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路412號原民立中學4號樓作為一幢具有傳奇色彩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是這所學校的標誌之一。說起它背後的故事,那可謂是一波三折——
這幢豪宅最初的主人是德商謙信洋行。謙信洋行 1852年創辦於德國漢堡,約1890年後開始對華貿易。19世紀末,由德國拜耳公司研製開發的人工合成顏料——陰丹士林試驗成功,並開始投入生產,德國成了世界最大的顏料生產國和輸出國。謙信洋行也成了主營顏料的商行。
拜耳公司(圖源:站酷)
為了拓展上海的業務,解決上海員工的生活問題,1907年謙信洋行購進今威海路412號的地塊,興建了洋行高級職員宿舍。該宅由德商倍高洋行建築師卡爾·倍克設計,佔地6900平方米,建築佔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600平方米。
該住宅主立面的材質搭配頗具個性和特點,牆面統一使用機制紅磚,柱和護欄為灰白石材,而兩廂的「城堡」的簇柱統一為白色材質,色彩對比並不豔麗,顯得莊重而不失豪華;建築立面變化多端而不至混亂。
民立中學(章正元供圖)
那時,山東微山湖上漁家子弟邱信山、邱渭卿兩兄弟離鄉背井來到上海謀生。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做苦力,後來獲得了一個好機會,到了德商謙信洋行打雜。兩兄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深得洋老闆信任,沒過幾年就成為謙信洋行的買辦和代理商,負責將德國陰丹士林銷往山東的青島、煙臺、濟南等地。
不久,他們就躋身上海顏料富商之列,並與謙信洋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1917年8月,北京政府(北洋軍閥控制的國務院)對德宣戰,派軍隊查封德國機構。德國商人慌了,立刻整理行裝準備回國,匆匆忙忙將固定資產轉手,折價賣出。那些庫存的上等顏料也被標上了低得不能再低的價錢,要半賣半送地拋售出去。邱氏兄弟就趁這個時機,將辛苦存下的錢全用於買這些顏料。這幢住宅也被邱家以極低的價格買下。
邱氏住宅舊貌(章正元供圖)
民立中學始建於1903年,由上海民間人士蘇本立(道生)、蘇本炎(筠尚)、蘇本銚(穎傑)、蘇本浩(養成)四兄弟奉其父蘇鮫(夢漁)遺命創辦。為了區別於省立中學和教會學校,決定將校名定為「民立中學」,意為中國老百姓自己辦的學校。
民立中學首任校長蘇本銚(章正元供圖)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民立中學中華路的校舍被日軍炮火轟炸,學校被迫遷到公共租界地豐路(今烏魯木並北路)的一幢民宅裡上課。邱家為支持中學教育,遂翻出威海路412號的洋房。1940年2月民立中學搬入,後稱為「4號樓」。
2004年2月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寫給民立中學的賀信(章正元供圖)
民立中學遷入這幢住宅後,對原來的房間作了重新分割,使其更適合教學使用。1942年,因電線老化發生火災,大樓的西面塔樓第四層和尖頂被燒毀,為了平衡東西塔樓的高度,學校無奈拆除了東面塔樓的尖頂。1999年9月,原民立中學4號樓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1908年第一屆畢業生(章正元供圖)
2003年11月23日,從滿頭白髮的老校友到尚在讀書的學子相聚在老洋房前,慶賀學校的百年華誕。之後,民立中學於 2004年9月1日遷入威海路681號新校址。如今,在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原民立中學4號樓整體向東南方向平移57米至威海路路口,進行修繕、採護施工,舊貌換新顏。
Nancy有話說:
2018年,原民立中學4號樓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重新命名為「查公館」,並正式與世人見面,成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南京西路商圈的又一文化地標。
更多精彩內容
文字 | 章正元
編輯| 姚沁藝
部分圖片來源於章正元《靜安文博鉤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