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空間與人口。而人口又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口意味著生產力和消費力,沒有人口一切將無從談起。
從人口增長的絕對值來看,有11個城市在這五年間增長了超過100萬城區常住人口,分別是天津、成都、武漢、杭州、重慶、深圳、廣州、西安、青島、寧波和濟南。而城市發展空間方面,總量來看,近年來,西安、成都、青島、天津和鄭州是城區擴張增長最快的五個城市。
近日,一份專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口報告2020》引發廣泛關注。報告指出,近些年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預計在「十四五」時期人口將進入負增長。
與此同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總數量自2014年達到峰值2.53億人後,已經連續5年呈下降趨勢,2019年僅餘2.36億人。
截止到2019年,全國共有16個城市的常住人口突破了千萬大關。綜合來看,2010年以來,常住人口增長達到100萬+的城市,一共有14個。按照增量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深圳、天津、廣州、成都、合肥、重慶、濟南、北京、西安、鄭州、杭州、武漢、長沙和上海。
其中,最高的深圳,十年人口增長達到了308.09萬,相當於中等規模城市的體量了。
從過去10年的人口變遷版圖中,可以看到新一線城市的崛起。近10年人口增幅最高的前10個經濟強市中,有7個為新一線城市。
可見,經濟增長和人口規模基本正相關,經濟發展的差異帶動了人口的變化。
10年間,西安雖然增長了173萬人,但成績大部分還要歸屬於2017年之後開啟全國「搶人」的政策,西安是一二線城市中開放落戶早、搶人力度最大的。以及代管西鹹新區後,「收編」的60多萬人。
2017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值為8.2萬。2018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38.7萬人,首次突破1000萬人。但到了2019年,常住人口增量下滑到了19.98萬人,增量幾乎打了對摺,增長態勢並沒有得到延續。
小學生人數是衡量未來人口紅利的重要指標,小學生背後的家長群體,更是城市裡的青壯年中堅力量。小學生在校生數量方面,西安等8個城市的增長都超過了20萬,增長勢頭也算不錯。
構建「雙循環」格局,內循環人口規模是底氣,是構建「國內大循環」格局的根基所在。在驅動「內循環」的過程中,以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將扮演重要角色。
人口規模代表消費市場的容量。都市圈是人口吸納的主要空間,同時,充足的人口規模也是都市圈擴大內需、實現內循環的重要前提。
人口流入或流出背後,是城市的發展差距問題,城市發展差距越大,人口變動的數據也就越大。
西安,主要吸納的還是陝西省域人口。這也是中西部強省會的一個縮影。
3年新增128.87萬人
西安排名新一線人口競爭力榜首
目前,我國處於人口紅利下行期,人口出生率整體下降是趨勢,因此如何吸引更多人口將成為城市必須直面的一個難題。
在大幅降低落戶門檻,且將西鹹新區人口納入人口總數後,西安在近3年以新增128.87萬常住人口,排名15個新一線城市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位。
但對排名第一的西安來說,如果扣除最新納入統計的西鹹新區鹹陽部分60多萬人口,2017年人口不會大幅增長。這樣的話,近3年以來,新一線城市的人口真冠軍是杭州,這也是排除被動人口增長之外,唯一一個近3年來常住人口增長超過100萬的新一線城市。
近3年西安的人口增速出現快速上衝又明顯下跌,這背後落戶政策放寬的短期刺激起到直接的作用。
如果一個地區能保證當地的GDP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那麼就有望吸納更多的就業。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地區GDP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那麼人口低增長或者負增長的概率就會加大。而工業化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工業化推進,對就業人口的吸納非常明顯,也會明顯推動GDP增速。
未來即使在新一線城市中,人口的馬太效應也將越來越明顯。這意味著,新一線城市需要在產業轉型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改善營商環境,提升人口流入的吸引力。
人才爭奪戰,隨著各地戶籍新政的「史上最寬」,漸漸演變成了人口爭奪戰。人口爭奪戰發展到最後,必然變成搶奪企業落戶,搶奪企業總部。一方面,搶奪人才的最終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吸引人才前來就業和創辦企業;另一方面,只有擁有更多更好的企業,才能真正搶來人才,二者相輔相成。
中國超大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已經全面邁入2000萬時代。今年廣州市首次透露,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流動人口超過1000萬。此外,深圳市實際管理人口約2200萬人。而早在2017年,成都就透露,截至2016年底,成都實際管理的人口已達2030萬人。目前,中國至少有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六個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中國已經進入「大城市時代」。
中心城市既要保住在所處地區強勢的吸引力,又要爭取進一步出圈的輻射能量,未來的競爭仍然是全方位的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