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訊】
施秉縣頭花蓼基地一角。
溫室育苗。 奉力 攝
中藥良種培育組培室。
人勤春早。
2月25日,春節長假剛剛結束,筆者來到施秉縣牛大場鎮採訪,站在公路邊望去,眼前是一大片剛開墾播下太子參種的莊稼地。地裡,藥農正在耕土、載藥苗、撒農藥、鋪塑料膜,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忙碌景象。而1公裡之外,就是整個園區進行育苗、生產、加工、科研的基地。
這裡就是施秉縣現代高效農業扶貧產業示範園區,它既是省級重點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也是省「5個100工程」。該園區以施秉縣特色中藥材太子參為主打品種,核心區規劃面積2萬畝,輻射帶動區面積10萬畝,覆蓋農戶5100餘戶2萬餘人。
據介紹,該園區預計總投資達10億元,經過3—5年建設後,預期年產值將達100億元以上,年人均收入達8000元以上,帶動該縣3.3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集產、學、研、貿、工、農為一體的綜合性中藥材現代高效農業扶貧產業示範園區。
而這裡只是施秉中藥材產業升級發展的一個集中鏡像。
第一跳
規模化鼓起農民腰包
如今,在全國中藥材市場流行一句話:施秉吼一吼,全國太子參市場抖三抖。
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優良品質、規模化種植讓施秉太子參在全國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產量佔居全國二分之一,還是全國太子參市場主要集散地之一,擁有主導行業市場價格話語權,故贏得了「*參之鄉」美譽。
有關部門數據顯示,2014年,施秉太子參規範化種植已達8.35萬畝,產量19530噸。僅太子參一項就為施秉縣帶來6.37億元產值,種植戶達17613戶。
「我們不用再拋家遠走務工,只需在自家的土地上勤勞耕作,也能當上山裡的百萬富翁。」藥農楊華說。
得益於獨特地理、氣候條件,施秉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猶如芝麻開花。「這裡山大,偏遠,沒有什麼現代工業,但卻恰好為種植綠色中藥材產業提供了最好的自然生態條件。1993年,我們試著引種了元胡、太子參等幾個品種,結果產品品質非常好。後經歷20多年探索和發展。中藥材種植由當時的十幾畝發展到了如今近十萬畝。施秉縣中藥材種植已成為施秉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二分之一來自中藥材產業。」縣科技局幹部龍明文對筆者說。
筆者了解到,去年施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2萬畝,產值7.3億元,全縣中藥材種植超過20畝以上的有588戶,輻射帶動周邊凱裡、黃平、鎮遠、三穗、岑鞏、餘慶、石阡等縣市萬餘戶。
種植農戶也從10餘戶發展到了現在的2萬餘戶,全縣湧現出收入達100萬元以上的藥戶有93戶,50萬—99萬元的有261戶,10萬—49萬元的有1000多戶,1萬元以上有5000多戶。
$pager$
第二跳
標準化打造產區優勢
經歷追求產量的初級發展階段後,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施秉人面前:做大與做強,孰輕孰重?如何兼得?
毫無疑問,施秉太子參之所以成為一個行業大品牌,正是以品質取勝。
經歷了初級發展階段的施秉中藥材產業必須晉級。
龍明文告訴筆者:「現在種植藥材,跟以前的情況不一樣了,不能隨意施化肥農藥,更不能用生長劑,否則合作社、藥商會降低級別、壓低價格。品質決定價格,如今種植藥材都是嚴格按照藥材專業合作社的要求規範化種植。」
如何晉級?
