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比誰都差

2020-09-05 嬌嬌媽育兒

原標題:《以家人之名》上演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比誰都差


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播,話題度居高不下。


劇中齊明月的媽媽,意外地引起了「全民公憤」。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


「這也太寫實了,這不就是我媽嗎!」


「齊明月的媽媽演得真好,我已經開始恨她了。」


沒錯,齊明月媽媽憑一己之力演盡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


全國孩子紛紛感同身受,瞬間結成了一支隊伍,紛紛在彈幕上分享起了自己的血淚史。


齊媽媽真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 了。


明明女兒成績很好,班級第二,自己作為優秀家長在家長會上分享經驗,心裡很驕傲也很歡喜。


但是在車裡卻冷著臉教訓孩子不要做「千年老二」了,下次一定要超過xxx。


一句話把女兒的成績全都磨滅了。


明明很重視女兒,給女兒送相機做生日禮物。女兒吃火鍋要100元零花錢,一下子給了300。


女兒還沒來得及感動,媽媽突然甩出來一個條件:下次考試要考第一名。


沒錯,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明月的臉刷地一下就降下來了。


給女兒買衣服,女兒喜歡白的,說女兒穿不乾淨。女兒選黑的,說不符合年齡。


替女兒選了一個粉色的,徵求女兒意見,女兒說我覺得可以,又責怪女兒沒主見。



這就是擰巴父母最真實的寫照,一邊想給孩子最好的,一邊就是不給。


一邊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一邊卻冷著臉訓得孩子抬不起頭。


在這樣的怪圈中,付出全部的父母不開心,被愛裹挾的孩子更不開心。


為什麼明明相親相愛的父母和孩子,卻總是處不好呢?


明明很為孩子驕傲,

卻處處否定孩子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在節目中公開表示「我到現在為止,拒絕加入家長群。」



原因就是,怕來自作為家長的壓力,也就是來自「別人家孩子」的比較。


因為一比較,就免不了焦慮,更免不了會認為自己家的孩子為什麼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


結果就是開始指責那個「什麼都沒做錯的孩子」。哪怕孩子已經很優秀,哪怕孩子已經很努力。


《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自己的女兒比李尖尖成績好很多,但因為李尖尖雕木雕獲了獎,齊明月媽媽還特意囑咐尖尖多提醒明月,因為「你比她有藝術天賦。」


孩子的優秀和成績就擺在那裡,媽媽還是看不到,覺得孩子可以再努力一些,再優秀一些。


可是再優秀的孩子,努力也是有上限的,太貪心的父母就會讓孩子活在自卑的陰影中。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優秀的李尖尖,卻那麼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齊媽媽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負責任,高掌控,為子女操碎了心、付出一切。


孩子已經為她掙得了媽媽的榮光,她卻不捨得給女兒一點點好評。


圓桌派》裡,竇文濤拋出一個困擾中國孩子們多年的難題:「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貶損孩子」,發人深思。


這讓我想起了宋丹丹,她曾說過「兒子,是她最好的作品。」但是卻常常在公眾場合讓兒子下不了臺。


在《嚮往的生活》節目裡,節目剛開始一派和樂融融、愛意滿滿的感覺,可是沒多久,節目中就有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那就是宋丹丹一直在損兒子巴圖


當大華為大家做早餐的時候,宋丹丹卻不滿地對巴圖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聽見大華做了早餐,連著贊他「好乖呀,你怎麼這麼乖」之後,又立馬來了一句:「有換兒子的嗎?我能換一個嗎?」


當她喝到大華為她盛的小米粥時,她還一本正經地說:「跟民政局說一下,我換兒子。」


巴圖覺得很尷尬,一言不發地想換個話題,親媽還不放過他,手舞足蹈地又翻出了二十年前的舊帳:「巴圖小時候,沒有一次能讓我特別笑著開心地開一次家長會的。」

《帕丁熊2》裡,監獄裡兇悍的廚師鐵拳那句:「爸爸總說我一無是處」,道出多少孩子的心酸。


《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我們無意的一句表面的調侃,經常會刺痛孩子的內心。 請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張,如果可以,請少點指責,多點肯定。


因為孩子最初的三觀是由父母塑造的,對自己的認知也是來源於父母,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一世的。


明明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現在中國父母面對的兩大問題:


恐懼面對自己和恐懼面對結果。


簡單來說,「想孩子成為的那個人」和「他是什麼樣的人」始終都在發生碰撞。


有的家長明明是為了孩子好,也是非常愛孩子,但一步步把孩子逼成了「敵人」。


抖音上看到一個孩子說,爸爸媽媽在自己的房間安了監控,並且附上了拍攝視頻。


孩子在網上發布這則消息的時候,可想而知有多無奈。


這些父母都有自己的理由: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監視孩子是他們的權利。


一位14歲的少年因為不滿父母在房間裡安裝攝像頭,直接報警。


他爸爸卻說:「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能監控你?在父母看來,14歲的孩子不配擁有隱私。」



