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趙小兵: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關乎民眾福祉,需要...

2020-12-27 雷鋒網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近年來,我國在國際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表現較為活躍,多個自然語言處理頂級會議上都能見到我國學者的身影,論文的發表數量也在逼近美國。然而這僅僅就少數語言而言。在我國境內許多的少數民族地區,當地許多語言文字還處在低信息化狀態,連最基礎的工具如搜尋引擎、門戶網站等都不具備,使得原本就處在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進一步被「邊緣化」。

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是一項龐大工程,非一人一時之力所能解決。以雲南為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邊疆省份,雲南省人口在 6000 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一共有 25 個,這 25 個世居少數民族中,除回、水、滿 3 個民族通用漢語外,其他 22 個民族共使用 26 種語言,14 個民族使用 22 種文字,語言文字資源豐富且使用情況複雜。

我們好奇的是,如今少數民族語言的信息化工作究竟進展到了哪一步?學界/業界有哪些值得被記錄的成果?研究在轉化落地成為產品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棘手的問題?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採訪了中央民族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少數民族語言中心主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民族語文信息處理專委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趙小兵教授。(採訪:岑峰、黃善清 ;整理:黃善清)

趙小兵、女、蒙古族、1967 年 2 月生、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1988 年 7 月畢業於內蒙古大學電子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獲學士學位;2003 年 1 月畢業於韓國青雲大學信息產業大學院, 獲碩士學位,專業方向為人工智慧;2007 年 6 月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獲博士學位,專業方向為計算語言學。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少數民族語言中心」主任,受聘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新疆師範大學、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等機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或名譽教授。兼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專委會」副主任、「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少數民族語文現代化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標準化委員會」秘書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委員」等。

曾任第三屆「中國學生計算語言學學術研討會」大會主席;「第 11-16 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處理學術研討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兼組織委員會副主任。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跨語言社會輿情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等科研課題 28 項;獲「中國第二屆錢偉長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語言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等獎勵 18 項;發表 SCI、EI 等學術期刊及會議論文 72 篇,出版學術專著 8 部,獲國家發明專利 2 項、軟體著作權 2 項。

AI 科技評論:請簡單介紹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情況。

趙小兵:國內目前認定的少數民族語言種類有 80 多種,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的則多達 120 多種,儘管在認定標準上存在差異,實際上兩者的數量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因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考慮是否將一個民族的某種方言視作獨立的一種語言,還會考慮語言之間能否交流。

我們判斷一個語言的社會化使用程度,一個關鍵指標是看該語言是否進入大眾媒體流通語言中,當然包括網絡等新媒體。在中心的長期跟蹤下,總結出網絡上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一共有 14 文種(來自 12 個民族),當中以蒙、藏、維、哈、朝、彝、壯、傣和柯爾克孜的用戶基數相對較多。網站數量方面,中心在 2011 年的統計是 1030 個,最近(2018 年底)的核對結果是 680 個,之所以數量上有所變化,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網站創建者興趣轉移、經費不繼等問題關閉,這當中以個人網站居多,而由政府機關、企業以及社會團體創建的網站則相對穩定。

AI 科技評論:少數民族語言的信息化工作一共經歷幾個階段?

趙小兵:大體來說,經歷了 3 個階段。每個階段均以這個階段的主體任務作為標誌,但由於少數民族語種多,發展並不均衡,三個階段也是交叉融合的。

第一個是字處理階段(上世紀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開始),這個時期的主體任務是保證民族語言文字的字符在計算機及關聯設備上的顯現,也就是解決字符編碼、輸入法和字處理軟體的問題。這時候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字符的編碼及輸入,需要解決字符編碼的不統一等問題,比如擁有多種編碼體系的蒙古文,需要進行字符編碼的統一轉換;比如不同地域方言區所使用的彝文,是一種典型的「表意文字」,不同區域使用的文字字符存在較大差異,也就意味著其字符編碼需要收錄處理龐大的字符集。二是文字字符的字處理及排版問題,這一階段北大方正與「濰坊」華光在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濰坊華光專門針對少數民族語言開發了排版軟體。

