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遠:做到這一點,家長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2020-08-11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茅雯婷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艾爾溫·託夫勒曾說過:「21世紀的文盲將不再是不會讀寫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如何 learn、unlearn,和 relearn的人」。

如果Learn指的是常規意義上的學習,unlearn和 relearn如何翻譯成中文合適?

顧遠 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

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的顧遠認為,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對這兩個詞的中文表述非常準確,該峰會十周年主題是 「UnLearn ReLearn: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大會官方給出的中文翻譯是 「歸零與重構:學習人類新的可能」。

「UnLearn 翻譯成 「歸零」 ,看似有些決絕了,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 UnLearn 的其實是人類的底層認知和思考範式,那麼 「歸零」 不僅是精準的,而且是在這個巨變的時代裡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能力。

同樣的,ReLearn 即重構,不僅是指人類因應新的變化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更是指 「重新構建」 新的認知和範式來理解世界、理解社會、理解我們自己。」

當下,關於教育的傳統理念和既有形式都正處於激烈變化之中,教學傳統意義上「邊界」已被打破,「教」與「學」的外延和內涵正在不斷擴充調整。變革之下,作為學習者個人及其家庭們應該如何歸零與重構,以擁抱變化,適應時代。

打破學習的時空、角色和內容界限

顧遠用「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這三個短句概括出「無界」學習的新趨勢,這三句話分別對應打破學習的不同邊界。

「學習在窗外」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學習可以無時無刻。「他人即老師」打破的是角色的界限,教和學之間不再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關係,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老師;「世界是教材」則打破的是內容界限,過去教材就是學習者的全部世界,今天整個世界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教材。

打破邊界,不再設限,在帶來了更多自由與可能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挑戰,例如實踐中的無序感,相對明確的界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行動效率,而未來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的身份可以轉換,學習行為表面看去也會變得更加隨機,如何才能做到既「破」又「立」?

顧遠認為無序和有序本身不是截然分開的。有時候某些現象看起來好像在無序,但其底層的思維方式和遵循的原則是統一的。比如「他人即老師」就存在具體發生的場景和發生方式,關鍵在於規則由誰制定,「在無界學習中,規則是由參與者共同制定。」

顧遠認為無界學習非常強調「湧現」,學習過程會發生很多計劃之外的事情,但這個湧現本身仍然處於規則之下。

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一起成長

「共同制定規則是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的一種有效方式,」顧遠表示面向未來的學習對學習者也提出了要求,例如自由與責任觀的建立。作為自主學習的基礎,孩子應該從小就養成合理的自由與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必須跟上。

當下,許多父母已經產生了改變意識,但並不具備相關能力,對此,顧遠表示具體操作因家庭與家長實際情況而定,當然其中也存在一些相對共性的思考,這些思考能夠更好幫助家庭教育的展開。

「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既給他自由,同時又能讓他擁有責任感,這其中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和孩子們一起設定規則。」

「不是『為』孩子設定規則,而是『和』孩子一起設定規則。這一點非常重要。」

顧遠以所接觸的學員案例展開說明。有一位媽媽規定自己六年級的女兒除了晚上睡覺不能把手機帶進臥室,其他時間她都可以自由使用。即便如此,有一天她還是發現孩子偷偷地把手機帶進了臥室,當時她非常生氣,腦袋裡只有一個念頭:沒收手機!

情緒平靜以後,這位家長思考了三個問題:

糟糕的、嚴重的影響已經發生,還是只是我的擔心?

這位孩子使用手機,是在滿足她的什麼需要?

我的目標是讓孩子遠離手機,還是培養一個自律負責的孩子?

後來這一家人在例行的家庭會議上討論了手機使用的問題。那次家庭會議,他們並沒有找到彼此都滿意的解決方案。但通過那次溝通,孩子對父母的擔心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家長也對她的手機使用情況有了更細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次次的家庭會議,女兒知道:「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犯錯,可能暫時做不到做不好,但這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爸爸媽媽信任我,我也相信自己,能夠處理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顧遠表示,正如手機帶給孩子的誘惑和家長的考驗,未來教育面對的機遇與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父母能夠確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行動一邊學習。讓孩子們看到師長的信任,不畏懼已經犯和將要犯的錯誤,過程中不斷調整、持續迭代。「孩子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的。我們也是。」

與行業大咖一起探討未來教育

在長期教育工作經歷中,顧遠了解了豐富的個人成長的個案,尤其集中在對素養教育理解與實踐。他將於8月14日「無界學習·2020素養教育峰會」,和眾多與會行業大咖一起探討未來教育的焦點話題。

