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波中國學生張慧玲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楊晨):「那段時間我常聽其他中國學生說,戴口罩出門被當地人用怪異的眼神盯著看。於是我在臉書上呼籲波蘭人不要歧視戴口罩的亞洲面孔,沒想到竟得到了不少波蘭人的支持,有的波蘭人還轉發了我的口罩推文。」 這是三月中旬在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張慧玲在波蘭的親身經歷。當時的波蘭衛生部曾明確表示,應對新冠肺炎,健康人無須佩戴口罩,只有病人才須佩戴。一個月後的今天,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波蘭衛生部規定從4月16日開始,所有人在公共場合必須佩戴口罩。
自從疫情在全球爆發後,玲玲在波蘭的生活也經歷了像戴口罩這樣過山車般的變化。
2020年一月末的中國新年正好撞上波蘭的考試周,玲玲整日為考試忙得焦頭爛額,而她手機裡的中國社交媒體圈正充斥著各種疫情暴發的消息。玲玲一邊複習考試,一邊擔心國內的家人。玲玲說:「我想到自己家在廣東,是個外來人口流動頗為頻繁的地方;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如從前健壯;年輕氣盛的弟弟卻正好在人流量巨大的深圳機場工作,我很擔心他們。考試周后,我每天都會在我們家的微信群裡問他們怎麼樣,還時時囑咐他們切莫出門,問他們口罩是否還夠用,不停地轉發各種防疫知識,生怕他們掉以輕心。」
在波蘭的中國學生大都提前儲備好的糧食
中國駐波使館第一時間為旅波學子們發放了健康包
為了切斷感染源,中國決定在一月末封城武漢。在這之後陸續有在中國的波蘭人回國,但那時在歐洲已經出現了傳染病例。雖然大家都還在享受冬日假期的歡愉,期待著春天的到來,但從那時起,玲玲開始對疫情會擴散到歐洲感到擔憂,「我想,從武漢來到歐洲各國的一定還有很多人,不僅是中國人,還有原來在中國旅遊、工作、學習的歐洲人,他們都將成為隱患。那時歐洲幾乎尚未採取任何實際的防疫措施,波蘭方面也只是讓來自中國的旅客填寫一些基本信息而已,並沒有任何體溫方面的檢測。」
二月底,玲玲所在的雅蓋隆大學重新開學,大部分波蘭學校都要求這段時間從中國來的學生先隔離,再上課。但來自韓國和義大利的學生則沒有被要求隔離,儘管那時義大利的疫情已經很嚴重,韓國也爆發了疫情。因為當時波蘭還沒有出現確診病例,所以考慮到經濟等因素,波蘭政府並沒有立即採取嚴厲的措施。這些更加劇了玲玲之前的擔憂。她說:「那時我猛然意識到,波蘭寒假剛剛結束,一定有許多波蘭人剛從南歐、西歐甚至東南亞等國家度假回來,再加上剛剛入學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而波蘭方面尚未採取任何嚴厲的措施,這令我感到不安。」
3月4日,波蘭出現首例確診病例。玲玲在之前就儲備好了食物,另外還買了一小瓶酒精,兩瓶免洗消毒洗手液和一些肥皂,但是沒有買到口罩。
「幸好在波蘭的中國學生和朋友分給了我一些,後來使館又給我們發了健康包,我才初步解決了口罩的問題。三月中旬時,我以前廣外波蘭語系主任茅銀輝老師特意委託別人從國內帶了十個口罩給我。」玲玲說。
但是,玲玲和她的中國朋友們又遇到一個難題。波蘭疫情爆發最初,中國學生雖然手上有口罩,卻因懼怕當地人不友好的眼神而不敢佩戴,或在佩戴時戰戰兢兢。隨著疫情在波蘭的加重,玲玲決定不再畏懼旁人的目光,並在臉書上呼籲波蘭人不要歧視戴口罩的亞洲面孔。她在臉書中這樣寫道:「戴口罩,還是不戴,讓我們試著這樣看待這兩者的區別:這就像應對普通感冒,歐洲人喝加了蜂蜜的牛奶,而中國人喝泡了生薑的熱水一樣。僅此而已。」
事實證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對抑制疫情的擴散作用明顯。波蘭政府也隨著疫情的發展,及時調整各種隔離限制及解封措施。就像戴口罩理念在波蘭遇到的變化,玲玲和她身邊波蘭朋友的生活也因為這次疫情被深深改變,她說:「不久前過去的復活節對我的波蘭朋友們而言是一段十分艱難的時期,他們大都很難接受在家中度過這個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的宗教節日。我表示同情,並鼓勵他們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信今年復活節缺失的東西,來年春天一定能補回來。大家都期待著疫情趕緊過去,生活早日回到正軌。」
玲玲在臉書上發布的口罩推文,26條評論均表示支持佩戴口罩,12次轉發
雅蓋隆大學在社交媒體上鼓勵大學生們待在家中主動隔離的宣傳活動(第二行左二為玲玲)
目前,玲玲待在宿舍以上網課的形式繼續學業,但這種形式受網絡的限制很大。玲玲和她的老師同學們都盼著能儘早回到課堂上課。在學習之餘,玲玲和她的波蘭朋友們也幫家裡人,尤其是老人,做家務或購物。學校關閉後不久,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為醫院捐款的活動。玲玲也積極參與其中,為波蘭抗疫貢獻著自己微薄的力量,她表示:「我覺得疫情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既然先前給武漢捐過口罩,如今波蘭這個與我已結下不解情緣的國家也需要支持和幫助,況且我現在就身在此地,當地疫情也與我息息相關,我也可以做一點點貢獻,所以馬上捐了兩百茲羅提。」
玲玲居住的宿舍對面有一個公園,疫情到來之後,平時熱鬧的大草坪上變得冷冷清清,只剩下陽光穿過淡薄的雲層,灑在空蕩蕩的大地上,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