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的不可解釋性會比道理和意義更吸引人,這就是「秘密」最動人之處。
——《畫的秘密》馬克-安託萬·馬修
第一遍看馬克-安託萬·馬修的這本《盧浮地宮》簡單的以為是本類似漫畫哲學思考的書,就像同樣是後浪漫出品的恩基·比拉科幻漫畫《動物帝國》,讓人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未來文明。馬修是想讓我們重新思考博物館對未來文明的意義,或者該如何解讀已知文明才是最佳的。
直到看完後浪漫專家解讀,才知道這是本羅浮宮宣傳項目叫做「當漫畫遇見羅浮宮」, 簡單來說就是品牌宣傳手冊。
有意思,這算不算用現代藝術解讀古代藝術,讓他們用藝術語言對話,討論如何觀賞藝術好?如果說用歷史的方法解讀過去的人生、古人經歷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會不會就像漫畫中畫的拿著梯子看畫的畫中人,始終在畫框裡看畫。
未來與網際網路共生的時代,該用什麼姿勢,什麼語言看畫好?
藝術形式的語言也許是最好的解讀方法,羅浮宮裡的藝術品不缺色彩語言,不缺畫法語言,不缺造型語言,甚至不缺殘缺語言,唯獨少了伴隨網際網路時代而發展的新漫畫語言,藝術的畫框好像建起了牢固的圍牆,排斥著網際網路,出現了奇怪的斷層,好像博物館裡藏的不是畫,是歷史古董了。
如同馬修在漫畫中藏著的嘲諷「時序繪畫敘述」,暗示著漫畫時序繪畫不受重視,沒法走進藝術殿堂,只能在畫中借用100多年前的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發發牢騷:「時間是發明,或什麼都不是。」
據說藏在漫畫語言中的還有卡夫卡關於《城堡》的寓言,博爾赫斯《兩個過往與兩個迷宮》的暗示,我看了兩遍也沒理解,只能按照後浪漫專家的提示去網上找了3集的《走進羅浮宮》紀錄片作為補充閱讀。
幾年前逛羅浮宮的記憶又一點點回來了,蒙娜麗莎到底笑沒笑根本看不到人太多,大家都忙著排隊舉手拍照。倒是路易十四雕塑印象深刻,他與拿破崙開啟了羅浮宮的藝術品收藏時代,路易十四是靠原創培養畫家,自上而下的熱愛藝術,拿破崙是靠戰爭把世界的藝術帶回家。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廳裡的女神像。
這是修補後的樣子,當初是一塊塊碎片,羅浮宮的專家們是用了各種方法才決定還原成現在的樣子,這樣的細節在馬修的漫畫中有提到,比如「碎片廳」和「修補工作坊」。「極古老的雕塑品都經受了歲月的摧殘,通常是鼻子、耳朵、手指被打碎。」藝術的修補也隨著時代的解讀有了不同,有一段時間的修復是牢固,是奔著一勞永逸去的,隨著修復時代過時,藝術開始要求恢復「原始」作品,打碎所有的修補,逐漸有了「堅決幹涉主義」的修復觀念,主張「讓修補顯而易見」。
看來藝術品修補的審美會隨著時代,隨著工具的發展而打破,未來的網際網路時代,是不是會讓每個參觀者用電腦探索出自己理解的修補雕塑呢?會不會有專家團和群眾團的共同意見最後決定呢?
關於這本漫畫讓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黑暗守護色澤」。馬修借著藝術品修復者的口說出了:光線是顏色的敵人,不信來兩百勒克斯,勒克斯是照度的單位,被光均勻照射的物體,適宜閱讀和縫紉等的照度約為500勒克斯。來兩百勒克斯,黃色,品紅色統統去無蹤。提醒著讀者「光線才是淺紅色的噩夢」,「影子才是他們的守護者」。
我猜這才是馬修的漫畫用黑白灰主色調解讀羅浮宮藝術的緣故吧。在未來也許探秘博物館的方法大概如他自己在《畫的秘密》中說的有趣。
「藝術的唯一用途,就是讓生活變得比藝術本身更有趣。」