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對翻譯推理的考查往往分兩種題型。
第一種題型是題幹中給出若干命題,選項中內容涉及關於已知命題中若干要件的關係,那麼解題過程主要是檢驗選項是否符合推理規則,如:
【例】刑警王某從某個殺人現場勘察完畢回到局裡。門衛老張問他結果怎麼樣,王某說知道了殺人犯到過現場。老張知道王刑警在調侃他,因為根本無須王某告訴,他就知道:如果某人是殺人犯,那麼案發時他一定在現場。
但據此回答,我們可以推知:
A.如果張三案發時在現場,那麼他就是殺人犯
B.如果李四不是殺人犯,那麼案發時他就不在現場
C.如果王五案發時不在現場,那麼他就不是殺人犯
D.即使許六不在案發現場,也有可能是殺人犯
第二種是題幹中除了給出若干已知命題外,還給出了確定信息,那麼解題過程就是以確定信息為推理的起點,依據推理規則去進行推結論,如:
【例】某水果店只有進貨價低於正常價格時,才能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賣水果而獲利;除非該水果店的銷售量很大,否則,不能從果農那裡購得低於正常價格的水果;要想有大的銷售量,該水果店就要擁有特定品種水果的獨家銷售權,因為種種原因,該水果店沒有得到特定品種水果的獨家銷售權。
由此可以推出:
A.該水果店的銷售量很大
B.該水果店的進貨價低於正常價格
C.該水果店不能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賣水果而獲利
D.該水果店獲利很少
翻譯推理在近幾年的考試中考查頻次有所增加,考生對此考點的重視程度隨之增加。既然如此,命題人就會提高此考點的難易程度,以使得這類題目有區分度。因而出現了逆向推理的命題形式,這類題目特別之處在於給定了結論,需要補充已知條件中缺少的推理起點。如:
【例3】某單位招聘了甲、乙、丙、丁、戊5名新員工,每位員工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門,並且滿足以下條件:
(1)如果甲去銷售部,那麼乙不去設計部;
(2)或者丙去生產部,或者甲去銷售部;
(3)或者丁去後勤部,或者戊不去財務部;
(4)如果乙不去設計部,那麼丁也不去後勤部。
以下哪項為真,可以推出「丙去生產部」?
A. 戊去財務部 B. 甲去銷售部
C. 乙不去設計部 D. 丁不去後勤部
前兩種基本題型大部分考生都能夠掌握,接下來圖圖老師著重要分析下逆向推理的題目的解題思路。
首先,翻譯題幹
(1)甲銷售→乙設計
(2)丙生產或甲銷售
(3)丁後勤或戊財務
(4)乙設計→丁後勤
接下來的解題思路有兩種:
思路一:可以由結論逆向反推所需要的條件。
要想得到丙去生產部需由(2)利用否定肯定式的推理規則得出,即需滿足甲銷售,要想得到甲銷售,需由(1)否後必否前的推理規則得出,即需滿足乙設計,要想得出乙設計,需由(4)否後必否前的推理規則得出,即需滿足丁後勤,要想得到丁後勤,需由(3)利用否定肯定式的推理規則得到,即需滿足戊財務。因此,選擇A選項。
思路二:對於遞推式A→B→C→D,倘若已知結論D想求A,可利用逆否推理規則,以D為起點進行推理,得到A,那麼A也可得知。
本題給定結論丙去生產部,以丙生產部為起點進行推理,有丙生產→甲銷售→乙設計→丁後勤→戊財務,即求得A為戊財務,所以A為戊財務。因此,選擇A選項。
如上這兩種解題思路,相較而言,第二種推理過程更為簡單,但需注意的是這種方法是由D得出的A,本題需求的是A,別忘了最後需要再轉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