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3月21日電(記者 呂婷 攝影 石加東)3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在主樓接待廳舉行在線教學階段性總結交流會,深入總結在線教學開展一個月以來的經驗做法,分享交流心得體會,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校長邱勇,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校黨委副書記過勇,副校長彭剛出席會議。楊斌主持會議。
邱勇講話
邱勇在聽取工作匯報和師生代表發言後表示,2月17日清華大學如期開課以來,清華人用一個月的共同努力,秉持奮進的姿態,鑄就了清華歷史上教育教學的新氣象。過去一個月,全體師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在線教學的工作中,用情很深,用力很足,留下了深刻而寶貴的記憶,體現了清華人在特殊時期的擔當作為,更見證了清華109年發展歷程中一段不平凡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中,「嬰兒滿月」象徵著對變化的欣喜和對未來的憧憬。
站在在線教學開展「滿月」的特殊節點上,我們為清華教育教學發生的變化感到欣喜,這些變化促使我們進行更加長遠的思考,也讓我們對堅守教書育人的職責、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抱有更大的信心。「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深刻的變化,一定會有更長遠的意義被發掘出來。」邱勇說。
邱勇結合在線教學工作分享了自己的幾點切身感受。一是自豪,為清華的在線教學取得的可喜成績。全校性的大規模實時、互動、異地、分散的在線課堂教學是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歷史上的首次。「全校師生一起成就的這種新氣象具有裡程碑意義,我們一起在創造歷史。」邱勇說,「清華就是清華,我們總能成就有意義的事情。清華也不止是清華,在線教學本身的意義超越校園、超越國界,將對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二是感動,為大家的不懈付出。許多老師都克服了重重困難,嘗試挑戰自己不熟悉的教學工具,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順利實現在線開課;全校每個人都在自覺改變,通過持續的努力推動教學過程更加精彩。三是感謝,送給全體清華師生。在線教學專家組、工作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積極準備、全面推進在線教學的各項工作;各院系整齊劃一、步伐一致,全身心地投入,成為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學校各相關部處、學生輔導員、研究生工作助理、班長、團支書們「永遠在崗」,及時幫助師生解決各種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邱勇表示,經過壓力和考驗之後,我們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同時還要進一步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深入思考教書育人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才能真正扛起教書育人的職責;二是要長遠思考如何讓好的變化和趨勢實現可持續地發展。對此,邱勇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與認識。第一,教書育人是大學不可放棄的職責,任何時刻都不能丟。清華一向把教書育人看得最重,經過特殊時期的在線教學實踐,這一理念更加清晰堅定。第二,教學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體系。清華堅持按照教學日曆如期開課,堅持成體系、有目標地培養學生,堅持建立穩定的培養方案、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第三,大學的教學必須要有課堂。「所謂課堂者,非謂有教室之謂也,有師生之謂也。」師生實時互動的課堂對於教學始終至關重要。我們堅持特殊時期仍然要有課堂,學生在哪裡,課堂就要延伸到哪裡,學校利用信息手段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實現了師生見面,同學共同學習、實時交互,在雲端繼續展現課堂的魅力。第四,大學要擔當社會責任。清華大學先後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新疆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開設「克隆班」,與湖北高校聯合啟動在線大型招聘會,充分展現了學校的責任與擔當。
邱勇指出,「滿月」象徵著月亮正圓、月光正明,但也要警惕「月滿則虧」,在欣喜之際應冷靜下來探討如何保證可持續地做好在線教學工作。邱勇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要加強教師交流和培訓,持續提升授課質量,激勵教師保持授課熱情,進一步提高課程吸引力、活躍課堂氣氛;二是要充分發揮各類學生組織的作用,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感受、尋找問題、提出建議,相關部門和各院系要積極採取措施,使學生更好地履行學習職責,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三是要營造良好氛圍,鼓勵師生及時總結有效經驗,記錄下有意義的故事,留住寶貴而精彩的回憶;四是要持續研究此次在線教學實踐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帶來的新變化,為學生返校後的正常教學活動提供有益借鑑。
「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邱勇最後引用《學記》裡關於教學的一段經典論述啟發大家,「要讓學生安心學習、教師安心授課,要讓學生親近師長、縮短彼此間的距離,要讓學生與朋輩一起砥礪學習、共同進步,更要讓學生真心信服老師傳授的道理,即使有一天離開了老師也不會違背自己所學,這就是學生的成長成熟,也就是成功的教育教學,是我們培養時代新人應該做到的事情。感謝大家一起努力,締造了清華教育教學新氣象,為我們點讚!」
