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擋車各檔位間相互切換的前提是什麼?自動檔汽車好開,開好不容易!
不同的自動擋,根據設計檔次、級別其檔位設置並不完全一樣,有的採用直拉檔,有的採用蛇形檔,除了基本的P、R、N、D以外,有些車型還匹配S(運動模式)、M(手動模式)、L(低速模式),下面簡單和大家說一說。
基本功能:P、R、N、D
這些檔位分別對應駐車(空檔)、倒車、空檔、前進四個功能,實際上,絕大部分司機都只會使用這四個功能,實際上日常行駛足夠了。下行方向:
P→N是有鎖止的,從P→N需要在汽車整車供電或發動機啟動且踩下剎車,按下鎖止按鈕才能操作。R→N也是有鎖止的,同樣需要整車供電或者發動機啟動同時踩下剎車,按下鎖止按鈕。N→P一般沒有鎖止,沒有鎖止意味著允許隨意切換,甚至行進中隨意切換。當然,有個別車從N掛入P是需要踩剎車才能進行,這部分車就只能老老實實停車、踩剎車才能掛入。
上行方向:
D→N,沒有鎖止按鈕,行進中隨意切換,當然基於安全考慮,不建議隨意切換,只要檔位沒有鎖死,就可以隨意切換。這裡特別說明一下,現代的自動變速箱都設有獨立的潤滑程序,行進中切換並不會給變速箱帶來額外磨損。N→R,一般需要按下鎖止按鈕,且踩剎車才能夠切換,這主要是基於安全的考慮,當汽車處於空擋N時,無法判斷汽車到底是前進還是後退,為了防止變速箱損壞,只能採用鎖止按鈕的方法。R→P,也是有鎖止按鈕的,且必須在汽車停穩的時候才能進行,實際上即使沒有停穩,問題也不大,駐車機構會發出咔咔的聲音。這是駐車棘爪自動彈開的一種保護設計。
高級功能:S、M、L
這些功能主要是為了在特殊路況和特殊需求設計的,實際上這三個檔位都值。實際上這三個檔位都只是一種「模式」,因為從機械結構來說,這三個檔位並不實在,和D檔相比只是電控換擋模式、邏輯區別,可以理解為前進檔的一種衍生模式。D→S、S→D,在行駛過程中可以隨意的進行切換,在D模式下為了兼顧性能和燃油經濟性,換擋邏輯並不是特別積極,採取提前升檔延遲降檔的策略,使發動機工作在低轉速區以降低油耗,動力也會有一些影響。而在S模式下,變速箱的換擋模式會更加積極,延遲升擋,提前降擋,這種模式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用變速箱的低速減速比放大扭距,汽車的響應性更好。由於這兩種模式只是軟體換擋邏輯的區別,因此可以隨意切換。D→M、M→D,所謂的M模式就是手動模式,在這個模式下,變速箱的TCU會將一部分換擋權限交給駕駛者,使駕駛者在一定速度內和一定的發動機轉速內自由的進行加減檔, 當然這種加減檔是有一定限制的,在低速時不能切換高速檔,發動機會因為扭距不夠而熄火。這兩個模式是可以互相切換的也可以隨意切換。D→L、L→D,所謂的L模式就是汽車的低速模式,這個模式就相當於汽車的一檔或者二檔,跨入這個模式以後,汽車將不會再升檔,發動機轉速會迅速攀升。這兩個模式之間互相切換需要遵守一個原則,就是汽車的速度不能過高,否則有可能會衝擊變速箱。
汽車啟動時沒有必要預先掛入N檔
很多人認為汽車在啟動時應該先掛N,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換擋杆兒從P檔掛到D時路過R,導致所謂的衝擊,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基於安全的考慮換擋杆迅速的經過R檔,並不會立即進行伺服控制,一般會有一定的延時。
對此各位車友們覺得呢?有什麼不同的意見與看法,歡迎分享關注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