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然犯?身份犯?犯罪的幾種分類

2020-12-17 玉亦山

01自然犯與法定犯

自然犯:在侵害或者威脅法益的同時明顯違反倫理道德的傳統型犯罪,例如例如故意殺人罪、搶劫、強姦等。這些行為因為違反了社會中的一般倫理道德,古往今來,不分東西,均規定為犯罪。即使不懂法,單憑一般生活經驗也能了解其社會危害性。

法定犯:沒有明顯違反倫理道德的現代型犯罪,主要是明顯違背了統治秩序。例如:非法出租槍枝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非法經營罪。

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區分具有相對性,即使是法定犯,經過長時間的立法的規定,人們心中法律意識的增強,會形成道德確信,逐步演變成自然犯。而有一些自然犯,隨著社會變化和公眾價值觀、道德觀的變化,也會出現自然犯的非犯罪化現象。

02隔隙犯與非隔隙犯

隔隙犯:在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時間的、場所的間隔的犯罪。可分為隔時犯與隔地犯兩種。例如,張三在李四的食物中投毒,李四吃過後,五個小時後才死亡。犯罪結果與死亡結果出現之間存在時間差。

非隔隙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沒有時間、場所間隔的犯罪。

這樣劃分的意義何在?例如,對於隔隙犯,如果犯罪行為完成後,在犯罪結果出現之前可以實施中止行為防止既遂結果出現,進而成立犯罪中止。

03即成犯、狀態犯、繼續犯

即成犯:一旦發生法益侵害結果,犯罪便同時終了;犯罪一旦終了,法益便同時消滅的犯罪。——故意殺人罪。

狀態犯:犯罪行為終了後,危害結果繼續存在。——盜竊罪

繼續犯: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同時持續的存在。——非法拘禁罪、拐賣婦女兒童罪、綁架罪、窩藏罪、非法持有槍枝罪。

凡是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非法拘禁罪、綁架罪、拐賣婦女罪)、持有型犯罪(如持有假幣罪),都是繼續犯。在繼續犯中,只要犯罪行為沒有結束一直在繼續,中途加入進來的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04身份犯與非身份犯

身份犯:是特殊身份作為客觀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可以分為影響定罪的身份犯(真正身份)和不影響定罪但影響量刑的身份(不真正身份)。真正的身份犯:貪汙罪;不真正身份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非法拘禁行為的,從重處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這一身份就是影響量刑的身份,是否屬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定罪沒有影響。

非身份犯:不以特殊身份作為客觀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故意殺人罪

05基本犯、加重犯與減輕犯

基本犯: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不具有法定加重或者減輕情節的犯罪。刑法分則規定的最簡單的罪狀。——故意殺人罪的一般規定

結果加重犯:是指行為人出於基本構成要件的故意或者過失,在實施基本行為時,發生了超過基本構成要件結果的加重結果,因為導致刑罰加重的犯罪形態。結果加重犯必須以刑法的規定為標準,例如,故意傷害罪(致人重傷、死亡)、搶劫罪的八種加重情節。

減輕犯:刑法分則條文以基本犯為基準規定了減輕情節與較輕法定刑的犯罪。例如,《刑法》第232條(故意殺人罪)規定:「故意殺人的、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該條規定的前半段為故意殺人犯的基本犯,後半段為減輕犯。