第二個階段是詞處理階段(上世紀 90 年代末開始),這個時期的主體任務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是構建語料庫,對語料進行不同層次的加工標註如分詞、詞類標註、語法信息詞典、句法樹、語義標註等,為計算機理解少數民族語言並進行後期自動加工處理打下基礎;後期是在標註語料庫的基礎上搭建和訓練各類計算機自動加工處理模型,使計算機在滿足精確度標準的情況下對語料進行處理。

第三個階段是智能化產品及應用階段(近 10 年),近年來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神經網絡技術的成熟與應用,語言的智能應用也逐步由實驗室模型開始走向了實用化的民用產品,包括機器翻譯、輿情分析、搜尋引擎、智能教育等一批民族語言應用,科大訊飛的藏維語音識別合成智能應用產品便是近年來的一個標誌性產品。

AI 科技評論:少數民族語言的國際編碼處理與英語有哪些異同?

趙小兵:字處理階段,兩者的處理是比較類似的,因為這個階段主要處理的是字形,只要按照字形的拼音等的輸入規則給出一套完整輸入方案即可。到了詞處理階段,使用什麼方法來進行語言分析和理解,構建語言翻譯模型等應用變得至關重要。進行語言分析,構建語言模型主要有基於規則或者經驗的方法。應用規則進行語言分析,依賴於語言的詞法、句法等規則描述,與語言語種強相關,規則建構龐雜、工作量大,很難建立實際應用,只適用於目標單一或受限領域的應用。近年來,基於經驗的語料庫統計方法,特別是深度學習在人工智慧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的逐步成熟,其應用領域範疇不斷擴大並走向實用化,這類方法的主要目標是構建語言無關的模型,所以無論是英語、漢語,還是少數民族語言均採用相似的語言分析及處理模型。少數民族語言智能信息技術在這個階段的主要研究任務除進行機器翻譯、語音識別等應用研究外,針對低資源、跨語言目標的模型訓練亦成為近期的研究熱點。

總的來說,學界未絕對地選擇經驗或者規則一條道路走到底,而是把兩者結合起來,根據不同任務目標和訓練語料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處理模型和方案。

AI 科技評論:國家推動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的目的是什麼?

趙小兵:一個是促進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在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當地的主體民族語言文字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共同在當地社會及家庭中普遍使用。當地的政府公文、牌匾、學校等都是雙語或多語共同使用,我國每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等也會發行蒙藏維哈朝彝壯等七種少數民族文字翻譯單行本,另外地方民語委也會設立翻譯機構來進行日常的公文及文件翻譯,所以民族語言智能化應用不僅是少數民族群眾日常進行信息交流的需要,也可以輔助幹部下鄉時與少數民族群眾的溝通交流,使少數民族群眾切實感受到國家的發展給他們生活帶來的信息交流的便利,同時提供個性化的、跨語言智能技術服務,滿足民族地區群眾信息檢索與自身能力提升的需求。

另外,少數民族語言智能信息處理的應用近期還有兩個熱點,一個是進行社會輿情監控。通過結合情感分析技術和社交平臺數據,可以讓政府及時了解民眾的情緒與關注話題,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量化的參考依據。

另一個是打造少數民族語言的領域知識圖譜。由於少數民族語言屬於典型的「低資源語言」,網絡上可供使用的資源和工具都非常少,知識圖譜等於在為少數民族群體未來的信息獲取服務打基礎。

AI 科技評論:少數民族語言成為「低資源語言」的原因是什麼?

趙小兵:少數民族語言在早期信息化過程中出現了一批應用工具,由於用戶在使用上習慣了這些工具,導致網絡上的少數民族語言文本許多時候都處於編碼不統一的狀態。以蒙古文為例,網上既存在國際標準的 Unicode 編碼,也存在蒙科立、賽因等多種編碼。

這種編碼混亂的狀態讓後期的信息化工作遇到很多困難,是導致少數民族語言成為「低資源語言」的原因之一。其二,類似百度、必應、谷歌這些主流搜尋引擎都只處理 Unicode 標準編碼的文本,少數民族語言「百花齊放」的編碼標準導致了信息剝落。其三,即便收錄的是 Unicode 標準編碼的內容,由於前期的錄入錯誤等問題,導致目前網上檢索到的少數民族語言文本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這些情況都導致少數民語言的網絡資源一直上不去,對後來的人工智慧應用模型訓練造成了很大影響。

AI 科技評論:面對「低資源語言」問題,學界採取了哪些措施?