能理解父母想把孩子納在自己羽翼下保護、督促孩子上進的良苦用心。但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子女被他們360°管控的人生會有多痛苦。


有的家長,在孩子已經成年的情況下,還是不願意放開那根牽著風箏的線,對孩子的人生百般指點,逼得孩子無路可走。


8月14日晚,河南駐馬店市新蔡縣,一名33歲男子因不堪忍受父母的指責和否定,選擇了投河自盡。


這是他留在人世的最後一句話:


「今年一直努力,還是沒有達到一個月賺幾萬,一件事能說上千萬遍,不就是逼著我死嗎?不要管我了,就讓我水葬吧!我知道咱爸媽巴不得我消失,我就順了他們的意。」


他父母一定沒能想到,逼死兒子的竟是自己。


等到該男子被救援隊打撈上岸時,早已身亡,留下了悔恨不已的老父親和兩個懵懂未知的孩子。


這名男子有妻有兒,雖然收入不高,但家庭也算幸福。但他的父母總把「無法月入數萬」這件事念叨上千萬遍,終於有天,這句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擰巴的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邊界意識,把孩子的人生硬是過成了自己的人生。


我們可以去鞭策孩子,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但是也需要知己知彼,接受彼此,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調整策略,權衡利弊做出改變。

無可厚非,養育孩子,牽扯到的是另外一個獨立於自己的人,這是生活給我們無法掌控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在能力範圍之外不必要去掌控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付出一切,

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之前看到一句話,深刻地揭露了中國親子間的關係:


「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他們花一輩子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等不到想要的。」



很多父母常常為孩子付出一切,卻得不到孩子的感激,這是因為,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尊重。


沒有尊重的愛,他們怎麼會感激呢?


在人的一生中,有一根弦是只有父母才能撥動:「我值得被愛嗎?我存在有價值嗎?」


如果這根弦一旦被父母粗暴地扯斷,而且也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孩子便會花一生的時間來和父母對抗,甚至不惜以毀掉自己的方式,只為證明我活著是有價值的、我是被愛的。

育兒最難的事情,就是無條件的愛。


當你開始反省,慢慢接受孩子,降低不切實際的預期,就會發現:


孩子身上有那麼多以往不屑一顧的瞬間,全都是驚喜;


原來腳踏實地地陪著他成長,內心得到的喜樂會更多。


其實,不必執著於給孩子最好的,你有什麼給孩子什麼就好了。


你過得幸福,就可以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你勤奮努力,就給了孩子一個努力的榜樣;


