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與蘋果公司的全面對比(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馬喬)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美國著名財經網站MarketWatch今天刊登撰稿人大衛-魏德納(David Weidner)的文章《如果是蘋果,將如何解決債務危機?》,對美國債務危機進行了評論。文章認為,美國不應總拿削減開支、減債當做藉口。相反,美國應該積極將開支和借債用在刀刃上,化被動為主動,改變心理頹勢,努力發展經濟。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支出是好事,借債是好上加好,可惜這兩件事美國都沒有做。美國正在清償自身的債務。如果把美國經濟視為偌大的商業體系,那麼美國就不應該削減開支。
在過去的20年裡,我一直在從事對華爾街和美國企業的相關報導。如果讓我談談這20年的領悟,我只能說世界上只有兩類公司:增長型和萎縮型。
不幸的是,今天的美國政府恰恰屬於第二類。
像蘋果這樣的增長型企業與像伊士曼-柯達這樣的萎縮性企業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公司支出和收入方面,更體現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
增長型企業往往都經歷過困難時期。但是它們懂得適時改變,懂得在時機到來時奮力一搏。它們永遠也不會停止自身的創新進程。
而萎縮型企業可能會交出穩定的業績收益報告,但它們卻缺乏創業精神。它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而缺乏長遠眼光,隨後就變成了驚弓之鳥,早早放棄。在困境面前,它們放棄抗爭而尋求將自己進行出售。它們希望通過交易來實現自身的增長,但往往事與願違。
美國目前的狀況更符合哪一種呢?
蘋果如何解決
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蘋果公司深陷債務危機,它們會如何應對呢?首先,蘋果會削減不必要的支出,隨後承諾毫不吝惜地把錢花在刀刃上,然後再找出值得花錢的創意,最後就是將實力證明給消費者看。目前,美國政府為民眾證明了什麼?民眾又願意為之付出多少?
最終,事實就是美國政府、決策者、議員和民眾都已經接受了失敗的思維定式。徵稅為收入、支出為增長的經濟模式是否失效似乎並不重要。畢竟,這一模式已經在德國、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發揮出了作用。
在所處的債務困境面前,我們最終放棄了這一未來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一個十分緊迫的難題。債務違約或信用評級降低都會進一步破壞美國的信用形象。
目前,有兩種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採取兼顧措施,即在控制支出的同時,保證收入的增加(通過降低成本、提高稅收來實現)。或者,我們直接減少巨額開支(如醫療、社會保險、軍費)。這些極端的削減措施最終將平衡年度財政預算,這看上去是一種有效的措施,但實則難逃投降的命運。因為這一努力預示著,即使商業活動增加,稅收也不會上漲。
三個商界成功範例
我再次重申,盈利和虧損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而心理承受能力才是扭轉局面的關鍵。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商界中的三個成功範例。
目前,蘋果是美國現金最充裕的企業,但該公司也經歷過困難時期。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從英特爾高管那裡借錢創立了蘋果公司。當賈伯斯於1997年重返蘋果時,該公司正處於虧損狀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時的蘋果已經頻臨破產。此後,賈伯斯從微軟的比爾-蓋茨手中借到了1.5億美元,並對公司進行了大規模改革,繼續投資於切實有效的業務部門,而終止了無效項目支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對人們來說就非常熟悉了。
拉裡-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於1995年創立了谷歌。該公司是在獲得聯邦政府的授權後才得以成立的。谷歌的第一筆業務資金來自於當時Sun微系統的一位聯合創始人,此後該公司又從風險投資者那裡獲得融資2500萬美元。目前,谷歌的現金也非常充裕,但該公司最近剛剛斥資30億美元建立起了自己的信用檔案。
事實上,不只有科技企業才會借款和進行負債經營。1978年,約翰-馬基(John Mackey) 從親友處借得4.5萬美元成立了全食公司(Whole Foods Inc.)。隨後,一場大火燒掉了全食的第一家商店(當時沒有購買保險),馬基不得不繼續借錢。現在,全食已經是有機食品業巨頭,並擁有大量現金儲備量。但該公司目前仍有截至今年9月底到期的5.08億美元長期債務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