周圍像他媽媽那樣刻薄的人身上,每當媽媽對他辱罵,他都會跑到天台上高空拋物,第一次是水袋,第二次是油漆蓋,第三次是磚頭......一次比一次危險,最終導致人死亡。

可怕的是,他的暴力行為不自知,媽媽對自己的言行不自省。

媽媽非常討厭出現在兒子身邊的所有女生,覺得所有的女生都是騙子,是貪圖自己家的餐館,覺得所有女生都配不上自己的兒子,禁止兒子和任何異性來往。

直到最後一次,媽媽看到兒子床上的玩偶,又開始罵他是個廢物,這麼大的人了還玩布偶,於是,搶了他的玩偶。

在媽媽眼中那是只是一個玩偶,可是在兒子眼中那是他唯一可以傾訴的「朋友」,就這樣在搶奪的過程中,兒子誤傷了媽媽,導致媽媽si亡。

看完這個案件,我沒有覺得媽媽可憐,雖然在兒子的眼中,媽媽是個非常好的媽媽,她含辛茹苦的照顧他們長大,一遍又一遍的教他手藝......可是,就是這種畸形的愛,害了自己苦了孩子。

這樣的愛讓人感到窒息,正如前段時間刷到的一個視頻。

孩子因不滿父母在房間裡安裝攝像頭而報警。可想而知,這個孩子是有多無奈。

他的爸爸卻說:「我監控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能監控你?」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不配擁有隱私。

評論中也有很多父母給出了理由,卻是: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監視孩子是他們的權利。

能理解父母想要把孩子納入自己羽翼下保護,但是卻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被人360°管控的人生是多麼痛苦。

父母和孩子本應該是世上最親密的人,小時候的形影不離,長大後的互不服氣。有想過,親子關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中國擰巴式父母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應該就是中國父母的典型代表,引起了「全民公憤」。

齊明月的媽媽憑一己之力演盡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

網友紛紛表示:

「演的太寫實了,這不是我媽媽的樣子嗎?」

「齊明月的媽媽演的太好了,我已經開始恨她了。」

「和我的媽媽一模一樣,像極了我媽嫌棄我的樣子。」

齊媽媽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誰都好,一邊覺得自己的孩子誰都不如,滿身缺點。

明明女兒的成績已經很好了,班級第二,開家長會的時候自己作為優秀家長還分享了經驗,滿臉寫著開心和驕傲。

但是在車裡卻冷著臉對孩子說:「不要總是做萬年老二,你必須考過王雅婕,必須把這個帽子摘掉。」

一句話,磨滅了孩子所有熱情,還孩子的成績全盤否決。

明明是很重視女兒的,給女兒送相機做生日禮物。女兒吃火鍋要100元,一下子給了300元。還沒等到女兒感動,媽媽又甩出一個條件:下次考試要考第一。

沒錯,媽媽的愛都是附有條件的。

孩子已經為她掙得了媽媽的榮光,卻捨不得給孩子一點點的表揚。

給女兒買衣服的場景,像極了我媽。這個場景太生活化了,估計家家戶戶都出現過這樣的畫面。

女兒喜歡白色的,說女兒穿什麼白色的,不愛乾淨還愛穿白色的;

女兒選黑色的,說黑色不適合你,這麼年輕,要多穿點鮮亮的。

替女兒選擇好了粉色的,徵求女兒的意見,女兒說我覺得可以,媽媽有責怪女兒沒有主見,就和你爸爸一樣。

這就是擰巴父母最真實的寫照:

一邊想給孩子最好的,一邊又不斷的阻止孩子;一邊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一邊又冷著臉訓斥孩子。

孩子最初的三觀是由父母塑造的,對自己的認知也是來源於父母,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一世的。

就像劇中齊明月,明明已經很優秀了,卻處處透露著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擰巴的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邊界感,把孩子的人生硬是要過成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這是我們無法去掌控的,也沒有必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教育好孩子,讓他享受自己的人生。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明明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卻得不到孩子的絲毫感激,反而覺得父母是種壓力。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尊重。

沒有尊重的愛、不平等的愛,怎麼可能換來感激?

之前看過一段話,很受感觸,揭露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我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

父母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育兒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需要我們一輩子去學習和探索。

對孩子,父母可以付出全部的愛,無微不至;而孩子卻做不到對父母全心全意。

我們不必去糾結誰愛誰更多,只要做好自己,腳踏實地地陪他成長,你過的幸福,才可以給孩子一個溫馨完成的家庭。

你每一次努力都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你的耐心等待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安慰;

