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滿洲裡日報》創刊號起,連載王鐵樵撰寫的市委赴黑河、綏芬河、琿春考察報告。時任市委副秘書長的王鐵樵(右一)向市委常委、秘書長張雅斌匯報相關工作內容。
1994年,滿洲裡報社與外運公司在呼倫湖聯誼活動後合影。圖片從右至左為王鐵樵、周玉琦、姜志超、姚景林、王文濤。
我與滿洲裡報社有一個約定,就是從2011年10月起,在《滿洲裡日報》創辦「百年滿洲裡」專版至今已經有七個年頭,截止到2017年6月22日,已經發稿至第162期。「百年滿洲裡」專版的表現形式為「看圖說話」「看老片 講故事」,通過城市歷史變遷,建築新舊對比,加之相關人文圖片,從而深入挖掘老建築承載過的老機構、老商號、老門市、老住戶、老滿洲裡人的歷史故事。
七年間,先後在殷詠天、徐紅梅兩任總編領導下,由副刊部主任路桂傑負責,相繼與段炎、林妍、商曉雲、張宇、劉鑫、姜玉潔六位青年編輯具體銜接,每一期圖文都是通過QQ發送給她們,然後進行版式設計、文稿校對等。雖然與她們未曾謀面,但是與每一位後生都配合得非常默契,精心編排,按時見報,共同分享勞動成果。
162個版面的報紙,總計1449張圖片,334815字數。凝聚了我七年四處奔波、苦苦尋覓、挑燈夜戰、辛勤耕耘的心血和汗水。前四年為半月刊,而近三年為每周刊,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懈追求,從沒有因為我提供稿件的原因而影響報紙的編輯出版。
每一篇圖文稿的寫作、見報都要經歷一個完整的流程。
第一個環節就是撰寫每篇稿子都要有採訪計劃、打一下腹稿。需要採訪誰?通過誰可以找到他?如何接觸?談些什麼內容?如何引導、說服被採訪者心悅誠服地說出並提供需要的內容。
第二個環節就是對被採訪者必須有「禮」,這個「禮」既是「禮貌」亦是「禮品」。因為是「百年滿洲裡」版,被採訪者均為高齡的老年人,處於對長者的尊敬,第一次見面都要略表一下自己的心意,對年長、身體欠佳者就送上果籃、蛋糕或留下200元錢。對年齡略小一些、有閱讀能力者就送上我編著的《百年滿洲裡》畫冊一套,有時為撰寫一篇稿子,需要採訪若干對象,那就要送上若干套畫冊。對能夠應邀上門到工作室接受採訪者則請吃一頓便飯。還有的根據被採訪老人的特殊需要,送給他們需求的書籍、光碟等物品,並幫助擴印一些他們有興趣收藏的歷史老照片,影像珍藏對於被採訪者來講是最珍貴的禮物。
第三個環節是對被採訪者進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心理疏導。有些人對撰寫歷史不敢興趣,認為沒有什麼必要和用處;有些人對家庭祖輩經歷兩種社會、歷次運動心有餘悸,不願再提往昔心酸、心痛之事;有些人認為歷史屬於家庭隱私,他們寧可讓家史隨時光而泯滅也不願意讓媒體公布於眾,讓讀者議論。這些都需要先送上《百年滿洲裡》畫冊,讓被採訪者瀏覽、閱讀,滲透入心、入腦,薰陶、喚醒他們的思親、思鄉、懷舊之情,悟到一定程度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會順暢地流淌出他們隱秘多年的心聲。
第四個環節就是每一篇完稿後,屬於訪談類稿件都要送有關單位、有關家庭的主事人審閱定稿。是否真實?真實了又是否便於公開?特別是涉及保密性強和家庭隱私方面的內容,必須經過被採訪單位、被採訪家庭的同意,才能發送給報社見報。
第五個環節就是必須將出版後的報紙送達被採訪人。滿洲裡報社對每一期的「百年滿洲裡」專版報紙都要留出若干份樣報存放在收發室的於師傅那裡,由我定期去取回,然後再一一分送到被採訪者手裡。目前,老滿洲裡人有大批外流的現象,有的為大學畢業留在外地工作、定居的兒女看管孩子;有的過上候鳥式生活,數月甚至常年在南方生活。通過手機、微信採訪久居外地的滿洲裡人已司空見慣,成為家常便飯。報紙出版後,對於外地的被採訪者,往往是一套《百年滿洲裡》畫冊與幾份報紙一起寄送到目的地。僅這幾年就先後寄達哈爾濱、黑河、長春、瀋陽、大連、旅順、北京、天津、南京、濟南、呼和浩特、成都、深圳等城市31套《百年滿洲裡》畫冊。
每一期的「百年滿洲裡」專版都要經過以上幾個環節的流程才最終完結,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百年滿洲裡,有無盡的老建築承載的歷史故事需要我們去挖掘、搶救、整理,真是只爭朝夕、刻不容緩、迫在眉睫,有多少次自己沉浸在故事的情節裡不能自拔,甚至潸然淚下。簡舉幾例:
