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給孩子報補習班、找好學校、好老師,傾盡全力。然而孩子不是口袋,老師、家長給孩子裝多少孩子就能接收多少。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點燃孩子這把火,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
在《朗讀手冊》一書中說,「一項對15萬四年級學生的全球調查顯示,父母『經常』在家為孩子朗讀的學生比那些父母只是『偶爾』為他們朗讀的學生成績要高30分。」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為孩子朗讀,是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
在孩子入學前,我也希望能為孩子找好學校、好老師,可親戚(親戚家的孩子學習好,成績一直全年級前幾名)說:「你想的這些都是外因,要想孩子學習好,重要的還是孩子自己有學習的動力,願意學,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朗讀手冊》中有一句話說的更長遠,「學校的目標是培養終身閱讀者,培養那些畢業後仍然願意閱讀以及自學的人」,而不僅僅是成績好的人。讓孩子擁有學習的自驅力,這才是點燃了孩子這把火。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閱讀者,擁有學習的自驅力、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呢?
書中認為,唯一且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為孩子大聲朗讀,這是比試卷、家庭作業、讀書報告等都更重要的方法。
在《朗讀手冊》中提到兩個閱讀定律:
「閱讀定律一:人類是追求快樂的。對於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人們會自願地反覆去做。這不僅是一條定律,更是一個心理上的事實:我們接近帶來快樂的事,迴避帶來痛苦或不愉快的事。」
年齡小的孩子,對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大人給孩子朗讀,無論是虛構的故事還是非虛構的科普、傳記,都會讓孩子因知道多一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而感到快樂,不知不覺中,就讓孩子把快樂與書本聯繫在一起。
而大人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腿上,給孩子朗讀。
如果孩子已經上學,也許學校做不完的習題和沒完沒了的測試會讓孩子感到無趣和厭煩,如果這個時候家裡有孩子愛看的書,並且家長還會為孩子朗讀,那麼孩子還是可以從書中感受到快樂,將快樂和書聯繫在一起。而如果家裡沒有一些有趣的書,那孩子可能就會離書越來越遠,不愛讀書了。
「閱讀定律二:閱讀是積累漸進的技能。閱讀就像騎自行車一樣,你讀的越多就會讀得越好。」
讀的越多,理解力越好,在校學習的時候,就更容易聽懂老師說的是什麼,也就會學得越輕鬆,成績越好。成績好的孩子一般都很自信,也就越願意學習。
相反,讀的越少,理解力越差,學習越吃力,對學習越沒自信,自然越來越不想學。
可見,家長為孩子朗讀,不僅可以讓孩子將快樂與書聯繫在一起,而且孩子在上學後也會因讀的多而理解力強,在學習上更有自信,進而提升孩子學習的自驅力,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朗讀手冊》一書中,作者認為,在入學前,孩子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有足夠的詞彙量。通過測試孩子入學前的詞彙量甚至可以預知入學後的成績。
因為孩子是通過聽來學習的。如果一個詞孩子從來沒有聽過,那麼他就不會理解。就像學外語,如果一個詞我們從來沒聽過,也一定不懂它是什麼意思。雖然上學後孩子也會學習詞彙,但如果孩子之前聽過,那麼他就更容易聽懂老師說的。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的內容也會更複雜,如果孩子的詞彙量足夠,就可以幫助他們理解。這也是為什麼入學前的詞彙量測試能夠準確預測學生成績的原因。
那麼豐富的詞彙量從哪裡來呢?
研究發現,人們的日常口語交流基本只使用1萬個詞,這1萬個詞被稱為常用詞,在這1萬個常用詞之外,都稱之為生僻詞。這些生僻詞常常出現在閱讀物中,決定著我們語文程度的不同。
在積累詞彙方面,顯然口語交流不如印刷讀物,因為印刷讀物中包含更多的生僻詞。而且詞彙量短缺的問題也不可能通過參加課外補習班或者單純地學習拼讀來解決,只有通過閱讀來積累。
為孩子朗讀還可以補充背景知識,幫助孩子理解身邊並不常見的事物,比如歷史、科學等學科中的事物。閱讀的越多,對某個主題了解的越多,相關詞彙量越大,孩子就可以將越多的信息運用到課堂上,更好的理解老師和書本中講的知識,這就是背景知識的作用。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動物園、參觀名勝古蹟、出國旅遊或者去郊外露營,孩子也許不用特意學習就可以積累大量的背景知識。但是如果沒有太多機會旅遊,那麼積累背景知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給孩子朗讀。
為孩子朗讀越早開始效果越好。研究發現當孩子開始上小學時,反覆為他朗讀同一本繪本(至少三次),孩子的詞彙量將提高15%~40%,而且學習效果相對持久。2001年對全球15萬名四年級學生的評估顯示,父母經常為他們朗讀的學生成績比其他學生平均高出35分。
可見父母為孩子朗讀的次數越多,孩子的詞彙量越多,理解力也越強。而如果課堂外不進行閱讀,那麼在校的分數就很可能會低。
說到寫作,又是家長頭疼的一個問題,因為孩子寫作時普遍的問題是,常常無話可說、硬湊字數。為此老師除了會教學生寫作方法外,還會讓學生多做寫作練習,但是如果沒有閱讀,單純的寫作練習就像無源之水,學生仍然寫不出來。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中談到寫作時說,「別人怎麼寫我就不怎麼寫,怎麼說話怎麼寫」,同時他還鼓勵女兒養成閱讀習慣。
讀的多了,思路開闊,自然會有想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欲望,而且在讀的過程中還可以觀察別人是怎麼寫的,學習別人通過文字表達思想的方法。
就像很多作家,他們雖然自己寫,但他們花在閱讀他人作品上的時間也許更多。著名作家劉慈欣在《我是劉慈欣》一書中談到他的寫作時就曾說,看的科幻小說多了,就有了想要自己創作的想法。
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的成績報告也顯示,寫作成績最好的學生,並不是那些每天寫作多的人,而是那些平時就將閱讀當作消遣,家中有很多讀物並常寫隨筆的學生。說到底,就像聽的多了自然會說一樣,讀的多了也自然會寫。
為了孩子愛上讀書,愛上學習,家長能為孩子做的唯一最重要又不昂貴的事,就是抱著孩子,為他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