你的樂觀開朗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狀態。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期話題互動:你身邊有像齊明月媽媽那樣的嗎?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比誰都差
    原標題:《以家人之名》上演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比誰都差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播,話題度居高不下。沒錯,齊明月媽媽憑一己之力演盡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齊媽媽真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
  • 齊明月媽媽實力演繹中國父母:希望你比誰都好又覺得你比誰都差
    當然不是,她和千千萬萬的普通父母一樣,比誰都希望女兒能過得順遂、過得好。真是實力演繹了中國式父母的擰巴:一邊希望你過得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做的比誰都差。她比誰都愛兒子。所以她急切的希望兒子能把事情做好、把成績提高上去、在各種場合一邊能端莊得體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她對兒子的這些嚴苛要求,都是為他好,都是出於愛。
  • 「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面要求你比誰都強,一面嫌棄你比誰都差
    還不是齊明月媽媽「擰巴」的時候,像極了你爸媽嫌棄你的樣子!齊明月考全班第二,齊媽作為優秀家長代表發言,嘴都咧到脖子根了,誰想到一轉頭就教訓孩子是「千年老二」。d不錯,但是——」這是「擰巴父母」常說的話,這些父母總是翻臉比翻書還快,即使孩子做得已經足夠好,他們依然認為還能「更上一層樓」。
  • 《以家人之名》上演中國式父母:希望你比誰都好,覺得你比誰都差
    沒錯,齊明月媽媽憑一己之力演盡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全國孩子紛紛感同身受,瞬間結成了一支隊伍,紛紛在彈幕上分享起了自己的血淚史。 齊媽媽真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 了。 結果就是開始指責那個「什麼都沒做錯的孩子」。哪怕孩子已經很優秀,哪怕孩子已經很努力。 《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自己的女兒比李尖尖成績好很多,但因為李尖尖雕木雕獲了獎,齊明月媽媽還特意囑咐尖尖多提醒明月,因為「你比她有藝術天賦。」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媽媽擰巴:一邊希望你好,一邊瘋狂否定你
    明明很為孩子驕傲卻處處否定孩子齊媽媽真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這就是擰巴父母最真實的寫照,一邊想給孩子最好的,「高控制型」父母還總是想方設法、用盡各種手段去「控制」孩子,讀書時,去哪裡讀書,選什麼學校,讀什麼專業,父母都會幫你決定。與其說這是為孩子描繪的藍圖,不如說這是屬於父母自己的藍圖。被「高控制型」父母養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否定自己。
  • 《以家人之名》你是中國式擰巴父母嗎?
    其中齊明月的媽媽,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種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齊明月的媽媽真的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了。給你女兒買衣服,女兒喜歡白色,她說不僅髒;女兒選黑色,她說老氣;她替女兒選了一個粉色的,徵求女兒的意見,女兒說我覺得可以,她又責怪女兒沒有主見。
  • 「女兒月薪10w,媽媽嫌其丟人」:中國式父母,一邊嫌棄你,一邊吹爆你
    因為這句話,她突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突然覺得,爸媽變了,她想離家出走。 底下有條特別扎心的留言: 「長大後你會發現,你的父母,會嫌你沒出息。」 我媽一邊把燈關了一邊說,你別把鬼嚇跑了。」 「人家回家三天開始被爸媽嫌棄,我媽第二眼就開始嫌棄。家裡哪裡髒了,她手機壞了,桌子上有垃圾,熱水氣失靈,都是我弄的。我可能是個神。」 一句話,兒行千裡母擔憂,回家三天不如狗。
  • 為人父母,誰不是一邊付出,一邊遭嫌棄?
    沒早戀的孩子,都晚婚了你的脾氣裡,藏著孩子的未來致所有媽媽:想教好孩子,請先活好自己為人父母,為子女願意更多地付出父母一邊付出一邊遭嫌棄的主要原因是:兩代人持家、帶孩子的觀念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同,很容易引發爭執。但所有的觀念又都沒有對錯,認同的人覺得是對的,否認的人覺得是錯的,就看各自的認知了。
  • 踏著荊棘,誰不是一邊掙扎,一邊偉大?
    魏祥母子活成了我們都尊重和崇拜的樣子這兩天,19歲殘疾考生、新清華學子魏祥的故事非常讓人感動,魏祥從小雙腳不能行走、大小便失禁在痛苦中還能堅持學習並以優異成績考上清華的魏祥完成了「心勝」,而她的母親則是用行動履行了母愛的承諾,扛起了魏祥成長的天空,母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活成了讓我們都尊重和崇拜的樣子」。世上縱有千萬條道路,對魏祥和她的母親來說,唯獨沒有退路,所以在他們眼裡和心中,痛苦從來都不是只有一面,希望也必在其中,再苦,也必然昂首挺胸,一往無前。
