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2018年,只剩下1個月。今年的目標都完成了嗎?書架上的書讀完了嗎?
這一次,我們也為你帶來了一份年末讀書大禮包,限時優惠。
後臺回復「讀書計劃」,點亮全年聽讀福利,更能0元認購原價99元的【四大名著原聲音頻】任意專欄一份。
讀書,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民國有位留日歸來的才子,精通多國語言,學貫中西文化。就在他滿懷激情參加外交官考試時,卻出人意料地落了榜。
一問方知,那些榜上有名之人事先都打點好了關係。才子很氣憤,但還是抱著期待參加了隨後的文官考試。考場上,他文思泉湧,妙筆生花,興致勃勃,成竹在胸。
命運卻又跟他開了個玩笑,上榜名額又一次內定給了那些有財有勢的考生。才子怒不可遏,一甩袖子,轉身走了。
這一轉身,政治隊伍裡失去了一個好官,文學歷史上卻迎來了一位巨人。他就是鬱達夫。
1896年12月7日,鬱達夫出生於富陽一知識分子家庭。他是土生土長的江南才子,故居就坐落在富陽市區的一所公園內。
故居的牆壁上張貼著一幅畫像,整整121年過去,畫面上的人依舊清瘦儒雅,遺世獨立。鬱達夫這位「文學巨人」的一生,就從這裡走來。
鬱達夫的童年並不幸福,他三歲喪父,家境窘迫。迫於生計,兄弟三人中的大哥在家務農,二哥外出打工,只有他在文學上顯示出了巨大的天才,七歲入私塾,九歲便能賦詩。
鬱達夫是被母親和養姐帶大的,家無男主人,妻兒飽受欺凌。
但幸運的是,鬱達夫的母親極有遠見,資助他從私塾到縣城的高等小學堂再到留學日本,在讀書方面,母親從來沒有虧待過他。
因為家庭貧困,鬱達夫身體營養跟不上,從來都是班裡最瘦小的那個,總被同學欺負。
但他從不肯服輸,上天給了他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他偏要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因為成績優異,鬱達夫備受賞識,在堂長和知縣的提攜下,連跳兩級,震驚鄉野。
▲ 鬱達夫青年時
留學日本時,還同郭沫若、陳仿吾等人一起成立了創造社,發表了代表作《沉淪》,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
文中寫道:「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
痛徹心扉的吶喊,表達了一位愛國青年的憤懣與激情,因此一經出版,便引起了轟動,自此奠定了鬱達夫在新文學運動及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縱而觀之,鬱達夫的一生是不幸的,童年不幸、婚姻不幸、仕途不幸、死後甚至連骸骨都找不到,就連郭沫若都說:「在友人中像達夫這樣的遭遇是很罕見的。」
苦難造就了鬱達夫敏感自卑的性格,但即使眾多災難加身,他也一直在審視,一直在尋找活路。
▲ (左一)鬱達夫和友人
他剝開一層層頹廢的表象去審視真正的內心,因而創作出了一部部打動人心的作品。
沈從文說:「鬱達夫的名字,成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覺得鬱達夫是個可憐的人,是個朋友,因為人人皆可以從他作品中,發現自己的模樣。」
鬱達夫曾說自己是「一出生結構並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劇」,但知識、不服輸的氣節和親人的疼愛,偏讓這齣悲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走進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你所承受的苦難,都將化作你成長路上的勳章,昂首闊步,身披萬丈霞光。
鬱達夫結過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別是孫荃、王映霞、何麗有,在新加坡時還有一位同居情人李筱英。
第一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在鬱達夫留日期間,母親相中了一位「門當戶對」的兒媳,當地極富盛名的才女,孫荃。
▲ 在日本八高求學時的鬱達夫
鬱達夫不願意,便給孫荃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詩中寫道:「此身未許緣親老,請守清宮再五年。」意思是他不能馬上結婚,希望孫荃能在閨閣中為他再守五年。
孫荃卻沒有被嚇倒,當即回覆:「風動珠簾夜月明,階前衰草可憐生。幽蘭不共群芳去,識我深閨萬裡情。」
僅二十八字驚豔了鬱達夫,惹他連連贊她的詩「文字清簡,已能壓倒前清老秀才矣」。
文字的共鳴並不能滿足情感的需求,儘管二人草草成了婚,但沒有愛情的婚姻,著實無法長久。
第二段婚姻可謂轟動一時,大文豪柳亞子還贈詩盛讚二人是「富春江上神仙侶」。
▲ 鬱達夫與王映霞
初次見到王映霞,鬱達夫便深深沉淪在這位「杭州第一美人」彩霞倒影,碧澤生輝的美貌中。
一見傾心,遂求再見、三見,一改之前被動接受的態度,主動出擊,熾烈如火。
他給王映霞寫信說:「為了你,我情願把家庭、名譽、地位,甚而生命,也可以丟棄,我的愛,總算是切而且摯了。」
就這樣,二人成婚了。一封草信,斷送了髮妻所有的希冀,孫荃雖傷心,卻無可奈何。
鬱達夫就像個任性的孩子,抱著喜歡的玩具不肯撒手,更何況王映霞是他認定的一生所愛。
