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前,先做好這一點,教育事半功倍

2021-02-08 英語教學與遊戲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不少家長總是反映教育孩子難,讓人心力交瘁。

最常見的是孩子的不良行為、壞習慣,吼也吼了,苦口婆心講道理也講了,但孩子還是不聽,不改,要不就是當時見效,過兩天故態復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問題出在哪裡呢?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在《父母的覺醒》一書中說:

「我想強調的是,孩子的行為始終是有意義的,發現一個行為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如果社會能夠拋棄『有的孩子本性邪惡』的想法,就能促使社會文化更加理解孩子,知道他們的反常行為是有原因的。

的確,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家長一般都只能看到孩子不好的行為,卻不關心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需求,而去指責孩子,或者講大道理。

不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就用命令、控制、懲罰等方式管教孩子,一來無法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二來容易傷害孩子,影響心理健康;另外,也錯過了了解孩子內心的機會。

長此以往,教育孩子便成為一件很棘手的難題,孩子缺乏理解和正確的引導,家長也覺得又苦又累。

記得一位家長曾經在公眾號後臺求助,孩子老愛撒謊怎麼辦?

她說兒子平時挺乖,就是有個毛病,愛撒謊。

有一次在學校和同桌打鬧把衣服撕壞了一塊,回家問他,他卻說是別人故意把他衣服扯破了。

初中時,想問媽媽要零花錢給同學買生日禮物,卻說是老師要收錢買參考書。

類似的事情很多。這位家長又疑惑又生氣,「很多事情也不是啥大事,跟我說實話我也不會說他,為什麼就要撒謊呢?」

她因為這些事批評過孩子很多次,教育他做人要誠實,但孩子還是屢教不改。

看完這位家長的敘述,憑藉多年來教育諮詢的經驗,我很快意識到這個孩子不是「愛撒謊」,而是「被迫撒謊」:因為怕被媽媽責罰,怕自己表現不好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選擇了這種「不好」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當和這位家長深入溝通後,事情的真相也逐漸清晰。原來,這位媽媽一直對孩子很嚴厲、要求嚴格,每當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都會忍不住批評指責,對孩子的控制也比較多。

在這種嚴厲、控制型管教下,孩子做事總是會擔心媽媽不讓、不允許,怕媽媽罵自己,於是就學會了一次次撒謊。

這位媽媽也只是看到孩子表現出來的撒謊行為,卻沒有深入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動機,進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必然是無法有效糾正孩子不當行為的。

這樣的案例有很多。

比如很多沉迷網絡、遊戲的孩子,家長只看到他們不愛學習,愛玩手機的行為表象,動輒打罵,甚至把孩子送到「戒除網癮」的機構,卻沒有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

曾有調查發現,不少孩子是因為現實世界單調無聊、缺乏愛和關心、在生活中得不到積極的肯定和成功的體驗,而在網絡世界中卻可以感受到自由、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所以才深陷其中。

家長只有從這些行為背後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出發,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帶孩子投入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或者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重拾信心,才能從根本上把孩子從虛擬世界中拉回來。

所以說,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練就一雙鋒利的眼睛,學會透過孩子行為的表象直擊本質,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感受,心理需求和目的。

從這些本質問題出發,思考解決辦法,調整平時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及時、高效地規範孩子行為,引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讓教育事半功倍。

著名心理學家珍·尼爾森博士曾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她在《正面教育》一書中提到:

「當小孩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她就會覺得沮喪。每個孩子感到沮喪的程度不同,但都會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

個體心理學認為,孩子「不良行為」背後通常隱藏著4個目的:

①尋求關注(你們快看看我呀)

②權力鬥爭(你越讓我幹什麼,我越是不幹)

③報復心理(你對我不好,我都會奉還給你)

④自暴自棄(反正我也不重要,沒什麼好努力的)

認識到這些,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

比如同樣是叛逆不聽話、愛跟父母作對,對於2歲的孩子,自我意識萌芽,凡事喜歡強調「我」,「我的」、「我做」,很不喜歡家長動他的東西,或者幫他做事。

這個時候,在安全範圍內,家長應當順應孩子的這種成長規律,不和孩子硬頂,讓孩子可以充分體驗自我,了解到自己與他人的區別,意識到「我能行」「我能做」,邁出獨立、自信的第一步。

而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和權利,渴望平等和尊重,他叛逆行為背後的目的往往是尋求空間和自主感,不希望父母幹涉過多,侵犯個人空間。

因此,這個時候,家長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學會適當放手,給孩子更多自己做決定、自我管理的空間。