——END——

相關焦點

  • 時永超:法定犯主觀罪過的司法認定
    法定犯是區別於自然犯的犯罪行為,具有雙重違法性、易發性、較弱的悖德性等特點,法定犯主觀罪過的認定呈現出複雜性和多樣性,那麼就不能用傳統的處理自然犯的方式處理法定犯。本文主要從實踐問題出發剖析法定犯的特徵及其司法認定中的問題,進而提出法定犯司法認定中應當遵循的原則與規則以更好地處理法定犯案件。
  • 論我國刑法中的身份犯
    (二)「身份犯」的界說  對於身份犯的概念,我國大陸學者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將身份犯定位為犯罪或犯罪人,認為身份犯即常人犯的對稱,是指以一定身份或其他特定關係為犯罪構成要件或刑罰加減免除原因的犯罪或犯罪人。[8]第二種觀點認為,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為主體構成要件或者刑罰加減根據的犯罪。
  • 什麼叫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分類
    兩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我們稱之為共同實行犯,也稱共同正犯。強調的是只要有共同的行為,不問各自的行為結果如何。如例1:甲乙二人商議晚上去超市大廳偷珠寶,甲入超市盜竊,乙在外警示,甲乙是共同實行犯。儘管甲乙二人各自行為不同,但共同目的一致。
  • 怎樣認定網絡犯罪中的幫助犯
    【關鍵詞】網絡中性行為  幫助犯  幫助故意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為維護信息網絡安全,針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新情況,《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規定了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為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提供幫助罪,這意味著對一些網絡中性幫助行為實行了正犯化。
  • 主體身份不同如何認定共同瀆職犯罪
    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肯定說認為,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雖無某種特殊身份,但均可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構成職務犯罪共同實行犯。因為儘管主體身份性質不同,但因是共同犯罪,因而不同身份的主體的行為仍是互相聯繫的,就被侵害的客體而言,不能說僅受到特殊主體行為侵害,而應當認定受到特殊主體和一般主體共同行為的侵害。
  • 答疑:關於行為犯與結果犯的分類
    如果結果犯中的結果不是法益這一廣泛的結果,那麼就是指法律條文是否明確規定了其結果,那麼就可以視其為規範性的分類了嗎?書上是贊同「行為終了與結果發生是否存在時間上的間隔」,我也是贊同這一觀點,因為這才是從本質上區分了結果犯與行為犯,通說的用既遂時是否需要有法定結果來區分,那麼犯罪未遂算什麼呢?這樣的規定是否具有漏洞呢?是所有的未遂都是行為犯嗎?
  • 犯罪故意的認定與分類
    【命題方式提示】:考查方式主要有:1、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構成故意犯罪,此時不僅要理解刑法總則關於故意犯罪的概念,還要熟悉刑法分則常見罪名的犯罪構成。2、直接考查故意的認識內容或者與具體的罪名結合考查該罪故意的認識內容並與其他相似的罪名進行區分。
  • 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並非一概構成間接正犯
    ,進而認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人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一律構成間接正犯。然而實踐中,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在部分犯罪(如盜竊、搶劫等)中有時所起作用明顯大於教唆者,此時認定教唆者構成間接正犯會不當地加重其罪責。犯罪一詞具有「客觀違法」層面和「客觀違法+主觀有責」層面雙重含義。在這一語境下,共同犯罪是客觀違法層面共同實施犯罪行為的新理論已經逐漸成為理論通說,並得到實務界的認同。基於這種認識,筆者認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人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是否構成間接正犯,應視情形而定。
  • 電影《犯罪現場》,有幾處看得比較犯迷糊
