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派》中,竇文濤曾拋出一個困擾中國孩子們多年的難題: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貶損自己的孩子?」
這個問題,真的發人深思。
有人說,中國人骨子裡都是比較謙虛的,所以當聽到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內心裡明明樂開了花,可是嘴上卻還是要說自己家孩子哪哪不好,誰都不如。
這讓我想到了宋丹丹,她曾經說過:「兒子,是她最好的作品。」但其實在很多公眾場合、綜藝節目中,她的言行都很讓兒子下不了臺。
在《嚮往的生活》節目中,一開始都是一派和諧、其樂融融、充滿歡樂的樣子,可是沒過多久,節目就有一些不和諧的畫面,那就是宋丹丹一直在貶損自己的兒子巴圖。
當大華為大家做早餐的時候,宋丹丹就當著大家的面,不滿地對巴圖說:「怎麼這麼笨,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但是廢物也得利用。」
聽到大華做好了早餐,連著贊他:「好乖啊,你怎麼這麼乖」,緊接著,又說了一句:「有換兒子的嗎?我能換一個嗎?」
當她喝到大華為她盛的小米粥時,她依然一本正經地說:「跟民政局說一下,我換兒子。」
隔著屏幕都感覺到了尷尬,畢竟是個綜藝節目,很多觀眾都會觀看。巴圖可能也覺得尷尬,一言不發地想要換一個話題,可是親媽不想放過他,持續吐槽,翻起了巴圖小時候的舊帳:「巴圖小的時候沒有一次能讓我特別笑著開心地開一次家長會。」
親媽的官方吐槽最致命。父母無意的一句表面的調侃,自己覺得無關緊要,是分享孩子的日常,但其實正是因為這些無意的吐槽,而經常刺痛孩子的內心。
中國父母和孩子直接最大問題就是,我想把孩子調教成我想要的人,而孩子是想我要擺脫父母的管教。
有的家長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卻一步步把孩子逼成了「敵人」。
這兩天正好在看一個港劇《心理追兇》,劇如其名,說的就是心理學的問題。當今這個社會,任何人都會存在心理問題,只是有的比較嚴重,有的可以自我調節。
其中一個案件就是說,一位單親媽媽怎麼把孩子一步步的逼成罪犯,看的我真是毛骨悚然。
這個家庭原本是完整的,當爸爸一次意外去世,導致家庭發生了巨大變化,媽媽開始變得忙碌,重男輕女的她固執的認為是女兒害自己的老公去世的,因此非常討厭自己的女兒,對她哪裡都看不慣,女兒正值青春叛逆期,一氣之下就離開了家。
老公去世,女兒離家出走,這位媽媽把自己所有的「愛」都放在了自己兒子身上,但她的這種愛明顯已經畸形了,對兒子不是辱罵就是扭耳朵發洩,導致孩子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卻感覺還只是個孩子。
劇中,她們家是開餐館的,媽媽經常會當著顧客的面,罵自己的兒子是個廢物,生你不如生塊牛腩,看著你就生氣,怎麼會這麼笨呢?對於媽媽的辱罵,兒子從來不管反擊,一直是默默地承受。
慢慢的他開始受不了了,情緒無法正常發洩,他就把脾氣撒在周圍像他媽媽那樣刻薄的人身上,每當媽媽對他辱罵,他都會跑到天台上高空拋物,第一次是水袋,第二次是油漆蓋,第三次是磚頭......一次比一次危險,最終導致人死亡。
可怕的是,他的暴力行為不自知,媽媽對自己的言行不自省。
媽媽非常討厭出現在兒子身邊的所有女生,覺得所有的女生都是騙子,是貪圖自己家的餐館,覺得所有女生都配不上自己的兒子,禁止兒子和任何異性來往。
直到最後一次,媽媽看到兒子床上的玩偶,又開始罵他是個廢物,這麼大的人了還玩布偶,於是,搶了他的玩偶。
在媽媽眼中那是只是一個玩偶,可是在兒子眼中那是他唯一可以傾訴的「朋友」,就這樣在搶奪的過程中,兒子誤傷了媽媽,導致媽媽si亡。
看完這個案件,我沒有覺得媽媽可憐,雖然在兒子的眼中,媽媽是個非常好的媽媽,她含辛茹苦的照顧他們長大,一遍又一遍的教他手藝......可是,就是這種畸形的愛,害了自己苦了孩子。
這樣的愛讓人感到窒息,正如前段時間刷到的一個視頻。
孩子因不滿父母在房間裡安裝攝像頭而報警。可想而知,這個孩子是有多無奈。
他的爸爸卻說:「我監控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能監控你?」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不配擁有隱私。
評論中也有很多父母給出了理由,卻是: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監視孩子是他們的權利。