8月14日至15日,由上海市靜安真愛夢想教育進修學院、澎湃新聞聯合主辦的「無界學習·2020素養教育峰會」將在上海舉行。峰會邀請了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專家、國內教育專家、以及眾多教育界專業人士,他們將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就疫情之下「無界學習」這一新趨勢展開探討,從不同的角度來剖析當下和未來,教育界可能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李淑平

校對:欒夢

相關焦點

  • 21世紀的家長,做到這一點,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她將自己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家庭上,經常會被媒體拍到接送孩子上下學,並且為了跟孩子成為好朋友,還了解她的興趣愛好和最新的追星動態,這不是一個而是一堆,一群、原來這就是人情冷暖、人走茶涼。」曾經經歷過事業上的大紅大紫,再到結婚生子、淡出影壇、,復出拍戲,這一過程的心酸恐怕也只有女人才能理解女人。30+這個標籤詞,女人一旦被打上這個詞語,輝煌的時代就已經過去。
  • 家長不斷地學習,才能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我從孩子出生起,就不斷給孩子說故事!孩子還是嬰兒時期時,我常抱著他跟他說話,念一點小故事,雖然這時期的他聽不懂,但讓孩子習慣爸爸的聲音是很重要的!幼兒時期,約摸1歲半後,我的故事任務還沒結束,我還是持續著講,講到現在孩子都三歲半,上幼兒園了,我還是繼續講。我發現我這麼做,孩子有以下的變化:相較媽媽,孩子更喜歡我 做為孩子的故事爸爸,我自認做得很稱職!
  • 顧遠2018群島加速器致辭:To be or not to be, 這是一個問題
    *本文為顧遠在2018年度群島教育加速器啟動式的致辭《銀河系漫遊指南》是我很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裡面提到了有一個具有高度智能的外星種族,他們想找到一個能夠回答 「生命、宇宙和一切萬物」 的終極問題的簡單答案,於是就造了一臺超級計算機。這臺計算機足足運算了750萬年,終於找到了那個答案:42。
  • 成長路上,家長慢一點,孩子才能跑得更快
    教育這件事,父母要擁有「慢下來」的智慧現在的家庭孩子是重點,往往都是父母干著急,孩子不著急,父母領著孩子在前面跑,孩子慢慢騰騰地追,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達不到家長的期望,或者是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其實在成長的路上,父母如果能先學會慢下來,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所有的成功都需要時間累積,教育孩子,經營婚姻,提升自我都不是速成的。
  • 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認真看,培養出色孩子
    陳總幡然醒悟,單方面要求孩子做一件事,顯然是不夠妥當的。於是,他倆便雙雙定下了目標,一起向著前方努力。不禁感慨,父母的水平越高,越重視榜樣的作用,越會選擇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相反,低水平的家長更喜歡單方面要求孩子學習各種知識,拒絕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 奶爸感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能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人,很重要一點就是消除「好奇」,努力消除自己認知的盲區,讓自己「無所不知」,至少也要表現的沒有什麼值得「好奇」的。但另一方面,好奇心其實也是生活意義的一種體現,面對任何事情都似乎瞭若指掌、熟視無睹,生活的趣味也少了很多。可惜,在成長過程中,要表現出「世故」「穩重」的需求佔了上風,我們都慢慢忘掉了怎樣「好奇」,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學習,看能否找回一點好奇之心。
  • 《陪孩子終身成長》:自我覺知,家長的成長,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家長為了孩子殫精竭慮,無所保留的付出,總覺得這樣孩子即使不會感恩戴德,起碼也會努力奮進。可結果通常卻不盡人意,孩子的成績和生活不見起色,親子關係卻一度緊張。長此以往,這種模式又會投射到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處理方式以及和他人的相處模式上,潛移默化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一定困擾。
  • 家長應與孩子 "一起成長",鞭策 "親親家園"共育成才
    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閱讀時,可以故意裝無知,不斷在孩子將要提出疑問時,反問孩子與之有關的知識,讓其回答家長的問題過程,學會領悟,陪伴孩子打通 &34;的學習狀態。2、&34;做到&34;,&34;,引導孩子。
  • 家長做到這一點,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父母都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給孩子報補習班、找好學校、好老師,傾盡全力。然而孩子不是口袋,老師、家長給孩子裝多少孩子就能接收多少。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那麼家長如何才能點燃孩子這把火,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
