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木瀆棗泥麻餅,風味獨特。它形如滿月,四周開花,兩面密布金黃色的芝麻,入口松、脆、香、甜,人人愛吃,遠近聞名。凡是到木瀆靈巖山自相的遊客,都喜歡買幾筒帶回去,作為禮品贈送親友。
相傳清朝時候,木瀆鎮上有家專賣串芯餅和老爺餅的糕餅攤。攤主是個摳門到一分錢都想掰開花的主兒,他自製的糕餅不是斤兩不足,就是甜頭太差,因此生意越做越冷清。
一天,他的一個師兄跑來對他說:"你的串芯餅和老爺餅生意被你做絕了,我看還是重敲鑼鼓重開場,換個新花色做做吧。"攤主知道師兄的手藝在自己之上,做生意辦法多,就央求他說:"只要師兄肯指點,我一定照你的話去做。"
師兄說:"如今木瀆鎮上的芝麻油酥大餅的生意特別鬧猛。我想如果用黑棗搗爛做餡,再加上豬油、胡桃、松子瓜子等上等原料,仿照芝麻油酥大餅的樣子,做成雙面芝麻豬油棗泥麻餅,生意一定會好起來的。"
攤主聽了師兄的指點,高興得拍腿叫好,就立即動手做起棗泥麻餅來。果然,這種麻餅在烘製時,一股芝麻棗泥甜香飄散開來,木讀鎮上到處可以聞到,令人饞涎欲滴,都想買幾隻來嘗嘗,生意好得不可開交。
這時,攤主一個人既要做內作,又要跑外場,忙得團團轉,就想請個糕餅師傅來幫忙。想來想去,只有自己的師兄做事認真,人又老實可靠, 就去和師兄商量。師兄聽說棗泥麻餅已打開銷路,滿心高興給師弟幫忙。
攤主有了好幫襯,就得心應手了。可是他怕師兄在用料上大手大腳,要少賺錢,所以每天用料總是自己配好了,交給師兄去做,特別是用糖的份量越來越少。師兄曉得師弟個銅錢看得像磨盤大,要他改變脾氣比搬走一座山還要難,就不聲不響地動腦筋,用洗帚將糖荷包上粘著的剩糖,小心翼翼地制下來,和在餡裡。
攤主嘗嘗,覺得甜性蠻好,以為自己的料配得太重,心裡想,如果一隻麻餅縮減半錢糖,一年工夫就可省出幾百斤糖來,這樣不是又可多賺一筆錢嗎?於是,攤主每天配發的糖料一減再減,師兄總是千方百計將甜性補足。但是糖荷包上的剩糖畢竟有限,師兄想,這樣下去,我也無能為力,不如讓他去吧。
不久,攤主發覺麻餅淡而無味,懷疑師兄偷了糖,心裡十分惱火,就把袖口一卷,跑到作場裡,自己動手做起麻餅來了。一試,果然不甜,只得照舊配糖。但是他對師兄還是不大放心,就叫他的兒子去跟師兄學藝,以便暗中對他監視。
幾年後,攤主賺了大錢,開了一家叫"乾生元"的麻餅店。可師兄呢,連家小也討不起,還是個單身漢。他看到徒弟忠厚勤懇,聰明肯學,對自己又十分尊敬,一點都不像他爹的脾氣,所以十分歡喜他,將他當作自己的小輩一樣,把自己的手藝統統教給了他。
沒想到徒弟剛巧出山,忽然發生了大火,把作場燒得精光,老闆也葬身火窟,幾年來的苦心經營,一下化為灰燼。這時,外地的一些糕餅店知道"乾生元"的作場師傅手藝高,都紛紛來聘請他。
師傳決心另找生路,就把徒弟喊到身邊,熱火火地對他說:"大火燒得掉萬丈高樓,可毀不了人的志氣!你的這隻麻餅一定要做下去,可不能就此失傳。現在你可以獨當一面做生意了。乾生元這塊金字招牌可不能輕易放掉。"
徒弟聽見師傅要離開他了,心裡十分難過。想想如果自己開店,缺少本餞,怎麼辦呢?師傅知道他的心事,就拍拍他的肩膀說:"不用著急。做麻餅的糖幾年前我早已給你準備好了,我領你去拿吧!"
徒弟一頭霧水,跟了師傳跑到原來放作臺板的地方,只見師傅用鐵耙在瓦礫堆裡扒呀扒呀,很快就在地裡挖出十幾個罈子,然後打開封口的壇頭泥,只見裡面都裝著滿滿的白糖。原來,這些糖都是師傅過去在糖荷包上刷下來的,他為了防止師弟在用料上縮減份量,麻餅做了沒人要,所以早已作好了準備,將白糖埋在地下。
徒弟喜出望外,師傅馬上幫助他開爐做餅。沒想到這些白糖伏過土後,糖份起了變化,滋味特別鮮潔,做出來的棗泥麻餅,甜香四溢。靈巖山廟裡的老和尚聞到了,連念經也沒有心路,趴在圍牆上,望望是哪塊傳來的香味。
隔了幾天,師傅要離開木瀆了。臨走的時候,他摸摸徒弟的頭顱,一再叮囑他說:"我在你爹店裡做了這麼多年沒什麼門路教給你。我只指望你今後做生意要記牢這四句話:粗粉細揉,用料準足,少做少賺,知足常樂。這十六個字是做糕餅的訣竅,也是做人的道理。過去你爹沒這樣做,吃過虧。你呀,幹萬要記住這個教訓,不能再走你爹的老路。"
從此,徒弟一門心思照著師傅的指點去做,他用伏過土的陳糖做餡,生意獻做越旺,連蘇州城裡幾家著名糕餅店都要向他訂貨。這樣一來,木瀆棗泥麻餅就名聞全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