能理解父母想要把孩子納入自己羽翼下保護,但是卻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被人360°管控的人生是多麼痛苦。
父母和孩子本應該是世上最親密的人,小時候的形影不離,長大後的互不服氣。有想過,親子關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應該就是中國父母的典型代表,引起了「全民公憤」。
齊明月的媽媽憑一己之力演盡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
網友紛紛表示:
「演的太寫實了,這不是我媽媽的樣子嗎?」
「齊明月的媽媽演的太好了,我已經開始恨她了。」
「和我的媽媽一模一樣,像極了我媽嫌棄我的樣子。」
齊媽媽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誰都好,一邊覺得自己的孩子誰都不如,滿身缺點。
明明女兒的成績已經很好了,班級第二,開家長會的時候自己作為優秀家長還分享了經驗,滿臉寫著開心和驕傲。
但是在車裡卻冷著臉對孩子說:「不要總是做萬年老二,你必須考過王雅婕,必須把這個帽子摘掉。」
一句話,磨滅了孩子所有熱情,還孩子的成績全盤否決。
明明是很重視女兒的,給女兒送相機做生日禮物。女兒吃火鍋要100元,一下子給了300元。還沒等到女兒感動,媽媽又甩出一個條件:下次考試要考第一。
沒錯,媽媽的愛都是附有條件的。
孩子已經為她掙得了媽媽的榮光,卻捨不得給孩子一點點的表揚。
給女兒買衣服的場景,像極了我媽。這個場景太生活化了,估計家家戶戶都出現過這樣的畫面。
女兒喜歡白色的,說女兒穿什麼白色的,不愛乾淨還愛穿白色的;
女兒選黑色的,說黑色不適合你,這麼年輕,要多穿點鮮亮的。
替女兒選擇好了粉色的,徵求女兒的意見,女兒說我覺得可以,媽媽有責怪女兒沒有主見,就和你爸爸一樣。
這就是擰巴父母最真實的寫照:
一邊想給孩子最好的,一邊又不斷的阻止孩子;一邊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一邊又冷著臉訓斥孩子。
孩子最初的三觀是由父母塑造的,對自己的認知也是來源於父母,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一世的。
就像劇中齊明月,明明已經很優秀了,卻處處透露著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擰巴的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邊界感,把孩子的人生硬是要過成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這是我們無法去掌控的,也沒有必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教育好孩子,讓他享受自己的人生。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明明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卻得不到孩子的絲毫感激,反而覺得父母是種壓力。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尊重。
沒有尊重的愛、不平等的愛,怎麼可能換來感激?
之前看過一段話,很受感觸,揭露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我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
父母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育兒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需要我們一輩子去學習和探索。
對孩子,父母可以付出全部的愛,無微不至;而孩子卻做不到對父母全心全意。
我們不必去糾結誰愛誰更多,只要做好自己,腳踏實地地陪他成長,你過的幸福,才可以給孩子一個溫馨完成的家庭。
你每一次努力都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你的耐心等待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安慰;
你的樂觀開朗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狀態。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