總而言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僅僅憑孩子的某些行為,就給孩子貼上「膽小」「不聽話」「撒謊精「不愛學習」等負面標籤,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靠近標籤的樣子。

做一個有心的父母,好好擁抱那個需要被理解和幫助的孩子,多思考、學習,多和孩子溝通,關注他行為背後的秘密。這樣,才能更輕鬆地教育出一個身心健康、樂觀優秀的孩子。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個人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本公眾號聯繫郵箱:

lazytools@foxmail.com

公眾號使用須知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在6歲前做好這些事,孩子心理更健康,長大才好管教
    前言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性格也更加活潑和開朗,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孩子的性格變得極端和扭曲,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的身心教育投入足夠的重視,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中,很多都是和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影響有關係的
  • 管教孩子的常見誤區
    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很頭疼或者苦惱的時候,這是因為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方式方法不正確,會出現常見的誤區,這些誤區讓用心良苦的父母在管教的時候事半功倍。誤區一: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普遍認為在管教不乖的孩子只有兩種:一種是控制,也就是懲罰孩子,因為孩子的行為舉止令自己無法接受。
  • 為什麼越嚴厲的管教,孩子越不聽?家長做到這4點才能事半功倍!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遭遇這樣的教育困境,明明對孩子的事情很用心的管教,但是孩子完全不配合。面對孩子越管越不聽的情況,家長們的應對措施大有不同。有的家長會採用更加嚴格的教育方式來讓孩子妥協,而有的家長則無奈地選擇向孩子妥協。顯然這兩種應對方式都不適合。家長們想要找到解決孩子不服管教的方法不妨從了解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入手。
  • 教育孩子,自由和管教從不矛盾?
    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有些家長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帶著耐心,但如果孩子在談話過程中稍微調皮搗蛋一點,這時候家長就會忍不住生氣,導致矛盾激化。後果就是孩子依舊很調皮,除了性格決定,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 孩子犯錯父母如何管教?做好「三管兩不管」,孩子不優秀才怪
    「不管看不慣,管起來自己都要瘋」,這是多數父母在管孩子時的心聲吧!看著自家孩子身上出現的各種行為和習慣問題,不去管又擔心孩子養成壞習慣將來可咋辦,一管起來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最後不得不以「吼打罵」收場。面對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犯錯,父母是該多管還是讓孩子自己吃虧後去改正呢?父母該如何管教,能達到效果的最大化?父母做好「三管兩不管」,孩子優秀家長輕鬆。
  • 孩子不服管教怎麼辦?講究方式方法,讓教育變得心平氣和
    文/小熊育兒日記有一句老話說:「七嫌八不愛」,意思就是小孩子到了七八歲的年紀就變得不服管教,讓家長們一個頭兩個大,家裡經常會雞飛狗跳,每次教育孩子總是不歡而散。其實,作為孩子必須經歷的一個成長階段,這種「七嫌八不愛」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嗎?前些天,嘟嘟再一次被班主任投訴了。
  • 「教育孩子,任重道遠」,想把孩子管教好,過來人的經驗值得借鑑
    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少父母應該都有這方面的經歷,孩子不聽話,哭鬧任性的時候,自己說什麼也不管用,於是就會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需要做的首先就是擺正自己的心態,摒棄暴力解決問題的做法,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人也炸毛絕對是不明智的行為。既然大吼大叫不能把孩子管教好,那父母自然是要捨棄這種行為的。●過來人的建議是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一定要穩住,自己先別著急發怒,畢竟生氣的時候大人也是會失去理智的。
  • 做好自己,孩子無須管教太多
    《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核心價值觀也是如此,拜讀後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釋懷很多,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學知識為理論依據,提出「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理念,於孩子,我們確實沒有太多管教的資格,唯有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愛,靜待花開。老子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同理。
  • 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莫過於正面管教,讓孩子聽話又守規矩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說到教育孩子,10個家長8個愁,網上經常流傳一句「這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其實這不僅僅是孩子們對於自己的嘲諷和他人的羨慕,也是許多家長內心的獨白。
  • 從「管不住」到「不用管」家長需要先做好這3點