趙小兵:一方面我們會儘可能地去採集更多資源,同一時間我們也在強調預處理流程,避免出現前期編碼錄入工作不到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根據少數民族語言現狀構建「低資源語言訓練模型」,通過引入遷移學習或零資源語言模型訓練等技術,由大規模的語料庫資源中學習的語言模型遷移訓練低資源的少數民族語言,在此過程中對參數進行調優。這是當下學界的研究熱點,尤其在機器翻譯這塊。

此外,我們也重視跨語言檢索技術的應用,在構建知識圖譜時,先從其他主流語言的資料庫中挖掘知識之間的層次關係,進而遷移到少數民族的應用中來。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多方機構組成聯盟來促進,尤其是在教育和醫療等專用領域上,能為身處偏遠地區且教育資源有限的少數民族群體提供更理想的服務。

AI 科技評論:目前在「低資源語言」研究這塊做得比較好的團隊有哪些?

趙小兵:高校上來說,清華的孫茂松老師和劉洋老師在做少數民族語言的機器翻譯,從他們這裡走出了大量的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人才;北大有計算語言學研究所的俞士汶老師等,特別是蒙藏維等語言跟隨俞老師的漢語語法信息詞典而建構的民族語言語法信息詞典,為少數民族語言未來的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礎;中科院自動化所的宗成慶老師,在他承擔的機器翻譯項目中,涉及蒙藏維吾等少數民族語言,一些地方民族院校的學生也跟著他在做機器翻譯軟體;東北大學有朱靖波老師與民族翻譯局合作,開發針對小語種的「小牛翻譯」,得益於民族翻譯局常年積累的文本優勢,讓他們在語料訓練上佔有一定優勢。

國內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處理技術最初的帶頭人包括維吾爾文的吾守爾院士、吐爾根教授、玉素甫教授,蒙古文的嘎日迪、敖其爾教授、確精扎布教授,藏文的趙晨星教授、於洪志教授、江迪研究員、歐珠教授、尼瑪扎西教授、才讓加教授,哈薩克文的古麗拉教授、彝文的沙馬拉毅教授等前輩。今天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的應用成果是他們辛勤耕耘的結果,而活躍在今天國內民族信息技術領域的人才隊伍也大都來自於這些前輩所在的單位和機構,他們為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智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應該被歷史記憶!

另外,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一直以來得到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的重視與大力扶持,學會在 1980 年成立了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專委會,組織國內民族語言信息處理的學術交流,推動了民族領域人才培養和技術發展。

這些是我目前所了解到的,不一定能夠百分之百準確概括學界的情況。

AI 科技評論:目前哪個少數民族語言的信息化程度是最高的?

趙小兵:蒙、藏、維這三種少數民族語言的信息化程度基本上是同步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這幾種語言的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大力支持,這三種語言相繼得到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部等上億元的專項投入,另外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專項課題等的持續支持;一個是這幾種少數民族語言的發展歷史相對較長,因此科研隊伍也相應比較成熟。即便如此,這裡還是要強調一點,既懂少數民族語言又懂信息處理的人才依然是非常稀缺的。

AI 科技評論:少數民族語言的信息化產品在具體落地時面臨了哪些挑戰?

趙小兵:目前承擔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國家課題的主要還是以科研院校為主,而科研院校的成果更多還是通過論文發表等形式呈現。隨著近幾年國家對科研成果轉化的引導,科研院校開始有意識和企業做聯動,推動技術轉化、產學研結合,然而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障礙:其一,科研院校需要調整傳統延續下來的做事模式,這種認知與習慣上的轉變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其二、雖然國家針對科研院校制定了引導政策,卻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科研院校對人才成果的評價及工作量的核定,需要更加多元化。

此外,少數民族語言的受眾少,在應用的落地上需要獲得更多來自國家政策的支持。比如青海玉樹那次大地震,當地明顯存在語言交流的問題,類似預警系統的建設需要國家的大力投入,不能只靠產品受眾的購買力來推動這件事情。

在選題申報上,國家應該將項目課題分成兩類,一類是追求技術領先的,一類是針對民用的,不能僅僅因為技術上的優勢而將所有項目給到同一類型的申報者。目前民用相關的課題在高校中普遍不被認可,導致高校老師在申報這類型項目的積極性上普遍不高,更別說轉化了。

AI 科技評論:怎麼理解「約束機制」的缺乏?