  •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都有誰會站中國一邊?
    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沒有站錯隊,這並不容易,因為珍珠港事件前,美國長期實行孤立主義,並沒有刻意「拉攏」中國,而英法那時被視為衰落中的列強,對急於「崛起」的中國來講,其榜樣的魅力,遠不如後來居上、成功「趕超」的新興強國德、日——當時世界上一些急於翻身的老大帝國,如奧斯曼土耳其和西班牙,都是比較親德的。而日本對北京政府、德國對南京政府的影響,也曾經非常大。
  • 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呢!想明白了,你就不會那麼累了
    有些時候,總感覺心情莫名低落,也說不出到底是因為什麼而這麼煩躁,就感覺生活真的好難,太多壓力和責任擔在肩上,讓人喘不過氣來。特別想找個地方大喊幾聲,發洩一下心中的壓力或對生活的不滿,想拋下一切,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安靜的呆幾天,可心裡又有那麼多的事情等著自己去做,又總有那麼多的無可奈何和身不由己。
  • 成年人,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一邊崩潰一邊自愈。一會能想通,一會又想不通。不管是否只是路過,我都會在終點等你。成年人的喪,到最後總要靠自己治癒。當你和一個人待在一起很舒服的時候,說明對方的閱歷和情商遠在你之上。成年人的世界裡,誰不是深夜一個人崩潰到痛哭,白天又鬥志昂揚,笑容燦爛。總是想對誰訴說著什麼,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最後連說都懶得說了。
  • 誰不是一邊說著別人人心不古的話,一邊自己卻做著用人朝前不用人朝...
    一邊一邊這個套式最近用的比較多,我發現這個套式還的確好用。累是現代社會人們普遍的感受為生活累,為孩子累,為父母累,為討好領導累可是,沒有什麼比裝更累的了!2聽從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懲惡揚善,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有一個網絡公司裡新人入職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大家所有人都分為兩派玩一次網路遊戲。
  • 《兩隻老虎》:誰不是一邊遺憾,一邊成長的大人?
    @霸佔青春希望你最後得到的東西,值得你放棄了我。@Dear黃胖紙記得那時候說,「幾年以後,你未嫁,我未娶,咱倆繼續吧!」你笑著說:「好」。後來你嫁人,我娶妻。也算圓滿,好像不那麼遺憾了。@JIAJIA終於到了能與父親碰杯的年紀,卻沒能活成父親口中想要的模樣。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接納焦慮,才能助你更好地自我成長
    所有的焦慮都是為了讓你看到自己!書中第一個故事是日本的一個女孩,名叫松子,一生都在追求和渴望愛,去彌補曾經缺失的父母。她的一生坎坷和令人唏噓,無論是工作還是在戀愛關係中,都不敢活出自我,用逃避和討好的方式去面對,只是因為害怕失去。
  • 誰不是一邊沮喪崩潰,一邊努力堅持?
    黑暗中,我努力回想著像陀螺一樣旋轉的這一天,不知道自己到底所為何事,而這樣的生活又何時會有個盡頭?當然,思考這種問題,就像思考雞與蛋的關係,永遠不會有答案。只是讓我意外的是,當我選擇去正視這份沮喪時,隨之而至的,竟是莫名的輕鬆之感。
  • 當媽後,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治癒
    當媽後,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治癒生孩子是件特別糟糕的事,當了媽以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委屈,委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 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有時候就在想原來的自己已經S了,現在的自己就是娃的媽媽,真希望他能夠快點長大,能夠一個人睡,一個人吃飯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可以把我還給我,可事實上是我離不開他,我會比任何時候都軟弱,因為我希望這個世界。
  • 誰不是一邊追求光和熱,一邊被現實按在塵埃裡
    我自卑地說:「聽了您的講解,我都不自信了。我這個水平要是去參賽一定是去丟人了。」李老師說,她當初也是這麼過來的,甚至有一次比我們想像的還慘。那次,她都到比賽的前一天晚上了,講課的思路都還沒定下來。李老師說,她的人生從沒有像那時那樣不堪過,她覺得很痛苦,很丟人。但隨著一次次的磨練,嘲諷的聲音少了,讚賞的聲音多了。這些年來,她參加了不下50場的比賽和講座。是啊,沒有誰生來就是成功的。
  • 冬至正能量句子:誰不是一邊追求光和熱,一邊被現實按在塵埃裡
    我自卑地說:「聽了您的講解,我都不自信了。我這個水平要是去參賽一定是去丟人了。」李老師說,她當初也是這麼過來的,甚至有一次比我們想像的還慘。那次,她都到比賽的前一天晚上了,講課的思路都還沒定下來。一直到了凌晨2點,勉強算是敲定了教案,然後趕緊硬記了下來。等到檢查完所有細節都已是凌晨4點。湊合睡了2個小時,就起床趕往校區賽課。
  • 一邊鬧離婚,一邊懷孕生二胎:太多人的真實寫照,原因讓人無奈
    因為維持家庭是她最好的選擇,離婚之後,她養不起孩子,又放不開孩子,她說她覺得自己已經被這個社會淘汰了。這是最傻的想法,孩子不能讓一個人男人重回家庭,而孩子只能把女人拴的越來越死,如果不能處理好個人的情緒,甚至會讓自己越來越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