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前文談到的十二平均律,音律還有五度相生律和純律兩種。
五度相生律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就提出了「五度相生律」,因此,五度相生律又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律」。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認為宇宙和諧的基礎是完美的數的比例,音樂與宇宙天體存在類似,他們認為弦長比分別為2:1、3:2、4:3時發出相隔純八度、純五度、純四度的音程定為完美的協和音程,他們將純五度作為生律要素,由此產生「五度相生律」。
根據複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的純五度關係,即由某一音開始向上推一純五度,產生次一律,再由次一律向上推一純五度,產生再次一律,如此繼續相生所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
五度相生律以某一音為基音,將頻率比為3:2的純五度音程作為生律要素,分別向基音兩側同時生音。以C為基音,來闡述五度相生律的生律原理,C按照五度相生原理向上可生出G、D、A、E、B,向下可生出F、降B、降E、降A、降D、降G。
純律
純律是於五度相生律用以構成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外,再加入第五分音來作為生律要素,構成和弦形式,這樣便產生了七個基本音級。
根據純律相生律中基本音級的音高關係,又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基本音級間的音高關係,純律的E-F、B-C之間的半音比其他兩種律制的半音要大。全音的情況有兩種:C-D、F-G、A-B為大全音,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全音相等,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大;E-D、G-A為小全音,比其他兩種律制的全音都小。
純律中任何兩個音的頻率都成整數比,這種音律源於號角,因為它可以吹出大調音階中的三和弦,它們的頻率之比為4:5:6。這種音律在演奏和聲時很有優勢,因為頻率的整數比可以產生最好的結合。
純律的最大好處是和聲效果的融合度好,特別是在多聲部音樂中,所構成的和弦更具有立體的效果,是樂隊(特別是西洋管弦樂隊)中常用的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