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商丘:
奠定高質量發展的歷史基因與交通綿續
城市的品牌優勢常常源於城市獨有的個性,城市魅力往往彰顯於「城市符號」。
商丘是商部族文化、商朝前期文化和中國的商業文化誕生地,這三種文化是由商丘是商部落的發源地、商朝的第一個都城、商業的發源地而產生的,即我們所說的「華商之源」。
王亥服牛,以物易物,開啟了借力便利交通進行商業貿易的先河。民權人莊子最早在《莊子·則陽》中提出「通達」概念,意思是「在人類活動範圍內所能到達的地方就叫『通達』」。
商丘位於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商丘就有「東臨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齊魯,南襟江淮」之說。
由此而論,著力將歷史人文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區位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強勢,將高鐵、高速、水運、航空等綜合交通樞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動力,這是叫響「華商之源 通達商丘」品牌和「城市符號」的歷史抉擇與現實需要。
2016年9月鄭徐高鐵的正式通車運營將我市拉入了高鐵時代。當前,商丘站發送高鐵旅客量不斷上升,高鐵日開行和停靠動車班次已經與普通列車持平,各類鐵路和配套設施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我市高鐵發展進入了加速期。 記者 傅 青 攝
華商之源「源」在哪?
《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屈原《楚辭·天問》中有:「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至貽,女何嘉?」《楚辭·離騷》王逸注曰:「玄鳥,燕也。」根據傳說,商人的祖先契是其母吞燕卵而生。
作為從傳說中走來的商丘,發軔於商部落,歷經5000年不曾斷脈的文明,最終形成獨有的文化特色——「華商之源」。
商丘師範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可亭教授曾專門撰文論述「華商之源」。他說,商丘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裡一直傳承著興商、尊商、愛商的文化基因。「華商之源」這一品牌定位,凸顯商丘歷史文化,特別是商業文化,為文化興市、商業興城找到了靈魂,為古代華商文化與當代華商精神的連接找到了紐帶,為商丘城市發展與競爭力的提升找到了一個文化方面的突破口。
放大「華商之源」的品牌優勢,就要充分發掘商丘作為商部落的發祥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業發源地的歷史文化優勢。
商丘是商部落的發源地。先商文化是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的文化。據考證,商族最初主要活動在今豫東、魯西南一帶。分布在這一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學術界稱之為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王油坊類型遺址位於永城市,從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生產、生活用具表明,商丘地區早在4000年至5000多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這塊廣闊、平坦的土地上。
商丘是商朝的第一個都城。《史記》稱商湯「始居亳,從先王居」,說明商湯之前的商先公先王就居住在亳。「亳」到底在哪裡,自漢代起,眾說紛紜。現在影響較大的為「三亳說」,即南亳、北亳和西亳。學術界普遍認為,北亳為商湯的軍事大本營,商湯伐桀就是從這裡出發的。西亳為商朝的一個軍事重鎮。南亳為商湯的都城。商朝前期的都城在商丘,由此形成了商朝前期的文化,這些文化已經得到了考古學的證明。
商丘是商業的發源地。商先公王亥服牛,「賓於有易」,成為中國最早的商人,為商人的始祖。王亥之後,商人沿其傳統進行商業貿易,並逐漸形成了專門從事遠方販運貨物進行貿易的商賈,到周朝初年即形成了「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的局面。
把「商人」「商品」起源於商丘寫進中學教科書是商丘歷史發展的裡程碑。
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經濟常識》上冊相關教材中寫到:原始社會末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有個叫「商」的部落,生產活動以畜牧業為主,因從事商品交換而頗有名氣,所以別的部落把從事商品交換的人叫「商人」,把交換的產品叫「商品」。
依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實際,我市大力弘揚商文化、商價值、商理念,尊商重商、愛商富商,將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商丘正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揚帆遠航。
昨日上午,在商丘高鐵站東側,商合杭高鐵軌道旁,鄭徐高鐵上的列車疾馳而過。目前,商合杭高鐵整體進展順利,有望於2019年年底具備通車條件。商合杭高鐵起自商丘,經合肥至杭州,縱貫豫皖浙三省,是「華東第二通道」最重要的客運專線。商丘站、阜陽西站、合肥站、蕪湖站、杭州東站將成為商合杭高鐵五大主要車站,屆時商丘到杭州只需3個小時。記者 魏文慧 攝
通達商丘「達」何處?