彭剛對在線教學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
彭剛以「堅持不懈,持續提升在線教學質量」為主題,對學校在線教學工作進行了階段性總結。彭剛表示,在線教學工作開展一個月來,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穩步推進。全校共完成課程37833場次,上課師生逾102萬人次,總時長超過170萬小時。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在線教學技術保障專家組、在線教學質量保障專家組、學生學習保障工作組全力投入,確保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發布《關於加強在線教學著作權保護工作的通知》,不斷加強在線教學著作權保護;推動開設線上開放交流時間,共有51個院系、874名教師公布開放交流時間,力求在特殊時期與學生有更多交流;系統推進畢業工作,幫助學生儘可能順利畢業就業;以靈活方式處理培養環節和論文送審相關工作;先後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全過程管理的意見》《清華大學研究生申請學位創新成果標準規定》,積極推動學術評價制度改革;為國內高校累計開設34個「克隆班」,特別是為身處疫情漩渦中心的武漢地區高校等兄弟院校提供在線教學支持,踐行社會責任與擔當;正式啟動「未央計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共開設135門未央課,選課人數18537人次;院系工作深入開展,共收集各院系日報約118份,周報83份,老師們集思廣益、分析總結,在全校範圍內自發掀起了恰似「25.5次教育工作討論會」的研討熱潮。
吳建平、鄭曉笛、王侃、王紅(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先後發言
與會師生代表暢談了在線教學的經驗與體會。院系代表、計算機系主任吳建平院士匯報了計算機系在線教學工作,計算機系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力求做到課程準備精益求精,課堂互動五彩繽紛,「人在哪裡課就在哪裡」。吳建平總結了計算機系在線教學的三大特色,一是全面專業評測,選擇優質平臺,提供技術諮詢,減輕師生負擔;二是發揮專業優勢,全部實現遠程實驗;三是規範教學行為,保護智慧財產權。
課程教學教師代表、建築學院副教授鄭曉笛以「勇氣」為關鍵詞分享了準備及開展在線教學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始作為在線教學「小白」的擔心、茫然,到積極學習、提振信心,再到探索如何能夠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過去一個月時間裡,在線教學工作讓我感受到迎難而上、擁抱未來、困難時期有擔當的勇氣。」鄭曉笛說。
研究生指導教師代表、工物系教授王侃介紹了疫情期間如何保證「協同科研不間斷」的經驗做法。王侃團隊採用的協同研發平臺可以實現不同角色、不同方式的指導和互動。導師可以通過協同平臺了解研究生科研進展,並綜合利用多個軟體進行討論指導,研究生也可以通過平臺開展自我驅動性的研究。
在線教學質量專家組成員、教學質量評價中心主任王紅教授基於相關數據和反饋,總結了在線教學質量的階段性評價。一是教師們對教學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極大的投入,師生們充分展現了對教育技術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二是學生出勤率很高,參與課堂的人數甚至多於選課人數;三是部分優秀課堂實現了高頻次的互動,頻次甚至超過線下課程的交互;四是小班教學的效果普遍較好,師生互動熱烈、學生學習專心;五是大班教學較為平穩,教師們克服了技術焦慮,適應性遠超預期,但教師對學生個體的反饋和課堂的整體掌控有待提升。
學生代表、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趙佳在提前錄製的視頻裡講述了「過去的一個月的不同尋常」。「學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穩定支持服務,老師們也在盡心盡力地幫助大家進行線上測試,我已經逐步掌握了線上學習的節奏。」趙佳說,「靈活便捷的線上學習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鮮有趣的體驗,更讓我進一步認識到自覺和自律的重要性。」
學生代表、精儀系2018級碩士生林晨在春季學期既要繼續修讀課程,還要完成碩士畢業論文的開題工作,在線科研、在線組會、在線課堂,成為了林晨雲上學習的新體驗。「流暢的授課過程、頻繁的課堂互動、活躍的課堂氛圍,這些與線下幾乎毫無差別的雲上課堂凝聚著學校和老師們的巨大付出。讓我們攜手聯心共克時艱,堅持學術科研不掉線,積蓄滿滿的知識、希望和能量,在不遠的未來與師長同窗在園子裡再相會。」林晨在視頻中說。
會議現場
本次會議共約2000人參加。教務處、研究生院、學生部、研工部、國際處、在線教學質量專家組、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在線教學技術保障專家組相關負責人在現場參加會議。校教學委員會成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成員、在線教學專家組和工作組成員,各院(系)院長(主任)、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副主任)、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教學委員會成員、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成員、本科生班(級)主任、學生組組長、研工組組長,教務處、研究生院、終身教育處、學生部、研工部、國際處、校團委全體工作人員,全體輔導員、研究生工作助理,校學生會、校研究生會、校學生科協主席團成員,全體班長、團支部書記,本科生課程諮詢委員會成員、研究生培養學生諮詢委員會成員在線參加會議。
編輯:呂婷 曲田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