你樂觀開朗,孩子可能就更懂得堅強。


你有責任心,可能就給了孩子負責的樣子。


我們可能給不了孩子最好的,但能給孩子最需要的——父母的愛和關懷。


與各位家長共勉,願我們都不再做擰巴的父母。


*作者:教育編輯部秦一。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誰都不如,真實
    父母無意的一句表面的調侃,自己覺得無關緊要,是分享孩子的日常,但其實正是因為這些無意的吐槽,而經常刺痛孩子的內心。中國父母和孩子直接最大問題就是,我想把孩子調教成我想要的人,而孩子是想我要擺脫父母的管教。有的家長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卻一步步把孩子逼成了「敵人」。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 齊明月媽媽實力演繹中國父母:希望你比誰都好又覺得你比誰都差
    當然不是,她和千千萬萬的普通父母一樣,比誰都希望女兒能過得順遂、過得好。真是實力演繹了中國式父母的擰巴:一邊希望你過得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做的比誰都差。她比誰都愛兒子。所以她急切的希望兒子能把事情做好、把成績提高上去、在各種場合一邊能端莊得體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她對兒子的這些嚴苛要求,都是為他好,都是出於愛。
  • 《以家人之名》上演中國式父母:希望你比誰都好,覺得你比誰都差
    沒錯,齊明月媽媽憑一己之力演盡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全國孩子紛紛感同身受,瞬間結成了一支隊伍,紛紛在彈幕上分享起了自己的血淚史。 齊媽媽真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 了。 結果就是開始指責那個「什麼都沒做錯的孩子」。哪怕孩子已經很優秀,哪怕孩子已經很努力。 《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自己的女兒比李尖尖成績好很多,但因為李尖尖雕木雕獲了獎,齊明月媽媽還特意囑咐尖尖多提醒明月,因為「你比她有藝術天賦。」
  • 「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面要求你比誰都強,一面嫌棄你比誰都差
    還不是齊明月媽媽「擰巴」的時候,像極了你爸媽嫌棄你的樣子!齊明月考全班第二,齊媽作為優秀家長代表發言,嘴都咧到脖子根了,誰想到一轉頭就教訓孩子是「千年老二」。d不錯,但是——」這是「擰巴父母」常說的話,這些父母總是翻臉比翻書還快,即使孩子做得已經足夠好,他們依然認為還能「更上一層樓」。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媽媽擰巴:一邊希望你好,一邊瘋狂否定你
    明明很為孩子驕傲卻處處否定孩子齊媽媽真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 一邊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一邊卻冷著臉訓得孩子抬不起頭。 在這樣的怪圈中,付出全部的父母不開心,被愛裹挾的孩子更不開心。我們應該經常從父母口中聽到這樣的高頻語句:「聽我的,我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你讀什麼文科,選理科,理科好找工作,愛好可不能當飯吃。」「好好考個公務員,拿個鐵飯碗多好,多穩定,不要老想著出去。」
  • 《以家人之名》你是中國式擰巴父母嗎?
    其中齊明月的媽媽,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種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齊明月的媽媽真的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了。給你女兒買衣服,女兒喜歡白色,她說不僅髒;女兒選黑色,她說老氣;她替女兒選了一個粉色的,徵求女兒的意見,女兒說我覺得可以,她又責怪女兒沒有主見。
  • 「女兒月薪10w,媽媽嫌其丟人」:中國式父母,一邊嫌棄你,一邊吹爆你
    因為這句話,她突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突然覺得,爸媽變了,她想離家出走。 底下有條特別扎心的留言: 「長大後你會發現,你的父母,會嫌你沒出息。」  自從出外工作,我媽就經常拿小學同學和我比較: 「知道嗎,那誰,當年成績不如你,現在當了老師,找了個有錢的男朋友,買了套別墅……」 「那誰,考上了公務員,安安定定,每月那8000元,不用租房子,還回家做飯……」 「那誰,男孩子,比你會收拾,聽她媽說每個季度都升薪水,瞧你……」
  • 為人父母,誰不是一邊付出,一邊遭嫌棄?
    沒早戀的孩子,都晚婚了你的脾氣裡,藏著孩子的未來致所有媽媽:想教好孩子,請先活好自己為人父母,為子女願意更多地付出父母一邊付出一邊遭嫌棄的主要原因是:兩代人持家、帶孩子的觀念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同,很容易引發爭執。但所有的觀念又都沒有對錯,認同的人覺得是對的,否認的人覺得是錯的,就看各自的認知了。
  • 踏著荊棘,誰不是一邊掙扎,一邊偉大?
    魏祥母子活成了我們都尊重和崇拜的樣子這兩天,19歲殘疾考生、新清華學子魏祥的故事非常讓人感動,魏祥從小雙腳不能行走、大小便失禁在痛苦中還能堅持學習並以優異成績考上清華的魏祥完成了「心勝」,而她的母親則是用行動履行了母愛的承諾,扛起了魏祥成長的天空,母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活成了讓我們都尊重和崇拜的樣子」。世上縱有千萬條道路,對魏祥和她的母親來說,唯獨沒有退路,所以在他們眼裡和心中,痛苦從來都不是只有一面,希望也必在其中,再苦,也必然昂首挺胸,一往無前。