《莊子·則陽》:「知遊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通達的意思就是通行、到達。
開啟貿易先河,需賴於通達;一屆屆的華商節,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華商,正是源於我市越來越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
站位現在,展望未來讓人心潮澎湃;回望歷史,我們能更好地看清來路。
商丘位於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叛軍到達商丘由於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平叛力量夾擊不能西進,最後失敗。
唐朝玄宗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叛軍意欲突破商丘而進攻江淮。但由於張巡、許遠率軍守護,使得叛軍陷入持久戰,不能越過商丘而進入東南區域。
1948年年底至1949年年初進行的淮海戰役,商丘既是戰場也是大後方,是淮海戰役前線總指揮委員會所在地,也是全民支前、用手推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
這些都充分印證了商丘歷史上的地理戰略地位。
兵家必爭的戰略優勢綿續至今,逐步轉化為經濟發展的交通樞紐優勢。
經濟發展的優勢初現於宋國。據李可亭介紹,宋國都城睢陽,城垣範圍超過5公裡,人口約10萬人,是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交往的中心。宋國境內獲水、泓水、泗水穿流而過,交通極為便利,是中原各國通往東南吳越的交通要道。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東起連雲港,向西一路走來,沿途吸納各地的歷史、文化和工藝產品,與中亞各國互通有無,在歷史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商丘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和節點,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現在的商丘,是高鐵、普鐵「雙十字」鐵路樞紐,是國道、高速「米字型」公路樞紐,是河南僅次於省會鄭州的第二大交通樞紐城市。同時,我們還在加快商丘機場、運河航運等工程建設,商丘逐步成為集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為一體的功能完備、無縫對接、快捷便利的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樞紐。
當然,商丘人自古通情達理,通天達地,開放包容,應天歸德。儒家的向上向善文化、道家的黃老之學、墨家的民間關懷等文化傳統交織在一起,在商丘大地上生根、發芽,孕育出一束束耀眼的文化奇葩。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現代文明的洗禮,現代的商丘人民依然保持著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的品質,這也是「商丘好人」在商丘大地上層出不窮的原因。
高質量發展的通達路徑
2016年,隨著鄭徐高鐵的開通運行,商丘正式步入高鐵時代。
如今,雄商高鐵、商合杭高鐵建設快馬加鞭,沱澮河航運日新月異,商丘機場建設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以商丘為中心,不僅承東啟西、連貫南北,一百多年前「火車拉來的」商丘小城,如今正在成為綜合交通大樞紐和物流商貿大樞紐。
叫響「通達商丘」這一品牌,就是著力發展樞紐經濟,而發展樞紐經濟無疑是商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抓手。
在我市「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樞紐經濟」成為了極為關鍵的一環。市委書記王戰營在談到商丘如何做好「十三五」開局時,也多次強調,要「加快推進樞紐經濟,以交通優勢帶動產業創新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通達商丘』,實現商丘又好又快跨越發展。」
商丘位於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既是中原經濟區的東部門戶城市,又是淮海經濟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商丘在經濟發展上東引西進,向東融入長三角經濟圈,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向西融入中原經濟區鄭汴洛核心增長極,成為中原經濟區的東部戰略支撐。
依託大交通、發展大物流是把交通樞紐轉化為經濟樞紐的核心與關鍵。《商丘市「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了物流產業「一核十園多節點」的布局,重點發揮物流區的特定作用,帶動發展10個產業集聚區。到2020年,全市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000億元。
《商丘市樞紐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我市要重點推進豫東物流樞紐經濟區、高鐵樞紐經濟區和航空樞紐經濟區建設,大力培育商貿物流產業集群和文化旅遊產業集群,同時,積極申請商丘陸路口岸開放,推動區域通關一體化,加強與「鄭歐班列」合作,謀劃開行「商歐班列」,打造豫東地區的國際鐵路貨運組織中心。
如今,我市城市樞紐功能和產業集聚輻射能級正在提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中原地區綜合樞紐、區域性產業組織中心打造深入推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有聲有色」,高質量發展態勢進一步凸顯。
來源:商丘日報
記者:侯國勝
編輯: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