市場已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打造施秉中藥材產區品牌,進行規範化種植。
筆者了解到,該縣已從規劃、科技、人才等多方面著手產區品牌打造,取得了初步成效。
打造一個規模化核心園區。施秉縣按照「一園四區」(中藥材百草園、中藥材優質種子種苗繁育區、GAP種植示範區、中藥材加工區、中藥材交易及綜合服務區)的科學規劃,「高起點、高標準、高速度」建設了一個核心園區,該園區已成為該縣中藥材產業的核心聚集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區、現代生態農業的樣板區、體制機制的創新區、新型農民的培育區,建設目標是貴州乃至西南地區最具特色的中藥材產業聚集區。
實施一批科技項目。為進一步壯大中藥材產業,該縣立足科技創新,著力把優化中藥材種源、病蟲害防治、中藥材提取、新產品研發、品牌推進等工作作為有效破解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9年,在省科技廳、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該縣立項實施了《施秉中藥材產業科技合作項目》、《中藥現代化產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項目》、《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湧現出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產業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目前,已建成GAP種植示範基地2.56萬畝;培育的「黔太子參1號」成為全省唯一經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中藥材品種,後繼培育的「三泓1號」施秉太子參植物新品種正在研發申報之中;建成了1500畝優質種苗基地;培育了高新技術企業2家;形成規模生產產品6個;建成中藥材科研專家團隊3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11個;獲農業科技成就獎1項;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個;建成中藥材交流服務平臺1個;建立中藥材太子參規範化種植體系1套,病蟲害防治防治技術體系1套;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5項;制定省級地方標準1個,企業標準12個,技術規程16個。這些不斷湧現的科研成果推動著施秉中藥材產業在標準化、規範化發展這條路上越走越有勁兒。
培養一支科技人才隊伍。施秉積極與省內高校、中藥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建立科研合作關係,聘請省內9名民族醫藥專家組建專家團隊,籤訂專家服務協議,專家每年到現場指導中醫藥生產,幫助解決疑難問題。同時,加強本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目前,擁有服務於中藥材產業的科研人才2553人。
如今施秉中藥材產業與以往千家萬戶分散種植已然有質的飛躍,每每有人到牛大場核心園區參觀總會發出一致的驚異與感嘆。
園區內幹道、機耕道、生產便道如同一張四通八達的蜘蛛網,交叉延綿50多公裡,佔地8500平方米的一排排溫室大棚蔚為壯觀,小型氣候自動觀測站和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炮站隨時處於工作待命狀態,預防自然天氣災害。園區內中藥材示範基地種植面積達15200畝,其中核心區建成中藥材種苗基地350畝、GAP種植示範基地2450畝,其它規劃區規範化種植12400畝;種植主打品種太子參13600畝,其他品種(天門冬、菊花、丹參、牡丹、桔梗、白芍、白及、三七、玫瑰、白朮、頭花蓼等)1600畝,完成土地流轉面積2000餘畝。
目前,「施秉太子參」、「施秉頭花蓼」已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施秉太子參」、「施秉何首烏」、「施秉頭花蓼」三個品種已先後通過國家GAP認證,施秉縣成為全國唯一有三個中藥材品種通過GAP認證的縣。施秉中藥材產區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第三跳
深加工創造品牌價值
賣原材料和賣成品的巨大價值差異很容易讓生產者做出選擇。
基於將施秉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的樸素理念,近年該縣奮力起跳中藥材產業「三級跳」的最後一跳——延長產業鏈,做精深加工成品。
儘管春節剛過,在施秉縣貴州三泓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包裝車間裡工人已經進入繁忙工作狀態。流水線上一盒盒參力汁飲料魚貫而出,等待著工人做最後的裝箱程序。
這家2013年才入駐施秉縣中藥材現代高效示範園的中藥材加工企業目前已成為集中藥材種苗培育、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大型企業。
目前該公司研發的主打產品:原料藥材、參力汁飲料、刺梨飲固體飲料和苗藥頭花蓼浸膏粉植物提取物等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其中,以太子參為原料的保健食品生產線年產量達50萬箱,年產值3600萬元。原料藥材年產值400萬元。
「未來3年,公司將加大對太子參產業的科研、資金投入力度。」公司董事長張代金說,「一方面督促太子參保健食品申報進度;另一方面,通過申報施秉太子參為新資源食品,使施秉太子參成為食品家族的新成員,登堂入室成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我們有信心,為此將大幅提高太子參的市場容量,帶動更多的藥農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在施秉掘金成功的遠非貴州三泓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家。
目前施秉縣中藥材現代高效示範園已引進企業9家,貴州省施秉縣大富祥藥業有限公司、貴州徽貴藥業有限公司等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在此迅猛發展。該園區已籤訂招商引資項目12個,籤約資金60850萬元。
而在此前4年時間裡,施秉與湖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內外投資企業籤訂中藥材產業招商引資項目11個,其中一類產業10家,二類產業1家;投資總額133100萬元;佔2011年以來招商引資項目的11%,截至今年1月,所有中藥材產業項目籤約資金已全部到位。
2015年施秉新增中藥材招商項目11個,總投資166000萬元。目前已有施秉縣何首烏綜合開發示範基地、施秉縣年產萬噸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中藥材交易集散中心及施秉太子參電商化平臺建設3個項目達成招商意向,投資總額達7.3億元。
(圖片提供:施秉縣科技局、縣中藥辦)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智慧財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連結或其他方式進行發布;經本網協議授權的轉載或引用,必須註明「來源:中藥材天地網(www.zyctd.com)」。違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