  • 成年人,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一邊崩潰一邊自愈。一會能想通,一會又想不通。不管是否只是路過,我都會在終點等你。成年人的喪,到最後總要靠自己治癒。當你和一個人待在一起很舒服的時候,說明對方的閱歷和情商遠在你之上。成年人的世界裡,誰不是深夜一個人崩潰到痛哭,白天又鬥志昂揚,笑容燦爛。總是想對誰訴說著什麼,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最後連說都懶得說了。
  •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都有誰會站中國一邊?
    但應當說,辛亥後孫中山以下許多國民黨要人的英美背景,英美(尤其是美國自容閎留美運動和庚款辦學以來)對中國教育的影響,以及早自晚清徐繼畲、郭嵩燾以來「反法之儒」對民主共和的好印象,也起了作用。設:世上若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國是否還會幸運地正確抉擇,站在正義和勝利者陣營一邊?!第三次世界大戰若爆發,中國是站在民主國家一邊?還是站在反民主國家一邊?!中國若遭遇攻擊,哪個國家會站在中國一邊?!——中國的狐朋狗友遍天下,誰會站在中國一邊?若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國遭遇攻擊,大概也許可能朝鮮會站在中國一邊?!
  • 《兩隻老虎》:誰不是一邊遺憾,一邊成長的大人?
    @霸佔青春希望你最後得到的東西,值得你放棄了我。@Dear黃胖紙記得那時候說,「幾年以後,你未嫁,我未娶,咱倆繼續吧!」你笑著說:「好」。後來你嫁人,我娶妻。也算圓滿,好像不那麼遺憾了。@JIAJIA終於到了能與父親碰杯的年紀,卻沒能活成父親口中想要的模樣。
  • 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呢!想明白了,你就不會那麼累了
    有些時候,總感覺心情莫名低落,也說不出到底是因為什麼而這麼煩躁,就感覺生活真的好難,太多壓力和責任擔在肩上,讓人喘不過氣來。特別想找個地方大喊幾聲,發洩一下心中的壓力或對生活的不滿,想拋下一切,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安靜的呆幾天,可心裡又有那麼多的事情等著自己去做,又總有那麼多的無可奈何和身不由己。
  • 當媽後,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治癒
    當媽後,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治癒生孩子是件特別糟糕的事,當了媽以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委屈,委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 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有時候就在想原來的自己已經S了,現在的自己就是娃的媽媽,真希望他能夠快點長大,能夠一個人睡,一個人吃飯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可以把我還給我,可事實上是我離不開他,我會比任何時候都軟弱,因為我希望這個世界。
  • 誰不是一邊說著別人人心不古的話,一邊自己卻做著用人朝前不用人朝...
    一邊一邊這個套式最近用的比較多,我發現這個套式還的確好用。累是現代社會人們普遍的感受為生活累,為孩子累,為父母累,為討好領導累可是,沒有什麼比裝更累的了!沒想到的是,同事們都認為她是個太有心機的人,玩個遊戲都這樣算計更何況是以後的工作呢?而老闆也沒有領情,本來就是一個大家輕鬆的遊戲,結果完全沒了心情。她可能沒有想過,在遊戲裡痛痛快快的把老闆殺掉,然後大聲喊出,你死了!也許更能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
  • 誰不是一邊沮喪崩潰,一邊努力堅持?
    黑暗中,我努力回想著像陀螺一樣旋轉的這一天,不知道自己到底所為何事,而這樣的生活又何時會有個盡頭?當然,思考這種問題,就像思考雞與蛋的關係,永遠不會有答案。只是讓我意外的是,當我選擇去正視這份沮喪時,隨之而至的,竟是莫名的輕鬆之感。
  • 誰不是一邊裝佛系,一邊「拉低中獎率」
    「佛系」是年輕人的保護色,是年輕人在嘗試用出世的外表對衝入世的心,誰信了誰才真的 Too young。背地裡,年輕人們都在孜孜不倦地做著「分母青年」。沙拉間歇食用,但你從未放棄成為馬甲線眷顧的那個分子的希望。有那麼幾次,你眼看著馬甲線的崢嶸就要顯露,忘了又是誰發出的火鍋邀約又將它逼退。
  • 汐文七丨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成長,誰不是一面流淚一面努力奮鬥
    ,帶著風的路,誰能知道你膝蓋上的淤青,曾經摔過多少次;誰能知道你被一個小小的石頭絆倒過多少次路,總會有幾分坎坷,一邊慢慢地攀爬,一邊慢慢的成長。我不想回頭看我走過的路,也不想知道哪些日子是如何過來的,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一個人走過的路,我本一身孤膽,單槍匹馬奈我何這一路,我曾跌入無人問津的低谷,摔得深沉,摔得稀碎,受過傷,流過淚,在我最低谷的時候,我會感謝所有的傷痕,感謝所有的淚水,感謝此刻的自己,漸漸地愛上了自己現在的自己,不怕失去誰,也不怕得罪誰,性格開始傲骨,受得起敷衍,經得起謊言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接納焦慮,才能助你更好地自我成長
    所有的焦慮都是為了讓你看到自己!書中第一個故事是日本的一個女孩,名叫松子,一生都在追求和渴望愛,去彌補曾經缺失的父母。她的一生坎坷和令人唏噓,無論是工作還是在戀愛關係中,都不敢活出自我,用逃避和討好的方式去面對,只是因為害怕失去。
  • 一條朋友圈看哭無數人:成年人的世界,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前行
    做什麼都白費,生活看不到希望。要打兩份工,一個人背負整個家庭的重擔。你永遠不知道,那張迎接孩子的笑臉背後咽下了多少無助多少眼淚。杭州小夥騎車逆行被查,面對交警的詢問,他崩潰大哭:「每天加班到十一二點,我女朋友沒帶鑰匙,讓我去送鑰匙,我覺得我壓力好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