曹氏家族四代中醫的傳承。從1921年3月第一代人曹治亨在滿洲裡開辦「興順公藥局」開始,到2014年10月第四代人曹克儉在香港開辦「曹克儉博士中醫診所」,曹家四代中醫人走過了百年漫長、艱辛、奉獻的中醫之路。
百年「寶泰表局」。從1907年第一代修表人陳寶田來滿洲裡闖天下開辦「寶泰表局」開始,有連續四代人傳遞著修表手藝技術,到2014年第五代人陳碩贏在綜合保稅區創辦跨境電子平臺「寶泰商城」,「寶泰」百年商號得以繼承,陳氏家族六代人在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辛勤勞作。
「德昌照相館」的後代成為當今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早年王其悛在滿洲裡開辦「德昌照相館」,多年後他的照相館發展到北京,現在他的小孫女王瑤當選為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德昌照相館」的後來人登山了中國攝影界的最高藝術殿堂,成為中國攝影界的頂尖級領軍人物。
傳承四代人的文藝家族。郭兆榮接過父親郭忠芳傳授的打擊樂技法,來滿洲裡河北梆子劇團、評劇團開始了打擊樂手的一生演藝生涯。他的子孫們都精通吉他、馬頭琴、巴松等多種樂器,特別是長孫郭雪峰成為專業交響樂團的巴松演奏員,經常活躍在國際間藝術交流的舞臺上。
「百年滿洲裡」專版引起了社會關注,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反響。
朱振新老師,其父親朱中華1900年生人,1918年來滿洲裡,在四道街開辦「華泰商鋪」。朱老師在我的工作室第一次觀看到母親1946年在興華樓前合影,懷抱69年前的自己幾度哽咽、思緒萬千。朱老師1942年生人,國家特級教師。1977年患直腸癌,患病38年後,73歲的年齡上6樓給我送來了沉甸甸的《辭源》一套4冊、《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等工具書。激勵、勉勵我寫出用詞更加嚴謹、準確的「百年滿洲裡」稿件。我對朱老師深情表達:「上學時無緣聽到您的講課(朱老師是鐵中語文教師),花甲之年以後有幸開始做您的學生。」
2015年,年滿80歲高齡的張克桓教授主動上門索取五十年代系列報導之一、之二,政府樓、銀行樓兩篇。由此結緣,曾經一段時間每周一來工作室審稿,老人擅長用句號,講我倆是「句、逗」之爭。「昔日大黃樓」(續),他表態應該為「補」,他認為「補」是結束,而「續」還有未盡之意。我覺得「續」與前篇為同等的並列關係,而「補」是補充、從屬的意思。我們爺倆就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爭論中不斷提高文稿的質量。而且每一期他都要像老師給學生批改作文一樣,在報紙上做出大段的評語,並在他認為精彩的段落上用紅筆標註,真是很難得的一次次學習、實踐機會。
要說的感人事例太多了,七年間的162篇稿子幾乎每一篇採訪、寫作過程的花絮故事甚至會比見報的文稿都要情深意長。
在紀念《滿洲裡日報》創辦25周年之際,我主編的「百年滿洲裡」專版也已接近尾聲。雖是160多期專版,但是對於厚重的百年滿洲裡這座城市來講,也只是滄海一粟、九牛一毛。早年間,滿洲裡人口曾達到4.5萬人,而4萬人是俄國人,而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寫到了兩個俄羅斯家庭、一個華俄家庭在滿洲裡的故事。遺憾、慚愧,卻又無能為力。有幸的是當今的市委書記陳立新非常重視滿洲裡歷史老建築的保護利用,非常重視滿洲裡百年歷史的記憶傳承。在他的親自主張批示下,滿洲裡歷史文化研究會業已成立,並提供辦公地點,撥出專項經費,由現職人大黃利民副主任、政協張志誠副主席親自牽頭,已發展會員65人。今後的《滿洲裡日報》「百年滿洲裡」專版將會由報社與歷史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下去,將由以往七年間的我一個人採訪撰稿擴大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為這個專版來撰稿,共同來記錄、傳承這個城市的歷史足跡。有理由相信,《滿洲裡日報》創辦25周年之後的「百年滿洲裡」專版一定會辦得更加豐富、深邃、有味道,成為《滿洲裡日報》副刊的一個重要版塊。我還要在其中繼續做出自己的努力,砥礪前行在「百年滿洲裡」的路上。
(作者系滿洲裡市歷史文化研究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