    管教孩子不需要高明的方法,而是先要有信任和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的是家長的引導和糾正,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也有的父母是真的愛孩子,但用錯了方法,教育之前沒有用愛提前做好鋪墊,給了孩子一分愛,妄想用十分的教育去管教孩子,這樣孩子肯定不會照單全收的。給孩子的管束太少,孩子不成器,但是給孩子的管束太多,孩子的靈性可能就會被磨滅。愛要適度,管教更需要方法。
  • 無論是「暴力管教」或「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這兩點!
    嬌媽不論怎麼解釋自己上了一天的班,路上如何疲憊,想先休息一會。孩子都是不依不饒!直到一個周末,公司有活動,可以帶孩子一起參加,她決定帶孩子一起去並且特意沒有讓老公接送。孩子與自己一起開啟一段「上班之旅的體驗」。先到家附近的公交站,等直達地鐵站的公交。剛開始娃還很興奮,哼著歌。坐了8分鐘公交到達地鐵站之後轉第一趟地鐵。
  • 孩子任性難管教,掌握這3個小技巧,管教孩子更加得心應手
    因此,在我們印象當中,時不時地會聽到樓前樓後、左鄰右舍的大人訓斥孩子的聲音:「看你下次還敢不敢,真是欠揍……」,然後夾雜著孩子可憐兮兮的求饒聲:「媽媽(或爸爸)我不敢了,我以後再也不敢了……」孩子任性不聽話,父母就出」狠招「大吼大叫來「收拾」孩子。這樣的情景往往成為很多孩子小時候揮之不去的「噩夢」。
  • 想讓孩子乖乖聽話,告別大吼大叫,父母學會這3招事半功倍
    當父母情緒失控、脾氣暴躁,對於孩子的管教不能心平氣和地說話,而總是火冒三丈的大吼大叫,父母如此的言行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失控,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脾氣變得暴躁。2.親子關係惡化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關係是朋友關係,以平等的姿態相互交流,互相包容,有事好好說,互相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才能促進親子關係和諧發展。而父母對於孩子如果總是嚴聲厲語,大吼大叫的話,那麼親子關係將會在劍拔弩張之間漸行漸遠,此種教育之法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管教孩子的作用,還會導致親子關係惡化,得不償失。
  • 孩子不聽管教?家長可以嘗試「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加省心
    作為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能讓父母省點心,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孩子不受父母的管教,最後鬧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的也比比皆是。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孩子不服從父母的管教?在了解了&34;後,我們試試以下這三種方法來教育孩子,說不定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運用&34;?
  • 孩子不服管教讓家長頭疼,利用好「正面管教」,孩子乖巧又懂事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服管教?想讓孩子乖巧懂事,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孩子跟家長唱反調,不服管教的樣子簡直能把人氣炸。明明是孩子自己犯了錯,為啥還這麼橫,不服管教呢?面對這樣的孩子,一味地表現出嚴厲是沒有用的,家長還要學會利用正面管教。
  • 孩子妙語連珠「投訴」媽媽走紅,要做好三點,才能讓家庭管教統一
    姥爺成了孩子靠山!」之後,這段視頻流傳到了網上,很多的網友看到了女兒可愛的一幕,也是在下面紛紛留言,其中最精彩的一條就是:「投訴到廠家了。」2.平常的教育養成一般情況下,對於孩子的習慣或者某一個性格的養成,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引導和教育,當父母開始對孩子的某一個習慣,做出教育和批評的時候,孩子就明白了自己的這個習慣是有問題的,是不被父母所允許的。
  • 管教孩子,你要先做對一件事
    「胡蘿蔔+大棒」式的管教傳統一直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主要文化之一,隨著70、80後父母吸收了更多開放式管教的理念,對於孩子,應該如何「管教」更科學呢?最近看到賴佩霞老師的演講「你滿嘴是愛,卻滿目猙獰」,很諷刺的一段是,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管教孩子時不夠耐心的吼叫責罵會深深植根在孩子的心裡,作為回報,父母年老時,兒女就會用同樣的情緒對待智商和行為已經形同幼童的父母。當然,這並非是兒女故意為之,而是情商的傳承和性格的培養使然。「管教」顧名思義,既要「管」也要「教」。
  • 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父母要利用魚缸法則教育孩子
    她對兒子進行了一番教育,發現兒子還會頂嘴。這讓她感到非常無奈,想讓廣大網友們支招。這句話正好概括了控制欲太強的父母。他們控制著孩子,讓孩子服從自己的一切指令,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變得很差,從而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
  • 做好這9點,管教孩子才有效
    ,這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認為:孩子「快樂則接受;痛苦則拒絕」,要使孩子繼續或終止某種行為,我們可以通過獎勵或懲罰來做到這一點。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 李玫瑾:很多家長不會管孩子!怎么正確管教孩子,這篇文章告訴你
    面對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很多的家長沒有以正確的方式進行管教,只是知道生氣,對孩子進行威脅、打罵式的教育,這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好處。父母如何做好正面管教?1. 給予孩子鼓勵有很多的家長總是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己家的孩子做對比,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