趙小兵:目前高校老師的主體任務還是教學,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可以進一步選擇產出科研成果,包括論文、出書、專利等,至於這些成果有多少轉化,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都不做硬性要求,技術轉化成了可選可不選的 B 項。我們知道技術轉化工作需要很大的投入,研發的東西在到達用戶手上以前實際上只完成了 30% 的工作量,然而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沒有配套的激勵政策,高校老師不會主動去做這件事情。

AI 科技評論:在未來的 3—5 年裡,您認為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工作會在哪些地方有所突破?

趙小兵:首先,做研究還是要與國家的整體規劃保持步伐一致。涉及到少數民族這一塊的話,第一點是要打通語言這一關,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關,由於翻譯非常依賴語言模型和語料庫建設,這一點因而顯得尤其重要。此外,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境內,要考慮到許多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和周邊國家的官方語言其實屬於同一種語言,要基於這一點進行頂層統籌布局。

第二點,要意識到許多少數民族群眾如今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狀態,而是從傳統的生活區域範圍逐漸向城市遷移,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他們特別需要來自知識層面的支持,只是這些推送服務他們要從哪裡獲取?典型的比如說搜尋引擎、門戶網站等工具服務的建設。

第三點,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還涉及到國家安全層面,我們依然需要通過輿情分析技術來了解民心民意。

