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張玉環被宣告無罪釋放。
張玉環無罪返鄉後接受媒體專訪 圖/人民視覺
持續了20多年的懸案,靠著牆內牆外孜孜不倦地申訴,張玉環一家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可伴隨這個結果,張玉環回到村裡,得到的不是愧疚和包容,而依然是孤立與質疑。
真兇沒有落網,很多人依然認為張玉環有罪。因為村民這種「衛道士」的心理,張玉環現在在村裡步履維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現在一無所有了。
白巖松談及張玉環冤案時表示:張玉環蒙冤27年,起點是在1993年,我想想自己,那一年25歲,走進東方時空當主持,今年已經52歲,想想這27年人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更能明白對於張玉環來說,這27年在人生當中失去多少?
對他來講,這27年的確痛苦難熬;
但這27年,最委屈,最無助,最手足無措的人,是他的兩個孩子。
二兒子在一次採訪中說,在他的童年裡,周邊都是「他爸爸是殺人犯」「這孩子家裡殺人了」這樣的聲音;甚至哥哥還被人打斷過腿,他們還被人往嘴裡塞過牛糞。
這些經歷只是九牛一毛,對於他們來講,旁人異樣的眼光,同齡人刻意躲避,這些經歷都是埋藏在心裡難以抹去的傷痕。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可聯繫刪除
由於被證實是冤案,網上主流輿論都是在鼓勵,在支持,在講當年應該如何如何;
但是當你身邊有一個真的可能是「殺人犯」的孩子,
換位思考一下,你究竟會如何對待他,或者他們呢?
沒有人,或者說很少有人會拍著胸脯說,我會跟他成為朋友,我要幫著他成長。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可聯繫刪除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熱播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就是「殺人犯」這個詞給社會帶來風聲鶴唳的恐慌感,以及人們面對家屬的惡意,甚至有人想要為他們辯解辯護都會被潑糞恐嚇。特別是對於孩子,現在身邊的人還有鍵盤俠們似乎特別喜歡把自己的「憤怒」發洩到他們身上,似乎這樣就代表了正義。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可聯繫刪除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在身邊的群體裡做了一個小的調查:「如果你的身邊真的有殺人犯的孩子,什麼原因會讓你攻擊他?」下面三個理由是被調者回答頻率最高的點。
擔心他成為下一個殺人犯;
父債子償,天經地義;
殺人是會遺傳的。
犯罪有基因嗎?
有的。
美國的一位神經學家法隆一次研究中發現自己的腦部結構和心理變態者一模一樣,得知此事的母親塞給他一本書,書開頭就講述了詹姆斯父系血統康奈爾家族的第一樁弒母案,隨後幾百年裡,其父系陸續曝出過殺妻弒母等數個殺親案件。
2011年後,另兩支父系血脈,一支被曝出全是兇殺犯,一支全是拋棄妻子的流氓惡棍。
為此他還做了一項調查,他追溯了兩個姓氏幾百年的族譜,一個家庭盛產醫生、律師等精英職業,而另一個家族盛產小偷、強盜與惡棍。
事實上,是他自己審視自己的成長過程,發現自己經常會出現輕躁狂的狀態,會喜歡那種刺激的感覺,會喜歡看暴力電影等。自己卻從來沒有犯過罪,但是對罪犯有天然的敏感度,甚至還擔任了《犯罪心理》的顧問。
為此,他還寫了一本書,《天生變態狂》,用近乎自黑的方式,揭露自身成長過程,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在告訴那些可能真的是罪犯的孩子,沒有誰可以有理由放棄自己的人生。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可聯繫刪除
我們如何給這些孩子塑造良好的環境?
1、明確犯罪對象
我們需要去區分,犯罪的是誰。明確了是誰,所有憤怒只指向這個個體,而不是家人。
如果有條件,可以去了解一下他作惡的原因。
嘗試去了解加害者,是為了從中尋找「惡」的形成機制與發展脈絡,從而最大程度地預防「惡」的發生,教化潛在的「危險之人」,從而在根本上保護我們的共同生活。
對於這些孩子來講,我們也要告訴他我們的態度,並不是說要隱藏自己的憤怒,而是要告訴他,我們不需要你背負父親的罪責,但你要清楚,你是你,他是他,如果你願意擔負什麼,那一定是你自己的意願。
不要隨便去貼標籤,我們的確可以隨意給別人貼標籤,但是無形之中,這種行為也是在抹殺一個人。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暗示,俗話說三人成虎,當身邊的人說多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防禦性認同,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久而久之,他反而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用愛發電
這一句並不是口號。
就像法隆教授那本書裡強調的一樣,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對他性格、價值觀等有很大的影響力。
當時做調查的時候有一個家長的反饋最奇葩:
我擔心他的孩子會傷害我家孩子,所以我讓孩子帶人先欺負他,這樣他就不敢欺負我家孩子了。
這個家長並不知道,如果這個孩子真的有害人的心,這種行為反而更容易把孩子置於危險之地。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們學習到的只有攻擊與傷害,而不是愛。
像張玉環一案裡面,幾個孩子最終沒有走向犯罪的道路,母親,外祖父給到的愛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沒有愛在裡面,這二十多年村民給他們的白眼與非議,將會對他們的性格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退一萬步講,為了對抗怪物,我們必須變成怪物嗎?
對犯罪原因的追索,經常會落到個性特點、家庭教養、學校教育、社會暴力與不平等機制上。
事實上,在淨化社會土壤這件事情上,是需要家庭和社會各方的力量,去努力尋找躲在雲後的希望。愛並不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產物,他是我們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創造美與善的一種希望。
所以朋友們,如果我們身邊真有這樣的孩子,請你們務必提醒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
阿倫特曾經提醒我們,喪失思維能力之時,惡便會真的降臨。而當我們的思維能力延展一分,惡便會被逼退一寸。
請帶著這份孤勇,努力前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