婚後,二人因性格不同,矛盾頻生。鬱達夫愛王映霞,卻並不了解她,數次爭吵,很快將婚前的熾熱激情燃燒殆盡了。
最終,這段感情以王映霞決絕地離家出走畫上了句號。
▲ 被譽為「杭州第一美人」的王映霞
自此,鬱達夫便似是死了心,之後的感情也多是死水微瀾,風波不起。鬱達夫曾寫過一副對聯: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他的兒子鬱飛也說:「我的父親是一位有明顯優點,也有明顯缺點的人,他很愛國家,對朋友也很熱心,但做人處世過於衝動,以至家庭與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他不是什麼聖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他醜化。」
通過數段感情的累積,我們發現鬱達夫也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平凡人:面對父母之命,他無可奈何;面對心中摯愛,他拼命追逐;面對感情破裂,他心灰意冷……他或許對感情不夠專一,卻是當之無愧的性情中人。
「細行不檢,大節無虧」,大概就是對鬱達夫最好的解說了吧。
中國前文聯主席夏衍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
鬱達夫的愛國情懷由來已久,在早期名作《蘇州煙雨記》中,就表現出對崇洋媚外思想的高度鄙棄。文章講述了他在行船途中所見:幾位女學生故意用英文交談,想出風頭。
文中寫道:「我們的這幾位女同胞,不用《西廂》、《牡丹亭》上的說白來表現她們的思想,不用《紅樓夢》上言文一致的文字來代替她們的說話,偏偏要選了商人用的這一種有金錢臭味的英語來賣弄風情,是多麼煞風景的事情啊!」
▲ 辦刊著文,宣傳抗日
抗日時期,妻子王映霞紅杏出牆,與鬱達夫舊日同學許紹棣有染,鬱達夫雖痛苦,但還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國難當前,這些個人小事,亦只能暫時擱起,要緊的,還是在為我們的民族復仇!」
在國內,他是立場堅定的抗日作家,在新加坡,他是身先士卒的抗日領袖,即使被迫逃亡蘇門答臘,也一直身體力行,多次掩護救助華僑與當地居民。
他告訴自己:「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陸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齊。」並賦詩曰:「松樹梅花各耐寒,心堅如石此盟磐。首陽薇蕨鐘山菽,不信人間一飽難!」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鬱達夫非常高興,特意召集當地華僑組織了一個歡迎聯軍凱旋籌備委員會。
不幸的是,在日本投降後的兩周,他卻迎來了生命的終結。
那晚8時許,鬱達夫在家中與幾位朋友商談要事,忽然有一個土著青年把他叫出去講了幾句話。
鬱達夫隨即回到客廳,與朋友打個招呼就出門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近一個月後,中國官方新華社才報導說:「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鬱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之事,已從日本學者鈴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資料得到證實。」
要知道,鬱達夫曾被迫替日本憲兵分隊當通譯,親眼目睹了日本憲兵的暴行,加上他又是以暴露文學聞名的作家,因而被殺人滅口並不奇怪。
遺憾的是,他的屍骸,至今下落不明。
▲ 鬱達夫故居
在鬱達夫故居的陳列窗裡,先後擺著兩張由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的烈士證書。
政務活動家胡愈之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鬱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鬱達夫烈士的名字。」
此心匪石,不可轉也,愛國赤忱,當可敬也。鬱達夫就像一塊堅硬的匪石,一生都閃耀著忠貞的色彩!
作家麥家在《非虛構的我》一書中介紹家鄉時說道:「富陽是個默默無名的地名,但其下有兩張赫赫有名的面孔,一是富春江,二是鬱達夫。
富春江因黃公望留下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而名震遐邇(現今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鬱達夫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家名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他是最好的鬱達夫,一名多情的江南才子,一位赤誠的愛國文人。
他飽經磨難,卻用行動告訴世人「我命由我不由天」;
他熱情浪漫,多愁善感卻又頂天立地;
他忠貞愛國,用熱血染就新中國的豐碑!
特此聲明:文中插圖均來自網絡,僅供分享,著作版權屬於原作者
▽點擊閱讀原文,領取全年讀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