如果說突破的話,我想會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 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中央民族大學簡介
    中央民族大學簡介 時間:2009-09-25 09:43   來源:中央民族大學網站    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是全國唯一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民族高等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重點大學介紹——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學院。延安民族學院以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從事民族工作的漢族幹部為主要任務。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抽調了一批當年在延安民族學院工作過的同志進行建院籌備工作。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學院正式開學,烏蘭夫任首任院長。
  • 有道翻譯官上線民族語言翻譯功能 接入9種少數民族語言釋義
    DoNews 12月11日消息(記者 向密) 網易有道旗下在線學習工具有道翻譯官日前新增民族語言翻譯功能,將國家民族語言翻譯官方機構——中國民族語言翻譯局的少數民族語言數據接入有道翻譯官。據了解,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是國家級民族語言翻譯機構,承擔了國家重要文獻、重大會議的民族語言翻譯工作,在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的規範化、標準化方面承擔了主要研究工作。此次有道翻譯官民族語言翻譯功能的上線,接入了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朝鮮語等9種少數民族語言的權威釋義,為少數民族同胞的語言學習提供翻譯服務。
  • 「少數民族語句法樹庫建設(藏語)」開題會在社科院民族所召開
    「少數民族語句法樹庫建設(藏語)」開題會在社科院民族所召開 2016-12-27 來源:社科院民族所   2016年12月22日,社科院民族所龍從軍副研究員承擔的國家語委2016
  •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成立60周年 中國美術館呈現民族美術力作
    嘉賓合影(攝影侯昱佑)在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老教授羅貽飽含深情地回憶裡,2019年6月13日上午,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承辦的「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成立
  • 中央民族大學藝術類招生 增少數民族樂器方向
    招辦主任訪談  增少數民族樂器方向  馬頭琴冬不拉不再是「第二樂器」  記者:中央民族大學有哪些藝術類的專業招收本科生?  京生:我校設有美術、舞蹈、音樂三個藝術學院,主要培養本科、研究生等高級藝術人才。藝術類本科各專業學制四年,文理兼招。
  • 中央民族大學宗教研究院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黃泰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國家宗教事局副局長陳宗榮、中央統戰部二局局長馬利懷、國家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紅傑、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資深教授牟鍾鑑、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胡雪峰、福建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嶽清華、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院長劉成有、中央民族大學宗教研究院院長遊斌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你了解嗎?中央民族大學排名前十的專業有哪些呢?
    1978年被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1999年,學校成為國家&34;重點建設大學;2002年,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籤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議》;2004年,學校成為&34;重點建設大學;201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中央民族大學建設新校區
  • 民族大學只有少數民族的學生才能讀嗎?民族大學裡的專業有哪些?
    我國許多大學都以某某民族大學為結尾,中央民族大學、雲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都是,而且其中不乏重點大學。當他們填報志願時學生和家長會非常懷疑:這種民族大學是不是只有少數民族的學生上學呢?在這個問題上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 中央民族大學你了解嗎?中央民族大學排名前十的專業有哪些呢?
    中央民族大學的前身是1941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民族學院;1951年,中央民族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烏蘭夫任首任院長;1978年被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1999年,學校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2年,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籤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議
  • 語言對越南少數民族發展的功能分析 ——越南的民族語言文化政策研究之一
    (1.廣西民族大學 東協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2.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社科大學,越南 河內 100803)[摘 要]語言不僅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手段,也是人類思維的工具。[關鍵詞]越南;少數民族;語言功能;交際;思維在了解越南的民族語言文化政策之前,我們需要理解語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其必要性在於,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一個國家的政策是否使民族語言文化得到發展。尤其是對少數民族而言,語言有助於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發展,而越南的少數民族就屬於這類情況。
  • 中央民族大學有哪些特色專業?
    ②維吾爾語言文學系維吾爾語言文學系是國內本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是中國少數民族(維吾爾)語言文學專業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屬於中央民族大學「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國家級重點學科、教育部「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單位。
  •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央民族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生...
    中央民族大學2019年接收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工作辦法 一、接收推免生的專業和名額1、接收專業各專業擬接收推免生的最高限定名額為我校研究生院網站屆時公布的招生專業目錄中各專業擬定招生計劃數的50%(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各系一般不超過70%)。
  •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舞蹈經典作品...
    中央民族大學供圖 譚欣露 攝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 葉婉瑩 秦亮)11月13日晚,「中華民族風——少數民族舞蹈精品薈萃」民族舞蹈專場演出在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師生在演出中展示了該院近年來創作的優秀少數民族舞蹈經典作品。
  • 高考2020:中央民族大學等民族類高校報考指南
    同時,民族類大學的生源比例中,少數民族考生佔比很大,學校的建築、食堂有各有風格,對需要特色飲食要求的少數民族考生也是照顧的非常貼切,可以嘗遍各地美食,O(∩_∩)O哈哈~。民族類大學辦學層次直屬於國家民委的民族類高校全國共有六所。
  • 中央民族大學招生簡章
    中央民族大學2021年藝術類本科專業招生章程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中央民族大學藝術類本科專業招生工作的管理
  • 2018民族高校教育信息化研討會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行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23日訊(記者 陳淋)11月22日,以「和合民大 智慧共享」為主題的2018民族高校教育信息化研討會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為期三天,以各民族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實踐經驗分享,IT廠商技術產品報告及信息化應用場景體驗等形式,深入探討民族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重難點問題、最新進展和建設規劃等。
  • 【共有家園】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政策解讀
    2005 年,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設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國情調查研究》課題,探究我國人口稀少的語言進入新時期後的使用情況及演變特點,通過語言田野調查的第一手材料,編寫反映某一民族語言、某一地區語言使用個案的調查研究專著,匯集出版了《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研究叢書》以及23 篇語言國情調查方面的論文,以濃縮專題的形式展示了近年來語言國情個案調查的部分成果,為當前全面開展語言國情調查提供參考和借鑑
  • 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智慧校園建設項目(二期)——「一帶一路」民族...
    中招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中央民族大學的委託,就「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智慧校園建設項目(二期)——「一帶一路」民族文化大數據中心項目及一流學科建設信息化支撐項目設計與服務」項目(項目編號: TC2008003)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 TC2008003   項目名稱
  • 中央民族大學排名第幾位?2020年中國民族類大學排行榜15強名單!
    中央民族大學,是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全國民族院校中唯一所985/211,是唯一一所集齊了56個民族的大學。民族學科是該校的特色。本科生約有70%左右少數民族,各民族語言、風俗、服飾、歌舞、特色小吃,燦爛交織。優勢專業: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宗教學、舞蹈學、歷史學、藝術設計、音樂學等。同等條件下,學校會優先錄取少數民族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