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家人之名》上演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比誰都差
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播,話題度居高不下。
劇中齊明月的媽媽,意外地引起了「全民公憤」。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
「這也太寫實了,這不就是我媽嗎!」
「齊明月的媽媽演得真好,我已經開始恨她了。」
沒錯,齊明月媽媽憑一己之力演盡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
全國孩子紛紛感同身受,瞬間結成了一支隊伍,紛紛在彈幕上分享起了自己的血淚史。
齊媽媽真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 了。
明明女兒成績很好,班級第二,自己作為優秀家長在家長會上分享經驗,心裡很驕傲也很歡喜。
但是在車裡卻冷著臉教訓孩子不要做「千年老二」了,下次一定要超過xxx。
一句話把女兒的成績全都磨滅了。
明明很重視女兒,給女兒送相機做生日禮物。女兒吃火鍋要100元零花錢,一下子給了300。
女兒還沒來得及感動,媽媽突然甩出來一個條件:下次考試要考第一名。
沒錯,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明月的臉刷地一下就降下來了。
給女兒買衣服,女兒喜歡白的,說女兒穿不乾淨。女兒選黑的,說不符合年齡。
替女兒選了一個粉色的,徵求女兒意見,女兒說我覺得可以,又責怪女兒沒主見。
這就是擰巴父母最真實的寫照,一邊想給孩子最好的,一邊就是不給。
一邊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一邊卻冷著臉訓得孩子抬不起頭。
在這樣的怪圈中,付出全部的父母不開心,被愛裹挾的孩子更不開心。
為什麼明明相親相愛的父母和孩子,卻總是處不好呢?
明明很為孩子驕傲,
卻處處否定孩子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在節目中公開表示「我到現在為止,拒絕加入家長群。」
原因就是,怕來自作為家長的壓力,也就是來自「別人家孩子」的比較。
因為一比較,就免不了焦慮,更免不了會認為自己家的孩子為什麼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
結果就是開始指責那個「什麼都沒做錯的孩子」。哪怕孩子已經很優秀,哪怕孩子已經很努力。
《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自己的女兒比李尖尖成績好很多,但因為李尖尖雕木雕獲了獎,齊明月媽媽還特意囑咐尖尖多提醒明月,因為「你比她有藝術天賦。」
孩子的優秀和成績就擺在那裡,媽媽還是看不到,覺得孩子可以再努力一些,再優秀一些。
可是再優秀的孩子,努力也是有上限的,太貪心的父母就會讓孩子活在自卑的陰影中。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優秀的李尖尖,卻那麼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齊媽媽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負責任,高掌控,為子女操碎了心、付出一切。
孩子已經為她掙得了媽媽的榮光,她卻不捨得給女兒一點點好評。
《圓桌派》裡,竇文濤拋出一個困擾中國孩子們多年的難題:「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貶損孩子」,發人深思。
這讓我想起了宋丹丹,她曾說過「兒子,是她最好的作品。」但是卻常常在公眾場合讓兒子下不了臺。
在《嚮往的生活》節目裡,節目剛開始一派和樂融融、愛意滿滿的感覺,可是沒多久,節目中就有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那就是宋丹丹一直在損兒子巴圖。
當大華為大家做早餐的時候,宋丹丹卻不滿地對巴圖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聽見大華做了早餐,連著贊他「好乖呀,你怎麼這麼乖」之後,又立馬來了一句:「有換兒子的嗎?我能換一個嗎?」
當她喝到大華為她盛的小米粥時,她還一本正經地說:「跟民政局說一下,我換兒子。」
巴圖覺得很尷尬,一言不發地想換個話題,親媽還不放過他,手舞足蹈地又翻出了二十年前的舊帳:「巴圖小時候,沒有一次能讓我特別笑著開心地開一次家長會的。」
《帕丁熊2》裡,監獄裡兇悍的廚師鐵拳那句:「爸爸總說我一無是處」,道出多少孩子的心酸。
《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我們無意的一句表面的調侃,經常會刺痛孩子的內心。 請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張,如果可以,請少點指責,多點肯定。
因為孩子最初的三觀是由父母塑造的,對自己的認知也是來源於父母,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一世的。
明明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現在中國父母面對的兩大問題:
恐懼面對自己和恐懼面對結果。
簡單來說,「想孩子成為的那個人」和「他是什麼樣的人」始終都在發生碰撞。
有的家長明明是為了孩子好,也是非常愛孩子,但一步步把孩子逼成了「敵人」。
抖音上看到一個孩子說,爸爸媽媽在自己的房間安了監控,並且附上了拍攝視頻。
孩子在網上發布這則消息的時候,可想而知有多無奈。
這些父母都有自己的理由: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監視孩子是他們的權利。
一位14歲的少年因為不滿父母在房間裡安裝攝像頭,直接報警。
他爸爸卻說:「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能監控你?在父母看來,14歲的孩子不配擁有隱私。」
能理解父母想把孩子納在自己羽翼下保護、督促孩子上進的良苦用心。但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子女被他們360°管控的人生會有多痛苦。
有的家長,在孩子已經成年的情況下,還是不願意放開那根牽著風箏的線,對孩子的人生百般指點,逼得孩子無路可走。
8月14日晚,河南駐馬店市新蔡縣,一名33歲男子因不堪忍受父母的指責和否定,選擇了投河自盡。
這是他留在人世的最後一句話:
「今年一直努力,還是沒有達到一個月賺幾萬,一件事能說上千萬遍,不就是逼著我死嗎?不要管我了,就讓我水葬吧!我知道咱爸媽巴不得我消失,我就順了他們的意。」
他父母一定沒能想到,逼死兒子的竟是自己。
等到該男子被救援隊打撈上岸時,早已身亡,留下了悔恨不已的老父親和兩個懵懂未知的孩子。
這名男子有妻有兒,雖然收入不高,但家庭也算幸福。但他的父母總把「無法月入數萬」這件事念叨上千萬遍,終於有天,這句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擰巴的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邊界意識,把孩子的人生硬是過成了自己的人生。
我們可以去鞭策孩子,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但是也需要知己知彼,接受彼此,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調整策略,權衡利弊做出改變。
無可厚非,養育孩子,牽扯到的是另外一個獨立於自己的人,這是生活給我們無法掌控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在能力範圍之外不必要去掌控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付出一切,
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之前看到一句話,深刻地揭露了中國親子間的關係:
「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他們花一輩子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等不到想要的。」
很多父母常常為孩子付出一切,卻得不到孩子的感激,這是因為,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尊重。
沒有尊重的愛,他們怎麼會感激呢?
在人的一生中,有一根弦是只有父母才能撥動:「我值得被愛嗎?我存在有價值嗎?」
如果這根弦一旦被父母粗暴地扯斷,而且也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孩子便會花一生的時間來和父母對抗,甚至不惜以毀掉自己的方式,只為證明我活著是有價值的、我是被愛的。
育兒最難的事情,就是無條件的愛。
當你開始反省,慢慢接受孩子,降低不切實際的預期,就會發現:
孩子身上有那麼多以往不屑一顧的瞬間,全都是驚喜;
原來腳踏實地地陪著他成長,內心得到的喜樂會更多。
其實,不必執著於給孩子最好的,你有什麼給孩子什麼就好了。
你過得幸福,就可以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你勤奮努力,就給了孩子一個努力的榜樣;
你樂觀開朗,孩子可能就更懂得堅強。
你有責任心,可能就給了孩子負責的樣子。
我們可能給不了孩子最好的,但能給孩子最需要的——父母的愛和關懷。
與各位家長共勉,願我們都不再做擰巴的父母。
*作者:教育編輯部秦一。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