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桃李麵包第二大股東減持5.29億元,公司公告回購5500萬以維持股價,消息一出引發市場關注。今年以來桃李麵包股東密集減持套現超15億,這從側面反映出市值超300億的桃李麵包,已不再令大股東信心十足
近期,桃李麵包(603866.SH)連發的兩篇公告引起了市場的關注。其一稱,公司第二大股東桃李麵包創始人共減持1317.7萬股公司股份,減持總金額達5.29億元。與此同時,桃李麵包公布了回購公告,並在11月19日晚間正式發布股權回購報告,擬以不超過50元/股的價格回購總金額4500萬元至5500萬元的公司股份。
邊減持邊回購
11月1日,桃李麵包發布減持提示性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桃李麵包創始人因個人資金需求擬實施減持計劃。11月7日至11月14日期間,桃李麵包創始人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共減持了公司股份1317.70萬股,佔公司總股份的2.00%,減持價格在40.00元/股至40.57元/股之間,減持總金額達5.29億元。資料顯示,今年來桃李麵包的多名股東均進行了減持,合計金額高達15億元。
在股東減持利空股價的同時,桃李麵包發布了回購計劃,以維持股價。公告顯示,公司擬用自有資金在6個月內以不超過50元/股的價格回購公司股份,本次回購股份總額在4500萬元至5500萬元之間,回購股份擬用於員工持股計劃。
公司方面表示:「公司旨在通過制定本股份回購計劃,一方面為積極響應國家政府和監管部門的政策導向,穩定資本市場,促進股東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體現公司對長期內在價值的堅定信心,讓投資者對公司長期內在價值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提升投資者對公司的投資信心。」
或許正是受公司回購動作影響,股東減持並未讓桃李麵包股價受到多少影響。截至11月20日收盤,桃李麵包股價為48.04元/股。從11月1日減持提示公告發出至此,股價上漲了8.44%。
股東集中變現
除了此次減持以外,桃李麵包創始人年初之際便已經減持了300萬股,減持金額約為1.27億元。
事實上,除了桃李麵包創始人以外,今年來公司其他股東此前也進行了減持。根據資料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8月1月,公司股東盛利、盛雅萍、盛雅莉、肖蜀巖、關立新、吳學東、吳志道均有減持動作,累計減持約有1641.75萬股,減持金額約有6.10億元(減持詳情見下表)。此外,盛利,盛雅萍,吳志道,肖蜀巖等九位一致行動人共同減持約有479.85萬股,減持金額約有2億元。
同時,桃李麵包發行的可轉債也遭遇股東清倉。可轉債產品「桃李轉債」上市首日即遭股東盛雅莉清倉式減持了100萬張,獲得現金近1.2億元。簡單統計可知,今年以來桃李麵包股東累計減持總金額已有15.86億元。雖然2019年來桃李麵包的股東集中變現,但公司股價表現比較平穩。
增長有所放緩
以11月20日收盤價48.04元/股計算,目前桃李麵包總市值已達316.58億元。對比發行價13.76元/股,股價上漲了3.5倍。上市四年市值已超過30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桃李麵包主要生產和銷售桃李品牌的烘焙和節日食品,2015年在上交所上市,成為A股麵包第一股。
自從上市後,桃李麵包的業績穩定增長。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9年1-9月,桃李麵包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5.63億元、33.05億元、40.80億元、48.33億元和41.21億元;同比增長24.55%、28.95%、23.42%、18.47%和16.95%;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47億元、4.36億元、5.13億元、6.42億元和5.03億元,同比增長27.11%、25.53%、17.85%、25.11%和8.71%。
需要指出的是,桃李麵包股價增長的背後,營收與利潤的增速卻有所放緩。2019年1-9月,營收同比增長16.95%;而淨利潤同比增長為8.71%。從數據來看,桃李麵包業績增長有所放緩。
相關研究表明,烘焙行業準入門檻不高,品牌之間此消彼長是常態。烘培麵包屬於快消品,對新鮮度要求高、保質期一般較短,這必然給產品周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低門檻、高周轉的特點使得行業天然盈利能力弱,桃李麵包也無法避免。而另一方面,高周轉要求、並不高的利潤率難以吸引經銷商,也導致企業無法依靠經銷商的力量快速擴張市場。
同時,隨著消費升級的進行,人們的健康觀念有所改變,在消費上人們更傾向於現場烘培的麵包。在這樣的趨勢下,現場烘培的麵包店得到普及,相關烘培店已開到小區門口。面對這種環境,桃李麵包若想繼續增加銷量,成本勢必會大幅增長,從而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桃李麵包2019年來的財務數據就已反映了公司增收不增利的困境,這或許也是桃李麵包股東爭相減持的一個誘因。
雖然桃李麵包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作為A股麵包第一股,其規模與渠道優勢為桃李麵包構建了一條護城河。在這條護城河的保護下,目前的桃李麵包無疑是一頭「現金奶牛」,在規模與渠道等,這些有利條件的加持下,桃李麵包開發烘培背後的附加價值也將大有可為。不過,即使如此,桃李麵包股東卻仍頻繁變現,這一點令其他投資人有些擔憂。(投資者服務出品)
來源: 投資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