    2019古天樂和宣萱等人主演的電影《犯罪現場》。 影片開始,是一隻蜘蛛掉落地上逐漸死亡,地面上還有許多的螞蟻。 犯罪現場有兩個地方,一處是犯罪團夥徐糠等人被殺的現場,還有一處是珠寶店。這兩個地方是有因果關係的。珠寶店劫案在前,犯罪團夥人員被殺在後,還是因為分贓不均,而且還丟失了一袋珠寶。
  • 理論沙龍 行為犯與結果犯的分類應當廢棄
    在我國傳統刑法理論中,行為犯和結果犯是一類較為重要的犯罪分類。通常認為,結果犯是指除了實施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種犯罪行為以外,還鬚髮生法定的犯罪結果才構成既遂的犯罪①。也有人將行為犯表述為「以侵害行為之實施為構成要件的犯罪,或者是以侵害行為實施完畢而成立犯罪既遂狀態的犯罪。」②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等。
  • 論想像競合犯
    理由在於行為人出於一個或數個罪過,雖然只實施了一個行為,卻造成了數個危害結果,觸犯了數個罪名,就其犯罪構成要件而言,除行為僅有一個以外,其餘的幾個要件都與實質數罪的構成要件相符。而這一危害行為的實施與數個犯罪結果的發生都有因果關係,是數個危害結果發生的共同原因。若將這一危害行為與數個犯罪結果的發生分別聯繫起來,就能分別構成幾個犯罪,所以想像競合犯的一個危害行為,事實上產生了重複交叉的作用。
  • 付立慶:行為犯概念否定論
    關鍵詞: 單純行為犯; 結果犯; 抽象危險犯; 實害犯在我國刑法學研究中,行為犯(單純行為犯)與結果犯、形式犯與實質犯、實害犯與危險犯等幾組概念同時存在。這些概念之間是什麼關係,是否都有存在的必要?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犯罪的概念? 這些是本文基本的問題意識。
  • 強姦犯罪中實行犯與幫助犯之界定
    ,實行犯是直接實施強姦的罪犯,幫助犯是通過幫助行為使實行犯易於著手或易於完成的罪犯。遂判決:一,維持原判一項即被告人王X犯強姦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二,撤銷原判第二項,改判上訴人李X林、李XX犯強姦罪,各判處有期徒刑二年。  [評析]  本案是一起臨時性簡單共謀形成的一般共同犯罪案件。本案一審對案件性質的認定、二審駁斥上訴人認定共謀證據不足的辯解以及採納上訴人系本案從犯的上訴理由,並進而確定主從關係,都是正確的。
  • 共同犯罪中主從犯的實質界分
    杜某利用工作便利提供盜竊線索,提出犯意,指使他人實施犯罪,聯繫銷贓,分得大部分贓款,在共同犯罪中其主要作用,應認定為主犯;蔣某某,王某某在盜竊過程中聽從杜某安排,分得贓款少,作用較小,應認定為從犯;故判決:被告人杜某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九萬元;被告人蔣某某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七萬五千元。
  • 淺談職務犯罪中的「間接正犯」
    無論從犯罪的結果還是對犯罪行為的處遇來看,間接正犯與直接正犯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的具體方式。  在對間接正犯適用情形的討論過程中,也會存在不同版本的解讀與闡釋,無論按照怎樣的分類標準進行劃分,其本質都離不開被利用者的「工具」性質,也就是說被利用者不過是間接正犯的工具而已。
  • 共同犯罪什麼條件下成立
    共同犯罪說的簡單點就是幾個人有預謀的結夥犯罪。但在幾個人共同犯罪的時候也許有的是主犯、有的是從犯,甚至還會存在教唆犯,那麼共同犯罪什麼條件下成立?接下來將由 齊微波律師 為您介紹相關方面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相應的問題。
  • 如何理解製毒物品犯罪的主觀故意內容
    須知,非法生產製毒物品是故意犯罪,其要求被追訴人明知其涉案行為必然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仍然故意或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站在理論上分析,上述犯罪要求被追訴人必須知曉其涉案行為的性質,但在實踐中是僅僅要求被追訴人明知所生產的化學物資的具體名稱,還是需要進一步要求被追訴人明知涉案物品屬於國家所管制的製毒物品卻引起爭議。實踐中,因不同法院也採用了不同的觀點,最終導致同案不同判。
  • 法考之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問題
    因為共同犯罪問題,不僅分類起來比較複雜,而且一旦插入相關的案例中,點比較細,大家容易忽略,尤其是刑法主觀題的籠統式的考法。間接正犯:間接正犯也就是間接實行犯,指利用不成立共犯的第三人實行犯罪。 概念的理解有些複雜,大家可以這樣認為,就是犯罪人,把他人當成自己的工具,而他作為利用人與被利用人之間不成立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