  • 站在生命的角度,和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者必須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關懷和情愛,以創造出正確的環境和智慧的培養,使得孩子長大成人後,能依智慧處理他所面臨的人生問題。然而,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者必須了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信賴種種意識形態、學說或信仰。」
  • 如何正確地愛孩子,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對孩子的要求自己先做到,那才是平等;動不動就用「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作為理由,單方面要求孩子做到,不僅缺乏做朋友的誠意,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而溝通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最頭痛的事情了。經常有家長形容自己跟孩子交流是「左耳進右耳出」。
  • 和孩子一起成長——榜樣的作用
    最近通過廣播聽到一些教育專家講課,經常提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話題。「和孩子一起成長」已成為他們教育孩子能夠取得成功的經驗。仔細總結、分析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也正是暗合了這一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長」,之所以行之有效,我認為實際上就是「榜樣的作用」!
  • 孩子學習一點都不自覺?家長做到這3點,孩子越來越自覺
    ,對於孩子的能不能自覺地學習這件事,家長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閒雜家長最羨慕的就是那些學習好,又上進的孩子們,人家學習好還自覺主動,自己家孩子明明學習不好也不求上進,不僅不主動學習,跟上腳步,反而還在那不以為然,拖拖拉拉,為此,家長真的是無可奈何的。孩子學習一點都不自覺?
  • 把握教育初心,讓孩子健康成長,才能開花與結果,成為家長的驕傲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家長教育孩子應該做到:把握教育孩子的初心,營造教育孩子的氛圍,培育教育孩子的情商,堅守教育孩子闖入誤區界限,才能教育好。一、把握教育孩子的初心,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孩子學知識,長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家長同樣也應該在孩子面前多學習,重新靜下心來跟孩子一起學,做到以身試教,為孩子提供「養料」,看著孩子能一步一步的進步,心裡總是美滋滋的。(二)以行促教。家長要求孩子養成講文明有禮貌的言行舉止的品行。
  • 好的教育,是老師、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
    暑假班全面結課了但屬於你們的未來還很長很長相伴同行的暑假我想和你們一起回顧這段美好充實的記憶到暑假班結課的家長會家長們陪伴孩子走完了暑假這段學習旅程,離不開你們的支持和參與家長會上這個暑假,成長的不僅是孩子
  • 怎麼誇,才能讓孩子得到成長?
    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家長們都知道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裡面所說的誇出來的好,指的是孩子在鼓勵中不斷地得到成長。在卡羅爾·德維克所著的《終身成長》一書中,我們知道要讓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 初中生排名多少,才能升入重點高中?做到這一點,家長心中無憂...
    才能考入重點高中?答案很簡單:第一名,並且能夠一直保持最好!但這不太現實,因為第一名都想爭,而且名額只有一個,沒有條件、沒有能力如何去爭?一、成績決定名次,名次決定學校,是學生和家長緊盯名次的原因所在。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在學習中應該走這樣一條路: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好工作。
  • 最好的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
    可是結果留下的只有一家人的抱怨和責怪。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你沒有想想,你自己都不努力都沒有成長,孩子怎麼會成長。想要孩子真正的得到全面的發展,首先自己得先做到。因為,沒有一個優秀孩子的父母是不思進取,不去奮鬥。而呆在家裡守著孩子,圍著鍋臺轉的。他們都是有思想,有遠見,有奮鬥目標,從不認為自己原本就比孩子強,就是孩子的管教者。而他們一直都是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並肩作戰的。
  • 孩子晚睡危害大?家長只要做好這一點,孩子晚睡=早睡
    孩子成長過程中幾乎都出現過晚睡的問題,特別是放假期間,基本是跟隨大人的睡眠模式,喜歡做個「小夜貓子」。很多家長雖然覺得這樣不好,但是孩子睡覺這件事強求也沒用。都說「早睡早起」身體好,晚睡不僅對身體傷害大,而且對於發育期的孩子來說,晚睡造成的危害不是一點點。受家庭環境影響,多數孩子都會有晚睡的時候。晚睡一定危害大嗎?家長做到這一點,晚睡不僅沒有危害,而且還有好處哦。
  • 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就請家長先做到這一點
    我們看現在的孩子,多少孩子的戴眼鏡的原因是因為晚上熬夜玩手機。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放孩子放下手機但是都沒有什麼效果。作為家長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想要讓孩子放下手機,家長還是要嘗試做到這幾點!一、父母自己先放下手機如果家長只一味地要求孩子放下手機,而自己仍抱著手機看個不停,那孩子心裡自然不服氣,然後想辦法偷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